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br>你便把故鄉戴在頭頂。<br>走到哪里,<br>你都是故鄉的一朵蘑菇,<br>娘在夢里,<br>也能看見你不斜的身影。<br><br>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br>斗笠里有我編進的鳥鳴。<br>走到哪里,<br>你都能聽到來自故鄉的聲音,<br>靜靜的夜晚,<br>鳥鳴會滑進你的夢境。<br><br>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br>讓這片故鄉的熱土靠近你的心胸。<br>走到哪里,<br>你都能采到來自故鄉的溫暖,<br>即使寒流侵襲的冬夜,<br>你也會感到春意融融。<br><br>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br>讓這朵故鄉的花兒伴你在鬧市穿行。<br>走到哪里,<br>你都能聞到故鄉的芬芳,<br>讓這泥土的芳香,<br>拍打城里的每扇窗欞。<br><br>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br>你便把一輪月亮戴在頭頂。<br><br><br>兒時,在華坪大興街小學古舊的教室里,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誦讀這首優美恬靜的詩歌《斗笠》。誦讀詩歌的聲音像散碎的麻雀撲騰騰飛到大興街外的竹林里,與那些戴著斗笠、牽著耕牛、背著背簍的鄉親一起化成一幅煙雨蒼綠的水墨畫。那時的華坪鄉村,雨傘很少,斗笠是家家必備的遮雨工具,大大小小的斗笠平時掛在各家各戶的墻上,遇到落雨,個個人都戴著斗笠,在雨中就有很多行走的淡黃色“蘑菇”或是移動的標點。<br><br>后來才知道,華坪縣城舊時叫竹屏鎮,曾經是云南的斗笠之鄉??滴跄觊g,四川移民大量遷入華坪,帶來了竹器編織技術。華坪的河谷、壩區溫暖潮濕,長著很多天然慈竹林,尤其是鯉魚河畔,遠遠望去,竹林蔥蔥郁郁,形如翠屏,縣城不負“以竹為屏”的美譽。豐富的竹資源帶來了華坪300年的竹編工藝輝煌期。生活中,華坪用竹子做的器具有斗笠、竹椅、竹床、竹桌、竹茶幾、竹書架、竹箱子、竹扇、竹筆筒、鳥籠、篾門窗、提兜、挑籮、背簍、撮箕、竹篩、簸箕、筲箕、筷子、竹梯、雞罩、篾碗兜、魚笆斗、拐杖、竹耙等近百種之多。這些竹器不但長期被華坪人使用于生活中,還銷往相鄰地區。邑人唐兆坤有詩為其寫照:<br><br>轎頂山前古道斜,<br>竹林茅舍兩三家。<br>閨中嬌女多絕藝,<br>亂篾理出百樣花。<br><br>華坪竹器以斗笠最負盛名。志書里記錄斗笠盛況的文字,無疑泛著綠色的自然之光。當然,在老家一帶,斗笠有著更通俗的名字——篾帽。在農民眼里,斗笠首先是實用。至于詩意,讓文人士大夫慢慢去領會吧。<br><br>《云南通志》記載:“滇筍以永北為最,產后山,今舊衙坪一帶通業篾帽,種竹之利厚矣?!泵駠跗?,華坪篾帽出產達到頂峰,盛產期年銷售量達到30萬頂之多,而且全靠人背馬馱,銷往永勝、寧蒗、麗江、鶴慶、賓川、大理、洱源、大姚、永仁、鹽邊、會理、西昌、昆明等地。<br><br>兵荒馬亂的日子里,古樸村鎮里的先人們用精細的手工編織內心的寧靜。一個個漫漫雨季,無邊無際的雨水包裹著清貧的日子。布衣草履的平民以竹為屏深居竹林環抱的綠園,改進著從蜀地傳來的篾匠手藝,用篾刀把篾絲一次次分解下去。抱水煙筒的老篾匠、穿土印花布的茅舍閨女,著眼青絲黃縷,亂篾理出百樣花。巧手經天緯地一番,旋轉的斗笠頂密密實實,中間夾上浸泡了桐油的布料,帽邊織上細微的格子紋路,再把福祿壽喜或吉祥詩句嵌進內層,已是斗笠中的上品。<br><br>雨水漫過的石板路或巷道天潮地濕。來來往往的草鞋、布鞋和長筒鞋踩踏著石頭上的青苔,把民居深處加工出來的斗笠批量販往各地。馬匹組成的商幫搖著馬脖子上的銅鈴,穿過密林深箐、翻過青山埡口、涉過清溪湍流,走向彩虹遙指的異地。那一頂頂原本散發青篾氣息的斗笠,在馬馱子上經風冒雨、日曬月撫,抵達山外集市已經變得金黃油亮、韌性十足。竹屏鎮斗笠盛期出品的一種上乘斗笠,重量不足二兩,當地高土司家的高二小姐戴著這種斗笠上昆明讀書,竟然成為一種時尚,與龍云的公子釀出一段傳奇愛情。據說,滇西北竹屏鎮的斗笠銷往昆明,龍云也專選了我老家的斗笠戴上布衣還鄉。<br><br>雨傘的普及愈發使斗笠顯示出平民氣色,斗笠也由此退隱日子后臺。只是,農民在田間地里奔忙,手里的活兒無法放下,難以伸出第三只手來撐傘,傘依然麻煩、不實用,遮日擋雨還得靠斗笠。斜風細雨,農民犁地巡田、摘豆鋤瓜、栽苕攏苗、扯蔥拔蒜都離不開斗笠。尖頂而圓形的斗笠隨農民走過漫長的夏季,直到深秋。素樸的斗笠下,期盼風調雨順的眼神,把大地上的日子越望越長;斗笠掩映的面孔,心平氣靜地頂著頭上方的陰晴圓缺。<br><br>大量新事物滲透民間之后,掛在墻壁上的斗笠逐漸不被人想起,日顯枯黃,堆積起逝去的光陰。某個黃昏,旅游城市里風情客棧的老板走村串寨,將農家墻壁上閑掛的舊斗笠一一收購而去。當然,這些斗笠不會戴在游客頭上,而是張掛在追求鄉風村韻的客舍或餐館里,成為招攬散客的一種時尚元素。<br><br>斗笠很中國、很傳統、很民間,只可惜,現在,越具有這種味道的東西消逝得越快。在陶淵明詩里遮雨的斗笠,唐詩宋詞里時隱時現的斗笠,蘇東坡、李笠翁頭頂的斗笠,現在都無影無蹤了。如今,只有在一些邊遠山鄉,斗笠還扣在邊民頭上遮擋夕陽晚雨,像是農業文明的一曲挽歌。<br><br> 馬 海 散文<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丘县|
云阳县|
东山县|
依兰县|
宝应县|
涞水县|
寿阳县|
文登市|
连江县|
怀仁县|
阳朔县|
鄄城县|
威海市|
阿尔山市|
龙陵县|
巢湖市|
茶陵县|
临湘市|
凤阳县|
行唐县|
郎溪县|
抚松县|
红河县|
武功县|
黎城县|
安徽省|
布尔津县|
于都县|
东台市|
太仓市|
梁山县|
介休市|
格尔木市|
安丘市|
九寨沟县|
古交市|
稻城县|
图们市|
上思县|
邵阳县|
白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