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沈建喬</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 “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向后人指明了秘色瓷出自越窯,秘色瓷的釉色如“千峰翠色”。但由于宋代以后越窯斷燒了近千年,更有乾隆皇帝“李唐越器人間無”之嘆息,因此,越窯青瓷中的哪一類是秘色瓷?秘色瓷的產(chǎn)地在哪里?是誰燒制的秘色瓷?這些疑問都成為許多古今陶瓷專家和學(xué)者想要解開的千古之謎。筆者嘗試以唐宋時(shí)期明州慈溪縣上林鄉(xiāng)羅氏族人參與制作、管理越窯秘色瓷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文物資料來探討、佐證秘色瓷出自上林湖窯區(qū)的史實(sh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唐代越窯模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 上林湖的秘色瓷產(chǎn)生概述</p><p class="ql-block"> 慈溪市橋頭鎮(zhèn)上林湖窯區(qū)的考古調(diào)查始于二十世紀(jì)二三十年代。有多位對越窯秘色瓷感興趣的中外陶瓷專家學(xué)者來上林湖考察,如日本的米內(nèi)山庸夫,美國的詹姆斯.馬歇爾.普拉瑪和中國的陳萬里先生等。特別是陳萬里先生,(圖1)他是中國野外陶瓷考古的先驅(qū)者,于1935年5月15日來上林湖,(注1)他通過實(shí)地考察,感覺上林湖“山色蔥翠”,“風(fēng)景之佳“”,有陸龜蒙“奪得千峰翠色來”之意境。之后又多次來浙江采集大量青瓷標(biāo)本,經(jīng)過反復(fù)比對、考證認(rèn)為上林湖的部分器物可能就是秘色瓷。(注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陳萬里先生訪上林湖 沈建喬2021年5月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從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開始,文物部門在上林湖窯區(qū)開展考古調(diào)查,至今已發(fā)現(xiàn)上林湖及周邊地區(qū)有近兩百處古窯址。1990年以來先后考古發(fā)掘古銀錠湖邊的寺龍口窯址,白洋湖石馬弄窯址,上林湖荷花芯和后司岙窯址,考古證實(shí)上林湖周邊地區(qū)在遠(yuǎn)古已開始燒制陶器,到東漢晚期現(xiàn)代意義上的青瓷器燒制成功。經(jīng)過六朝時(shí)期的發(fā)展,燒制青瓷技術(shù)漸趨成熟,但相對來說還比較粗糙,釉和胎結(jié)合度也不高。到南北朝時(shí)開始使用匣缽裝燒技術(shù),使青瓷質(zhì)量進(jìn)一步提升。至唐中晚期,在上林湖窯區(qū)因使用瓷匣缽封釉裝燒技術(shù)和瓷胎質(zhì)量的更加精細(xì),使所制青瓷器幾乎達(dá)到完美的境界。這些頂級青瓷產(chǎn)品器形打磨精細(xì),美觀大氣,其釉色如“千峰翠色”,質(zhì)感“類冰類玉”,有了一個(gè)特別的名稱叫“秘色瓷”。秘色瓷器成為進(jìn)貢皇家的御用之品,并被唐懿宗供奉在法門寺。秘色瓷也是從相對粗糙青瓷器過渡到精細(xì)青瓷器的分水嶺,其工藝對后來的高檔青瓷如耀州窯、汝窯、龍泉窯及高麗青瓷窯產(chǎn)生重大影響,成為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上林湖窯區(qū)因秘色瓷而名揚(yáng)天下,唐代有貢窯、官坊,五代吳越國稱上林窯,這類窯都是由官方監(jiān)理窯務(w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 上林鄉(xiāng)羅氏家族的概述</p><p class="ql-block"> 從有關(guān)文獻(xiàn)和唐宋間上林湖越窯青瓷器和窯具上的銘文中考證,目前常見的姓氏有羅、葉、余、王、陳、沈、馬、朱、鄭、周、劉、俞、聞、李、孫、趙、方、徐、范、楊等 。(注3)其中羅姓的出現(xiàn)相對比較多。在《越窯瓷墓志》一書中與羅姓有關(guān)的墓志達(dá)九件之多。墓志中記載羅氏族人從唐大和六年(823)到宋開寶七年(974)間羅氏族人在上林鄉(xiāng)有150多年生活的證據(jù),也記載羅氏族人參與管理、制作越窯青瓷的事實(shí)。(注4)</p><p class="ql-block"> 羅姓,源自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壇、曹、斟、羋等,羅氏為羋的后裔。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于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朝末年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qū),遂以國名“羅”為氏。2007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jì)顯示:羅姓排中國第二十位人口大姓。</p><p class="ql-block"> 唐代慈溪縣上林鄉(xiāng)的羅氏族人從何時(shí)遷徙來的沒有家譜資料可以查證確定。從現(xiàn)存《慈谿羅氏宗譜》(圖3)資料查到:羅氏宗譜記載最早的源頭來自現(xiàn)余姚市河姆渡鎮(zhèn)羅江村。在晚唐時(shí)有位兵部尚書羅甫在朝做官時(shí)被宦官排擠,辭職退居家鄉(xiāng)浙西桐廬,后又因黃巢起義“避亂遷慈,是為始祖”。落戶現(xiàn)余姚市河姆渡鎮(zhèn)的羅江村,有紀(jì)念羅甫公的嘉德廟至今尚存(注5)。上林鄉(xiāng)羅氏在大和六年(823)已經(jīng)居住,顯然要早于黃巢起義時(shí)期(875)來現(xiàn)余姚河姆渡羅江村避難的羅甫始迀祖了。</p><p class="ql-block"> 《越窯瓷墓志》書中,在唐代大和六年(832)的“羅韋伍及妻沈氏墓志”記載羅氏原籍“唐故襄陽”。開成三年(838)的“羅清湛墓志”記載祖父羅志在唐代開成三年以前從湖北省襄陽郡遷移過來的,羅志是不是上林鄉(xiāng)羅氏族的始遷祖卻難以確定。會(huì)昌三年(843)的“羅遷妻范氏墓志”罐底記載“襄陽羅遷妻墓志”。梁龍德二年(922)的“羅曷妻劉氏墓志”記載劉氏“歸于襄陽郡羅公”。這說明上林鄉(xiāng)許多羅氏家庭祖籍在湖北省襄陽郡,并在832年以前來上林鄉(xiāng)定居。</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上林湖西邊羅家岙北面是凌倜墓志罐發(fā)現(xiàn)的地方,附近有唐代貢窯。(圖4)再往西匡堰有羅家岙村,羅氏散居慈溪的還有上林湖北側(cè)的新橋羅家、橫河埋馬村羅家、勝山羅家等等。至于他們是不是唐代上林鄉(xiāng)羅氏的后裔有待專家考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慈溪羅氏宗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 上林湖羅家岙位置地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 羅氏族人制作秘色瓷的工匠</p><p class="ql-block"> 在2015年至2016年上林湖后司岙考古時(shí)發(fā)現(xiàn)刻寫有“羅湖師秘色椀”銘文的匣缽殘件,(圖5)這是羅姓工匠參與制作秘色瓷非常重要的實(shí)物證據(jù)。“秘色椀”三字與陜西省法門寺地宮中記載十三件秘色瓷器物帳碑上的寫法相同。1987年法門寺塔因風(fēng)雨倒塌后發(fā)掘地宮,在地宮中出土大量唐代珍寶,其中有十四件秘色瓷器,(圖6) 這些秘色瓷中的十三件記載在物帳碑,物帳碑是這樣寫的“瓷秘色椀七口其中銀棱二口,秘色盤六口”,這十三件放在一木盒內(nèi)。這些秘色瓷的出土破解了“秘色瓷”到底是怎樣的這一千古之謎,(注6)而“羅湖師秘色椀”的匣缽殘件成為法門寺秘色瓷的原產(chǎn)地是上林湖窯區(qū)的重要依據(jù)。法門寺秘色瓷八棱凈瓶底上刻寫的“公”字在上林湖后司岙也有相同的實(shí)物。(圖7)另有二件分別刻寫“羅三郎、羅記”銘文的凈瓶瓷匣缽,(圖8、9)進(jìn)一步佐證了法門寺秘色瓷產(chǎn)自上林湖窯區(qū)。還有在燒制秘色瓷匣缽上留下姓名的羅氏工匠有“羅小泰、羅秦”。(圖10、11)法門寺秘色瓷是唐代皇帝僖宗在公元874年供奉佛祖的,說明秘色瓷是最早有記載的進(jìn)貢皇家的御用品。另有一件“羅”字銘文瓷匣缽上有釉的痕跡,(圖12)顯示秘色瓷是在瓷匣缽用釉封口后燒制出來的,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秘色瓷在密封的環(huán)境中還原后釉色更加翠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 上林湖后司岙出土的“羅湖師秘色椀”銘文匣缽殘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 法門寺瓷秘色椀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 法門寺秘色瓷八棱凈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 “羅三郎”銘文的凈瓶瓷匣缽殘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 “羅三郎”銘文的凈瓶瓷匣缽殘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 “羅記”銘文凈瓶瓷匣缽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 “羅小泰”銘文匣缽殘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1. “羅秦”銘文匣缽殘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 有釉的瓷匣缽“羅”銘文匣缽殘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3. 上林湖后司岙出土秘色瓷八棱凈瓶在匣缽中裝燒殘件 唐代</p> <p class="ql-block"> “羅湖師秘色椀”匣缽明確記載了唐代晚期羅氏工匠制作秘色瓷,這“羅湖師”三字是一個(gè)人的名字?還是“羅湖”即名字?“師”字是師傅或大師的意思?羅氏族人還有一件“羅業(yè)師記”的瓷質(zhì)匣缽銘文,同時(shí)代另外姓氏的有“葉師”銘文匣缽殘件,(圖14)這說明唐中晚期上林湖窯區(qū)有不少工匠自稱為師。筆者看到另一件唐代盒底刻寫的銘文對“羅湖師、羅業(yè)師、葉師等帶“師字”的銘文有了上述的想法。這件唐代油盒做工規(guī)正,釉色青偏黃,盒上有荷花紋裝飾。盒底刻寫“大匠羅戚彤記”的銘文。(圖15)羅戚彤自稱大匠應(yīng)該是越窯青瓷制作方面是技高一籌的工匠,也有可能是官方授予他的職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4. “葉師”銘文匣缽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 盒底“大匠羅戚彤記”銘文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 “大匠羅戚彤記”銘文盒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 “大匠羅戚彤記”銘文盒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 “大匠羅戚彤記”銘文盒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許多從事手工藝者習(xí)慣將傳道授業(yè)的恩師們稱作“師傅”,至于那些對行業(yè)影響深遠(yuǎn)的則被尊為“大師”或“宗師”。 在唐代“師”和"大匠"用來稱呼那些在技藝上造詣極高的人,他們不僅在技術(shù)上精湛,而且往往因?yàn)槠渥吭降某删投艿奖娙说淖鹁春统绨荨4送猓?quot;大匠"也被用作"將作大匠"或"?將作監(jiān)"的別稱,這些官職在古代負(fù)責(zé)宮室和其他建筑物的修建,顯示了他們在建筑領(lǐng)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羅湖師、羅業(yè)師、葉師”和“大匠羅戚彤”都是在青瓷制作工匠中的高級技師的職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越窯瓷墓志》書中記載羅氏是上林鄉(xiāng)的大族,在書中收錄的九十余件瓷墓志中有九件屬于羅姓,其中四件屬同一個(gè)家庭。羅氏族人最早在唐代大和六年(823)就有墓志銘記載。據(jù)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秘色瓷在唐會(huì)昌年間(841~846)燒制成功,在唐僖宗(866~888年)時(shí)已進(jìn)貢皇室并被供奉法門寺地宮。在這段時(shí)間中可能有羅湖師、羅三郎和大匠羅戚彤參與制作。另外有羅氏姓名的秘色瓷工匠還有羅小泰、羅秦、羅錫等。羅氏族人燒制越窯青瓷作坊名號有“羅記”、“大匠羅戚彤記”、“羅業(yè)師記”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 五代北宋時(shí)期上林鄉(xiāng)羅氏族人管理窯業(yè)</p><p class="ql-block"> 在宋開寶七年(974)羅坦墓志中記載:羅受任大吳越國東道會(huì)稽府余姚縣上林窯十將作頭,羅坦任散將都作頭。五代末北宋初作頭屬于工場、作坊事務(wù)的直接組織管理者。他們必定對制瓷、燒窯工藝流程非常熟悉,很有可能他們本身就是技藝高超的大師或大匠,這也說明羅氏族人自中晚唐至五代北宋一直在上林湖燒制越窯青瓷,并成為組織管理者。羅坦墓志還提到在上林設(shè)立“窯務(wù)”:“父是太粗(祖)肇啟,毀家為國之時(shí),立肱股于上林,,與陸相公同置窯務(wù)”。窯務(wù)全稱應(yīng)為“省瓷窯務(wù)”,設(shè)立時(shí)間下限為梁開平二年(908),到吳越歸宋以后“越州瓷窯務(wù)” 存在七八十年,應(yīng)該是朝庭設(shè)立的管理機(jī)構(gòu),上林鄉(xiāng)的“官坊”也屬于“省瓷窯務(wù)”管轄。嘉靖《余姚縣志》記載秘色瓷產(chǎn)地說:“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時(shí)置官監(jiān)窯,尋廢”的“置官監(jiān)窯”可能就是指“省瓷窯務(wù)”。(注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6. “羅”銘文匣缽殘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代末北宋初有“羅記”款的刻畫花脈枕做工精致美觀,釉色翠綠,刻劃花流利自然,也是精品之作。(圖1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 “羅記”銘文刻畫花卉脈枕殘件 宋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 “羅記”銘文刻畫花卉脈枕殘件 宋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 余論</p><p class="ql-block"> 羅氏族人有把青瓷器當(dāng)作供奉之物敬獻(xiàn)佛祖的風(fēng)俗,如“弟子羅藝奉上明王”、“羅可琮捨上林湖……”等,(圖十四、十五)聯(lián)想到唐朝皇帝供奉在法門寺地宮的秘色瓷,還有許多唐宋佛塔中出土的秘色瓷,如蘇州虎丘塔中的五代秘色瓷蓮花碗。說明唐宋時(shí)期從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把越窯青瓷器當(dāng)作珍寶用作供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 “弟子羅藝奉上明王”銘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 “羅可琮捨入上林湖”銘文碗殘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再從書法角度看唐宋間羅氏青瓷工匠的銘文,“羅湖師秘色椀、大匠羅戚彤記、羅三郎、羅小泰、羅秦、羅、弟子羅藝奉上明王、羅可琮捨上林湖……”等許多銘文用行書而寫成,字體大小相間,刻寫熟練流暢,筆畫抑揚(yáng)頓挫非常有書法功力,令人賞心悅目,這也說明以上這些制作秘色瓷的大匠大師書法方面的藝術(shù)境界也是很高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 結(jié)論 </p><p class="ql-block"> 將以上上林湖越窯青瓷上記載羅氏族人參與制作管理秘色瓷的銘文作個(gè)總結(jié),羅氏族人在唐大和六年到北宋開寶七年的一百五十多年間,唐代羅氏族人居住在上林湖邊的羅家岙,羅家岙附近有燒秘色瓷的貢窯。以羅湖師、羅三郎和羅戚彤大匠為代表的羅氏工匠制作秘色瓷,“羅湖師秘色椀”銘文匣缽和“羅三郎”銘文凈瓶匣缽為陜西法門寺地宮中的秘色瓷原產(chǎn)地確定提供實(shí)物證據(jù)。北宋初羅受任越州上林窯十將作頭,羅坦任散將都作頭,成為地方瓷窯基層管理者,他們應(yīng)該也是制作秘色瓷的高級技師。羅氏族人有青瓷作坊“羅記”、“大匠羅戚彤記”、“羅業(yè)師記”等的名號。另外還有許多刻著羅姓銘文的殘件遺留下來。把零碎的文物資料串聯(lián)起來,可以證明羅氏族人在上林湖越窯秘色瓷生產(chǎn)管理、制作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稱得上為唐宋時(shí)期上林鄉(xiāng)燒制秘色瓷世代延續(xù)的家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注釋</p><p class="ql-block">1 《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第109頁,余姚上林湖訪古記。紫金城出版社編, 1997年9月。</p><p class="ql-block">2 《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第23頁 ,“越窯與秘色瓷”。紫金城出版社編 ,1997年9月。</p><p class="ql-block">3 《青瓷與越窯》林士民編著,第229頁,“越窯青瓷銘文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12月。</p><p class="ql-block">4《越窯瓷墓志》厲祖浩著第25頁 “志主身份 ”,上海世紀(jì)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10月</p><p class="ql-block">5 《慈谿羅氏宗譜》三十六卷 首二卷 羅賢贊 羅瑞書篡修 民國十二年(1923)木活字版</p><p class="ql-block">6 《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窯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 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huì)辦公室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17年3月。</p><p class="ql-block">7 《越窯瓷墓志》厲祖浩編著,第30頁 瓷窯務(wù) ,上海世紀(jì)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古籍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感謝師友支持、指導(dǎo),提供文獻(xiàn)、圖片、資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报价|
金乡县|
新泰市|
元谋县|
茶陵县|
岳池县|
新竹市|
新宾|
漠河县|
深泽县|
海门市|
蓝山县|
汉阴县|
佛学|
达拉特旗|
高雄市|
平塘县|
巴里|
合江县|
白河县|
双峰县|
郁南县|
田林县|
和静县|
邯郸市|
白朗县|
陇西县|
民勤县|
大关县|
绿春县|
甘洛县|
中山市|
鄂州市|
灵宝市|
丽水市|
康平县|
科技|
钟山县|
石楼县|
屏东县|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