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禹劃九州,洛陽居天下之中,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中國早期文獻和陜西出土的西周何尊銘文中都記載了洛陽是“天下之中”或最早的“中國”,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中國歷史422個皇帝中有105個皇帝定都洛陽,武則天在位時親封洛陽為神都。如今的洛陽是中國現代眾多三線城市中的一個,家喻戶曉,距離天津不過八百公里,但在我內心深處,它一直神秘、厚重、遙遠、觸不可及……望而卻步。 </p><p class="ql-block">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甲辰秋月,有幸遇見“藝旅”,跟隨考古專家,走進洛陽,去探知這座擁有五千年厚土,十三朝古都的歷史傳奇。</p> <p class="ql-block"> 華夏文明的根文化、河洛文化(河圖、洛書)起源于洛陽,開啟了中華文明智慧之門;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中國宗法社會的最初原則;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從這里開始;溝通南北的隋唐大運河在這里啟航。洛陽還是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發源地(儒家祖庭周公廟、佛教祖庭白馬寺、道教祖庭上清宮);中國四大發明有三個在洛陽(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p> <p class="ql-block"> 據統計洛陽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50余處。</p><p class="ql-block"> 3個國家一級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5大都城遺址:二里頭夏都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p><p class="ql-block"> 3項6處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中國大運河(洛陽境內大運河的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涵蓋了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等)。</p> <p class="ql-block"> 洛陽博物館是洛陽市100多座博物館中最具代表性的。舊館創建于1958年,2007年建立新館并于2011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主體建筑面積42000平方米,外形如大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其文化定位包括“文明中心、絲路起點、運河樞紐、客家族源、民族熔爐”。目前開放6個常設展覽,包括《河洛文明展》《古代石刻展》《館藏書畫展》《唐三彩展》《洛陽珍寶展》《宮廷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能看到文明初生的懵懂和極盛時的氣象,可以集中覽盡連接中西、貫通南北、佛道儒共存的令人目眩神迷的文明氣象;可以一口氣看盡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窺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脈絡…</p> <p class="ql-block">夏朝出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西周出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東周(春秋、戰國)出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洛陽考古博物館陳列</p> <p class="ql-block">洛陽考古博物館陳列</p> <p class="ql-block">北魏永寧寺出土的泥塑佛面像</p> <p class="ql-block"> 我們常說五千年華夏文明,但關于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一直缺乏像殷墟那樣的考古實證。二里頭遺址的考古成果為夏商分界提供了重要參照依據。</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占地面積約246畝,總建筑面積約3.2萬平方米。這里藏品類型眾多,涵蓋了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等,系統地展示了二里頭遺址的考古成果。兩千多件展品中,有不少文物都是首次向世人展示。</p> <p class="ql-block"> 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平原東部,距偃師市西南約9公里,總面積3平方公里,包括二里頭、擋頭、四角樓、案后村和辛莊5個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 二里頭遺址中心區有縱橫交錯的道路網,宮殿區圍以方正規矩的城垣,宮城內分布著具有明確中軸線的大型建筑基址群,是一處經縝密規劃、布局嚴整,且與后世中國古代都城營建一脈相承的大型都邑,其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遺址主要由中心區和一般居住活動區兩部分組成,中心區由宮殿區、貴族居住區、鑄銅作坊、祭祀活動區組成。宮殿區南有綠松石制造作坊;一般居住活動區分布有小型墓葬及半地穴式居住遺址。</p> <p class="ql-block">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目前藏于中國考古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有復制品及圖片展示。</p><p class="ql-block"> 這件器物證明早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已經把龍作為圖騰來崇拜。</p> <p class="ql-block">乳釘紋銅爵</p> <p class="ql-block">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p> <p class="ql-block">七孔玉刀</p> <p class="ql-block">綠松石串珠</p> <p class="ql-block">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是中國古代的重要都城遺址,位于?洛陽市?洛龍區城東15公里處,是?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和?北魏五個朝代的都城。? 這個遺址不僅是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一次重要轉折點,而且對后世的都城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魏洛陽故城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其城市面積在北魏時期擴展為近80平方公里,總面積近100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漢魏洛陽故城在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名錄。</p> <p class="ql-block"> 漢魏洛陽城永寧寺遺址位于北魏宮城西南側,北魏洛陽城南北中軸線銅駝街西側。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為靈太后胡氏所建,永熙三年(534年)被大火焚毀。</p> <p class="ql-block">應天門</p> <p class="ql-block">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朝的都城遺址,是當時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沿用至五代北宋,共530余年,是中國古代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p><p class="ql-block"> 應天門(舊稱五鳳樓)是隋唐洛陽城~紫薇城的正南門。應天門適合晚上參觀,華燈初上,隋唐洛陽城夢回神都,仰望著巍峨的應天門,金碧輝煌的風光,穿梭在四周,像從千年之前的盛唐穿越而來街頭巷尾都是衣香鬢影、楚楚動人。</p> <p class="ql-block"> 邙山海拔三百多米,東西長三百八十余里,屬于低山丘陵。占地面積達700多平方公里的"洛陽邙山陵墓群"就坐落在邙山上。</p> <p class="ql-block"> 邙山自古就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說法。</p><p class="ql-block"> 邙山之上,伊河之濱,矗立著東周王陵,東漢皇陵,曹魏皇陵,西晉皇陵,北魏皇陵,唐恭陵等皇家陵園,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東方金字塔”皇陵群。</p> <p class="ql-block">曹魏大墓考古現場</p> <p class="ql-block">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的文物展板</p> <p class="ql-block">洛陽古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以墓葬為主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葬類專題博物館。館內有25座從東漢到宋金時期的代表性墓葬,都是從邙山上直接原樣搬過來的。</p> <p class="ql-block">北魏宣武帝景陵(在古墓博物館院內)</p> <p class="ql-block"> 邙山墓葬掀起了挖墓覓寶的狂潮,一種輕巧靈便的工具,"洛陽鏟"由此發明,至今仍是重要的考古工具。</p> <p class="ql-block">洛陽古墓博物館內還收藏了河南地區兩漢到民國出土的墓葬壁畫,非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新安函谷關,又稱漢函谷關或漢關,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城關鎮東關村,中心區域面積約為7.5萬平方米,始建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由漢樓船將軍楊仆所建,至今有2100余年歷史。2014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函谷關歷史上有以下三座:</p><p class="ql-block"> 秦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2020年曾自駕參觀。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即為新安函谷關(漢函谷關)。魏關,遺址距秦關北5公里處,但在建設三門峽攔洪大壩時已被淹沒,不復存在。</p> <p class="ql-block">現存漢函谷關遺址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愛國人士新安縣鐵門鎮張鈁老先生于民國十二年重修后保留,殘高15米,南北長25米,東西寬20米,有兩層樓閣,一層為四面相同拱式門洞。</p> <p class="ql-block"> 新安漢函谷關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經濟、文化、軍事以及絲綢之路等方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p> <p class="ql-block"> 隋唐大運河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下令東都洛陽開鑿通濟渠,又開永濟柔和江南河,形成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達余機(今杭州)、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700余公里的南北水遠交通大動脈,成為當時糧食等戰略原材料和大宗物資運輸的支柱。</p> <p class="ql-block"> 隋唐大運河的開鑿,溝通了中國古代南北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促進了不同區域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往來,在國家統一、政權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運影響,直到今天,部分河段仍發揮著交通運輸、灌溉排澇、生態調節等綜合功能。</p> <p class="ql-block"> 隋唐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工程,它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p><p class="ql-block"> 隋朝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于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 隋朝大運河的申遺背景和意義在于其作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跨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8個省、直轄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對促進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感知傳奇與興衰,在蜿蜒流淌的3D運河中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與當年盛世繁華</p> <p class="ql-block"> 回洛倉始建于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毀于隋末農民戰爭。是隋代大運河沿線的大型國家漕倉之一,是隋代大運河重要的實物見證。</p> <p class="ql-block"> 大運河回洛倉遺址位于隋唐洛陽城城東北1公里,瀍chan河區瀍河鄉小李村西,發現于2004年。</p> <p class="ql-block"> 倉城呈長方形,具有完整的倉城格局和眾多倉窯。</p><p class="ql-block"> 整個倉城由管理區,倉窯區,道路和漕渠等組成。倉窯排列規整,東西成排,南北成行,推測倉窯數量大約700余座。</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居中國四大石窟之首,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斷續營造達400余年。</p><p class="ql-block"> 龍門兩山(西山、東山)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多座。</p><p class="ql-block"> 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我是傍晚趕到景區,有幸欣賞夜景,特別是在東山風景臺上隔伊河可以遙看對岸整個西山石窟,燈火通明,佛光普照,很有意境。在整個石窟中,北魏造像約占1/3,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p> <p class="ql-block"> 龍門唐代石窟中,盧舍那像龕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后代稱九間房。盧舍那大佛開鑿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歷時三年九個月。這一工程由唐高宗親自批準,皇后?武則天捐助了兩萬貫脂粉錢,以支持這一皇家開龕造像工程。大佛面容豐腴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體現了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特點。盧舍那大佛的嘴角掛有一抹“蒙娜麗莎”式的微笑,象征著慈祥與自信。</p><p class="ql-block"> 在開窟造像時,沒有采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摩崖像龕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70米,為一巨型露天窟龕。這里共有九軀大像,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 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曌(讀照)”,其意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樣。</p> <p class="ql-block"> 唐代造像幾乎占2/3,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則天時轉移到東山。</p><p class="ql-block">白園是唐代詩王白居易的長眠之地,在龍門東山。由于時間原因,此行未能參觀。</p> <p class="ql-block"> 千唐志齋由辛亥革命元老人物張防創建,是中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珍藏2000余件墓志銘及歷代名家書畫石刻。</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藏石手拓拓片有宋米芾所書對聯、鄭板橋畫竹屏,明清之際號稱神筆的王鐸所書之大幅中軸《柳花》、《柳條》詩,清代王弘撰、劉墉、陳鴻壽、邵瑛、韓東籬等人所書的屏扇、對聯等。有明代董其昌所書《典論論文》行草長卷。千唐志齋中的書畫石刻數量大且基本保存完好,在國內實屬難得一見。</p> <p class="ql-block"> 日月當空照,武則天稱帝后,將自己名字改為曌"zhao",意為"日月當空,普照大地"。曌"zhao"字即為武則天所造,除此,圖片中的20個字也是女皇所造。</p> <p class="ql-block">鄭板橋的畫竹屏</p> <p class="ql-block">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中國第一古剎,始建于公元68年,至今已有1956年,是國家首批文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 白馬寺得名于東漢明帝劉荘“夜夢金人,白馬馱經”的故事,比唐曾取經早560多年。山門前兩匹馬,左右相對,為宋代石雕馬。</p> <p class="ql-block"> 齊云塔位于白馬寺山門外東南200米。塔平面為正方形,座北朝南,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造型為疊澀密檐式十三級磚塔,總高26米,是洛陽一帶現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p> <p class="ql-block"> 洛陽神都,不虛此行!首次游學,對于一個對歷史文化特別是考古小白的我,收獲不小。走讀洛陽幾座博物館及考古現場,通過專家老師的講解,深刻體會到考古工作人員的艱辛與偉大,其意義和價值在于通過探索過去來引導未來,保護寶貴的文化遺產,并且我們可以學習關于人類歷史和文化的更多知識和信息。由于本人專業知識水平受限,不能將所見所聞以更加嚴謹科學專業的方式呈現,只能以游記小文記錄。感恩所有遇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城县|
祁东县|
嘉禾县|
蕉岭县|
西华县|
鄂尔多斯市|
阳城县|
华宁县|
固始县|
安陆市|
钦州市|
凤山县|
仁寿县|
江川县|
乐昌市|
灵宝市|
乡城县|
什邡市|
襄樊市|
桓台县|
荣成市|
沈丘县|
锡林郭勒盟|
铁岭县|
平谷区|
旬阳县|
安多县|
甘泉县|
石渠县|
多伦县|
精河县|
西乡县|
莆田市|
肃北|
古蔺县|
长兴县|
塔城市|
肥城市|
香格里拉县|
社旗县|
铜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