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吳橋縣,京杭大運河在我們縣境內有34公里,穿越4個鄉鎮,25個行政村。</p><p class="ql-block"> 因距運河20余公里,在家生活的時候我從未到過大運河,對大運河也沒有什么直觀印象。但從書本小說和民間故事里,我早就知道這是中國最古老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古代經濟發展、貨物運輸、人員流動的重要漕運水道,還是促進南北交流、推動社會進步的的文化紐帶。我還聽說過隋朝黃帝隋煬帝曾三次乘龍舟下楊州的故事,勞民傷財,令當時沿岸百姓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參加工作后有時回家探親,要走國道都要路過運河。在縣城西北角有一座運河上的公路橋,每次一跨過這個橋我就有一種到家的感覺。但站在橋上往下觀望,多年都沒見過水流,更別說航運,窄窄的河床、雜草叢生的河道,雜亂不勘的堤壩,總讓人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我多次暗自發問?這就是鼎鼎盛名的大運河嗎?這就是曾千年流淌因灌溉通航對沿岸百姓造福無限又因洪澇時常造成災害的運河嗎?我無論如何都無法與古代各種船只往來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聯系在一起。在這里古時的大運河好象早已變成了遺跡,既使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也好象對它的存無失去了感覺,切實令人感嘆不已……。</p><p class="ql-block"> 直到2017年我再次回家走過這里時,忽然見到吳橋的運河里有水了,而且兩岸的景色整修非常壯美,趕緊下車游覽。原來這里已建立起了一座風景秀麗的運河公園,與原有的吳橋雜技大世界交相輝映,為前來旅游的顧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觀景體驗,更讓家鄉居民增加了一處享受自然的休閑散步樂園,這一發現也著實令我驚嘆不已……</p><p class="ql-block"> 這幾年我退休了,非常關注大運河的消息報道,經常聽到大運河沿線各地“建設大運河主題公園、舉辦大運河文化節、以運河為依托開發各類旅游項目”的報道。我也了解到“京杭大運河”已于2014年就申遺成功,被確認為世界上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我還了解道,京杭大運河的南段(長江以南)早已實現了通水通航,而長江以北的北段至天津1000余公里,做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就實現了通水,山東境內部分區域也實現了通航。京杭大運河北京段2021年實現了通水和旅游通航,至2022年4月開始,京杭大運河實現了全線通水。至此這條千年大運河又煥發了生機,又以新的更加美麗的面貌,為沿岸的百姓造福了,我們當然為之而歡欣鼓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2日我到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游覽,這里已被確認為京杭大運河北端終點。大運河在北京段有80余公里,通州區域就占40公里,其中有11.3公里被開發成了“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這里的景色非常迷人。看到這里藍綠交織、水韻悠楊、古今融合的處處場景,看著那些“興高采烈、流連忘返”的游人和成群結隊的騎行者,我不僅遐想連篇、驚嘆不已。我不由得在心中為我們當今的太平盛世而贊美,為我們千年傳承的運河文化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 9月1日,我再次來到通州參觀“大運河搏物館”,我要更多的了解一些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知識,更多的了解當下大運河的真實現狀和發展藍圖。我愿意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為宣傳大運河文化出一份力,發一份光。讓更多的人了解大運河的前世今生,讓大運河的豐富文化滋養更多的心靈……</p> <p class="ql-block"> 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隨唐時期大肆擴修形成南北貫通的“隋唐大運河”,隨唐大運河由洛陽為中心交匯,北通北京,南到寧波,全長2700公里。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形成“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大運河全長約1794公里。</p><p class="ql-block"> 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p> <p class="ql-block"> 這是隋唐時期“大運河路線圖”,當時的首都是在西安洛陽不停的變換,因此那時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分別向北京和抗州延伸的……</p> <p class="ql-block"> 這是元代以后的“京杭大運河路線圖”,而元朝開始以后,中國的帝都就變成了北京,所以大運河也被取直從北京真奔杭州了。可見兩條大運河的區別,這就是歷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這是博物館內對隋唐時期大運河的歷史主要評價</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博物館對元朝時期形成的“京杭大運河”歷史文化的主要評價</p> <p class="ql-block"> 這是在博物館對明清時期形成的“京杭大運河”主要評價</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運河治理取得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這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京杭大運河正在煥發生機、譜寫新篇章的簡要概述</p> <p class="ql-block"> 這是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全景圖。自古以來,人們對大運河的水源都充滿好奇。</p><p class="ql-block"> 在搏物館我們了解到, 大運河的水主要來自沿線河流、湖泊、地下水以及儲水蓄水流入。歷史上,京杭大運河的水主要來源于長江、淮河、錢塘江、海河等河流,以及洪澤湖、白馬湖等湖泊。 現代,大運河的水源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和補充。例如,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引入了江蘇地區的長江干流水,河北省邯鄲的岳城水庫通過漳河也為大運河提供了水源。</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大運河南北高差限制,又與海河、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五大水系交觸,他是如何實現通航的,這是人們關心的難點之一。</p><p class="ql-block"> 其實,古代大運河的實現通航也依賴于一系列的工程技術和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堰埭、通航閘和特殊建筑物的使用,以及通過疏浚、擴寬、改建等工程手段來確保航道的暢通。</p><p class="ql-block"> ? 堰埭?:這是一種由土石材料或草土材料做成的橫截河渠,用于防止河水走泄,調整水面比降和提高通航水深的建筑物。為了使船只能夠通過,這些堰埭的上下游面被做成較緩的平滑坡面,通過人力或畜力拖拉,實現船只的移動。在堰埭較高、水位差較大、船只較重的情況下,則在堰埭兩端設轆轤,通過人工或畜力絞動轆轤,帶動船只上下滑動,以稀泥漿作為潤滑劑,幫助船只過堰。</p><p class="ql-block"> ? 通航閘?:通過建立通航閘來調節水位差,確保船只可以順利通過。這些措施包括疏浚、擴寬、改建等工程手段,以確保航道的暢通無阻。</p><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古代大運河的實現通航也是通過結合水利工程技術和對自然水系的改造,以及利用堰埭和通航閘等特殊建筑物來調節水位差和確保船只的順利通過?,這里也處處充滿了古人的智慧創造。</p> <p class="ql-block"> 在元明清時期,為縮小大運河與黃河間的水頭差,采取了彎道蓄水的方式,逐步抬高運河的水位。在大運河與黃河交匯的清口,設立了很多圍堰和堤壩,并借助水閘調節水位,以人力、畜力來牽引漕船,將漕船拉過閘從而穿過黃河。</p><p class="ql-block"> 而京杭大運河與長江在鎮江境內的交匯,則是在大江兩岸建造船閘,通過一次提升或降低水位來保障進出長江的船只航行。具體來說,當船只從運河準備進入長江時,臨近長江那端的閘口關閉,打開運河這頭的閘門,船只進入閘室。然后關閉運河這頭的閘門,打開長江這頭的泄水閘門,船閘里的河水流入長江,待水位下降后,打開長江方面的船閘,船只便可駛離閘室,進入通往長江的引航道</p> <p class="ql-block"> 經查閱資料得知,曾經輝煌的大運河是在清朝未年逐漸斷航的,主要原因是因運河淤積嚴重地方無力清除,也因鐵路興起社會對水運需求降低等因素影響。</p> <p class="ql-block"> 在通州大運河起點,乘龍船一游,既清雅又愜意,非常值得。</p> <p class="ql-block"> 看看現在的大運河,其功用已發生顯著變化,更多的減少了運輸功能而增加旅游觀光功能,大運河越來越溫順,不僅蓄水減災灌溉一如既往,而且又增加了南水北調造福京津冀魯的功用,大運河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越來越深,大運河的現代文化影響越來越強……。</p> <p class="ql-block"> 在大運河博物館參觀游覽,面對一幅幅大運河的歷史畫卷,總會讓人暇想聯篇、感慨萬千的……</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家鄉的“吳橋大運河文化公園”,象所有沿岸同類公園一樣,一直在把生生不息的運河文化傳承和發楊……。</p> <p class="ql-block"> 這是通州大運河博物館的結語文字,我深以為同:悠悠運河是沿岸人民回家的路,寄托著共同的鄉情。巍巍帆墻是聯通古今的使者,飄動著共同的記憶。綿綿河水是承載千年歷史的文脈,滋養著共同的精神家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兴县|
湟源县|
津市市|
雷波县|
徐闻县|
高陵县|
酉阳|
桂东县|
淮滨县|
犍为县|
和政县|
凌海市|
江西省|
新化县|
名山县|
江川县|
府谷县|
文昌市|
吴川市|
武夷山市|
金乡县|
富平县|
华亭县|
石景山区|
赤城县|
丰台区|
张家川|
崇礼县|
两当县|
黄陵县|
谷城县|
福安市|
滨海县|
永年县|
察雅县|
上林县|
嘉祥县|
凤城市|
江北区|
金溪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