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進頤和園 觀《光影頤和 歲月流芳》展

趙文清

<p class="ql-block">頤和園博物館《光影頤和歲月流芳》頤和園對公眾開放110周年攝影照片展。照片,作為一種近代科技發明和社會記錄方式,見證了頤和園的滄桑巨變。無論是昔日皇家園林的輝煌舊影,晚清的風雨飄搖,還是如今公共園林的繁榮昌盛,鏡頭下的頤和園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老照片如同時光隧道,將我們帶回那個歷史的瞬間,感受那份歲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位于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園林,以其得天獨厚的山水景觀和精致的建筑藝術而聞名于世。自1914年迄今,頤和園已對公眾開放110年,完成了從皇家禁地到公共園林的歷史性轉變。1998年,頤和園更是榮登《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p> <p class="ql-block">清漪園是頤和園的前身,園林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崇慶皇太后而建,在1764年完工。清漪園是一座山水結合、以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園,北部為萬壽山,南面是昆明湖,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全破壞。在光緒中葉,慈禧太后挪用海軍建設費二千萬兩白銀修復此園,1888年完成更名為頤和園,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園的格局。?</p><p class="ql-block">清漪園大宮門</p> <p class="ql-block">萬壽山遠觀,19世紀60年代,約翰.德貞拍攝。被毀后的清漪園湖山景象,站在繡漪橋上北望,可見東堤牌樓只剩下夾桿石。</p> <p class="ql-block">焚毀后的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隨軍攝影師費利斯.比托在最早時間內拍下了這張清漪園被毀后的照片。照片中萬壽山前山及沿湖大部分建筑都被焚毀,只剩下智慧海、轉輪藏、寶云閣等小部分建筑,滿目蒼涼、荒蕪景象。</p> <p class="ql-block">長廊遺址,19世紀60年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約翰·德貞</span>拍攝,長廊始于樂壽堂西的邀月門,止于石舫東面的石丈亭,全長728米,共有273間,據檔案記載,1860年被焚后,僅剩下11間半。</p> <p class="ql-block">大報恩延壽寺遺址,1875年托馬斯.查爾德拍攝,清漪園被毀后,清政府無力進行修繕,只能采取封閉和一些臨時性防護措施,遺址逐漸破敗,照片中可見佛香閣臺基上的扶手墻已缺失。</p> <p class="ql-block">文昌閣,1860年費利斯·比托拍攝,清漪園時期的文昌閣,位于昆明湖東堤北端,是園中最大的一處城關。城臺上是三層樓閣,內供奉文昌帝君,中層外立面鑲嵌西洋時鐘,造型別致精美。</p> <p class="ql-block">曇花閣,1860年費利斯·比托拍攝,清漪園時期的曇花閣,是一座形制奇特的六角形二層樓閣,象征曇花的花瓣,在佛經中寓意靈瑞。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重修頤和園時改為單層十字形結構的景福閣。</p> <p class="ql-block">蘇州街,19世紀60年代約翰.德貞拍攝,清漪園萬壽山后山買賣街,照片中可見劫余的慈福牌樓以及三孔石橋下南北兩側的店鋪廢墟。</p> <p class="ql-block">須彌靈境遺址,19世紀60年代約翰.德貞拍攝,萬壽山后山延續了前山中軸對稱的建筑布局,順應山勢在自北向南逐層增高的臺地上修建了一組漢、藏風格雜糅的宗教建筑。1860年的劫難中,這組建筑遭到嚴重破壞,照片中能看到滿目的斷壁殘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須彌靈境遺址,19世紀70年代托馬斯·查爾德拍攝。</span>須彌靈境被焚毀后的景象,二層臺地上的東西配殿,三層臺地上的須彌靈境大殿被焚毀,四大部洲建筑群嚴重損毀。此外,照片右上角能看到云會寺的殘存建筑。</p> <p class="ql-block">多寶琉璃塔,1866年莫拉什拍攝,花承閣始建于乾隆年間,是一組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筑群,1860年英法聯軍破壞后殘存殿址、磚墻、石雕、假山,而多寶琉璃塔因是磚石結構,得以完整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繡漪橋,19世紀60年代約翰·德貞拍攝,繡漪橋上有人在臨橋運眺,橋下、橋頭有一群人。從橋洞能看到未被完全焚毀的景明樓。</p> <p class="ql-block">治鏡閣,19世紀60年代約翰·德貞拍攝,治鏡閣位于西南湖中的島上,始建于乾隆年間,為一組圓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筑。城堡共有內、外兩重城墻,各設四門,內城上建三層十字形樓閣,菱花窗扇,建筑級別較高,閣周圍還有四座二柱三樓的牌樓。英法聯軍焚燒清漪園時,治鏡閣因四面臨水,且遠離萬壽山主體建筑群而幸免于難。</p> <p class="ql-block">治鏡閣,<span style="font-size:18px;">19世紀70年代佚名拍攝,</span>治鏡閣建筑雖幸免于難,但坍塌破敗程度進一步加劇,遠處能看見玉泉山上的玉峰塔。</p> <p class="ql-block">石舫,19世紀60年代約翰·德貞拍攝,石舫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一層為石造船體,二層為木結構艙樓,陳設皇帝、名人書畫,高檔硬木家具、瓷器等。照片中石舫周圍雜草叢生,能看到寄瀾堂、荇橋以及西所買賣街殘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清漪園被毀后的玉瀾堂等處,1875-1885年拍攝,在1860年的劫難中,昆明湖東岸的玉瀾堂、宜蕓館等處院落淪為廢墟,知春亭被焚毀,文昌閣城臺上的三層樓閣被毀,只余基座。</p> <p class="ql-block">重修中的頤和園,1886-1891年拍攝者,光緒十二年(1886),修復清漪園的工程秘密開始,仁壽殿、排云殿、玉瀾堂等處工程陸續開工。照片中可見排云門、排云殿、德暉殿等建筑已基本完工,云輝玉宇牌樓尚未立起,佛香閣也尚未復建。</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橋,1880-1890年拍攝者,在經歷了英法聯軍破壞后,南湖島上的建筑大都焚毀,十七孔橋幸免于難,橋體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廓如亭又名八方亭,位于十七孔橋東端,亭平面呈八方形,每面顯3間,周圍有廊。重檐八脊攢尖圓寶頂,亭中共有40根柱子支撐,是園內最大的一座亭子。照片中能看到廓如亭周圍晾曬有大量蘆葦。</p> <p class="ql-block">涵虛牌樓,清末,約克希爾·阿道夫·雅各布斯·凡·希特斯拍攝,重修頤和園時,涵虛牌樓的規制隨之提高,改為三間四柱七樓。牌樓東西向坐落,高5.8米,占地面積57.8米,夾桿石長、寬1.05米,高1.4米,廡殿歇山頂,前后檐有龍鳳透雕花板。東面額日"涵虛",西面額日"罨秀"。</p> <p class="ql-block">涵虛牌樓,1879年賴阿芳拍攝,清漪園時期東宮門廣場外的牌樓,牌樓為三間四柱三樓的形制,東面額日"罨秀"西面額日"涵虛"。</p> <p class="ql-block">被毀后的萬壽山后山,1877年托馬斯.查爾德拍攝,1860年的劫難中,萬壽山后山的建筑景觀也遭受嚴重破壞。照片中能看到云會寺、賅春園、味閑齋等處尚有一些建筑遺存。</p> <p class="ql-block">寶云閣,1871年10月約翰·湯姆森拍攝,1860年的劫難中,寶云閣因其銅鑄的材質幸免于難,整體結構尚完整,周邊木構建筑被毀殆盡。照片中閣四周欄桿臺階處堆有荊棘和琉璃瓦片。</p> <p class="ql-block">萬壽山前山東部遺址,1878年托馬斯·查爾德拍攝,被焚毀后的清漪園萬壽山東側。近處玉瀾堂、宜蕓館、夕佳樓已被焚毀,岸邊可見一段院墻上的什錦燈窗及邀月門。</p> <p class="ql-block">眾香界與智慧海,1865-1866年保羅.尚皮翁拍攝,1860年的劫難中,眾香界與智慧海因其獨特的建筑材質未被焚毀,主體結構尚存,然而內部陳設的佛像供器幾乎被劫掠一空,智慧海屋頂東側的力士像被毀,外墻鑲嵌的擦擦佛像也遭到破壞。</p> <p class="ql-block">眾香界與智慧海,1879年賴阿芳拍攝,從佛香閣遺址處望眾香界與智慧海。</p> <p class="ql-block">國花臺,1900年拍攝,這是排云殿東側國花臺早期的一張照片,片中可見到呈梯田狀的牡丹花臺以及周圍的矮墻,靠近佛香閣圍墻栽有油松、檜柏。左側伸出一枝榆樹,榆錢剛剛萌發,可證明此片為早春拍攝。</p> <p class="ql-block">仁壽殿庭院,1900年拍攝,仁壽殿位于政務區和宮苑區的交界處,庭院露天陳設包括太湖石峰、鑄銅露陳墩等。照片為八國聯軍占園期間的仁壽殿庭院,可以看到位于仁壽門內正中的太湖石峰,此石是1886年重建頤和園時從墨爾根園(現在的北京大學校內)移來,色青而潤,造型奇異,狀如壽星,俗稱壽星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有天亭,1900-1910年菲爾曼.拉里貝拍攝,</span>小有天亭位于萬壽山西麓,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亭坐東朝西,圓形攢尖頂,亭下懸掛匾額楹聯。照片中亭外坐著兩名喝茶的男子。</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橋,1900-1910年菲爾曼·拉里貝拍攝,十七孔橋南側昆明湖中劃船的男子和東堤兩名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樂壽堂,清末拍攝,庚子事變后,頤和園成為清政府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的舞臺,園內開始頻繁出現外國人的身影。照片中一群外國人在太監的帶領下在樂壽堂庭院參觀。</p> <p class="ql-block">寶云閣,1901年阿方斯·穆莫·馮·施瓦茨恩斯坦茨拍攝,八國聯軍侵占期間的寶云閣,閣整體結構尚完整,門窗缺失嚴重。</p> <p class="ql-block">佛香閣,1902年瓦德馬爾·蒂格森拍攝,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侵占頤和園,并在園內盤桓一年之久,園內建筑失修失養嚴重,照片中可見佛香閣的門窗出現殘缺。</p> <p class="ql-block">佛香閣,1900-1910年菲爾曼·拉里貝拍攝,佛香閣坐落在20米高的石造臺基上,八面三層四重檐,結構繁復,氣勢宏偉,是頤和園的建筑標志。1902年兩宮回鑾后,對園內建筑進行修繕,照片中可見佛香閣缺失、破損的門窗得到修復。</p> <p class="ql-block">慈禧立像,1903年勛齡拍攝,1903年至1905年期間,勛齡作為御用攝影師進宮為慈禧拍攝了大量照片,流傳甚廣。這張照片在頤和園內拍攝,類似場景的照片還有不少,只是人物服飾、姿勢有所變化。</p> <p class="ql-block">慈禧與宮眷合影,1903年勛齡拍攝,左起:瑾妃、德齡、慈禧、容齡、裕庚夫人、光緒皇后。</p> <p class="ql-block">慈禧等在排云門前合影1903年勛齡拍攝,人物左起:光緒皇后、俊壽、德齡、慈禧、崔玉貴、四格格(慶親王的女兒)、元大奶奶(慈禧的侄媳婦)、莉莉(德齡的侄女)、路易莎皮爾森(裕庚夫人)、容齡。</p> <p class="ql-block">慈禧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1903年10月28日勛齡拍攝,1902年兩宮回鑾后,慈禧經常在頤和園開展外事活動,接見、宴請外國使節及家眷,以聯絡邦交。照片中慈禧重陽節在樂壽堂接待美國駐中國公使埃德溫.赫德·康格的夫人(右二)。</p> <p class="ql-block">1914年頤和園對公眾售券開放,由封閉的皇家園林逐漸變為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公共空間。1928年頤和園正式收歸國有,園林管理漸趨條理,服務水平漸次提升,成為古都的重要游覽地。1914年頤和園正式對外售票,除大門票外,排云殿等處單獨收取門票。</p><p class="ql-block">排云殿售票處</p> <p class="ql-block">排云門職員合影,民國時期拍攝,管理頤和園事務所同僚在排云門前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東宮門,民國時期拍攝,東宮門為頤和園正門,面闊五間,歇山式屋頂,門前為斜面石坡,南側罩門、兩側銅獅。</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20世紀30年代的航拍圖,機位在昆明湖上空正中央,能清晰看到萬壽山前山中軸線及兩側的建筑和布局,遠處園外的景色也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頤和園航拍圖,是從頤和園西側方向拍攝的,重修頤和園時,在昆明湖東、南、西三面增建園墻,并將耕織圖遺址劃出園外,改建水操學堂。照片左下方能清晰看到園墻外的水操前、后學堂。</p> <p class="ql-block">從玉泉山遠眺頤和園,民國時期普意雅拍攝,稻田中零星散布著牌樓、石橋、房屋等建筑。照片右下方是湖山罨畫坊,石坊位于玉泉山靜明園小東門外,建于清乾隆年間,四柱三間,為仿木結構石坊,題刻"湖山罨畫"、"云霞舒卷""煙柳春佳"、"蘭渚蘋香"。</p> <p class="ql-block">水木自親殿,20世紀20年代拍攝者,光緒時期,穿堂殿是樂壽堂的宮門,門前有一座石造雕欄碼頭,是慈禧從水路出入頤和園上下船的地方。民國時期,水木自親曾作為售賣各種酒水、咖啡、茶點、紙煙等物的茶室。</p> <p class="ql-block">清晏舫,1912年阿爾伯特·卡恩拍攝1893年重修石舫,模仿西洋輪船的式樣改建,并取"河清海晏"之意,更名為清晏舫。把二層木結構艙樓改為樣式雕花屋頂,門窗上鑲嵌特制彩色玻璃。石舫上活動著外國人和留著長辮的中國人。晚清民國時期,石舫中設置的茶座極為有名。</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20世紀20年代蘭登.華爾納拍攝,1860年,四大部洲全部木構建筑毀于英法聯軍大火。頤和園重修時沒有全部恢復這組建筑,僅將原為三層佛樓的香巖宗印之閣改建成單層的佛殿,內供奉從前山大報恩延壽寺移來的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將位于三角形碉房式平臺上的南瞻部洲改建成山門殿,內塑哼哈二將。照片中建筑屋頂、臺階等處長滿雜草,左側還能看到善現寺東配樓。</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20世紀30年代赫達·莫理循拍攝,民國中晚期的四大部洲建筑群,照片中香巖宗印之閣的墻垣、臺階扶手等處破損,右上方能看到云會寺殘存建筑坍塌破敗。</p> <p class="ql-block">多寶琉璃塔,1912年阿爾伯特·卡恩拍攝,花承閣遺址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才進行了自1860年英法聯軍破壞后的第一次全面整修,補齊大小五色琉璃瓦件、小佛頭240個和塔剎銅鈴。照片中可見多寶琉璃塔、枋柱、圍墻等。</p> <p class="ql-block">多寶琉璃塔,20世紀30年代赫達·莫理循拍攝,花承閣南側是一個長方形的小院,院中有南北二層臺地,上層臺地上聳立著八面七級的多寶琉璃塔,塔前一座二柱三樓牌樓,下層臺地上豎立著乾隆御題萬壽山多寶塔碑。</p> <p class="ql-block">轉輪藏,1912年阿爾伯特.卡恩拍攝,頤和園的轉輪藏佛教建筑群。中間的轉輪藏正殿高兩層,三重檐,綠色琉璃瓦頂,寶頂上有福、祿、壽三星琉璃塑像。正殿兩側有兩座配亭,八面閣形,上下各二層,內有木制彩油四層木塔貫穿其中。正殿前有萬壽山昆明湖石碑,坐落在青石須彌座上,石碑碑帽雕成四條脊龍捧珠狀攢尖寶頂,下有浮雕卷草龍紋。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掠一空,現在的轉輪藏兩配亭內有木塔轉輪藏經架。</p> <p class="ql-block">永和輪,20世紀20年代拍攝,停泊在大船塢的永和輪,是日本人為慈禧太后建造的,船體基本完整。湖中荷花蘆葦密布,岸邊是宿云檐城關。</p> <p class="ql-block">寶云閣,20世紀20年代西德尼·戴維.甘博拍攝,寶云閣四面共有菱花隔扇70頁,鑄造十分精致,由于體量較輕,拆卸方便,民國年間丟失了不少。照片中寶云閣門窗皆缺失,能看見閣內擺放的銅供桌。</p> <p class="ql-block">長廊榆葉梅,民國時期拍攝,可見長廊北側柏樹下地表土地裸露,僅鋪設一條方磚甬路供游人行走。岸邊栽植成排榆葉梅,栽有地被植物,修剪形成完整的綠籬,并豎立中文名和拉丁學名的植物牌示。據檔案記載:1937年,長廊南側栽榆葉梅85株。</p> <p class="ql-block">從東堤望文昌閣,民國時期拍攝,頤和園重修時,將文昌閣改變形式,在昆明湖三面增建園墻。照片中東堤上栽種柳樹,湖里種有荷花。此外,園墻能看到加高痕跡,墻外豎立幾座煙囪。</p> <p class="ql-block">后溪河上的園工,1925年拍攝,四名園工在半壁橋附近的后溪河上劃船。</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上的船工,民國時期拍攝,水木自親碼頭處的幾名船工。</p> <p class="ql-block">樂壽堂游客合影,1917年4月8日拍攝,樂壽堂庭院青芝岫前的中外游客合影。</p> <p class="ql-block">諧趣園人物合影,民國時期,三名男子在諧趣園涵遠堂外留影,照片由園內的德福照像館拍攝。</p> <p class="ql-block">游客留影,1940年農歷正月,四名男子在知春亭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學生合影,民國時期拍攝,一群小學生在仁壽殿院落壽星石處留影。</p> <p class="ql-block">排云門人物留影,民國時期拍攝,兩名女子在排云門前的銅獅處留影,由園內的美容攝影社拍攝。</p> <p class="ql-block">排云門前的游客,1937年一名頭戴禮帽,身穿西裝的男游客在排云門前與銅獅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客留影,民國時期拍攝,三名男子在長廊秋水亭留影紀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頤和園又見證了北平和平解放,頤和園真正成為人民的公園,日益發揮著文化傳承、游覽服務、生態涵養等多方面功能。1998年頤和園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多年來頤和園遺產保護和管理水平日漸提升,是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的金名片。</p> <p class="ql-block">如今古老的皇家園林煥發青春朝氣,每天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到此一游,也是市民休閑、健身最佳場所,我喜歡頤和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犍为县| 正安县| 兴义市| 瑞丽市| 平邑县| 锡林浩特市| 吴川市| 邹平县| 苏尼特左旗| 武宁县| 察隅县| 陈巴尔虎旗| 蓬安县| 安康市| 深泽县| 昆山市| 沅江市| 永川市| 张家川| 龙海市| 东源县| 呈贡县| 高雄市| 山阳县| 大冶市| 唐山市| 尤溪县| 铜陵市| 集贤县| 芮城县| 循化| 平度市| 长丰县| 巢湖市| 开鲁县| 遵义市| 永泰县| 玉树县| 罗田县| 肇源县| 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