<p class="ql-block">《國畫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華夏藝苑,國畫流芳。墨韻天成,筆舞華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何謂國畫?乃民族之瑰寶,文化之脊梁。以紙為疆,墨色為將,勾勒山河壯麗,描繪人間萬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筆走龍蛇,線條飛揚。或剛勁有力,如蒼松之挺;或婉轉流暢,似溪水之漾。皴擦點染,技法多樣。濃淡干濕,韻味悠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墨分五色,層次琳瑯。焦濃重淡清,演繹乾坤氣象。黑與白之對弈,顯陰陽之妙理,展虛實之玄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題材廣泛,萬物入框。山水寄情,峰巒疊嶂,云霧繚繞,詩意遠方。花鳥傳神,鶯啼燕舞,花綻蝶忙,生機盎盎。人物寫照,形神兼備,喜怒哀愁,故事暗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國畫之美,美在神韻,美在意境,美在心靈之滋養。傳承千載,歷久彌香。愿國畫之輝,永照四方。</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國畫</p><p class="ql-block">國畫,即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形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工具材料方面,以毛筆、墨、宣紙、顏料等為主要作畫工具。毛筆柔軟而富有彈性,能通過不同的筆法表現出豐富的線條變化;墨的濃淡干濕可以營造出獨特的層次感和韻味;宣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滲化性,能使墨色產生自然的暈染效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表現形式上,國畫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等。工筆細膩精致,注重線條的工整和色彩的細膩渲染;寫意豪放灑脫,強調以筆墨抒發畫家的情感和意境,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兼工帶寫則結合了兩者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題材內容方面,涵蓋人物、山水、花鳥等眾多領域。人物畫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和神態,反映社會生活和歷史故事;山水畫以自然山水為描繪對象,展現大自然的壯美和神韻,寄托畫家的情思與理想;花鳥畫則通過描繪花卉、鳥類等,表達對生命的贊美和對自然的熱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國畫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它注重意境的營造,通過簡潔的畫面傳達出深遠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同時,國畫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國畫的發展歷程</p><p class="ql-block">申國畫并不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你可能想問的是“中國畫”的發展歷程。中國畫歷史悠久,其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始時期:中國繪畫史可上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從出土的彩陶及遍布全國的巖畫遺存中,可以了解到史前繪畫的情況。如內蒙古陰山巖畫,其圖像把整個山體連變成了一條東西長達300公里的畫廊,據推測創作目的可能與宗教或巫術有關。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以質樸明快、絢麗多彩為特色的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案為代表,如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魚紋盆》耐人尋味,河南臨汝閆村出土的《鸛鳥石斧圖》以寫實手法描繪,具有重要意義。</p><p class="ql-block">- 先秦時期:這一時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由于社會分工擴大,各種手工業迅速發展,繪畫也有了一定發展,但今天能見到的先秦繪畫遺跡很少,推測大部分繪畫繪制在易腐爛的木質或布帛上。商代墓葬中發現殘存的彩繪布帛和木質品上的漆畫殘留,用漆作為顏料繪制器物已很廣泛。此外,在殷墟也曾發現建筑壁畫殘塊。先秦統治者普遍重視寓有興廢之誡的廟堂壁畫及人物肖像畫。長沙楚墓中先后出土的兩幅戰國時期的帛畫,描繪的都是墓主肖像,墨線勾勒側面肖像及伴有象征意義的動物,其中《人物御龍圖》顯示出畫家技巧更為熟練。</p><p class="ql-block">- 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與鞏固時期,也是中國民族藝術風格確立與發展的重要時期。秦代的宮殿衙署普遍繪制有壁畫,但隨著建筑物消亡幾乎喪失殆盡。秦都咸陽宮壁畫遺跡讓我們領略到秦代宮廷繪畫的輝煌,其形象直接彩繪在墻上,未事先勾畫輪廓,可認為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沒骨”法的最早范例。西漢壁畫主要為標榜吏治“清明”而創作,宣帝時在麒麟閣繪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畫。東漢明帝時,壁畫創作之風更盛,派使赴西域求來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馬寺繪制了《千乘萬騎群象繞塔圖》,這是中國佛教寺院壁畫的肇始。秦漢時期的繪畫藝術還包括墓室壁畫和漢代帛畫。墓室壁畫方面,已發現的重要壁畫墓和墓室壁畫有西漢時期的河南洛陽卜千秋墓壁畫、洛陽燒溝61號墓、陜西西安的墓室壁畫《天象圖》,新莽時期的洛陽金谷園新莽墓壁畫,東漢時期的山西平陸棗園漢墓壁畫《山水圖》、河北安平漢墓壁畫、河北望都1號墓壁畫以及內蒙古和林格爾發現的壁畫墓等,內容豐富,含意復雜,大多表現墓主人生前生活及對死后升天行樂的美好祝愿。漢代畫在縑帛上的作品很多,但歷經千年遺存極少,目前重要的發現有湖南長沙馬王堆、山東臨沂金雀山漢墓中的帛畫。</p><p class="ql-block">-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方面魏晉文人士大夫個體意識覺醒,導致士大夫繪畫獨立;另一方面佛教傳播,導致佛教繪畫興盛和西域畫風傳入。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畫家是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畫史上合稱“六朝三大家”。顧愷之尚有《女史箴圖卷》的后人摹本,而陸張二人的畫跡連后人摹本也未流傳下來。根據記載,張氏的繪畫注重骨力,陸氏的繪畫借鑒西域畫風,注重色彩凹凸渲染。這一時期的繪畫理論研究也具有劃時代意義,謝赫提出的“六法”標志著繪畫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并獲得士大夫認同;宗炳提出的“臥游”“暢神”“澄懷觀道”的理論,對后世山水畫發展影響很大。</p><p class="ql-block">- 隋唐時期:隋唐的統治結束了中國歷史370年南北分裂的動亂局面,唐代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成為當時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代繪畫有三大特點,一是禮教繪畫復興,二是宮廷繪畫的玩賞畫,三是文人繪畫深化。用于政治禮教宣傳的傳世作品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等人物畫。宮廷玩賞畫主要是青綠山水和花鳥屏風,人物、山水、花鳥的分科更趨明顯。閻立本、吳道子的人物畫創作,藝術形象恢宏大度,線條空實明快,色彩輝煌絢爛,為后世難以企及。尤其是李思訓、李昭道的青綠山水和王維的水墨山水更被后世奉為“南北二宗”的開山,分別代表了宮廷貴族和隱逸文人對山水畫不同的玩賞傾向。</p><p class="ql-block">- 五代兩宋時期:五代時期,川蜀和江南地區社會經濟較為穩定,南唐和西蜀都設立了宮廷畫院,羅致各地有名的畫家從事創作。西蜀的畫壇,以黃筌為代表;江南地區則涌現了周文矩、顧閎中、徐熙、董源等杰出畫家。而關仝、李成,則成為北方潑墨山水的典范。人物畫方面,貫休、石恪的放逸畫法為南宋梁楷的減筆畫一開先風。兩宋是中國繪畫史上巨大嬗變的時期,宮廷院畫盛行一時,樹立了“精致縝密”的院體風格。米芾、蘇軾所提倡的文人墨戲,在當時別樹一幟。南宋的畫風趨向簡率豪放,水墨剛勁。</p><p class="ql-block">- 元代時期:元代繪畫在繼承唐、五代、宋繪畫傳統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其顯著特點是“文人畫”的興起。與宋代文人畫相比,元代文人畫有四大特征,其一,繪畫題材由簡單的枯木竹石、梅、蘭等擴展到山水,并使之成為中國繪畫史上最重要的永恒主題和無限象征;其二,畫法較宋人的墨戲更為嚴謹;其三,重視繪畫中的書法趣味,要求“以書入畫”;其四,在畫面的意境構成上追求以詩題畫,講求詩情畫意的相得益彰。元初錢選和趙孟頫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開元畫之風氣,繼之而起的黃公望、吳鎮、王蒙、倪瓚被稱為“元四大家”,他們的藝術成就體現了中國畫又一次創造性的發展,對明清兩代繪畫理論和創作均起了極為深刻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明代時期:明代中期以前宮廷繪畫繼承了兩宋院體而重新昌盛,出現了像邊景昭、林良、呂紀、謝環等院體大家,畫風所及形成地區流派特色,產生了以戴進、吳偉為首的“浙派”。明中、后期,宋元以來的文人水墨畫風得以重新復興,發展為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等為代表的“吳門畫派”,以及由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派”。在花鳥畫方面,技法不時有所創新,陳淳、徐渭所開拓出的大寫意花鳥,筆墨豪邁,對清季花鳥畫壇影響很大。</p><p class="ql-block">- 清代時期:明清時期的繪畫思潮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宮廷繪畫的復興,明代有錦衣衛所附設的畫家制度,清代對于供奉畫家有如意館的設置;二是文人畫的暗轉和繪畫商品化的興起;三是西洋繪畫的傳入;四是繪畫畫派的蜂起和畫家們對畫科題材的全能。清初的畫壇,出現若干富有地方特色的繪畫流派。以摹古為主的“四王”一系山水占據著統治地位。此外,“四僧”“金陵八家”注重體察自然,各有獨特創造。“常州畫派”的惲壽平變徐崇嗣的“沒骨法”,開寫生花卉新境界。“揚州畫派”標新立異,個性強烈。清末聚集在上海地區的畫家在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都有創新,成為“海上畫派”。</p><p class="ql-block">- 近代時期:及至清末,海上畫派及后來的嶺南畫派的興起和出現,是傳統的中國畫在吸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新風貌。吳昌碩和后來齊白石的出現,使大寫意出現了新局面。到近代,由于徐悲鴻,林鳳眠等一大批留學海外的畫家出現,進一步融合了中西藝術,使中國畫開始了一個嶄新的紀元。</p> <p class="ql-block">東西方繪畫存在多方面的差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繪畫工具與材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西方繪畫:</p><p class="ql-block">- 主要使用油畫顏料、畫布、畫框、畫刀、畫筆等工具。油畫顏料色彩豐富且厚重,可以層層疊加,塑造出強烈的立體感。</p><p class="ql-block">- 例如,油畫布具有一定的紋理,能更好地承載油畫顏料,使顏料附著更加牢固。畫刀可用于刮除顏料,創造出特殊的質感。</p><p class="ql-block">2. 東方繪畫(以中國畫為例):</p><p class="ql-block">- 傳統繪畫工具為毛筆、墨、宣紙、硯臺,以及國畫顏料。毛筆柔軟而富有彈性,能夠通過不同的筆法表現出豐富的線條和墨韻。</p><p class="ql-block">- 宣紙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生宣吸水性強,墨色在紙上會自然滲化,產生獨特的韻味;熟宣則相對不吸水,適合繪制工筆細膩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表現形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西方繪畫:</p><p class="ql-block">- 注重寫實,追求對物體的真實再現。畫家通過精確的造型、光影和色彩來表現物體的立體感、空間感和質感。</p><p class="ql-block">- 例如,西方的肖像畫常常細致地描繪人物的面部特征、皮膚紋理、服飾細節等,力求逼真。</p><p class="ql-block">- 強調焦點透視,使畫面具有強烈的縱深感。觀者的視線會被引導到一個特定的焦點上,周圍的景物按照近大遠小的原則進行描繪。</p><p class="ql-block">2. 東方繪畫:</p><p class="ql-block">- 更注重意境的表達,強調畫家對自然和生活的感悟。畫面往往通過簡潔的線條、留白和象征性的元素來傳達一種深遠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例如,中國畫中的山水常常以寥寥幾筆勾勒出山峰、云霧、流水等,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p><p class="ql-block">- 運用散點透視,畫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地組織畫面,不受固定焦點的限制。這樣可以展現出更廣闊的場景和豐富的內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色彩運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西方繪畫:</p><p class="ql-block">- 色彩豐富鮮艷,注重對光影和色彩關系的表現。畫家通過對色彩的冷暖、明暗對比來塑造物體的形態和空間。</p><p class="ql-block">- 例如,印象派畫家善于捕捉瞬間的光影變化,運用明亮的色彩和松散的筆觸來表現自然景色。</p><p class="ql-block">2. 東方繪畫:</p><p class="ql-block">- 色彩相對淡雅,以墨色為主,輔以少量的彩色。墨分五色,即焦、濃、重、淡、清,通過不同的墨色變化來表現物體的層次和質感。</p><p class="ql-block">- 國畫中的色彩常常具有象征性,如紅色代表吉祥、喜慶,藍色代表寧靜、深遠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審美觀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西方繪畫:</p><p class="ql-block">- 追求壯美和崇高,強調力量感和戲劇性。作品常常展現出宏大的場景、激烈的沖突或英雄主義的主題。</p><p class="ql-block">- 例如,古希臘雕塑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多以人體的完美比例和英雄人物的事跡為表現對象。</p><p class="ql-block">2. 東方繪畫:</p><p class="ql-block">- 崇尚優美和含蓄,注重內在的精神氣質和情感表達。作品往往給人以寧靜、平和、悠遠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例如,中國文人畫常常以梅、蘭、竹、菊等為題材,寓意著高尚的品德和情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歷史發展背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西方繪畫:</p><p class="ql-block">- 受到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西方繪畫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p><p class="ql-block">-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強調人文主義精神,追求對人體美和自然的真實描繪;巴洛克時期,繪畫注重動態和戲劇性,畫面充滿張力。</p><p class="ql-block">2. 東方繪畫:</p><p class="ql-block">- 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如道家、儒家、禪宗等)的熏陶。繪畫與詩歌、書法等藝術形式緊密結合,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例如,中國山水畫常常表達畫家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生的感悟,體現了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p> <p class="ql-block">中國畫之所以被認為畫的是哲學,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體現道家哲學思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天人合一”境界:道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種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畫的創作理念。畫家們追求在畫面中表現出自然與人的融合,將自己對自然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例如,在山水畫中,畫家通過描繪山水的壯麗景色,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時也將自己的心境與山水融為一體,追求一種超越塵世的境界。</p><p class="ql-block">2. “無為而治”的創作態度:道家主張順應自然,不刻意為之。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畫家常常以自然為師,不強行改變自然的形態,而是通過觀察和感悟,用筆墨去捕捉自然的神韻。這種創作態度使得中國畫具有一種自然、質樸的美感。例如,在寫意花鳥畫中,畫家往往以簡潔的筆墨勾勒出花鳥的形態,不追求細節的逼真,而是注重表現花鳥的生命力和精神氣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蘊含儒家哲學理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仁”與“德”的表達:儒家強調人的品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這種思想也反映在中國畫中。畫家們通過作品表達對美好品德的贊美和對社會和諧的向往。例如,在人物畫中,畫家常常描繪古代的圣賢君子,以他們的形象來傳達儒家的道德觀念。</p><p class="ql-block">2. “中庸之道”的審美追求: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中國畫在構圖、用色、筆墨等方面都體現了這種審美追求。畫面的布局講究平衡和諧,色彩的運用不過于濃烈也不過于淡雅,筆墨的表現既要有力度又要有含蓄。例如,在工筆畫中,畫家對線條的勾勒和色彩的渲染都非常精細,力求達到一種完美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融合禪宗哲學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空靈”與“寂靜”的意境:禪宗強調內心的寧靜和空靈,這種境界在中國畫中表現為簡潔、空靈的畫面風格。畫家們通過留白、簡約的構圖等手法,營造出一種空靈、寂靜的意境,讓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內心的寧靜。例如,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畫面中只有一葉扁舟和一位垂釣的老者,大片的空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體現了禪宗的空靈之美。</p><p class="ql-block">2. “頓悟”與“妙悟”的創作靈感:禪宗主張通過頓悟來領悟真理,中國畫的創作也常常需要畫家在瞬間的感悟中獲得靈感。畫家們在觀察自然、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突然領悟到某種意境或情感,然后通過筆墨將其表達出來。這種創作方式使得中國畫具有一種獨特的靈性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總之,中國畫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生動體現。它通過筆墨、構圖、色彩等藝術手段,傳達了中國人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哲學智慧和審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書畫同源”是中國藝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理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從起源來看,遠古時期的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繪畫性。人們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事物的形狀來表意,這既是文字的雛形,也可視為繪畫的早期表現形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從工具材料上講,書畫皆以筆墨紙硯為主要工具。毛筆的柔軟性和彈性使得它既能書寫出富有變化的書法線條,又能描繪出細膩生動的繪畫形象。墨的濃淡干濕變化在書法和繪畫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營造出不同的意境和氛圍。宣紙的吸水性和滲化效果為書畫創作提供了獨特的表現空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從藝術表現上,二者都強調線條的運用。書法中的線條講究力度、節奏、韻律,通過不同的筆法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和個性。繪畫中的線條同樣具有表現力,可勾勒輪廓、表現質感、傳達動態。同時,書畫都注重意境的營造。書法通過字的結構、布局以及墨色的變化來表達一種抽象的意境;繪畫則通過畫面的構圖、色彩、形象等元素營造出具體而生動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書畫同源的理念深刻影響了中國藝術的發展,使得書法與繪畫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共同展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洲里市|
泗水县|
平乐县|
贡嘎县|
沙河市|
永宁县|
道孚县|
工布江达县|
彩票|
长岭县|
景德镇市|
得荣县|
上蔡县|
井研县|
大方县|
泸水县|
乌苏市|
佛教|
上饶县|
信阳市|
宜章县|
资兴市|
望奎县|
佳木斯市|
乌兰县|
囊谦县|
柘城县|
双城市|
山西省|
罗城|
西安市|
邹平县|
扬中市|
扎兰屯市|
蓬安县|
乌拉特前旗|
扶绥县|
涡阳县|
平定县|
弥勒县|
监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