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p class="ql-block">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位于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以豐富的亞洲藝術作品, 尤其是中國收藏而著名. 自從參觀了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一直就惦記著這里.</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成立得益于兩位捐贈人:堪薩斯報業巨頭威廉·羅克希爾·納爾遜和富孀瑪麗·麥卡菲·阿特金斯.他們的意願都是在當地建一個藝術博物館,于是兩人的遺囑聯合執行.1933年12月11日,博物館開張在威廉·羅克希爾·納爾遜的故居橡樹莊園.</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老館William Rockhill Nelson Gallery of Art是新古典主義風格,建成于1933年.比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整整晚了二十年.這座博物館仿照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形式,以印地安那白色大理石構成.</p> <p class="ql-block">與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一樣,羅丹的青銅雕塑“思想者”佇立在門前.</p> <p class="ql-block">2007年建成的新館在老館的東面,以贊助人的姓氏命名為布洛赫大樓(Bloch Building). 布洛赫大樓被《時代》周刊評為2008年世界“新建筑奇觀”之首,北京的鳥巢與央視大樓則被評為第六、七名.</p> <p class="ql-block">布洛赫大樓的設計者是美國當代建筑大師斯蒂文·霍爾Steven Holl. 新館的地面建筑是五個形狀各異的半透明玻璃盒,被霍爾稱為“透鏡”,由北向南延伸,地上有兩層,內設圖書館和商店,主體在地下,包括當代藝術、攝影和非洲藝術展廳,以及臨時展廳等.</p> <p class="ql-block">穿過新建筑,體驗光線、藝術、建筑和景觀之間的流動.由內而外,新增加的聚光透鏡之間的自然光線與建筑景觀交相呼應,與原始的1933年經典藝術殿堂形成有趣的對比.</p> <p class="ql-block">一邊是厚重、莊嚴、密封、內向的老館,另一邊是輕盈、靈動、通透、開放的新館,迥然不同的兩種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被形容為“石頭和羽毛”.中間的青銅雕塑是美國藝術家喬治·西格爾的作品:《高峰時刻》Rush Hour. </p> <p class="ql-block">迷人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布洛赫大樓應該算博物館最大的一件新藏品—-現代建筑名作.</p> <p class="ql-block">北門外有個大水池.池中有英國藝術家托尼·克萊格的抽象藝術作品"擺渡者",平平的一個大方塊,我始終沒有悟懂這個作品.</p> <p class="ql-block">水池中還有美國藝術家沃爾特·迪·馬利婭(Walter De Maria)的藝術品《一個太陽與34個月亮》. 水池底部設置了34個銀白色的圓盤日光燈,白天把天上太陽的光線折射到地下車庫里,晚上34個月亮散發出神秘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外的四個巨大羽毛球是Sosland家族捐贈的當代藝術品.1994年,兩位出生于歐洲的美國人克萊斯·奧爾登堡Claes Oldenburg和庫斯·范·布魯根Coosje van Bruggen用四個羽毛球將草坪和建筑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羽毛球賽場.橙色底座的大羽毛球非常生動,納爾遜大樓則成為了球網.</p> <p class="ql-block">新館、老館都在水中靜靜矗立,白天水池里有舞動的藍天白云,晚上有星空與月光.每一個時分都美不勝收,讓人看得不想離去.這件藝術品是霍爾家庭基金會于2002.6捐贈的.</p> <p class="ql-block">晚間,各類藝術品在燈光下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又是另一番景致.</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紀30年代正處于經濟大蕭條,全球藝術品市場涌現出大量低價傾銷的珍貴藏品,讓這個博物館在很短的時間內收購了大量的藝術品,奠定了其在藝術博物館行列中的地位.這里的中國藝術品大部分是通過時為哈佛大學研究生的勞倫斯·西克曼在中國旅行期間收購.他于1953年被任命為該博物館館長.</p> <p class="ql-block">中國展廳在二樓,走廊兩邊有幾個石碑,中間是三幅大型佛教壁畫.主題介紹是:"中國早期的繪畫藝術".公元一千年間,中國繪畫藝術以各種媒介的二維平面描繪著自然和具體圖像.早期繪畫藝術最重要的發展是在南北朝(公元 222-581年)至唐朝(公元 618-907年)期間,當時兩大趨勢匯聚在一起, 一是宮殿和陵墓陳設中繼續描繪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誨主題;二是佛教圖像傳入中國后的發展. </p> <p class="ql-block">三幅佛教壁畫曾是河南省慈勝寺大型壁畫的一部分.慈勝寺是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西番田鎮大吳村的佛教寺廟.最早建設于唐代貞觀年間.北宋末期因戰亂被毀,元代重修.現存建筑多為元代遺存.唐朝和五代時期,常有著名畫家繪制佛教壁畫,所以這些畫很可能是知名藝術家的作品.畫作是用礦物顏料在干墻上創作的,通過精致的細節、流暢的線條和色彩的運用,展現出一種奢華.</p> <p class="ql-block">如意輪觀世音菩薩坐蓮圖 泥灰水墨畫</p><p class="ql-block">五代(公元 907-960 年),可追溯至廣順年間(公元 951-953年)</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溫縣慈勝寺</p><p class="ql-block">菩薩有多種形態, 這尊菩薩被稱為觀世音菩薩,可通過高冠中央的小阿彌陀佛像來識別. 菩薩手持一個漂浮在云朵上的輪子或球,又被稱為如意輪觀音. 如意輪觀音在佛教密宗傳入中國后成為受人崇拜的神像,通常占據寺廟墻壁的中央位置.神像兩邊常伴有其他侍從.</p><p class="ql-block">這幅壁畫是納爾遜基金會1952年購買的.</p> <p class="ql-block">菩薩焚香行禮圖 泥灰水墨畫</p><p class="ql-block">五代(公元 907-960 年),可追溯至廣順年間(公元 951-953 年)</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溫縣慈勝寺 </p><p class="ql-block">這兩尊菩薩曾經是慈勝寺廟彩繪和雕刻人物群像的一部分.慈勝寺遵循佛教密宗形式,密宗強調各種儀式,這里以香爐作代表.一個人抬起精致的香爐蓋,另一個人將香放入香爐中.右邊三點鐘處還有一只優雅的手握著一串珠寶,這是第三個參與儀式的人.</p><p class="ql-block">壁畫由盧芹齋C.T. Loo 先生捐贈,1950.</p> <p class="ql-block">持蓮觀世音菩薩圖 泥灰水墨畫</p><p class="ql-block">五代(公元 907-960 年),可追溯至天福二年(公元 937 年)</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溫縣慈勝寺 </p><p class="ql-block">更新佛教繪畫時常常在舊畫上涂抹覆蓋新的泥灰,再畫上新畫.因此現有的壁畫下面可能有四、五層不同時期的畫作.持蓮觀世音菩薩圖就是從菩薩焚香圖下面剝離出來的.由于被保存在泥灰之下,顏色仍然十分鮮艷.這幅畫作比其他兩幅畫的風格要簡單得多.顏色更加廣泛,表面裝飾也更加簡化.流暢的人物形象與許多唐代雕塑相似.這幅畫作的年代早于另外兩幅畫作.</p><p class="ql-block">盧芹齋C.T. Loo 先生捐贈,1950</p> <p class="ql-block">在這一時期,繪畫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 雖然最早的卷軸畫已不復存在,但從石雕和壁畫中仍可見到傳統的繪畫,不僅技術精湛,風格也相當成熟.常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物為主題.</span></p> <p class="ql-block">北魏時期的孝子石棺和孝子圍屏,上面的雕刻栩栩如生,文字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30年代建立的中國寺廟展廳重現了中國佛教寺廟的典型場景.從來沒有這么近身接近這些精美的展品,精美絕倫的壁畫、慈眉善目的菩薩、九龍藻井、清代屏格,空無一人的大殿??????, 讓人不自由主地屏住了呼吸.</p> <p class="ql-block">迎面而見的大壁畫是元代的熾盛光佛佛會圖.中國山西省洪洞縣廣勝下寺的前殿、后殿共有四幅大型壁畫,現在都藏于美國.壁畫的內容都是藥師佛佛會圖和熾盛光佛佛會圖.前殿兩幅是明代作品,后殿兩幅則是元代的.</p> <p class="ql-block">1928年為籌資修繕寺廟建筑,僧人、鄉紳以1,600銀洋的價格出售了這些壁畫.前殿的兩幅壁畫轉賣給了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古人類學博物館,后殿的熾盛光佛佛會圖被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收藏,藥師佛佛會圖則入藏大都會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納爾遜博物館收藏的這幅熾盛光佛佛會圖是元代(1279-1368)作品.熾盛光佛坐在蓮花寶座上,周圍環繞著代表十一星體的星座,即中國傳統天文學中的太陽、月亮、五大行星以及四顆假想的暗星.熾盛光佛主司消除或減少來自星宿的災害;藥師佛則主管救濟人間疾苦.通常二者在寺廟中并不搭配.元大德七年大地震破壞嚴重,余震持續近六年,加上接連發生旱災,民眾生活極為艱難.廣勝下寺也在地震中被毀,重建時壁畫以熾盛光佛、藥師佛為題材,恰好符合了當時官民對于消災避禍的祈望.</p> <p class="ql-block">繪畫用黑色墨水勾勒出強烈的輪廓,再填充明亮的礦物色,尤其是朱砂紅和孔雀綠,還巧妙地使用了藍色高光.人物莊重而充實,衣飾線條流暢、飛舞的輕紗和透明的光環與之相得益彰,使壁畫呈現出一種輕盈優雅的感覺以及強烈而克制的能量.據測這些寺廟壁畫,與元代高手朱好古的工作室有關.朱好古為山西畫工首領,善畫山水、人物.其構圖宏大嚴整,造型莊嚴美妙,筆墨挺拔流利,色彩富麗堂皇,內容豐富多彩;更能將唐、宋以來道釋壁畫之傳統展現于寺廟的道教畫中.他門徒甚多:如畫永樂宮,混成殿壁畫之畫工張遵禮、田德新、曹德敏、李弘宜、王椿均其門人.</p><p class="ql-block">此畫是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基金于1932年購買的.</p> <p class="ql-block">南海觀音 木彩雕 </p><p class="ql-block">遼代(907-1125)或金代(1115-1234)</p><p class="ql-block">壁畫前的這尊雕像威嚴雄偉,同時又散發著溫和、平靜和溫暖,平易近人,頗具感染力. 除了右前臂和平臺上的一小塊露頭外,雕像和底座是用一棵樹的樹干雕刻而成. 對雕像的科學檢查顯示,臉部、胸部和手部的原始表面是肉色的.觀音的原身在印度是男性,傳入中國后才逐漸變成女性.這尊早期的木雕觀音胸平似男性,坐姿也是男性化的.</p><p class="ql-block">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基金購于1934年.</p> <p class="ql-block">天花板和中央格子拱頂來自于北京的智化寺.智化寺是明朝宮廷的權貴太監王振于15世紀建造的.這座寺廟的輝煌之處在于其星形格子拱頂,也叫藻井(右上).五爪龍金絲楠藻井是明代皇朝工藝之典范,以古老、復雜的榫卯結構完成,沒有一顆釘子.拱頂兩側的面板上刻有梵文的佛教咒語.智化寺原來共有三個藻井,兩個被古董中介買下再轉手賣給了美國人.門板及格子窗是清代建筑.柱子和門楣是模仿中國建筑重建的,并涂上了專門從中國進口的朱紅色油漆.</p> <p class="ql-block">無論是站著觀賞還是坐下端詳,都只能用滿滿的感動來形容,內心如潮澎湃不己.</p> <p class="ql-block">金菩薩立像 鍍金彩繪木雕</p><p class="ql-block">金代 (1115-1234) 來自山西省大云寺</p><p class="ql-block">這是金代遺存中品質最好,保存最完好的木雕.人物圖像飽滿,飄逸的衣裳和纏繞的圍巾營造出莊嚴的動感.深雕和高浮雕的衣飾產生了陰影和高光的戲劇效果,再加上豐富的彩繪,使人物既宏偉又溫柔,充滿人性,十分吸引人.在木雕背面密封的空腔中發現了一份折疊手稿,記錄了1348年的修復和重新上漆,并列出了工匠和捐贈者的名字.</p><p class="ql-block">由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基金購買,1951.</p> <p class="ql-block">觀音菩薩像 粘土涂漆雕塑,有木芯.</p><p class="ql-block">元代 (1279-1368) 或更晚.</p><p class="ql-block">這尊佛教慈悲觀世音菩薩像傳統上被認定是元代 (1279-1368).最近的科學分析發現雕塑外層的有機物質年代為1700-1900年.由于現在仍無法對其內層進行測試,推測現在看到的可能是一個古老的雕塑,在18世紀或19世紀又涂上了一層粘土和漆.無論這尊雕像的年代如何,她慈祥的表情和優雅的姿態都是十分精彩的.</p><p class="ql-block">納爾遜基金1935/36年購買.</p> <p class="ql-block">觀世音菩薩 青白釉瓷</p><p class="ql-block">元朝 (1279-1368),約 1298-99年</p><p class="ql-block">這尊觀世音菩薩像珠光寶氣,面容和藹,以“御座”的姿勢坐著.阿彌陀佛小像殘存,裝飾著現已損壞的頭飾.雕塑的下半部分未上釉,??可能是因為打算上色,也可能是因為上釉不當.雕像底部刻有1298-99年的日期.</p><p class="ql-block">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1935年購買</p> <p class="ql-block">羅漢像 三彩陶器 河北省易縣</p><p class="ql-block">遼(907-1125)至金(1115-1234)</p><p class="ql-block">購買: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 1934</p><p class="ql-block">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20世紀初出土于河北易縣.原先可能有16或18尊,對應釋迦牟尼得道弟子十六羅漢或十八羅漢.這組羅漢像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寫實主義雕像,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陶瓷組像之一.現存的10尊均流落海外,主要由歐美各博物館所收藏.納爾遜博物館的這尊羅漢品像特別好. 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評價易縣羅漢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不亞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作品也”.可惜羅漢像出土地的易縣博物館現僅有一尊復原像了.</p> <p class="ql-block">中國寺廟大廳的展臺、展櫃精品極多,年代頗早.</p> <p class="ql-block">宮廷仕女 彩色鍍金陶</p><p class="ql-block">隋朝 (581-618 с.в.)</p><p class="ql-block">這兩位貴婦身材苗條,身著多層長袍,寬袖高肩,發型精致,這種美在隋朝和唐初達到頂峰.</p> <p class="ql-block">胡婦哺乳馭駝 未燒制的彩陶</p><p class="ql-block">唐朝(公元 618-906 年)</p><p class="ql-block">服飾和面部特征表明這名婦女不是中國人,應該是中亞人.她一邊奶著孩子,一邊在駕駛著駱駝,人與駱駝的表情都耐人尋味.</p> <p class="ql-block">雙峰駱駝與中亞騎手 彩陶</p><p class="ql-block">唐朝(公元 618-906 年),約 700 年</p><p class="ql-block">濃密的眉毛、凸出的眼睛、大鼻子和濃密的胡須表明這位騎手是一位中亞外國人.</p><p class="ql-block">購買: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基金通過瑪麗·R·西克曼紀念基金</p> <p class="ql-block">四位宮廷貴婦打馬球 彩陶</p><p class="ql-block">唐朝(公元 618-906 年),約 650-700 年</p><p class="ql-block">馬球是沿著絲綢之路從中亞傳入中國的,唐朝皇室對馬球運動十分熱衷,在宮廷中設立了馬球場.宮廷貴婦熱衷于打馬球,并以反手擊球的嫻熟技藝而聞名.打馬球時,宮廷貴婦必須換上女騎手必備的褲子.暫時放棄優雅的宮廷長袍和精致的頭飾.</p> <p class="ql-block">陪葬三彩陶 唐代(公元 618-906 年)</p><p class="ql-block">人像造型生動,色彩絢麗,代表了陶瓷陪葬雕塑的藝術巔峰.這些人像的品質優良,尺寸巨大,來自唐朝首都長安附近的皇室成員或高級貴族的墳墓.作為陪葬人像,它們旨在在來世為死者服務——人們認為模型和替代品可以像真人一樣有效——但它們也是死者地位的象征,在送葬隊伍中被放在車上顯眼地展示.</p> <p class="ql-block">白泥鉛釉陶馬</p><p class="ql-block">唐朝(公元前 618-906年)</p><p class="ql-block">這匹馬代表了原產于中亞費爾干納地區的馬種,當漢朝(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 中國遠征隊首次接觸到這種新品種時,他們對其龐大的體型、力量和威嚴感到震驚.馬匹對于與草原游牧部落至關重要,因此大量進口.成為了勇氣和高貴的象征.馬匹的刻畫十分生動,一只耳朵在抽動著.</p><p class="ql-block">購買:霍爾家族基金會東方部捐贈基金,F95-12</p> <p class="ql-block">大型唐三彩陶瓷很多,這匹梅花馬十分精彩.</p> <p class="ql-block">北宋汝窯瓶(960-1127)</p><p class="ql-block">與過往見過的汝窯不一樣,這件汝窯瓶偏黃色,有開片.“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p><p class="ql-block">Myron S. Falk Jr. 夫婦收藏,2001.21.1</p> <p class="ql-block">南宋(1127-1279)官窯青釉琮瓶</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鈞窯盤 御制銘文盤</p><p class="ql-block">“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均窯美得五彩斑斕、神秘深邃.細看這件瓷盤的色彩,青、綠、棕、黃、紫都有點兒.瓷器燒制 500 年后,熱衷于收藏和在藏品中銘文乾隆皇帝(1736-95年在位)命宮廷工匠將釉料除去一部分,在露出的陶器主體上刻上:“千峰奪翠.乾隆丁酉春日題”. 其實乾隆爺在文物上提跋不是什么稀奇事,只不過這次他沒有題在底部而是選擇了瓷面.萬幸這隨風附雅沒有完全毀了這件珍品,鈞窯盤也由此變成御制銘文盤.</p><p class="ql-block">由莫里斯·H·科特爾博士和夫人捐贈,73-22</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均窯綠釉碗,口部變薄的釉層露出淺黃色胎體.</p><p class="ql-block">購買: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31-136/24</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 定窯 白釉瓷盤</p><p class="ql-block">一朵牡丹花從葉子中搖曳而出.北宋宮廷曾一度青睞這類上等定窯瓷器.</p><p class="ql-block">購買:Willam Rockhill Nelson Trust,53-7/11</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 定窯白釉瓷</p><p class="ql-block">這件白瓷也許是香爐、裝花瓣的容器或燭臺.由于定窯器皿是倒著燒的,所以口部邊緣沒有上釉.而無釉邊緣又被視為缺陷,所以燒成后通常會用銅包住邊緣.這是定窯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 定窯 杯或碗架</p><p class="ql-block">稀罕的不是定窯,但棕色的定窯瓷我是頭一次見.這件富含鐵的釉瓷是茶碗或酒碗的支架,下面可以放蠟燭或燈芯,用以加熱上面碗或杯中之物.</p><p class="ql-block">購買:Ruth M. Locke 紀念基金和 Nellie Hussey 基金。F65-16</p> <p class="ql-block">北宋 (960-1127) 蓋罐 定窯</p><p class="ql-block">這兩個棕色蓋罐都是定窯,展示了宋代陶工對不同顏色的胎體和釉料的興趣.</p><p class="ql-block">購買: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35-99 A,B</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 青白瓷蓋罐 景德鎮窯</p><p class="ql-block">釉色偏藍,與定窯的象牙色形成鮮明對比,是中國南方景德鎮窯的特色.</p><p class="ql-block">喬治·I·邦廷二世夫人贈予勞倫斯·西克曼,77-10 A,B</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 梅瓶 磁州窯</p><p class="ql-block">這種寬肩、窄足的罐子通常被稱為梅瓶或梅花瓶.這種形狀可能確實是一種花瓶,但在宋代被用作酒器.花卉裝飾通過白色泥漿雕刻在瓶身上,這種技術被稱為刻畫,然后覆蓋上用氧化銅顏料著色的鉛釉.</p><p class="ql-block">購買:威廉·洛克希爾·尼爾森信托基金,33-11/10</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 年) 卵形白泥陶罐 磁州窯</p><p class="ql-block">此罐完美展現了宋代陶工描繪花卉圖案的精湛技藝.優雅的牡丹花枝采用刻畫法,這是一種在燒制前通過泥漿刻畫圖案至底部坯體的技藝.有時背景會被完全雕刻掉,但在這種情況下,陶工通過使用沖頭刻畫的小圓圈填充背景來隔離圖案。</p><p class="ql-block">購買: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基金,70-3</p> <p class="ql-block">釉下青花瓷玉壺春瓶 元代,公元 1279-1368 年</p><p class="ql-block">購買:納爾遜信托 33</p> <p class="ql-block">明青花五爪龍梅瓶一對,有"宣德年制"款.左邊那只修復痕跡明顯.</p> <p class="ql-block">中國發明的瓷器在唐宋時期達到高峰."汝官哥均定"五大名窯在這里看到四個窯口的產品,非常幸運.不過宋瓷展柜的光線真不夠好,總覺得沒能瞅透徹,照片也差強人意.走廊展櫃的光線相對挺好,還有很多瓷器.</p> <p class="ql-block">這只康熙年的薄胎粉彩斗笠碗很精致.</p> <p class="ql-block">清定王陵(1728-1750年)的部分門廊 清朝釉陶</p><p class="ql-block">古人相信墓葬是死者靈魂的居所,需要有與其地位相符的喪葬建筑和擺飾.定王是乾隆皇帝的兒子. 這座門廊是北京定王陵墓的入口.釉的鮮綠色來自氧化銅.瓷磚應該是在北京的皇家瓦廠生產,然后運到陵墓進行組裝的.</p><p class="ql-block">由 J. M. McHugh 中尉贈送,32-108</p> <p class="ql-block">鎮墓獸 東漢 (25-220 c.E.)</p><p class="ql-block">這對鎮墓獸擺在墓穴的兩側.具體代表什么生物尚不確定.似乎是貓科動物但又有翅膀,可能代表古代中國文獻中提及的能“避邪”的某種超自然生物.</p><p class="ql-block">購買:William Rockhill Nelson Trist:44-26/1.2</p> <p class="ql-block">這個墓門由來自不同墓穴的部件所組成:</p><p class="ql-block">鼓室(門上方的半圓形石頭) 北朝(公元 386-581 年)- 隋朝(公元 581-618 年) </p><p class="ql-block">鼓室中央似乎是個龍頭,兩側是兩只鳳.</p><p class="ql-block">墓門 北齊(公元 550-577 年)</p><p class="ql-block">門上有拿劍士兵的雕塑</p><p class="ql-block">來源于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交換 65-20/1,2</p><p class="ql-block">守護獅 北朝(公元 368-581 年)</p><p class="ql-block">購買: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40-31/1,2</p> <p class="ql-block">彩繪灰陶墓磚組</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9 年)</p><p class="ql-block">漢代用于建造墓葬的大型空心磚飾以吉祥為主題,上面的彩繪有老虎、馬、人、鳥及樹.</p><p class="ql-block">購買:威廉·羅克希爾·納爾遜信托基金,33-8/9、12, 13.14</p> <p class="ql-block">多層塔模型 未燒制顏料的陶器</p><p class="ql-block">東漢(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p><p class="ql-block">漢朝時期,貴族居住在以宮殿式宅邸為中心的大莊園中,宅邸內設有多層木塔.塔樓既具有防御功能(許多模型中都有弓箭手),又設計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美麗建筑.這所房子的門和側面有精美的彩繪圖案,表明當時真正的房子可能也裝飾有類似的圖案.坐在塔上的人物可能代表主人.</p><p class="ql-block">購買 William Rockhill Nelson Trust,33-521</p> <p class="ql-block">陶器墓磚 東漢(公元 25-220 年)</p><p class="ql-block">購買: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基金,35-287/5.</p><p class="ql-block">這塊大磚可能是墓穴上壁的一部分.頂部模仿了真實建筑的傾斜瓦片屋頂,正面裝飾有吉祥圖案:象征長壽的鹿頭、象征財富的硬幣,還有車、馬、人等裝飾.參觀納爾遜博物館學會了看文物記錄信息."購買: 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信托基金,35-287/5 ".表示這件文物是納爾遜信托基金購買的.購于1935年,287意思是1935年購買的第287件文物.5是分組.由此可見三十年代的收購是多么廣泛與活躍.</p> <p class="ql-block">一組陶樂女</p> <p class="ql-block">鎏金青銅、銀盤、綠松石和玻璃禮儀圓盤</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 206 年 - 公元 9 年)</p><p class="ql-block">這款鏤空圓盤體現了漢代人對將各種珍貴材料(綠松石、鎏金青銅、銀和玻璃)結合在一起, 以形成一件奢華、多色物品的熱愛.圖案中央是四葉形的紋章形式,周邊有四條龍.</p><p class="ql-block">購買:Lillian M. Diveley 基金會,2000 年 11 月</p> <p class="ql-block">青銅禮器酒器</p><p class="ql-block">商朝(約公元前 16 世紀 - 公元前 1046 年), 公元前 12 - 11 世紀</p><p class="ql-block">此器以其圖案的多樣性和紋理的豐富性而引人注目。腹部主要是一個大型牛面具,眼睛、下巴和爪子突出。雖然這個面具的所有特征都連在一起,但上面的面具的特征看起來是離散的、不連貫的元素。上面是一個高浮雕的野山羊面具,兩側是兩條龍。在最頂部和最底部的凹槽處,額外的龍變體與背景齊平。</p><p class="ql-block">最初,為了便于攜帶,繩子會穿過凸耳手柄。</p><p class="ql-block">購買:威廉·羅克希爾·納爾遜信托基金,55-52</p> <p class="ql-block">雕花、鐫刻和鍍金青銅,龍形飾板,環形把手 </p><p class="ql-block">漢代(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p><p class="ql-block">這個龍形飾板可能是附在陵墓或宮殿的門上,顯然具有強大的避邪力量.</p><p class="ql-block">購買:Lillian M. Dively 基金會,2000.9.1.A.B</p> <p class="ql-block">右上是青銅西周虎面具,奴隸社會巳出現這么精美的工藝,令人感慨!</p> <p class="ql-block">各式青銅器皿、兵器有一屋之多.均為商、周工藝.</p> <p class="ql-block">文昭皇后禮佛圖 石雕</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 386-534 年) 約公元 522 年. </p><p class="ql-block">這幅浮雕來自在河南省龍門縣賓陽洞.賓陽洞是北魏宣武帝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求冥福而修建的.原計劃開鑿三座石窟,但耗時23年,動工802,366人次僅完成了賓陽中洞.它是龍門石窟中繼古陽洞后開鑿的第二大窟.賓陽中洞的前壁是淺浮雕題材,遍雕佛經故事和皇室禮佛行列,用以宣揚佛法,贊頌佛家的累世善行和展示帝后的威儀.洞北段的皇帝禮佛圖現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南段構圖與北段相似,文昭皇后蓮冠霞帔,一手拈香,后隨兩個戴蓮冠的貴婦,在眾宮女的前導、簇擁下迎風徐行.龍門石窟賓陽洞中的“帝”和 “后”兩組禮佛圖,是整個雕像群的中心和最精彩的部分.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和政治動蕩時期,這幅浮雕遭到破壞,并被分成碎片出售.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的亞洲藝術專家勞倫斯·西克曼 (Laurence Sickman) 收集了他能找到的所有碎片,隨后與北京和堪薩斯城藝術學院的雕塑家合作,借助照片和拓片重建了這幅浮雕.現在浮雕成了這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p><p class="ql-block">購買 William Rockbill Nelson Trus 40-38</p> <p class="ql-block">飛天神靈(Apsara) 淺黃色粗砂巖天花板浮雕</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天龍山的洞穴 北齊(550-577), 約 570 年</p><p class="ql-block">天龍山的洞穴寺廟天花板上裝飾著一群群飛天,有些還帶著樂器. </p><p class="ql-block">購買:納爾遜信托,33-535</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代(618-906)守護獅 形態各異.佛首很多.</span></p> <p class="ql-block">北周(557-581)觀世音菩薩立像 右上</p><p class="ql-block">唐朝(618-906)釋迦牟尼佛 右下</p> <p class="ql-block">整屋精致的石碑、石像,大多出自北魏、北周和唐代,保管得非常好.實話說,中國早期的雕塑與古希臘雕塑不是一個檔次.這個時期古希臘的雕塑更加精美,人的解剖比例、面部表情、肌肉都表達得更為出色.</p> <p class="ql-block">明 陸治 絹本設色溪石圖,文徵明隸書跋 </p><p class="ql-block">(1496-1576) 約1500 年</p><p class="ql-block">購買:通過四十周年基金獲得,F75-44</p><p class="ql-block">陸治(1496-1576) ,字叔平,別號包山子,世代耕讀. 其父與文徵明有交誼,遂從學于文徵明門下.早年為諸生,屢試不中,轉為書畫,善畫山水、花鳥. 在山水畫的右側,兩個大字“溪石”用篆書書寫.在山水畫的左側,還有一段很長的隸書文字.此圖曾經項元汴收藏,有他的三十九方印,是其文字編號“守”的藏品.歷史上最大的收藏家不是乾隆皇帝,而是明代收藏家、畫家項元汴.他出身名門望族,富甲一方,淡于仕途,畢生的精力都在鑒賞、收藏文物上.文徵明在卷后用隸書書寫了《溪石記》,通篇布局小心翼翼,“狀如布算”,其中多有異體字,十分精彩,耐人尋味.</p> <p class="ql-block">棘竹幽禽圖 元 張彥輔</p><p class="ql-block">張彥輔,元代畫家. 號六一,蒙古族人,道士. 善畫山水、竹石,瘦勁幽峭,不在趙孟頫、管道升之下. 《棘竹幽禽圖》所繪湖石和幼竹布置在畫面的左下角,作者用題詩占據右、上兩條邊,留下右下角透氣,畫幅的四邊經營得生動活潑.荊棘穿插在竹干間,所以叫做“棘竹”.湖石用筆直接皴擦,淡墨略作渲染,修竹、棘條筆墨清勁,棘條屈曲上揚,棘上雙禽略加勾染,意在工鳥之間,畫格疏勁清幽.</p> <p class="ql-block">五岳圖山石 水墨 清 1747年 高風翰</p><p class="ql-block">安德魯·E·科洛姆 (Andrew E. Colom) 借出.</p> <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600年,學者和收藏家就以拓片的形式來保存刻在石頭或青銅上的古代銘文.1200年代,墨水和紙張的進步使拓片更為精致,并被視為藝術品.19世紀藝術家們從青銅器、玉器和雕塑中創作了許多精致的拓片,以重振人們對古董的欣賞.20世紀30年代,勞倫斯·西克曼收集了大量的中國墨跡拓片.這個展室共展現了二十五件拓片.</p> <p class="ql-block">松鶴圖 油墨拓片 清 朱集義等</p><p class="ql-block">石刻是1680年左右的;拓片創作于1800-1900年.懸掛式卷軸;拓片中使用的朱紅色顏料可能是由紅色礦石制成的.松鶴圖象征著生命繁榮和長壽.</p> <p class="ql-block">常見有以拓片傳播、保存石刻,竟也有以石刻傳播水墨畫的.</p><p class="ql-block"><b>寒山拾得 </b> 水墨畫(右) 清 羅聘 <span style="font-size:18px;">1733-179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寒山和拾得是禪宗著名的古怪人物,經常出現在中國畫作中.羅聘用起伏的筆法描繪了這對禪師,并用優雅的書法題了一首詩.</span>羅聘是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p><p class="ql-block"><b>寒山拾得 </b>水墨拓片(左) 清 唐仁齋石刻1875-1908</p><p class="ql-block">雕刻大師唐仁齋將羅聘畫作的人物轉刻到石碑上,并通過拓片來流傳畫作.唐仁齋的這塊石碑至今仍矗立在蘇州的一座供奉著這對著名禪師的寺院里.</p> <p class="ql-block">特別喜歡納爾遜博物館的展示方式,比如這里的硬木茶幾上放著青銅器,旁邊掛著國畫長軸.擺在一起,自成一格不說,還有相互的關聯.</p><p class="ql-block"><b>歲寒益友圖 </b> 水墨 張熊 清 1879</p><p class="ql-block">張熊,浙江秀水人,清代書畫篆刻家、鑒藏家.最擅花卉,繪畫用色艷而不俗,時稱鴛湖派.與任熊、朱熊合稱“滬上三熊”.</p><p class="ql-block"><b>遽伯睘簋</b> 青銅 西周早期 公元前1000年末至公元前900年.</p><p class="ql-block">此簋表面拋光,而非出土青銅器中常見的紋理斑駁,表明收藏家多年來一直精心保養此簋. 十九世紀上半葉,富商顧壽蒼擁有這件中國極為珍貴的青銅器. 張熊的歲寒益友圖則巧妙地用了這件簋的墨跡拓片,包括銘文和懸掛在空心底座上的小鈴鐺. 納爾遜博物館同時收藏有青銅簋及后來的畫作,也是十分了得了.</p><p class="ql-block"><b>硬木茶幾</b> 清朝(1644-1911)</p> <p class="ql-block"><b>紫檀木低背椅 </b>清朝 (1644-1911)</p><p class="ql-block"><b>黃花梨木大書案</b> 明清之間. 桌腿上有倒掛的蝙蝠圖案,意喻"福到".</p><p class="ql-block"><b>龍泉大盤 </b>明代 (1368-1644) 擺在桌上.</p><p class="ql-block"><b>禪慧 </b>行書立軸 江兆申(1925—1996)</p><p class="ql-block">江兆申,字茮原,齋名靈漚館,生于安徽歙縣.臺灣書法家、畫家、篆刻家,臺灣書畫研究學者,曾任臺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兼書畫處處長.</p><p class="ql-block">中式風格的擺設如居家般熟悉、親切.</p> <p class="ql-block">黃花梨木小幾 明末(1368-1644)</p><p class="ql-block">黃花梨木帆布椅</p><p class="ql-block">簡潔的明式家具直到今天仍然引領時尚.</p> <p class="ql-block">黃花梨木床 明 1500 年代.</p><p class="ql-block">這個大床沒有用任何釘子,床欄上的萬字符號,代表福氣萬倍.紅木腳凳、被褥是清朝的.</p><p class="ql-block">這個博物館的七八千件中國藏品,貴在一個精字.熾盛光佛佛照圖、文昭皇后禮佛浮雕、南海觀音都是唯一的精品,還有元代任仁發《九馬圖》等名畫.最遺憾這時展出的畫極少.也許是因為畫廊里經年人少,改放了拓片.</p> <p class="ql-block">歐洲收藏也是納爾遜博物館的強項,東西太多,挑了幾幅喜愛的畫作代表代表.</p> <p class="ql-block">施洗者約翰 油畫 1604 意大利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p><p class="ql-block">卡拉瓦喬(1572-1610)是意大利巴洛克藝術家的代表,短短39年生涯只有百余件作品,除了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各大美術館都只有一幅兩幅的收藏.近幾年看了十多幅卡拉瓦喬的畫,感覺少不了"驚悚",即便不是提著人頭的畫面, 沉重的宗教感、病態的人物表情都讓人感到陰風嗖嗖.這一幅巳經十分唯美了.畫的是約翰,耶穌的表弟.約翰經常出現在基督教藝術作品中,可以通過他的碗、蘆葦十字架、駱駝皮和羔羊來辨認.此畫也算納爾遜的鎮館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巴克斯的勝利 油畫 1635-1636 法國 尼古拉斯·普桑 Nicolas Poussin</p><p class="ql-block">描述酒神巴克斯帶領著神話人物隨從從印度凱旋歸來.他的戰車由神話中的半人半馬拉著.陪伴他的是拿著煙斗的潘神和赫拉克勒斯,后者從太陽神阿波羅那里偷了一個三腳架,他正駕著戰車穿過天空.一位河神,象征著印度河和印度次大陸,在右下角的前景中休息.這幅畫是著名法國政治家紅衣主教黎塞留委托創作的三幅系列畫之一.</p><p class="ql-block">購買:納爾遜信托,31-94</p> <p class="ql-block">蓋亞爾城堡,窗外風景,小安德利,油畫 1886 </p><p class="ql-block">法國 保羅·西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p><p class="ql-block">保羅·西涅克以并列大小各異、鮮艷色彩的小筆觸構建了這幅陽光明媚的風景畫.西涅克通過顏料的個別筆觸分離顏色,這種技術后來被稱為分色法.</p> <p class="ql-block">塞西爾·韋德夫人肖像Portrait of Mrs. Cecil Wade 1886 美國 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 </p><p class="ql-block">這幅大型布面油畫描繪了蘇格蘭社交名媛弗朗西斯·弗魯·韋德.感覺美國畫家筆下的名媛更加時髦與具有活力,而歐洲畫家筆下的更古典、"蒼白".</p> <p class="ql-block">蒙馬特圣皮埃爾市場 布面油畫 1888 </p><p class="ql-block">柴爾德·哈薩姆Frederick Childe Hassam 美國,1859-1935</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巴黎蒙馬特區一條繁華的街道.盡管美國印象派畫家柴爾德·哈薩姆和克勞德·莫奈從未見過面,但哈薩姆經常被稱為“美國莫奈”.</p> <p class="ql-block">橄欖樹 油畫 1889 荷蘭 文森特·梵高Van Gogh</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文森特·梵高(1853-1890)在圣雷米普羅旺斯地區游蕩期間創作的系列15 幅油畫之一,那是他精神崩潰后在普羅旺斯度過的一段時光.想跟上梵高不同凡響的跳躍思維以及他的畫作,真得理解他的精神狀態.梵高比卡拉瓦喬還少活了兩年,從27歲起作畫,十年遺世2100件作品.他是一個努力、高產的畫家.精神困擾下的他瘋狂作畫,也作踐自己,不像卡拉瓦喬喝酒打架斗毆殺人,作踐社會. </p> <p class="ql-block">布列塔尼的秋天(柳樹) 油畫 1889 法國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這是一幅后印象派風格的畫作.</p> <p class="ql-block">白楊,埃拉尼日落 油畫 1894 法國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p><p class="ql-block">在這幅晚期作品中,卡米耶·畢沙羅力求營造一種氛圍.利用落日余暉中漸弱的光線和漸隱的陰影效果,營造出一種如夢似幻的色彩和氛圍.這種富有的表現力與后印象派藝術家保羅·高更和文森特·梵高創作的風景畫相似.《白楊,埃拉尼日落》是博物館館藏中為數不多的屬于博物館創始人納爾遜家族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綠色多米諾骨牌 油畫 1913 美國 阿爾伯特·布洛赫Albert Bloch</p><p class="ql-block">阿爾伯特·布洛赫是在國際和當地都享有盛譽的藝術家.曾在慕尼黑生活,后任堪薩斯大學繪畫和素描系主任.在慕尼黑創作的綠色多米諾骨牌展現了布洛赫對簡化形式和強烈色彩表現力的熱愛.占據這個色彩鮮艷、棱柱狀破碎空間的奇特人物是基于16世紀和17世紀意大利即興喜劇劇院創作的人物.</p><p class="ql-block">艾略特·戈爾茨坦遺贈,2010.56</p> <p class="ql-block">《睡蓮》油畫 約1915-1925年 法國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p><p class="ql-block">這是莫奈(1840-1926)晚年畫的大型睡蓮油畫,一組三幅,另外兩幅分別在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及圣路易斯藝術博物館.</p><p class="ql-block">購買:威廉·洛克希爾·尼爾森信托基金,57-26</p> <p class="ql-block">《蘋果花》布面油畫 1930年 美國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1887-1986)</p><p class="ql-block">背面有簽名并注明日期:喬治亞·歐姬芙 1930 年</p><p class="ql-block">路易斯·索斯蘭夫人捐贈,F81-62. </p> <p class="ql-block">珀耳塞福涅 蛋彩油畫 1938-1939 美國 托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p><p class="ql-block">托馬斯·哈特·本頓(1889-1975)是美國鄉土派畫家的代表,這幅《珀耳塞福涅》以當代鄉村的面貌重現了希臘神話. 美麗的珀耳塞福涅被冥王哈迪斯綁架,囚禁在地下世界. 經她的父親宙斯協商,每年除了四個月外,其余時間都可以釋放她.她的母親豐收女神德墨忒爾,禁止所有植物在她女兒被囚禁的四個月里生長,從而創造了冬天. 本頓的珀耳塞福涅看起來像一個曬太陽的農家女孩,而哈迪斯則是一個猥瑣的老農夫,他的戰車是一輛搖搖晃晃的馬車.</p> <p class="ql-block">幾個小時逛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是不夠的,博物館的日夜外景、門外的雕塑公園都很有看頭.館內眾多的展品就更不用說了.參觀展覽館拉近了你與歷史的關聯:學到了知識,擴大了眼界,增加了閱歷??????, 受益多多.</p><p class="ql-block">謹記2024年8月 Nelson-Atkins Museum 之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光市| 突泉县| 印江| 偏关县| 泰兴市| 定西市| 子洲县| 大新县| 德安县| 疏勒县| 丘北县| 伊金霍洛旗| 南宫市| 刚察县| 兴海县| 乌鲁木齐县| 安陆市| 全南县| 晴隆县| 保定市| 汶上县| 甘洛县| 维西| 石林| 利辛县| 定安县| 米泉市| 会宁县| 汕尾市| 康乐县| 渭源县| 墨竹工卡县| 大兴区| 瓦房店市| 醴陵市| 丹棱县| 盐津县| 宜兰县| 安宁市| 印江| 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