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來與一些愛好“紅色”的人士或團體一起聊“紅”或談“紅”時,發(fā)現(xiàn)許多人對紅二十五軍長征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多數(shù)人熱衷于一些零打碎敲的動人故事,對一些紅二十五軍長征最基本的問題缺乏全面而整體的把握,從而導致在講述或交流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這樣或那樣的與史實不符的問題。為此,根據(jù)《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十五軍戰(zhàn)史》及相關史料所述,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關于紅二十五軍的浴火春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前赴后繼的省委書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二十五軍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是在與中央失去聯(lián)系,又不知中央紅軍動向的情況下由省委獨立自主領導下進行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p><p class="ql-block">1932年1月10-20日,鄂豫皖革命根椐地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于光山新集(今新縣)召開,中共鄂豫皖省委正式成立,沈澤民(茅盾之弟)任書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澤民(1900--193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11月20日,沈澤民病逝于老君山,年僅33歲。徐寶珊代理書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11日省委在光山花山寨召開第十四次常委會,根據(jù)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指示,省委決定率領紅二十五軍戰(zhàn)略轉(zhuǎn)移。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從羅山何家沖集結(jié)出發(fā),開始戰(zhàn)略轉(zhuǎn)移。從此省委及紅二十五軍與中央失去聯(lián)系,開啟了省委獨立領導紅二十五軍長征的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8日,紅二十五軍巧突盧氏重圍進入陜南,12月10 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洛南庾家河召開第十八次常委會議,決定將中共鄂豫皖省委改為鄂豫陜省委,并決定創(chuàng)建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19日,鄂豫陜省委在鄖西二天門召開第二十次常委會,決定創(chuàng)建新蘇區(qū),同月下旬中共鄂陜特委和鄂陜游擊總司令部成立。1935年4月中旬,鄂豫陜省委在藍田葛牌鎮(zhèn)召開擴大會議,改選省委,徐寶珊、吳煥先分別當選為正、副書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初,中共豫陜特委和豫陜游擊師成立,鄂豫陜革命根椐地初步建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9日,徐寶珊病逝于龍駒寨,年僅32歲。吳煥先代理書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徐寶珊(1903--193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7月15日,省委灃峪口會議,吳煥先主持,決定鄂豫陜省委率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并決定合并鄂陜、豫陜特委為中共鄂豫陜特委,由特委堅持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武裝斗爭。</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21日,紅二十五軍“軍魂”吳煥先在涇川四坡村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年僅28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吳煥先(1907--193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7日,省委在豹子川(今屬華池)召開會議,程子華代理書記兼軍政委,徐海東任軍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程子華(1905--199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9日一12日,中共鄂豫、豫陜兩特委和地方武裝在商南梁家墳會合,成立中共鄂豫陜特委(稱陜南特委),鄭位三為特委書記,領導鄂豫陜根據(jù)地斗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15日,鄂豫陜省委率紅二十五軍勝利到達延川永坪鎮(zhèn),16日與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在永坪鎮(zhèn)三軍勝利會師,17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與中共鄂豫陜省委在永坪鎮(zhèn)召開聯(lián)席會議,為統(tǒng)一黨的領導,統(tǒng)一指揮兵力作戰(zhàn),決定成立中共陜甘晉省委員會,撤銷西北工委和鄂豫陜省委,組成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五軍團,撤銷紅二十五、紅二十六、紅二十七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從1932年1月鄂豫皖省委創(chuàng)建到改為鄂豫陜省委,最后1935年9月鄂豫陜省委取銷,前后共有三年零九個月時間,省委書記或代書記先后經(jīng)歷四人,沈澤民、徐寶珊均勞累病死,吳煥先壯烈犧牲,這三位書記或代書記都是在最風華正茂的年紀離開人世。最后一任的代理省委書記程子華嚴重受傷仍堅持到最后長征勝利。每一位省委書記都有一身壯烈的動人故事。由此看出革命決不是說說唱唱,敲鑼打鼓就能輕易成功的,即便是省委書記也需要不怕犧牲,前赴后繼,才能領導革命取得勝利。應該說堅持黨的領導是紅二十五軍不斷發(fā)展壯大并取得長征勝利的重要法寶,前赴后繼是確保黨的堅強領導唯一的正確選擇。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打不散的鐵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二十五軍是一支打不散的英雄隊伍,是四支主力紅軍長征隊伍中出發(fā)時人員最少的一支,也是最先到達陜北的紅軍隊伍,為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落戶陜北立了大功,被稱為“北上先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曠繼勛(1895--193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紅二十五軍的初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十五軍初建于1931年10月25日的安徽六安麻埠鎮(zhèn),軍長曠繼勛,政治委員王平章,成立后暫時只有一個第七十三師,師長劉英,政治委員吳煥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平章(1901--193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7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黃安(今紅安)七里坪成立,主要由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組成。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當時紅四方面軍人員兵力三萬多人,紅二十五軍只有一個師即第七十三師,奉命跟隨紅四方面軍一起參加商(城)潢(川)戰(zhàn)役,師長劉英負傷,王樹聲接任師長。1932年3月下旬,又隨四方面軍參加蘇家埠戰(zhàn)役,殲敵三萬五千人,第七十三師俘虜皖西“剿共”總指揮厲式鼎。戰(zhàn)后,紅二十五軍七十四師于霍邱白塔畈正式組成,師長汪明國,政治委員戴季英。而3月上旬,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于六安麻埠成立,師長廖榮坤,政治委員戴克敏。</p><p class="ql-block">至此,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第七十四師、第七十五師三個師全部組成,連同軍教導團,特務營、交通隊等共一萬二千余人。也就是說短短不到半年時間,紅二十五軍就從一個師發(fā)展到擁有三個師,即一萬二千余人的一支勁旅,而這樣的發(fā)展是一次次浴血奮戰(zhàn)打出來的。</p><p class="ql-block">1932年6月,紅二十五軍第一任軍長曠繼勛在霍城之戰(zhàn)中負傷,蔡申熙接任軍長,同年10月上旬,蔡申熙在隨紅四方面軍轉(zhuǎn)戰(zhàn)中犧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申熙(1906--193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紅二十五軍的重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反對國民黨對鄂豫皖革命根椐地的第四次“圍剿”,1932年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決定重組紅二十五軍,獨立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30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十五軍重建,轄第七十四師,第七十五師,共五個團另兩個特務營,約七千人。軍長吳煥先,政治委員王平章。第七十四師師長徐海東,政治委員戴季英;第七十五師師長姚家芳,政治委員高敬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紅二十五軍重建前后,又先后組建了紅二十七軍和紅二十八軍,兩軍分別為四千五百多人和約三千人。1933年3月紅二十八軍政治委員王平章犧牲后不久,鄂豫皖省委決定將紅二十八軍編為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師長由原紅二十八軍軍長廖榮坤兼,另將羅山獨立第六師十六團編為第七十五師二二五團,全軍共一萬二千余人。軍長吳煥先,政治委員戴季英。同時,將紅二十八軍特務營及皖西北地方武裝組成第八十二師,堅持皖西北斗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戴季英(1906--1997)</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紅二十五軍之前被紅四方面軍帶走的第七十三師和第七十五師的二二五團又重新組建起來,全軍重新回到三個師建制,人數(shù)第二次達到一萬二千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5月,七里坪戰(zhàn)役因省委作戰(zhàn)指導思想錯誤而失敗,造成紅二十五軍和根據(jù)地受到嚴重損失,后加之蔣介石第五次“圍剿”,1933年7月中旬紅二十五軍又撤銷第七十三師建制,只剩第七十四、第七十五師,共六個團約六千人,人員減少一半。至9月上旬,中共鄂東北道委將第七十五師特務營和第七十四師二二二團三營,以及獨立第七師大部合編為第七十三師,師長夏如銀,政治委員王少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皖西北中心區(qū)保衛(wèi)戰(zhàn)失敗后,省委決定縮編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轄三個營,第七十五師轄兩個團,全軍約三千人。軍長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p><p class="ql-block">10月11日,第二次組建紅二十八軍,下轄第八十二、第八十四師,每師三個營,全軍二千三百余人。徐海東任軍長,郭述申政治委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下旬,紅二十五軍在鄂東北的部隊約一千余人合編為第七十五師二二四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4月16日,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在商城東南部的豹子巖會師后第二天,根據(jù)省委4月13日“對紅軍二十五軍及二十八兩舊部完全編為二十五軍”的決定,將紅二十八軍重新編入紅二十五軍。第八十二師改編為第七十四師,轄三個營,師長梁從學,政治委員姚志修;第八十四、第七十五師編為第七十五師二二三、二三四團,新的第七十五師師長丁少卿,政治委員高敬亭。全軍轄第七十四(三個營)、第七十五師(兩個團),共三千余人。軍長徐海東,政治委員吳煥先,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兼)。同時以紅二十八軍二二四團一個營,軍特務營和皖西北第三路游擊師為基礎,編成第八十二師(一個團),堅持皖西北根據(jù)地斗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徐海東(1900--197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郭述申(1904--1994)</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二十五軍長征前整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11日,省委花山寨會議根據(jù)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指示決定紅二十五軍向西戰(zhàn)略轉(zhuǎn)移,留部分武裝第三次重建紅二十八軍,堅持鄂豫皖邊區(qū)斗爭。紅二十五軍于13日在羅山殷家灣、何家沖一帶整編,軍直轄第二二三、第二二四、第二二五團和手槍團,共二千九百八十余人,軍長程子華,政治委員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在鄂豫皖省委率領下從何家沖出發(fā)開始長征。以上,我們能夠看到,至紅二十五軍長征前,紅二十五軍實際是兩次組建,三次整編,兩次組建均有三個師,長征前的整編去師建制,軍直轄三個團加一個手槍團,人數(shù)也只有二千九百八十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間,紅二十八軍也經(jīng)歷兩次組建兩次整編。每一次主力紅軍離開原根據(jù)地時都會留一部分部隊堅持斗爭,紅四方面軍離開,留紅二十五軍;紅二十五軍離開,又留紅二十八軍。即便在根據(jù)地內(nèi)部不同地區(qū),也總會在主力離開時,留下部分部隊堅持斗爭。紅二十八軍和八十二師似乎成了留守部隊代名詞,而第七十三師卻是忽有忽無,又像補充隊員代名詞。也許這也是戰(zhàn)爭年代戰(zhàn)略需要吧。而紅二十五軍長征時,是3+1團模式進行的。1934年12月10日由于庾家河戰(zhàn)斗慘烈,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均負重傷,第二二四團團長葉光宏犧牲。11日,紅二十五軍在洛南蔡家川整編,又稱蔡川整編,因戰(zhàn)斗減員嚴重,將二二四團編入第二二三、第二二五團中,全軍只有兩個團另加手槍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十五軍團組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7月15日,灃峪口會議后,鄂豫陜省委決定率紅二十五軍繼續(xù)西征北上,迎接黨中央,并指示組建鄂豫陜特委,由其領導留下部隊堅持鄂豫陜根據(jù)地斗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30日,紅二十五軍在江口鎮(zhèn)整編后的全軍共四千余人,轄第二二三、第二二五團和手槍團,外加機關和直屬分隊。</p><p class="ql-block">8月21日涇川四坡村戰(zhàn)斗吳煥先犧牲后,9月7月,鄂豫陜省委在豹子川(今屬華池)召開會議,決定程子華代理鄂豫陜省委書記兼軍政委,徐海東任軍長,戴季英任參謀長,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紅二十五軍于9月15日到達陜北延川永坪鎮(zhèn),勝利結(jié)束長征,于9月18日在永坪鎮(zhèn)與會師的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各軍依次編為第七十五、第七十八、第八十一師。同時撤銷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編制。至此,紅二十五軍英名成為光輝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十五軍團組建后,設三個師。軍團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劉志丹(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jù)地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1936年4月14日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zhèn)戰(zhàn)斗中犧牲),政治部主任高崗、副主任郭述申。軍團機關和直屬隊編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wèi)生部、手槍團、交通隊等,全軍團共七千余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劉志丹(1903--193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紅二十五軍從1931年10月初建到1935年9月撤銷建制,合并入紅十五軍團,期間經(jīng)過了兩次組建和六次大的整編,多次內(nèi)部補充調(diào)整,其中長征前組建兩次,整編三次(紅二十五軍與紅二十八軍合編2次,長征前夕整編1次),內(nèi)部調(diào)整10余次;長征途中至長征結(jié)束,整編兩次,加上最后編入紅十五軍團,共計三次。紅二十五軍的軍長和軍政治委員先后有曠繼勛、蔡申熙、王平章、吳煥先、徐海東、程子華等,其中曠繼勛在1933年被張國燾“肅反”中殺害,蔡申熙、王平章、吳煥先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徐海東、程子華也先后在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曠繼勛、吳煥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見,紅二十五軍受到的震蕩有多么劇烈,而這些震蕩都來自于不停的戰(zhàn)斗,流血與犧牲。紅二十五軍一路走來,由小到大,再由大變小,再由小變大,在血與火的歲月里,在戰(zhàn)火紛紛中穿梭、前進,成長,出生入死,由弱變強,不斷淬煉,百煉成鋼,最終成為第一個到達陜北的紅軍長征隊伍,取得長征勝利,與陜北紅軍會師時紅二十五軍達三千四百余人,超過了長征出發(fā)前的二千九百八十余人。這期間無數(shù)次的戰(zhàn)斗,犧牲與負傷人數(shù)不計其數(shù),倒下一個,進來一批,革命的隊伍帶著腥風血雨滾滾向前。應該說這三千四百余人(從鄂豫陜根據(jù)地繼續(xù)北上時有四千余人)有絕大部分都是從鄂豫陜根據(jù)地參加的紅軍,鄂豫陜根據(jù)地是紅二十五軍浴火重生之地。紅二十五軍是一支打不散的鐵一般的部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小蝌蚪找到了媽媽 編入紅一方面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紅十五軍團成立后,參加了勞山戰(zhàn)役和榆林橋戰(zhàn)斗,用戰(zhàn)斗的勝利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到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領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中央紅軍勝利完成歷時一年,縱橫十一省,行程二萬五千里的長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底,中共中央派人送來了《陜甘支隊告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全體指戰(zhàn)員書》,帶來了中共中央的熱情慰問和鼓勵,對他們勝利會師表示祝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初,毛澤東主席、彭德懷司令員等來到道佐鋪紅十五軍軍團部,接見了徐海東、程子華和郭述申等。在這時,中央紅軍又稱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鑒于陜北多支紅軍會師后紅軍力量的壯大,中央決定恢復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番號,之后,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兼),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后為楊尚昆),下轄第一軍團、第十五軍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此,包括紅二十五軍在內(nèi)的紅十五軍團在中革軍委和紅一方面軍的直接領導和指揮下,參加了東征、西征等重大軍事行動,為鞏固和擴大陜甘根據(jù)地、實現(xiàn)三大紅軍主力會師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紅十五軍團奉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旅長徐海東,副旅長黃克誠(到職時改為政治委員),下轄第六八七團(原第七十三師編成),第六八八團(原第七十五師編成)。原第七十八師分別編入上述兩個團(平型關戰(zhàn)斗后,原第七十八師編成第六八九團,團長韓先楚),軍團警衛(wèi)團縮編為旅部警衛(wèi)營(后調(diào)為第六八七團二營)。軍團騎兵團調(diào)歸第一二九師建制。全旅共六千二百余人。改編之后,出師抗戰(zhàn),開赴華北抗日前線,投入偉大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二十五軍的斗爭歷史,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初建階段(1931年10月至1932年10月)。第二,堅持鄂豫皖斗爭階段(1932年11月至1934年11月)。第三,長征階段(1934年11月至1935年9月)。第四,轉(zhuǎn)戰(zhàn)陜晉甘寧階段(1935年9月至1937年8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通俗一點的話講,紅二十五軍的長征就如同小蝌蚪找媽媽,一路風餐露宿,冒著槍林彈雨,披荊斬棘,百折不撓,不怕犧牲,信念堅定,最終撲入黨中央媽媽溫暖的懷抱。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開始更加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歷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那些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是在中國革命處于低潮,紅二十五軍戰(zhàn)略轉(zhuǎn)移途中創(chuàng)建的一塊根據(jù)地,也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略轉(zhuǎn)移途中創(chuàng)建的唯一一塊穩(wěn)固的革命根據(jù)地。這塊根據(jù)地的建立,為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由南方轉(zhuǎn)移到北方做出了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的建立過程應分籌備階段、創(chuàng)建階段、全盛時期和堅持游擊四個階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籌備階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34年11月30一1934年12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二十五軍是鄂豫皖蘇區(qū)的一支主力部隊。由于國民黨反動派幾次“圍剿”,加上黨內(nèi)“左”傾錯誤的危害,根據(jù)地日益縮小,紅軍不斷減員,不得不于1934年11月16日以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名義向西實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新蘇區(qū)要求的三個原則條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轉(zhuǎn)移前,中央就對鄂豫皖省委提出了:“關于新的地區(qū)選擇,原則上應注意下列條件:1、敵人力量比較薄弱;2、群眾中革命的影響較大,或者群眾比較容易為我們爭取者;3、地形有利于我們防御和作戰(zhàn),糧食和一般物質(zhì)條件較豐優(yōu)的。應根據(jù)這一原則及中革軍委的軍事指示,以及根據(jù)當時當?shù)氐木唧w形勢,去作適當?shù)臎Q定和行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椐中央指示精神,鄂豫皖省委在率領紅二十五軍轉(zhuǎn)移后,一直把選定新蘇區(qū)當成主要任務和目標,在桐柏山、伏牛山不合適的情況下,最終把目的地鎖定以陜南為中心的鄂豫陜交界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籌建之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盧氏張貼的第一份《布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30日,紅二十五軍在入陜前,在盧氏與嵩縣交界地區(qū)醞釀了籌建根據(jù)地事宜,并在盧氏境內(nèi)張貼發(fā)布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司令部、政治部布告》,宣布:“紅軍此來,是要幫助窮人……武裝起來,推翻土豪劣紳地主的統(tǒng)治,建立陜西的蘇維埃政府”,并宣布了紅軍的政策,這是創(chuàng)建鄂豫陜革命地的第一份文獻。《布告》發(fā)布之日應為籌建根據(jù)地之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庾家河會議決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創(chuàng)建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10日,紅二十五軍在洛南庾家河召開鄂豫皖省委第18次常委會議,決定“立即建立鄂豫陜省委,為創(chuàng)造鄂豫陜蘇區(qū)而斗爭。”并具體確定了創(chuàng)造鄂豫陜邊新蘇區(qū)的方案。會后,鄂豫皖省委立即改為鄂豫陜省委,為鄂豫陜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提供了組織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庾家河會議對鄂豫陜?nèi)∵吔绲貐^(qū),包括陜西南部的洛南、藍田、商縣、商南、山陽、鎮(zhèn)安、柞水、洵陽(今旬陽)、寧陜、佛坪、洋縣等縣,湖北西北部的鄖西、鄖縣等縣,河南西部的盧氏、淅川等縣,進行了認真分析,認為:這些鄂豫陜邊界地區(qū)敵人統(tǒng)治比較薄弱,人民生活貧困,容易發(fā)動斗爭,黨和紅軍在這一帶有一定的影響;這里山大溝深、叢林茂密,回旋余地較大,便于活動;在與川陜紅軍、陜北紅軍的相互配合上,與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紅二十八軍的呼應上,都有著重要意義。這些基本符合中共中央1934年2月12日指示信中關于選擇創(chuàng)建新根據(jù)地的原則。因此,會議決定在此創(chuàng)建新的根據(jù)地,并提出了具體措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創(chuàng)建新的革命根據(jù)地,紅二十五軍在庾家河會議的同一天,以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政治部的名義,編印了《什么是紅軍》的傳單,就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性質(zhì)、宗旨、任務及有關政策作了通俗而有力的宣傳。這份傳單在新區(qū)廣大群眾中產(chǎn)生了深刻的作用,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也可以說這份傳單是創(chuàng)建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的宣言書,為新蘇區(qū)創(chuàng)建奠定了思想上和與論上的基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庾家河戰(zhàn)斗的勝利,有效打擊了國民黨主力部隊的追擊,結(jié)束了省委和紅二十五軍歷時20多天,長驅(qū)1800余里挺進陜南的戰(zhàn)斗歷程,紅二十五軍暫時擺脫困境,為創(chuàng)建鄂豫陜根據(jù)地舉行了奠基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創(chuàng)建階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34年12月11日—1935年2月)</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摸清底數(sh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庾家河會議后,紅二十五軍抓住蔣介石還未能統(tǒng)一鄂豫陜?nèi)∵吔绲貐^(qū)軍隊的指揮,蔣介石與楊虎城矛盾很深,追堵紅二十五軍的大部分部隊沒有進入陜西境內(nèi),而楊虎城又忙于北攻陜北紅軍,南拒川陜紅四方面軍,西和蔣介石嫡系朱紹良、胡宗南等勾心斗角,一時尚未集中更多兵力對付紅二十五軍的有力時機,全力開展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工作。</p><p class="ql-block">首先在1934年12月11日,紅二十五軍在洛南蔡家川(亦稱蔡川)進行整編,將第二二四團編入第二二三團和第二二五團,個別軍領導職務進行調(diào)整。爾后,紅二十五軍主力以大回旋的行動,南下鄖西,北返洛南,東入盧氏,西轉(zhuǎn)藍田,掃除民團武裝和反動政權,摧毀國民黨在廣大鄉(xiāng)村的統(tǒng)治基礎,受到廣大貧苦群眾擁護。這一大回旋實際上也是全面了解實情的過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塊根據(jù)地的開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全面了解實情的基礎上,1934年12月20日,紅二十五軍在鎮(zhèn)安以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司令部、政治部的名義,發(fā)布《關于商業(yè)政策問題》的布告,穩(wěn)定民心,促進正當商業(yè)貿(mào)易和正常市場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此布告第一次發(fā)布于1934年12月20,第二次發(fā)布于1935年2月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28日,紅二十五軍手槍團一部與當?shù)剞r(nóng)民武裝大刀會組成陜南抗捐第一軍(后改為洛南游擊隊),開展群眾工作,創(chuàng)建新區(qū),并成立以手槍團政治委員宋興國為書記的中共商洛特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初,紅二十五軍由洛南再度南下,攻克鎮(zhèn)安縣城,發(fā)布了《中國工農(nóng)紅二十五軍為占領鎮(zhèn)安縣告群眾書》,并在鎮(zhèn)安的白塔、茅坪、大小米糧川,鄖西的一、二、三天門和丁家坪等地,成立了第一批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權。1月底在鄖西,洵陽、鎮(zhèn)安、山陽等四縣邊界地區(qū)開辟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塊革命根據(jù)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初,紅二十五軍在藍田葛牌鎮(zhèn)、柞水紅巖寺、曹家坪、山陽小河口、袁家口、牛耳川、杜家溝等地建立了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權,創(chuàng)建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塊革命根據(jù)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時,紅二十五軍以軍政治部名義印發(fā)了《窮人不替國民黨當偵探、捕殺堅決替國民黨當偵探的重犯》的布告。并以軍司令部、政治部名義再次發(fā)布了《關于商業(yè)政策問題》的布告。宣布“蘇維埃商業(yè)政策的原則是保證貿(mào)易自由”。之后又以軍政治部名義頒發(fā)了《告國民黨士兵書》,歡迎白軍來當紅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月19日,中共鄂豫陜省委在鄖西二天門召開第二十次常委會。總結(jié)入陜兩個月的斗爭情況。決定堅持庾家河會議方針,堅持獨立創(chuàng)建鄂豫陜根據(jù)地。作出了《為完全打破敵人進攻,爭取春荒斗爭的徹底勝利,創(chuàng)造新蘇區(qū)的決議案》。提出要擴大斗爭的區(qū)域,打到富足地方去的口號。會后成立中共鄂陜特委和鄂陜游擊司令部,特委書記郭述申(后為戴季英、鄭位三),游擊司令為陳先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鄖西會議之后,紅二十五軍于2月下旬,由鄖西西進,連克數(shù)個縣城,建立了華陽、石塔寺、商家壩、吊壩河、瓦子溝、紅石窟、小華陽等七個鄉(xiāng)革命政權,并成立華陽革命委員會,組建游擊隊和抗捐軍,在華陽地區(qū)建成<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塊革命根據(jù)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4月,葛牌鎮(zhèn)會議,改選了鄂豫陜省委,徐寶珊書記,吳煥先副書記,會議決定堅持創(chuàng)建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決心。會后,紅二十五軍東進,在豫陜邊的洛南、商縣、商南、盧氏等四縣邊界地區(qū)建立了一批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權,并成立地方武裝。創(chuàng)建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塊革命根據(jù)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全盛時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5年5月一1935年7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初,這時紅二十五軍主力發(fā)展到三千七百多人,地方游擊師、抗捐軍發(fā)展到兩千多人,并在藍田、柞水、鎮(zhèn)安、山陽、洵陽、雒南、商南、商縣、鄖西、盧氏和華陽地區(qū),建立了四塊革命根據(jù)地,成立了中共鄂陜、豫陜兩個特委,豫陜特委和豫陜游擊師統(tǒng)一領導豫陜革命根據(jù)地的工作。特委書記鄭位三(后李隆貴),師長方升普,政治委員曾焜。鄂陜特委和鄂陜游擊司令部(特委書記郭述申后為戴季英、鄭位三,游擊司令陳先瑞)則負責統(tǒng)一領導鄂陜邊鄖西、洵陽、鎮(zhèn)安、山陽四縣邊界地區(qū)和陜東南鎮(zhèn)安、山陽、商縣、柞水、藍田五縣邊界地區(qū)的對敵斗爭。除了建立兩個特委和兩個游擊部隊,還建立了五星(柞水紅巖寺地區(qū))、山陽、鎮(zhèn)(安)柞(水)、鄖西、雒南等五個縣工委,發(fā)展了一批黨員;先后成立了鄂陜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和兩個縣(五星、鎮(zhèn)安)、十三個區(qū)、四十多個鄉(xiāng)、三百多個村的蘇維埃政權。根據(jù)地人口近五十萬,耕地面積九十多萬畝,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已初步建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就在紅二十五軍剛剛在鄂豫陜創(chuàng)建第一塊革命根據(jù)地后,蔣介石就開始派多支駐豫、陜國民黨部隊統(tǒng)一由楊虎城指揮對根據(jù)地進行第一次“圍剿”。紅二十五軍通過不斷取得作戰(zhàn)勝利的同時,在鄂豫陜邊界不斷創(chuàng)建第二、第三塊革命根據(jù)地,4月上旬九間房戰(zhàn)斗的勝利,徹底打破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九間房戰(zhàn)斗勝利后,鄂陜和豫陜幾塊根據(jù)地已連成一片。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的快速發(fā)展,使國民黨大為震驚,1935年4月初,由楊虎城統(tǒng)一指揮發(fā)動了對根據(jù)地的第二次“圍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二十五軍為反“圍剿”,先在龍駒寨整訓,5月中下旬省委又先后在鄖西召開兩次會議,程子華提出了“誘敵深入、先拖后打”的反“圍剿”方針。6至7月,先后打了幾次漂亮仗。最著名的三次戰(zhàn)斗,一是遠程奔襲荊紫關,繳獲大批軍用物資。二是袁家口布袋戰(zhàn),這是一個出色的殲滅戰(zhàn),斃傷敵人三百余人,俘敵旅長唐嗣桐以下一千四百余人,獲軍用物資無數(shù)。三是北出終南山,威逼西安,這次戰(zhàn)斗宣告打破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二十五軍以武裝斗爭為先導,提出“紅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這一階段,紅二十五軍在政治上、軍事上不斷鍛煉成長,為下步西征北上創(chuàng)造了條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時期,紅二十五軍在省委領導下創(chuàng)建了四個革命根據(jù)地,建立了兩特委和一批區(qū)鄉(xiāng)村級蘇維埃政權,活動范圍橫跨三省二十多個縣,人口達50余萬人,總面積達到3萬多平方公里。同時打了三個大勝仗,成功打破了敵人的二次“圍剿”,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達到全盛時期。而以上都是紅二十五軍主力在省委領導下所取得的成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鄭位三為首的新的領導核心,確定了獨立堅持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斗爭的方針,制定了切合實際的斗爭策略和游擊戰(zhàn)術,對在鄂豫陜邊界地區(qū)長期堅持游擊戰(zhàn)爭,打破敵人“劃區(qū)清剿”,扭轉(zhuǎn)當時的困難局勢,保存和發(fā)展革命力量,有著決定性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鄭位三(1902--197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鄂豫陜特委領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紅七十四師堅持的游擊戰(zhàn)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35年10月—1936年12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6日,紅七十四師在商南碾子坪正式組成,師長陳先瑞,政治委員李隆貴,副師長兼參謀長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焜;第一營營長張海波,政治委員袁崇安,第二營營長肖大喜,政治委員鄭連順;手槍團團長吳濟云(后改名吳林煥),政治委員張培真。全師近七百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陜南王” 陳先瑞(1914--199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七十四師在中共鄂豫陜特委的領導下,從1935年7月到1936年12月,獨立堅持了鄂豫陜邊界地區(qū)的游擊戰(zhàn)爭。在同上級失去聯(lián)系、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同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轉(zhuǎn)戰(zhàn)于鄂豫陜?nèi)∵吔绲亩膫€縣境,經(jīng)歷大小戰(zhàn)斗上百次,打破了敵人三次圍攻,殲滅敵人正規(guī)軍與地方反動武裝約四千人,繳獲各種槍三千余支,取得了鄂豫陜邊界地區(qū)游擊戰(zhàn)爭的勝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七十四師的斗爭,繼承和發(fā)揚了紅二十五軍的好思想、好作風,勝利地堅持了鄂豫陜邊界地區(qū)的游擊戰(zhàn)爭,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箝制了敵人十幾個團的兵力,配合了陜甘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和主力紅軍的長征,對中國革命事業(y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說明的是,在紅七十四師堅持獨立游擊戰(zhàn)爭期間,1936年3月23日,鄂豫陜特委在東江口接到了原紅二十五軍手槍團戰(zhàn)士程福才從陜北送來的《八一宣言》和《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等文件,以及一封簡信。鄭位三立即在24日給中共中央寫了一份報告《陜南紅軍志清、衛(wèi)勞關于七十四師成立經(jīng)過的報告》,此報告由來人帶回陜北。從此,紅七十四師與中央接上聯(lián)系。中央文件使紅七十四師在后來的行動中有了依據(jù),斗爭策略和領導藝術有了新發(fā)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fā),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來信命令紅七十四師暫不行動,等待中央指示精神。紅七十四師根據(jù)中央軍委指示,鄂豫陜邊成立軍委會,主席鄭位三,副主席李濤。紅七十四師改編為南路抗日軍(對內(nèi)仍稱紅七十四師),軍長陳先瑞,轄第四、第五團和獨立團,補充團,共一千七百余人。至此,紅七十四師獨立堅持鄂豫陜邊界地區(qū)的游擊戰(zhàn)爭結(jié)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中央領導下的紅七十四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失散的孩子回到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37年1月一1937年8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七十四師改編為南路抗日軍后,為配合西安事變之后的復雜局勢,執(zhí)行制止國民黨親日派軍事進攻,促進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按照中央指示,1937年1月22日,紅七十四師與紅十五軍團在商縣勝利會師。2月,經(jīng)國共雙方協(xié)定,紅七十四師繼續(xù)留駐陜南(以防內(nèi)戰(zhàn)再起時便與同陜北紅軍相呼應)。駐防鎮(zhèn)安、柞水、寧陜?nèi)h。此時,師長陳先瑞,全師三個團。4月,部隊奉命撤出根據(jù)地,移駐到長安大峪口整訓,全師2100余人。至此,紅七十四師從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斗爭結(jié)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6月,中共鄂豫陜特委書記、鄂豫陜軍政委員會主席鄭位三奉命調(diào)回延安,中共鄂豫陜特委和軍政委員會撤銷。在延安毛澤東親自召見鄭位三,充分肯定和贊揚了中共鄂豫陜特委和紅七十四師堅持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斗爭,執(zhí)行中央政策,實現(xiàn)戰(zhàn)略轉(zhuǎn)變的歷史貢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25日,根據(jù)中央軍委《關于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第一軍團、十五軍團及七十四師合編為陸軍第一一五師。”紅七十四師奉命從大峪口開赴三原,改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留守處,參加抗日戰(zhàn)爭。同年10月,改為西北留守兵團警備第四團。團長陳先瑞,政治委員羅志明,參謀長楊煥民,政治處主仼吳東升。參加擔任保衛(wèi)延安,保衛(wèi)陜甘寧邊區(qū)、保衛(wèi)黨中央的光榮任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綜上,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時期大致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34年12月10日至1935年7月15日,這是以鄂豫陜省委領導的紅二十五軍主力為主的創(chuàng)建并發(fā)展時期。第二階段是從1935年7月至1935年9月,鄂豫陜根椐地各游擊師在鄂陜、豫陜兩特委領導下進行的各自創(chuàng)建活動。第三階段是1935年10月至1936年12月,紅七十四師在中共鄂豫陜特委的領導下,獨立堅持了鄂豫陜邊界地區(qū)的游擊戰(zhàn)爭。第四階段是1937年1月至1937年4月紅七十四師在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下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及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在鄂豫陜根據(jù)地堅持的斗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1937年1月到1937年8月(1937年1月-1937年4月紅七十四師仍在根椐地,1937年4月-1937年8月已撤離根據(jù)地),紅七十四師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在陜南廣泛開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加強部隊的整訓,提高軍政素質(zhì),由一支游擊武裝力量發(fā)展成為一支正規(guī)的紅軍部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鄂豫陜革命根椐地從1934年12月開始創(chuàng)建到1937年4月,前后經(jīng)歷兩年零四個月時間。紅二十五軍主力堅持7個月時間,之后是其他游擊隊和紅七十四師堅持一年多時間。1936年12月中旬,西安事變爆發(fā)后,中共鄂豫陜特委和紅七十四師接到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指示,從此開始接受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主要任務促進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但仍駐守鄂豫陜根據(jù)地,直到1937年4月,撤離鄂豫陜根據(jù)地,開始全面參加抗日戰(zhàn)爭。至此,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時期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說紅二十五軍長征是小蝌蚪找媽媽,最后終于投入到黨中央媽媽溫暖的懷抱。那么,紅七十四師則如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失散的孩子,也最終回到了自已溫暖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旗幟問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于紅二十五軍長征所舉的旗幟問題,一直有不同的說法,按照紅二十五軍軍史上所說: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在省委率領下,高舉“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第二選遣隊”的旗幟,從羅山何家沖出發(fā),開始長征。出發(fā)時,省委發(fā)布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出發(fā)宣言》,當時《宣言》所注日期為農(nóng)歷的十月十日,換算公歷為1934年11月16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言》是根椐中共中央1934年7月26日《關于組織抗日先遣隊的通知》精神而實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什么是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推動抗日救國運動,同時減輕因第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不利中央根據(jù)地面臨的軍事壓力。中央決定于1934年7月5日成立北上抗日先遣隊,由紅七軍團擔任,軍團長,尋淮洲;政治委員,蕭勁光;參謀長,郭如岳;政治部主任,鄧乾元。</p><p class="ql-block">但先遣隊在國民黨軍優(yōu)勢兵力追堵下,轉(zhuǎn)戰(zhàn)于皖南地區(qū),遭受嚴重損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5日,抗日先遣隊進至德興縣港頭村時,被國民黨軍截為兩段。最后僅有先頭部隊1000余人在粟裕、劉英率領下,突圍成功,其余的部隊都被打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支北上抗日先遣隊盡管沒有稱“北上抗日第一先遣隊”,但時間上是最早的,就在這支先遣隊派出后,中共中央1934年7月26日才出臺了《關于組織抗日先遣隊的通知》,鄂豫皖省委是根據(jù)中央要求和意見將即將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紅二十五軍稱作“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也就是說是繼尋淮洲紅七團之后的第二支北上抗日先遣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軍長征時期,除了有兩支北上抗日先遣隊外,還有兩支先遣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的同時,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成立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目標是西征與紅3軍(紅二軍團)會師,為中央紅軍長征探索道路。</p><p class="ql-block">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由紅六軍團擔任,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于1934年7月開始組建,8月7日踏上西進的征途。經(jīng)過兩個月征途,這支部隊行進了5000里,最終與在黔東根據(jù)地與紅3軍勝利會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央紅軍先遣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三支先遣隊都是獨立部隊,最后一支先遣隊則是特殊情況下,中央紅軍派出的先頭部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義會議后,雖然紅軍內(nèi)部取得了一致,調(diào)整了領導成員,毛澤東重新指揮紅軍。但是此時紅軍經(jīng)過長途跋涉和作戰(zhàn),只剩下3萬人,而且都是疲憊之師。如何通過陌生的云貴地區(qū),如何擺脫中央軍的圍追堵截,實現(xiàn)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軍委經(jīng)過考慮,派重新回到參謀長崗位的劉伯承組建一支先遣隊。這支先遣隊人員精干,只有一個團,另外配屬一個工兵排,帶上電臺獨立行動。此外,聶榮臻擔任先遣隊政委,肖華帶領一個工作隊,配合行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支先遣隊人數(shù)雖然少,級別卻非常高,相當于特種部隊,擔任紅軍的先鋒部隊。這支先遣隊沿途探路,偵查敵情,盡量使中央紅軍避免與敵人作戰(zhàn)。</p><p class="ql-block">在劉伯承帶領下,紅軍順利通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并且取得了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一系列勝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20日,先遣隊成立;1935年6月14日,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先遣隊完成歷史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綜上所述,長征時期,有三種不同類型的先遣隊,第一種是北上抗日先遣隊,先后有兩支,且都是獨立的部隊。第二種是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只有一支且為獨立部隊。第三種是中央紅軍先遣隊,只有一支,但屬紅軍內(nèi)部先頭部隊。每一支先遣隊都有自己事先明確的目標任務,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隨意改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試從紅二十五軍的組織領導、隊伍組織沿革、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所舉旗幟等容易模糊的四個方面對紅二十五軍的相關情況進行了簡要的系統(tǒng)梳理,因為水平和認識有限,可能有諸多遺漏或偏頗,敬請指正。</p><p class="ql-block">修改于2024年09月6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牟县|
巴林左旗|
饶平县|
临城县|
年辖:市辖区|
武定县|
湛江市|
牙克石市|
凤庆县|
娄烦县|
黄平县|
手游|
彭泽县|
兴和县|
淮阳县|
南木林县|
沂南县|
闻喜县|
信阳市|
江城|
房山区|
马尔康县|
那曲县|
莎车县|
永清县|
浮山县|
洪泽县|
宽城|
泸州市|
日照市|
安义县|
新建县|
道真|
彭阳县|
兴山县|
颍上县|
长岭县|
八宿县|
南靖县|
建德市|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