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為什么游戲對孩子甚至許多大人來說有這樣的吸引力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span></p><p class="ql-block">1. 游戲滿足了玩家基本的犒勞—懲罰的心理生理需要</p><p class="ql-block">人活在世上,如何才會覺得有樂趣或者有意思呢?從醫學上講,人腦有一種天然的犒賞機制,在我們接收到有價值的回報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這種神經遞質會讓我們產生愉快的感覺。通俗點講,也就是你做了一件事,得到相應的金錢、肉體、精神等方面的刺激和回報,你腦中多巴胺分泌會增多,你會覺得“爽”。反過來,如果這件事做不好,失去一些你在意的東西,多巴胺分泌會減少,你會“不爽”。</p><p class="ql-block">而游戲的開發者們,往往會把這種獎懲機制發揮到極致。你贏了,讓你體驗炫目無比的升級,幫你換膚換裝備。輸了,不會馬上讓你降級,但會提醒你:“級數保護開啟,繼續努力還能拿回來。”這會讓你覺得,再努把力,不但能迎來那份渴求的犒賞,還能避免那討厭的失去。試問,這樣的誘惑換作是你,你渴不渴求?我曾見過一個家庭,父母老來得子,對兒子百般呵護。孩子從小做得好沒有人犒賞他,做得不好也沒有人懲罰他。有一天,孩子接觸了一款炫目的手游,從此沉迷不愿上學:“每次見到英雄升級時金光一閃,還有暴擊對手時跳出來的數字,聽著那炸裂的聲音,我全身每個細胞都很興奮。”顯然,對一些孩子來說,與枯燥而讓人抓狂的學習相比,游戲在他腦中所激發的多巴胺數量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難怪他不吃不喝想盡辦法也要玩游戲。</p><p class="ql-block">2. 游戲安慰了玩家對現實世界的失望,幫助他們獲得在現實世界里得不到的價值認可。</p><p class="ql-block">不同的游戲會給你帶來不同的滿足感。比如單機版游戲的特點是,你通關后,游戲帶來的大腦皮層欣快感會隨著你一遍遍反復通關而下降。而網絡游戲則不然,那是一個和現實世界完全兩樣的虛擬世界。在這里,你可以選擇不同的職業,通過自己的努力,利用身邊的資源和人脈,去獲得你想要的東西,你可以享受不斷變強的快感,并且那種快感是完全可視化的,可以被最直接地感知到(比如打爆大BOSS后掉落一地的終極裝備,并且有的裝備還能在現實世界兌換真實貨幣)。并且你會發現,自己永遠都會有更高的目標可以去追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這一過程會培養和強化玩家的幾種心態:1)按照既定規則來,你必定會得到獎勵;2)得到獎勵,你就會越變越強;3)你越強,就會在那個世界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而這往往是大部分人在現實世界里一直在追求,但卻又無法輕易得到的東西:確定感和不斷提升的自我認同感。就像一位游戲制作人說的:真正厲害的游戲,是在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的層面去吸引玩家,而不是僅在利益層面勾引他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當家長和老師還在用“未來的成功”“人生美好的前程”這些看似縹緲的詞匯吸引孩子時,孩子們也許早已在虛擬的世界里得到了無限的自我價值的認可,并且這種自我認可的感覺在游戲中往往是即時發生的,且伴隨著炫目的視聽刺激。這根本不是一個水平的競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許多玩家由此沉迷于虛擬世界,對他們來說,不可預測的現實世界太殘酷、太復雜,給了他們太多的失望和絕望。記得一個厭學的孩子在我的咨詢室里對父母說:“你們要我放棄游戲,但你們根本不了解它,你們從沒給過它帶給我的東西,這是你們和上學無法給我的。”在現實世界里,這個孩子是班上的問題學生,老師覺得他的成績拖了全班的后腿,暗示同學們排擠他,父母也不理解和支持,但在游戲世界里他卻是一呼百應,粉絲不少。所以他自然選擇了繼續待在游戲世界里,結果老師和家長還認為是游戲的錯,讓游戲背了黑鍋。</span></p> <p class="ql-block">3. 游戲營造了一種奇妙的在現實世界中難以實現的團隊協作和公平競爭環境。</p><p class="ql-block">除了提供視覺和聽覺上的犒賞和自我價值的認可外,游戲還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玩家反而會有一種安全感和自信:人人平等,只要我日復一日地練習,遵守規則,懂得如何利用戰略、操作技巧和兵種相克,我就能成功,凡事皆有可能。這讓玩家之間的團隊合作成為可能,他們可以在充分理解和合理運用規則的前提下,實現最大程度的共贏,其回報也顯而易見。</p><p class="ql-block">4. 游戲映射出玩家在現實世界無法實現的夢</p><p class="ql-block">游戲這種追求公平、規則清晰的特質,給了許多玩家在現實世界之外圓夢的機會,并且這種圓夢的過程充滿了讓人激情澎湃的犒賞感和成就感。</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孩子們面臨的現實世界卻往往充滿了競爭的壓力和大人的急功近利。許多時候他們努力了半天,分數還是上不去,然后父母更加焦慮,縈繞在耳邊的嘮叨與日俱增。這樣一對比,學生自然會選擇游戲,而非學習。如果我們一味抱著“問題都在游戲上面”的觀念,只想著怎么去壓制學生對游戲的喜愛,而不去試著了解到底是哪些在現實世界里缺失的東西使得他們沉浸于游戲世界的話,只會適得其反。</p> <p class="ql-block">厭學案例一處理方式:</p><p class="ql-block">讓父母回去各自寫出孩子的50條優點,并且讓小優回去考慮自己未來三年內想要做的從未嘗試過的五件有意思和有意義的事。布置前面一項作業的目的我猜大家都很容易理解,而后面一項作業的目的是希望幫助小優找到在學習之外真正屬于自己的理想。因為,缺乏目標的學習生涯,就像一個落水者孤獨地漂在茫茫無邊的大海上一樣,內心迷茫、絕望,不知該去向何處。他需要一個目標,就像狂風驟雨中的海上燈塔一樣,讓他在經歷風浪時心中還有一份念想和希望,支撐他生存下去。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怎樣才能讓他回學校”的問題上,而是循序漸進地接近和探尋他厭學行為背后隱藏的“真相”,傾聽家庭中每一個人的情緒和不安,給予他們安撫,而后幫助他們建立一個能夠彼此理解和安慰的支持性家庭環境。同時關注孩子的優勢,幫助他看到更多的未來可能性以及返校后可能面臨的挑戰。換言之,在他的心理咨詢中我所針對的對象不是他,而是他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大金剛”錯誤的親子溝通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大部分厭學家庭中都日積月累地存在著親子關系的沖突。在這些家庭中,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情緒和需要時都習慣采用<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輕蔑、忽視、人格攻擊和指責、生硬地講道理的方式來回應。</span></p><p class="ql-block">我們將這四種親子溝通方式稱為厭學現象肇事的“四大金剛”,幾乎在所有厭學孩子和其父母的互動中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輕蔑是“四大金剛”里最具殺傷力的一個。</span></p><p class="ql-block">它指的是父母或家人在面對孩子因為學業產生的負面情緒時,不但不安慰,反而采取鄙視、貶低孩子能力甚至人格攻擊的方式去刺激孩子。請注意,這里所指的輕蔑,不僅指一個人通過語言所傳遞的貶低對方的內容,還包括他說話時不屑的語氣、表情和肢體動作。比如我們中國人常用的帶有貶低色彩的語氣詞,包括“嘖嘖嘖”“切”“我去”等,而常用的鄙視表情包括翻白眼,一邊嘴角上斜,偷偷蔑視的一笑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典型案例</span></p><p class="ql-block">一位爸爸,理工科高才生,邏輯思維極其清晰,但對人的情緒不敏感且不屑一顧,在單位被同事稱為“冷面人”。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情緒是沒用的,一個成功的人不該有情緒。”他的女兒在小學時,曾經因為同學沖突和學習壓力而多次向他求助,但這位爸爸每次都不愿聽女兒把煩惱說完就開始講道理,而且一講就是一兩個小時,之后女兒再也不愿跟他多說一句話。“因為他的道理都是空的,不但沒用,而且會讓我更煩”,這是女兒的原話。再后來,女兒上初中后同學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心中苦惱又無處發泄,無人理解,便漸漸迷上了手游,沉浸其中以尋求自我麻痹。這位爸爸在咨詢室里控訴著游戲公司的滔天罪惡,卻沒意識到對女兒來說世間除了游戲,再也沒有能讓她徹底放松身心的事物了。</p> <p class="ql-block">五種情況,極其容易觸發孩子的厭學問題。</p><p class="ql-block">1. 期待過重,遠超出孩子的能力上限</p><p class="ql-block">2. 不同家人對孩子的期待相互沖突</p><p class="ql-block">3.孩子沒有感受到任何期待,感覺迷茫</p><p class="ql-block">4. 家庭的期待和孩子自身發展意愿相矛盾</p><p class="ql-block">5.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待,但沒有機會去實現它</p> <p class="ql-block">自我認同和價值感的缺乏</p><p class="ql-block">1. 只以成績論英雄</p><p class="ql-block">2. 缺陷取向的家庭氛圍和管教方式</p><p class="ql-block">返校屏障</p><p class="ql-block">同學人際沖突、惡性競爭與偏見</p><p class="ql-block">校方的焦慮情緒和壓力</p><p class="ql-block">同學與老師的特殊關注</p><p class="ql-block">每100個兒童或青少年中,就可能有23.9個存在患上抑郁癥的風險。再加上其他目前高發的精神障礙,比如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焦慮障礙等,可以說學齡期的兒童和青少年是精神障礙高風險人群。</p><p class="ql-block">我們發現在厭學孩子罹患的精神障礙中,最常見的包括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和神經癥。這些精神障礙的發生多少都有一些生物學遺傳因素的貢獻,比如腦內五羥色胺(5-HT)神經遞質的減少,父輩、祖輩中曾有人患精神障礙等。加上一些孩子成長在人際沖突橫行的家庭,同時還要應對繁重的學業,如果再缺乏支持性的學校同伴關系,那么自然便會成為精神障礙的高發人群。</p><p class="ql-block">如何應對?</p><p class="ql-block">如果要幫助被抑郁癥困擾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先耐心陪在他們身旁,傾聽和理解他們究竟有多痛苦,讓他們感到自己被無條件接納和關注。而后再去給他們講道理,幫助他們想對策。</p><p class="ql-block">如何與孩子一同應對厭學</p><p class="ql-block">厭學是孩子所處的社會、學校及家庭系統出現問題的一個外在表現和縮影,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p><p class="ql-block">做能夠反思、整理和接納自己的父母,要更好地幫助孩子,需要我們先幫自己。每一對父母都曾經是自己父母的孩子,都曾在與自己父母相處的過程中體會過被父母忽視、責備甚至虐待的滋味,或許也曾體驗過父母傳遞而來的無奈、悲傷、憤怒、糾結以及對人生的不滿,這些經歷會在我們腦中留下深深的印記。所有這些我們與原生家庭的未盡事宜,就像跟在我們背后的影子一樣,影響著我們與自己孩子和伴侶的相處。因此,我們需要定期地對自身情緒和行為習慣進行梳理。你可以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在網上收聽讓你覺得有益的自我成長課程,參加某些你認為適合自己的心理工作坊,甚至是尋找一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幫助你自我成長。</p><p class="ql-block">學會簡單、清晰地表達情緒和需要</p><p class="ql-block">要做更加成熟的能夠支持孩子的家長,你需要學習和練習的另一件事是:用清晰、堅定而不帶攻擊的方式,向家人和孩子表達你的情感和需要。正如前文所說,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厭學情緒時,喜歡用憤怒、指責,甚至人身攻擊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極端的方式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容易讓孩子感到挫敗和憤怒,使得厭學情緒更加嚴重。當你看到孩子不想去學校或是與家人發生沖突時,不妨嘗試以下幾步來管理你的情緒,讓它們得到更好的表達:1)給自己幾分鐘時間去體會當下自己內心的感覺,是憤怒、害怕、無助還是其他;2)當你清楚自己此刻的情緒時,去想一想是孩子當下的哪些具體行為引發了你的情緒;3)試著把你的情緒看作一個物體,先放在一邊,去思考你此刻究竟希望孩子怎么做;4)想一想,如何用最簡單明了的句子把你的期望告訴孩子;5)做幾次深呼吸,調整自己的表情和情緒(如果你不確定你現在的表情看上去是怎樣的,可以找一面鏡子先看看自己,對著鏡子做一個自我調整),而后用不快不慢的語速、適當的音量、簡潔的句子把你剛才想表達的期待告訴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合適的期待應具備以下條件:</span></p><p class="ql-block">1)它會稍微超出孩子當下的能力,但通過孩子的努力,花些功夫能夠達成;</p><p class="ql-block">2)它需要和孩子自己的理想有契合之處,而不是讓孩子放棄自我,轉而“接盤”父母的全部夢想;</p><p class="ql-block">3)避免不同家長給予孩子的期待彼此矛盾;4)當孩子想到家長的期待時會有一點緊迫感。做成了,會讓孩子覺得被父母認可;如果做不成,孩子也不會覺得父母就不愛自己了;</p><p class="ql-block">5)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工具性支持,讓他們能夠從身邊可及的一個小目標開始,逐步去實現家長的期待;</p><p class="ql-block">6)做言行一致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做孩子的“壓力緩沖墊”和“信息過濾器。</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家長,當你面對來自社會和老師的壓力時,不妨嘗試以下步驟:第一步:先做幾次深呼吸,試著把你的焦慮情緒放一邊。第二步:重新回憶老師剛才所說的話,從里面提取關鍵信息,包括:老師想告訴你的重點事件是什么,老師期待孩子具體做哪些調整,學校希望你作為家長提供的配合或采取的行動具體是什么。第三步:思考基于學校的這些具體的期待,你能夠提供的配合和做出的行動是什么。第四步:如果把需要孩子改變的部分變成具體的建議提給他,應該怎樣跟孩子說清楚。</p><p class="ql-block"> 1)讓自己盡量成為一個能夠面對逆境的人;</p><p class="ql-block">2)找到和總結孩子及你的家庭在既往應對逆境時的成功經驗,這一點在第十一章會有詳細講解;</p><p class="ql-block">3)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堅信即使再困難,也能找到應對問題的資源和方法;</p><p class="ql-block">4)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厭學問題的解決不會一蹴而就,總歸需要一段時間,我們需要足夠的耐心。</p> <p class="ql-block">愿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夢,將它播下,待它發芽。也愿每一個孩子,在遭遇打擊時,記起自己的珍貴,在迷茫時,堅信自己的珍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昔阳县|
彩票|
齐河县|
西乌|
大新县|
阿城市|
郴州市|
太仓市|
莆田市|
夏邑县|
汝城县|
广饶县|
汝南县|
商丘市|
甘南县|
瑞昌市|
抚州市|
海阳市|
和顺县|
玛曲县|
固阳县|
涞源县|
隆尧县|
新昌县|
翁牛特旗|
右玉县|
安新县|
广汉市|
甘德县|
麻栗坡县|
高陵县|
璧山县|
新丰县|
连云港市|
邳州市|
沧州市|
城固县|
云阳县|
绥芬河市|
南京市|
北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