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這組老照片,是主席在上上世紀三十年代拍攝的,拍攝地集中在延安。原版都是黑白照片,經過上色處理后,獨具特色。那時候主席十分年輕,精神面貌非常好,看起來瀟灑、睿智。</p><p class="ql-block">下面,一起來欣賞吧!</p><p class="ql-block">圖為毛主席在陜北,拍攝于1936年。</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拍攝的。1936年6月,埃德加·斯諾來到陜北蘇區進行采訪,這次采訪,他一共呆了三個多月,期間拍攝的很多老照片。這些老照片中,就有不少主席的個人照片。</p><p class="ql-block">在這張照片中,主席身穿紅軍藍灰軍衣,頭戴八角帽子,目光堅毅,沉著冷靜,顯得十分睿智。這張照片后來被用在很多地方,傳播十分廣泛。</p> <p class="ql-block">主席在延安機場,拍攝于1937年。</p><p class="ql-block">延安機場始建于1936年1月,由東北軍張學良、17路軍楊虎城所部修建。西安事變后,陜北地方革命武裝將原有根據地大部恢復,并接管了延安和延安機場。該機場是土質跑道,多年失修,已不適于飛機正常起降。1944年春,我軍重新修復并擴建延安機場,當年底擴建工程竣工。建成后機場跑道長2000米,寬60米。延安機場因此成為我軍整修、使用和管理的第一個機場,被稱為第一個紅色機場。后來主席到重慶談判,就是從延安機場乘坐飛機前往重慶。</p> <p class="ql-block">圖為主席在延安,拍攝于1937年。</p> <p class="ql-block">圖為主席在延安,拍攝于1937年。</p> <p class="ql-block">圖為主席在延安,拍攝于1937年</p> <p class="ql-block">圖為主席在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作報告。拍攝于1938年。</p> <p class="ql-block">圖為主席在延安的窯洞中寫《論持久戰》。拍攝于1938年。</p> <p class="ql-block">圖為主席在延安抗大成立三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拍攝于1939年。</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的窯洞里,主席正在指導夫人學習。從照片上看,兩人款款深情,表情安靜,盡管兩人都沒有看鏡頭,但是可以看出兩人眉宇之間滿是恩愛,窗外依稀可以看到陽光,這是多么美麗的一幅畫面,這一刻他們就是天地間的最浪漫的情侶、最恩愛的夫妻。也許,那是他們兩人最美好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是主席和第一任妻子楊開慧所生的兒子。生于1922年10月。毛岸英1950年10月參加朝鮮戰爭,跟隨抗美援朝部隊入朝作戰。1950年11月25日在美軍的空襲中不幸被炮彈擊中,英勇犧牲。今天這張全家福,是毛岸英如朝前拍攝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吧!</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是主席的全家福!由于毛岸英犧牲在朝鮮,這張全家福就顯得尤其珍貴。</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上一共有5個人。站在最左邊的是夫人。她身穿黑色套裝,氣質優雅。臉上露出恬靜的笑容。</p><p class="ql-block">夫人旁邊是主席。主席身材偉岸,頭發梳得整整齊齊。雖然表情平靜,但是看得出來,他很開心。</p><p class="ql-block">主席前面站著的小女孩就是李訥。李訥是主席和現夫人生的女兒。李訥出生在延安,在主席身邊長大。主席對她非常疼愛。李訥生于1940年,照片上的她只有十歲。從面相看,她和江青長得挺像。</p><p class="ql-block">站在主席右邊的是毛岸英。毛岸英看起來很斯文,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p><p class="ql-block">站在最右邊的是劉思齊。很多人對她不熟悉。她是毛岸英的妻子、主席的兒媳婦。劉思齊生于1930年3月。8歲時,由于在延安出演話劇《棄兒》被主席看上,認作干女兒。毛岸英到延安后,主席將劉思齊介紹給他,兩人便談起了戀愛。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劉思齊在北京正式結婚。</p><p class="ql-block">劉思齊年輕時候的照片不多。從這張照片上看,劉思齊扎著兩條大辮子,身材高挑,長相俊秀。她看上去有點兒靦腆,微微側著頭,似乎是不好意思看鏡頭。</p><p class="ql-block">劉思齊和毛岸英在一起的時間雖然有好幾年,但是正式結婚之后在一起的時間并不長。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上犧牲之后,劉思齊非常傷心。請示主席后,她遠赴蘇聯學習。</p><p class="ql-block">1961年,劉思齊回國后被分配到部隊從事翻譯工作。1962年2月,劉思齊與空軍學院教員楊茂之結婚。婚后,生了四個子女,兩男兩女。生活比較幸福。</p><p class="ql-block">筆者感言:這張珍貴的全家福,記錄了主席難得的團圓時光。</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上,主席和夫人帶著李訥、李敏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上,主席和夫人分別站在兩個孩子的兩邊。從他們的穿著看,應該是夏天拍攝的。主席身穿白襯衣,褲子顯得十分寬大,腳上穿著布鞋。主席是千古偉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是主席仍舊是一個十分簡樸的人,他不講究吃、不講究穿,生活十分簡樸。</p><p class="ql-block">夫人身穿裙子,腳上穿著黑色皮鞋,一頭短發,身材高挑,看起來很漂亮。這時期的江青穿著還沒有那么正式,面孔也不像后來那樣古板,依舊很柔美。</p><p class="ql-block">李敏生于1936年。4歲時,李敏和母親前往蘇聯生活。一直到1947年才回國,住在黑龍江哈爾濱。1949年底,李敏來到北京,留在北京讀書,和主席生活在一起。李訥于1940年生于延安。在主席子女中,她是比較幸福的一位。因為她一直生活在父母身邊。1949年到北京之后,在北京讀書。后來進入北大,從北大歷史系畢業。</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張普通的家庭合影,但是這有一張不平常的家庭合影。從這張照片上,我們能看到主席當時的心情是很高興的。同樣,夫人也很高興。他們一家其樂融融,令人感動。</p> <p class="ql-block">這是主席和夫人帶著李訥、毛遠新合影照。照片上,他們一家四口都穿著黑大衣,夫人頭上還裹著頭巾,可見是冬天拍的。</p><p class="ql-block">毛遠新生于1941年2月14日。1951年,主席將毛遠新留在北京讀書。從此,他就在主席身邊生活、讀書。夫人對他很好,待他像親生兒子一般。</p> <p class="ql-block">圖為1950年6月14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的二次會議,主席在這次大會上致開幕詞。主席在開幕詞中說:我們必須鞏固團結,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參加會議的委員149人,其他委員25人,列席人員164人。這次大會的一個重要議程是確定國徽圖案。經過與會代表的討論,最終確定下國徽的圖案。這張老照片,記錄了主席向參會代表解說國徽圖案的寓意的情景。從照片上看,主席正拿著國徽圖案,興高采烈地向參會人員介紹。他興致高昂,笑容滿面。展現了一個偉人的雄偉風采。</p> <p class="ql-block">1951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同小朋友們一起慶祝國慶。照片上,兩個小朋友戴著紅領巾,露出純真可愛的笑容。他們一人拉著主席的一只手,主席則和藹地站在他們身邊。</p> <p class="ql-block">1952年,主席在濟南視察。五十年代,主席經常外出考察。盡管很辛苦,但是他依舊不辭辛勞,為了的就是掌握實情,盡快把中國建設好。</p> <p class="ql-block">1952年,主席在北京會見外賓。</p> <p class="ql-block">1953年,主席視察部隊</p> <p class="ql-block">偉人瞬間:1953年,周恩來總理和毛澤東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議上。</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周總理、劉少奇同志在北京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1953年9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p><p class="ql-block">照片為會議結束后,毛主席與周總理、劉少奇在主席臺上研究文件。照片中三位領導人身穿中山裝,神情專注、器宇軒昂,威武大氣。</p><p class="ql-block">劉少奇當時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職務。</p><p class="ql-block">(1953年,侯波拍攝)</p> <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5周年的日子。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逢五小慶”“逢十大慶”,1954年的國慶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逢五慶典。所以,這次慶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閱兵式。當時,閱兵式的首長是國防部長彭老總,華北軍區副司令員楊成武擔任閱兵總指揮。除了閱兵式之外,還有規模盛大的群眾游行。當時,主席、總理等人都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禮。</p><p class="ql-block">今天這張老照片,拍攝于1954年國慶節當天。照片上,除了主席之外,還有一個戴著紅領巾小學生,而董必武則站在他們兩人的旁邊。下面,一起通過老照片來欣賞偉人風采吧!</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攝于1954年國慶節。當時,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看閱兵式和群眾游行。照片上看,主席拉著一個戴紅領巾的小學生。這個小學生正指著前方,嘴里不知道在說什么。主席彎下腰,親切和藹地順著小學生的手指的方向,向前望去。主席牽著小朋友的手,一臉嚴肅,不茍言笑。他們旁邊站著的老者是董必武。</p><p class="ql-block">董必武生于1886年3月,原名董賢琮,湖北黃安人。他父親是一個教師,雖然家里清貧,條件艱苦,但是,董必武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歲就考取了秀才。后來,他并沒有沿著“讀書、科舉、做官”的人生路徑來走,而是參加了革命,反抗壓迫和專制。他是元老級人物,地位比較高,主席對他也很尊敬。</p><p class="ql-block">1954年,董必武已經68歲。照片上,他留著白胡須,戴著帽子,精神抖擻。他和主席一起,正朝著戴紅領巾的小朋友手指的方向望去,也不知道是在望什么。也許是在望雄赳赳氣昂昂的解放軍部隊,也許是在望我們的先進武器,也許是在望群眾游行隊伍,也許……</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五十年代,主席經常外出考察。實地考察是獲得第一手資料、掌握真實情況、推動工作落實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能夠推動中國的發展,主席不辭辛勞,經常外出考察,實地了解情況。那些年,主席的身體還比較硬朗,能夠承受長時間外出旅行帶來的勞累和困頓。那些年,主席不是在外考察就是在去考察的路上。</p><p class="ql-block">今天這組老照片,一共六張,主要拍攝于1953年和1954年。從這些老照片上,我們能夠看到主席精神矍鑠,英明神武,器宇軒昂,氣質超凡。</p><p class="ql-block">下面,讓我們一起跟隨老照片領略主席風采吧!</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拍攝于1953年2月,主席在赴武漢視察途中。當時下起了小雪,主席肩頭落了薄薄一層雪。</p><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16日至19日,主席首次視察武漢。考察期間,他登上了武昌蛇山。不得不說,老一輩革命家作風是真的好,考察時絲毫沒有架子,不封路、不清場,不搞特殊,就走在老百姓中間。在蛇山半山腰,群眾突然發現主席,他們十分激動,大聲朝主席喊了起來。主席和藹可親,揮手向群眾致意。當他登上渡船后,還脫下帽子,向岸上的群眾揮舞。</p><p class="ql-block">這次考察,主席對陪同人員說:“我愛進步的中國,不愛落后的中國。”由此可見主席時刻把百姓、把國家放在心上。另外,這次考察,主席還明確表示,意修建武漢長江大橋。</p><p class="ql-block">主席十分關心武漢的發展。50年代,主席多次到武漢考察,還在武漢召開各種工作會議,多次過問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有力推動了武漢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1953年,主席在選舉中投下神圣一票。照片上的主席表情嚴肅,一只手自然下垂,一只手拿著票,器宇軒昂、氣質超凡。</p> <p class="ql-block">1953年,主席接見工會代表。參會人員見到主席走進來,紛紛起身,拍手歡迎。主席也拍起了手。照片上,主席精神矍鑠,英明神武。</p> <p class="ql-block">1953年,主席正在修改第一部憲法草案。</p> <p class="ql-block">1954年,主席在大會上致開幕詞。主席左手彎曲放在胸前,高舉右手,容光煥發,笑容滿面。</p> <p class="ql-block">1954年,主席在外出視察過程中,在火車上抽煙、思考問題。主席十分關心全國各地的建設工作,五十年代,他長期到外地考察,了解實際情況。</p> <p class="ql-block">偉人瞬間</p> <p class="ql-block">偉人瞬間:主席也曾戴過眼鏡</p> <p class="ql-block">偉人瞬間</p> <p class="ql-block">圖為主席視察工作,吳旭君跟隨主席左右。照片右側的女孩子就是吳旭君。正在向主席匯報工作的是賀龍元帥。</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攝于1962年3月,照片上,毛主席、周總理、陳毅、鄧小平四位領導接見參加化工、石油、煤炭會議的代表。</p><p class="ql-block">照片上,代表們站在草坪的邊緣,從低到高密密麻麻站成6層,圍成一個半圓。毛主席、周總理、陳毅、鄧小平四位領導站在草坪中央,和代表們依次打招呼。</p><p class="ql-block">照片上,毛主席身穿大衣,面帶微笑,雙手交叉,正在和代表們講話。周總理身穿主席同款灰色大衣,站在毛主席身邊,雙手交叉,轉頭用期盼的目光看著毛主席,聚精會神聽毛主席講話。鄧小平身穿黑色衣服,兩只手交叉放在胸前,正目不轉睛地看著代表們。陳毅身穿白襯衣,系領帶,黑色西服,雙手插在口袋里,顯得十分鎮定。</p><p class="ql-block">照片上,代表人數很多,他們看到毛主席來了,都在鼓掌歡迎,所有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顯得十分開心。</p> <p class="ql-block">1966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紅衛兵。</p> <p class="ql-block">1966年,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翁乃強 攝</p> <p class="ql-block">1966年,宋彬彬給毛澤東戴紅衛兵袖章。</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揮動著軍帽向紅衛兵致意。攝影 翁乃強</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檢閱紅衛兵 , 1966年</p> <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首次接見紅衛兵照片。</p><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18日,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兵。</p><p class="ql-block">我們都知道,1966年是個特殊的年份。從這些老照片上,我們依稀能夠感受到當年熱火朝天的氛圍。</p><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18日這天,在北京天安門舉行慶祝大會,毛主席首次接見來北京的全國各地的紅衛兵。從這張老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天,毛主席身穿綠軍裝,佩戴紅衛兵袖章,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揮手向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衛兵們致意。同時,他明確表示支持紅衛兵。這使得后來又有多批紅衛兵涌入北京。</p><p class="ql-block">當天,天安門廣場上人群一望無際,長安街上人山人海,人們高喊各種口號,聲音驚天動地。</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日,毛澤東走下城樓,來到天安門廣場。1966年10月1日,是建國17周年慶典的日子。這天,150萬首都人民和外地來京的紅衛兵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國慶大會,也稱毛澤東第四次接見150萬紅衛兵。接見采取了通常的群眾游行,持續了整整6個小時。這張照片上,在主席身邊的是肖華和楊成武,小個子女生為吳旭君。攝影 孟昭瑞</p> <p class="ql-block">美國黑人領袖羅伯特.威廉在天安門城樓上,拿出英文版的《毛主席語錄》,請毛澤東簽名留念。攝影 孟昭瑞</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日,毛主席與首都軍民共度國慶節。</p> <p class="ql-block">1966年9月15日,毛澤東、林彪、劉少奇、宋慶齡在天安門城樓上。第三次接見的紅衛兵人數增加到100萬。攝影: 孟昭瑞</p> <p class="ql-block">1966年11月26日上午,毛主席在葉劍英等陪同下在天安門廣場第八次接見紅衛兵</p> <p class="ql-block">1966年國慶節,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群眾代表。從照片上,我們能看到天安門廣場上人山人海,天空中飄著紅色的大氣球,現場氣氛十分熱烈。群眾的口號震天響,真可謂是驚天動地。</p> <p class="ql-block">1966年,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兵。</p><p class="ql-block">從1966年8月18日到1966年11月26日,毛主席先后八次接見紅衛兵,每一次規模都很大,盛況空前。這在人類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p><p class="ql-block">照片上,毛主席一手夾著香煙,一只手揚起來和大家打招呼。可以想見,此時的天安門廣場上一定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p> <p class="ql-block">1966年,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兵。</p><p class="ql-block">照片上,毛主席笑盈盈地站在天安門城樓上,他和藹可親,沉穩大氣,展現出千古偉人的獨特氣質。</p> <p class="ql-block">1966年,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p> <p class="ql-block">1966年,主席在大會上鼓掌致意。</p> <p class="ql-block">1966年7月10日,主席在武漢暢游長江。</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生都喜歡游泳。在長沙讀書的時候,他暢游湘江。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又多次暢游長江。</p><p class="ql-block">在這張照片上,他身穿浴袍,高舉右手向群眾致意。老人家此時已經73歲高齡,但是仍舊紅光滿面,精神矍鑠,意氣風發。</p> <p class="ql-block">接見期間,毛澤東與李宗仁并肩站在天安門城樓中央。攝影 孟昭瑞</p> <p class="ql-block">接見紅衛兵期間,毛澤東與劉少奇在天安門城樓上交談。攝影 孟昭瑞</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張彩色老照片。照片上,主席走在前面,昂首闊步。林帥走在后面,亦步亦趨。林帥手里拿著小紅書,表情很嚴肅。</p> <p class="ql-block">主席戴著紅領巾,和林帥親密交流。</p> <p class="ql-block">中共九大</p> <p class="ql-block">圖為吳旭君、王海容和毛主席在一起。王海容生于1938年9月25日,湖南長沙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俄語系,后又學習英語。1965年入職外交部。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曾參與接待基辛格秘密訪華等重要外賓。</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上,從左至右分別是張玉鳳、毛主席、吳旭君、周福明。</p><p class="ql-block">張玉鳳和吳旭君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說了。周福明是江蘇人,是主席的理發師兼衛士。長期在主席身邊工作。</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上,從左往右,分別是:邵淑華、張玉鳳、毛主席、郭國群、吳旭君。這四個年輕女孩子看起來青春靚麗,十分漂亮。主席和他們合影,顯得十分親切。</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生于1893年12月26日,于1976年09月09日與世長辭。毛主席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領袖,是新中國的締造者,是無數人敬仰和崇拜的偉人。進入七十年代后,毛主席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畢竟,衰老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抗衡。但是,主席晚年卻并不糊涂,他思維清晰,言語清楚,目光睿智,還很幽默。</p><p class="ql-block">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一組高清彩色老照片,領略主席的偉人風采。</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拍攝于1970年,當時主席的身體還比較好,出席活動也比較頻繁。照片上,主席正在會議上鼓掌致意。他面色凝重,不茍言笑,顯得十分嚴肅。</p> <p class="ql-block">1970年五月二十日,主席發表了《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莊嚴聲明。照片上,毛主席手拿稿子,面帶微笑,目光如炬,顯現出偉人風采。</p> <p class="ql-block">1971年,主席在北京。他正揚起手和人打招呼。照片上的毛主席心廣體胖,沉穩大氣,偉人風采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1972年,主席在北京。注意看,他的住處全是書。主席真的是一個非常愛讀書、精力充沛的人。</p><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后來他在回憶錄里寫道:“我們被引進一個陳設簡單、放滿了書籍和文稿的房間。在他坐椅旁邊的咖啡桌上攤開著幾本書。”……在我們告辭的時候,毛說:“你那本《六次危機》寫得不錯。”我微笑著搖搖頭,朝周恩來說:“他讀的書太多了。”</p><p class="ql-block">從這段記錄可以看出,毛主席非常愛讀書,住處堆滿了書,以方便他隨時閱讀。</p> <p class="ql-block">1973年,主席在北京。他的住處全是書,整個房間都被書占滿了。他的房間就像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p> <p class="ql-block">1973年,主席在大會上。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進入人民大會堂。</p> <p class="ql-block">1973年,主席在大會上。</p> <p class="ql-block">1973年,主席在大會上。</p> <p class="ql-block">1974年,主席和小平親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1975年,主席和李先念親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1975年,主席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1976年,逝世前的主席。</p> <p class="ql-block">1976年,是最令人悲痛的一年。這一年,全國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p><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8日,被病魔折磨了多年的總理與世長辭,享年78歲。總理是所有中國人都敬愛的偉人。他的逝世,讓人們無比悲痛。然而,半年之后,當人們稍稍從總理去世的悲痛中緩和,7月6日,90歲高齡的朱老總也逝世了。</p><p class="ql-block">悼念朱老總的鮮花尚未凋謝,7月28日,唐山地區發生了大地震。經過測定,這場地震震級為里氏7.8級。這場毀天滅地的大地震,造成24萬多人死亡,16萬多人受傷。</p><p class="ql-block">唐山地震的消息跟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迅速傳播到全國。人們再次被震驚了。全國上下一片哀痛。</p><p class="ql-block">然而,這還遠遠沒完。一個月后,9月9日凌晨00:10分,偉大的主席也逝世了。對于這個消息,無數人無法接受,一時間竟陷入了不敢相信的錯愕之中。</p><p class="ql-block">然而,主席走了,這是真的。</p><p class="ql-block">9月18日,主席的追悼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主席的巨幅遺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中間,花圈陳放在遺像兩側。同一時間,全國各地也都舉行了追悼大會。</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逝世后,中央不允許任何人靠近遺體,唯獨這7個人是例外</p><p class="ql-block">毛主席逝世后,中央為了尊重和保護他的遺體,實施了嚴格的措施,禁止閑雜人等隨意靠近。然而,在這個莊重的時刻,有七位舉足輕重的大人物被賦予了特殊的權限,他們不僅被允許接近毛主席的遺體,還在水晶棺前留下了珍貴的合影。這七位人物究竟是誰?他們為何能獲得如此殊榮呢?</p><p class="ql-block">圖片(華國鋒 葉劍英 鄧小平 李先念 汪東興 烏蘭夫 許世友)</p><p class="ql-block">在這張具有歷史意義的合影中,靠左的首位人物是華國鋒,他是毛主席晚年最為信賴的中央干部之一。盡管他的年紀相對較輕,資歷也不及其他老一輩革命家,但他的才華和實干精神卻贏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贊譽。華國鋒以其穩重的性格和卓越的領導能力,在毛主席逝世后,肩負起了重要的政治責任。</p><p class="ql-block">緊挨著華國鋒的是德高望重的葉劍英元帥,他在七人當中軍銜最高,享有極高的威望。毛主席生前曾對葉劍英給予高度評價,稱贊葛一生為謹慎,呂端大師不糊涂。在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過程中,葉劍英元帥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維護黨和國家的穩定立下了赫赫戰功。</p><p class="ql-block">合影中的第三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鄧小平同志。他與毛主席之間有著深厚的革命情誼,雖然兩人年齡相差11歲,但他們共同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革命歷程。鄧小平同志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堅定的信念,與毛主席一同締造了新中國,并推動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可以說,毛主席讓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而鄧小平則引領中國走向了富裕和強盛。那么其他四位又都是誰呢?</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的水晶棺前,七位中央領導曾留下了一張意義非凡的合影。這張合影不僅記錄了那個特殊時刻,更彰顯了這些領導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位于合影中心的是李先念,他作為紅四方面軍的杰出領袖,建國后更是成為了引領國家經濟建設的關鍵人物。他以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深厚的經濟理解,為新中國的發展描繪出了一幅宏偉的藍圖。</p><p class="ql-block">緊鄰李先念的是汪東興,這位并不以戰績或政績著稱的領導人,卻以他對毛主席幾十年如一日的忠誠和守護而聞名。他擔任中南海大管家期間,雖然職位不高,但實權在握,為毛主席的安全殫精竭慮。在毛主席逝世后,他更是成為了粉碎陰謀的核心力量,這份特殊的榮譽他當之無愧。</p><p class="ql-block">合影的最右側,是身著鮮綠軍裝的許世友將軍。他對毛主席的敬仰和忠誠溢于言表,得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后,他第一時間趕赴北京,葬禮上甚至配槍以防不測。這份深厚的感情和堅定的忠誠,讓人深感敬佩。</p><p class="ql-block">而在這張合影中,還有一位不為人熟知但卻舉足輕重的人物——烏蘭夫。這位開國上將、中央少有的少數民族領導人,以“紅色之子”的稱號彰顯了他對革命的堅定信仰。烏蘭夫早在1925年就成為內蒙古的第一批中共黨員,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地下工作和情報收集,為黨的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領導的百靈廟起義粉碎了日本的陰謀,抗戰后的交涉更是彰顯了他的外交才能。烏蘭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對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p class="ql-block">這張珍貴的合影見證了七位領導人在毛主席水晶棺前的歷史性時刻。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的存在和貢獻將永遠被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張合影不僅是對他們的致敬,更是對新中國歷史的深刻緬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鄄城县|
江华|
岱山县|
夏津县|
福清市|
杭锦后旗|
清河县|
石渠县|
龙陵县|
贺兰县|
临夏市|
富平县|
察隅县|
行唐县|
油尖旺区|
石泉县|
洛南县|
蕉岭县|
鹤峰县|
南康市|
兴化市|
漾濞|
万源市|
全南县|
专栏|
南部县|
禹城市|
图们市|
永清县|
内江市|
永康市|
博客|
太和县|
怀来县|
从江县|
江西省|
彰化市|
西峡县|
融水|
南靖县|
曲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