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心有所向 終得所成

心怡芳菲

<p class="ql-block">親愛的各位書友,大家晚上好!</p><p class="ql-block"> 攜著八月的火熱和對九月清涼的期待,我們又一次開啟了美好的讀書時光。今天是8月29日,是第242期的舒心讀書會,也是暑期的最后一個讀書日,更是我們讀《道德經(jīng)》的最后一期,感謝大家如約而至。</p><p class="ql-block"> 八月秋風天微涼,碩果累累滿枝糖。這夏末初秋的天氣,猶如一位熱情的舞者,在炎熱與微涼之間輕盈跳躍。清晨,當?shù)谝豢|陽光穿透薄霧,天邊色彩從淡紫到藍粉,再到鮮亮的蔚藍,預示著新一天的開始。微風輕拂過田野,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泥土氣息。午后,八月的火熱又完全展現(xiàn)出來,烈日高懸,將無邊的光和熱灑向大地。路邊的樹葉仍在默默地忍受這炙熱的考驗。傍晚,微風再次起舞,帶著微涼,輕撫著疲憊的大地,也為人們帶來了一絲舒適和放松。夜晚,熱度完全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涼爽。星空璀璨,月光如水,為世界增添了幾分神秘與浪漫。清新微風,安撫人們進入夢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用心體會這八月的愜意,暑熱褪去,涼意漸濃。人們不再躲在空調(diào)房里,都打開大門走向了戶外。你瞧,公園里、草地上,綠陰間、小溪旁,家庭聚會、朋友野餐、孩童嬉戲成了常見的溫馨場景,人們可以盡情的享受這溫馨的陽光和難得的舒爽。隨著瓜果飄香的收獲季節(jié)的到來,我們讀書會也迎來了收獲的一期,我們閱讀的韓鵬杰老師的《道德經(jīng)說什么》一書,也將進行終結(jié)。今天晚上我們繼續(xù)閱讀本書最后一章即八十一章和后記的內(nèi)容,并對全書進行總結(jié)。</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們開啟今天主題為《心有所向 終得所成》的讀書之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一部分:有書共讀</span></p><p class="ql-block"> 《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p><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i></p><p class="ql-block"> 譯文: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guī)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p><p class="ql-block"> 解析:本章是《道德經(jīng)》的最后一章,應該是全書的結(jié)束語。從文字的形式上本章采用了格言警句的形式,押韻、好聽、好記,便于理解,這種形式在前面的章節(jié)我們也接觸到過,例如:第十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十五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是類似的句式。本章的前三句講人生的主旨,后兩句講治世的要義。本章的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例如信實、訥言、專精、利民而不爭。本章提出的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這實際上是真假、美丑、善惡的問題。老子試圖說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和其實質(zhì)往往并不一致。這之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按照這三條原則,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歸于“樸”,回到?jīng)]有受到偽詐、智巧、爭斗等污染的本性。</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信言不美,美言不信”</b>即:誠實、真實的話,雖然沒有華麗、好聽、恭維的話讓人受用,但是能夠表達講話人內(nèi)在的真誠和語言的真實;恭維、奉承、花言巧語的話,雖然讓人舒服享用,卻是隱藏講話人內(nèi)在的虛偽和語言的虛假。</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善者不辯,辯者不善”</b>即:行為善良的人不巧辯,喜歡巧辯的人不善良;或有德的執(zhí)政者不巧辯,巧辯的執(zhí)政者無德。</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知者不博,博者不知”</b>即:精專于某項專業(yè)的人,知識不一定廣博;知識廣博的人,不一定精通技術(shù)性很強的專業(yè)。</p><p class="ql-block">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老子用格言警句的形式告誡人類君主,掌握正確的識人方法:花言巧語的話不可靠,恭維奉承的話不可信,華而不實的人不可用;國家治理用人最重要,為政者的道德品格決定著民風的淳樸和社會的穩(wěn)定,決定著國家的興衰成敗。</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圣人不積”</b>即:圣人是無私的,他積德而不積累財貨,而且圣人對待他人,從來都是無所保留,也不注重世俗的名位和名譽。</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既以為人己愈有”</b>即:傾盡全力地支持、幫助、關(guān)愛他人,反而自己更加充足。“既以與人己愈多”。</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既以于人己愈多”</b>即:將自己的全部和所有都給與需要的人,反而自己的精神更加豐富。</p> <p class="ql-block">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呢?《道德經(jīng)》第51章講:“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chǎn)生的,萬物都要遵循道、貴重德,才能完成萬物的生成、發(fā)展和成熟的過程。落實到社會行為中,世人要像圣人一樣,“不積”、“既以為人”和“既以與人”。特別是國家的為政者要竭盡全力地幫助百姓,將全部擁有奉獻百姓;要以“挫其銳、解其紛、和氣光、同其塵”(第56章)的玄同境界修養(yǎng)自己,化解與百姓的矛盾,消除與百姓的距離,主動走進百姓心中;要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51章)的玄德提升自己,引領(lǐng)百姓有所作為而不爭奪各種利益,保持人類社會的質(zhì)樸,與天地自然融合。</p><p class="ql-block"> “既以為人”和“既以與人”是圣人的行為,“己愈有”和“己愈多”是圣人的境界,圣人的行為和境界最能夠接近天道。在自然崇拜的農(nóng)耕社會,古人認為,圣人是唯一能夠與天溝通的人,圣人的思想、行為和境界最能夠代表天道,因此,圣人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人類君主和世人的行為典范。隨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儒家還把圣人(師)推崇到與天、地、君、親同等位置,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共同祭祀的對象,中國歷代知識分子都以圣人為榜樣,他們像天道一樣關(guān)愛他人、幫助他人,像天道一樣容人、容事、容物,像天道一樣不爭名、不爭權(quán)、不爭利,讓自己的無私之心與天道的無心自然融合。</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之道,利而不害”</b>即:天道是有所為的;天道的有所為,都是有利于天下萬物,而且從不傷害萬物。道產(chǎn)生萬物,德蓄養(yǎng)萬物,萬物的生成、成長和發(fā)展都不能離開道和德。天道對萬物是無私的、自然而然的,沒有親疏、遠近、厚薄的區(qū)分;天道成就萬物、滋養(yǎng)萬物,從不占有、支配萬物,更不會傷害萬物。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之道,為而不爭”</b>即:人類社會,人道同天道一樣,有所施為而不爭奪各種利益。為而不爭是老子的重要哲學思想。老子時代,周朝的禮儀遭到破壞,國與國之間,爭奪土地、爭奪人口、爭奪財貨,利益爭奪成為了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貴族之間,爭權(quán)、爭名、爭利、爭功,利益爭奪成為了國家衰亡的根源;社會上各種算計、欺騙、巧詐、巧取等東西開始彌漫,淳樸的社會漸行漸遠。因此,老子提出了人道應該像天道一樣,為而不爭;只有人類為而不爭,才能解決利益爭奪帶來的系列社會問題。</p> <p class="ql-block">  《道德經(jīng)》前80章,老子用自然中的現(xiàn)象和世人生活中普遍道理,通過闡述、論述、對比、比喻等多種方式,感悟道的特性、特質(zhì)、原理和規(guī)律,體悟天道是什么;用封建統(tǒng)治者多欲、多事、多故的有為政治,通過羅列、述說、幻想等多種方式,指出封建統(tǒng)治者的嚴刑峻法和高壓政治帶來的危害,揭露利益爭奪是人類社會諸多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道德經(jīng)》第81章,老子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和“人之道,為而不爭”作為五千言的總結(jié),意蘊深長。</p> <p class="ql-block">  總之,這一章老子用圣人“不積”和“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行為和境界諷諫人類君主,倡導人道要效法天道,認為政者要像圣人一樣做到:不積,既以為人,既以與人;并以自己的行為典范引領(lǐng)百姓有所作為,不爭奪各種利益,實現(xiàn)人道與天道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同時,我們在理解這一章的內(nèi)容的時候,也不能犯絕對化的錯誤。因為這個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種多樣的,社會現(xiàn)象更是十分復雜的,如果絕對的認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這就片面了。不能說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遠不能統(tǒng)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于辯證法而終于形而上學。”所以,我們不要從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則就會偏離或曲解老子的原意。比如,人們常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反問:難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嗎?難道良藥都是苦口的嗎?所以,理解這章的意思,一定不要去鉆牛角尖,也就不會出現(xiàn)絕對化的問題,使得理解出現(xiàn)偏差或片面。</p><p class="ql-block"> 《后記》部分:主要介紹了本書作者韓鵬杰老師與道德經(jīng)的一些淵源,本書成書的過程,本書“以經(jīng)解經(jīng)”、首尾呼應、重復強調(diào)和正反說明的寫法特點,本書針對“士、王、圣”三種人的目標定位,以及對本書成書有幫助的人的感謝。《后記》由韓鵬杰老師自己所做,內(nèi)容簡單、誠懇,是整本書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不可或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二部分《道德經(jīng)》總結(jié)</span></p><p class="ql-block"> 這本道德經(jīng)我們讀完了,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用了足足10個半月時間(2023年10月13日開始閱讀),來共讀道德經(jīng)這本書,那么,《道德經(jīng)》到底是怎樣一本書,它其中蘊含著怎樣的大智慧,我們究竟能從中學到些什么。我覺得帶著這些方面的問題去總結(jié)全書,會比較好理解。</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第一 《道德經(jīng)》是怎樣一本書</b></p><p class="ql-block"> 《道德經(jīng)》是一部深刻探討自然法則與人生哲學的經(jīng)典著作。可以從以下幾個點來認識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道德經(jīng)》的起源和作者</b>:《道德經(jīng)》是由古代中國哲學家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他的生平頗具傳奇色彩,據(jù)傳《道德經(jīng)》是由他騎青牛西出函谷關(guān)時,應關(guān)令尹喜之請求而撰寫的。此書也被稱為《老子》或《五千言》,成為道家哲學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精要</b>:《道德經(jīng)》全書共81章,以37章為界,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jīng)》,下篇為《德經(jīng)》。每章篇幅不長,但意蘊深遠。《道經(jīng)》主要闡述宇宙本源與運行之道,即將“道”視為萬物生發(fā)的根本原理;《德經(jīng)》則更側(cè)重于人的道德修養(yǎng)與社會治理之道,強調(diào)以柔克剛、無為而治等理念。</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3.《道德經(jīng)》的思想精髓</b>:《道德經(jīng)》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認為“道”是形而上的本原,是宇宙間最究極的存在。老子通過“道”這一概念,表達了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宏觀法則的認知。在倫理學上,老子主張人們應當減少私欲,回歸樸素與自然狀態(tài),這是實現(xiàn)個人和諧與社會和平的途徑。</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4.《道德經(jīng)》的實際應用</b>:《道德經(jīng)》對于治國理政有獨到的見解,認為最好的治理是讓人民感覺不到干預的“無為而治”。這種治國哲學影響了后世許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被運用到日常管理和領(lǐng)導智慧中。在個人修養(yǎng)方面,《道德經(jīng)》提倡謙遜、淡泊、靜默等美德,倡導人們追求內(nèi)心的平和與智慧。</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5.《道德經(jīng)》的文化影響</b>:《道德經(jīng)》不僅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而且對后世的文化、藝術(shù)、宗教和哲學等諸多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它與儒家的《易經(jīng)》并稱,一剛一柔,形成中國古代哲學的兩大支柱。同時,《道德經(jīng)》的觀點也與佛教禪宗的一些理念相契合,共同豐富了中國的哲學和宗教體系。</p><p class="ql-block"> 總的來說,《道德經(jīng)》以其獨特的哲學思想和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影響著古今中外的讀者。它不僅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資料,也是探尋生命智慧與實踐生活哲學的寶典。</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第二 道德經(jīng)中蘊藏的大智慧</b></p><p class="ql-block"> 《道德經(jīng)》中的大智慧主要體現(xiàn)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提供的一系列生活和治國哲學原則。這些觀點不僅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具有革命性,而且在現(xiàn)代社會依舊具有指導意義。</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無為而治</b>:《道德經(jīng)》強調(diào)“無為而治”,主張在政治上少干預,順應自然規(guī)律。這種思想提示治理者應當減少不必要的干預,讓事物按照其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也適用于企業(yè)管理和個人生活,通過放權(quán)和放下讓下屬或個人自主行動,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上善若水</b>:老子用水喻道,指出“上善若水”,即最高的善如同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這表示人們應該低調(diào)、謙卑、內(nèi)心充滿善意地生活。同時,水雖然柔和,但卻能滴水穿石,這啟示人們在處世中柔韌和恒心往往比強攻更有效。</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3.自知之明</b>:《道德經(jīng)》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評估,優(yōu)點和缺點都要明了于心,加上不斷地反省和學習,讓自己的認知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得到提升,才能更好的做出合理的人生規(guī)劃并良性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4.對立統(tǒng)一</b>:老子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說明世間萬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理解這一點有助于人們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避免偏執(zhí)。美與丑、善與惡、成功與失敗都是相對的概念,只有對比才能更明確自己的選擇。</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5.福禍相依</b>:“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說明命運無常,看似糟糕的事情可能帶來好運,而好事也可能隱藏著危機。提醒人們在遭遇困境時保持樂觀,在順境中時要保持警惕。面對生活中的變化,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這樣無論福禍都能泰然處之。</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6.未雨綢繆</b>:《道德經(jīng)》提倡“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即應在事情尚未發(fā)生時便做好準備。這是一種明智的前瞻性策略。無論是運用到個人的比如健康管理,還是社會危機的預防,提前采取措施總是更為理智和有效。</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7.不爭之爭</b>:“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一種更高境界生存策略。在這種策略指導下,人們不與他人爭奪短期利益,而是專注于長遠目標。用于人際關(guān)系,不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8.順其自然</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指導人們應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做違背自然的事。在生活中,順其自然意味著要接受并適應自然和社會的規(guī)律,而不是盲目追求人為的改變。</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9.知足常樂</b>:“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能夠使人心態(tài)平和,避免無謂的貪婪和爭斗。知足并不意味著滿足現(xiàn)狀而不思進取,而是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保持一顆知足的心,享受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0.以德報怨</b>:老子提倡“以德報怨”,用善意回應惡意。這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報怨不僅能化解個人間的恩怨,還能促進社會整體的和睦相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1.反者道之動</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老子</span>《道德經(jīng)》中重要的哲學觀點,揭示了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即事物總是向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和轉(zhuǎn)化。這一觀點對哲學的發(fā)展、后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有著深遠的影響。個人認為反者道之動是一切事物產(chǎn)生、發(fā)展、運行的動力源泉,前面總結(jié)的10個大智慧都遵循反者道之動的規(guī)律,是它作用下的在外在表現(xiàn)形式。</p><p class="ql-block"> 《道德經(jīng)》作為古代中國智慧的結(jié)晶,其內(nèi)容雖精簡卻意味深長,是古今通用的普世智慧。讀《道德經(jīng)》,不僅增長知識,更能培養(yǎng)內(nèi)心的平和與智慧,提升生活的質(zhì)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第三 閱讀《道德經(jīng)》后需明白的處世之道</b></p><p class="ql-block"> 通過細讀《道德經(jīng)》,應深刻體會到“<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無為而治</b>”這一核心理念的博大精深。老子提倡順應自然,不做作,不強制,讓萬物按照其自身的規(guī)律成長和發(fā)展。這一點讓我聯(lián)想到當下社會人們的浮躁與爭斗,不禁思考是否我們過于追求物質(zhì)與成就,忽略了內(nèi)心的平靜與自然的法則。 學習《道德經(jīng)》,我們開始嘗試放下那顆執(zhí)著于控制的心,學會放手,讓生活和工作中的事物順其自然地發(fā)展,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方式往往能帶來更和諧、更有效的結(jié)果。</p><p class="ql-block"> 《道德經(jīng)》中“<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上善若水</b>”的教誨同樣給予我深刻的影響。老子將水的品性比喻為最高的善,它潤萬物而不爭,這一點讓我領(lǐng)悟到,真正的智慧與善良并不在于外在的強硬與爭斗,而在于內(nèi)在的柔軟與包容。將這一理念應用到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努力成為一個更能理解他人、更能接受不同觀點的人,這種轉(zhuǎn)變不僅讓人際關(guān)系更加和諧,也讓內(nèi)心更加安寧。</p><p class="ql-block"> 閱讀《道德經(jīng)》讓我們明白<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處下不爭</b>和<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物極必反</b>的道理。 “處下不爭”教導人們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和沖突時要謙讓和寬容,采取更加圓融和靈活的方式處理。這種低調(diào)而智慧的處事方式,有助于減少矛盾,增進和諧。“物極必反”的觀念,提醒人們在順境時要有憂患意識,在逆境時要看到希望。這種辯證思維有助于人們更理性地面對人生的起伏<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福禍相依</b>和<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知足常樂</b>,也是閱讀《道德經(jīng)》后,我們必須懂得的道理和具備的品質(zhì)。老子提出“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表明福與禍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在遭遇困境時,可能潛藏著轉(zhuǎn)機;而在順境中,也可能埋下危機。理解這一道理,有助于人們在不同境遇中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從容應對各種變化。</p><p class="ql-block"> 《道德經(jīng)》強調(diào)“<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b>”。意味著滿足于現(xiàn)狀,懂得適可而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危險。少欲知足是幸福的基礎,追求過多則容易導致身心疲憊。這也就是簡單的幸福的道理。<span style="color:rgb(1, 1, 1);">“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jīng)》教會我們辯證的看問題。物極必反,</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盛極必衰</b>,這種思維方式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世界,讓我們從整體和長遠的角度出發(fā),不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而是要關(guān)注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同時,強調(diào)“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要懂得<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未雨綢繆</b>,提前預防,在問題出現(xiàn)之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增加工作、事業(yè)成功的幾率。</p><p class="ql-block"> 通過反復品讀《道德經(jīng)》,逐字逐句去品味和感受老子哲學中蘊含的深邃哲理與人生智慧,感覺他就是一部奇書。它不僅僅可以幫助統(tǒng)治者、領(lǐng)導人治國理政,更能指導每個人更好的生活、工作和處世。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當下,心懷《道德經(jīng)》的智慧,我們就可以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與困境,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tài),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與滿足。</p><p class="ql-block"> 閱讀《道德經(jīng)》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思想的升華。老子思想深邃博大,給心靈帶來強烈震撼。那些思想看似簡單實則深刻,必然成為我們生活的向?qū)В瑫槲覀兘鉀Q問題、應對困難提供無限智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第四 領(lǐng)略道德經(jīng)中成語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 作為傳世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不僅在思想、文化上有著深遠的影響,還創(chuàng)造許多蘊含豐富哲理流傳至今的成語。</p><p class="ql-block"> 例如,“<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慎終如始</b>”提醒我們,始終要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從一而終,才能避免失敗。告誡我們,無論任何事情,都應當堅持始終,保持初心,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初衷。</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和光同塵</b>”是一種高級的處世哲學,告訴人們不要過分張揚,要適度隱藏鋒芒,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遠離紛爭,達到內(nèi)心的安寧。</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知雄守雌</b>”體現(xiàn)了一種內(nèi)斂的美德,即在自己擁有優(yōu)勢時,仍然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不與他人爭斗,這是一種超越自我,追求內(nèi)心平和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多藏厚亡</b>”,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后會損失更大。警示人們,過度貪婪和積累財富最終會導致更大的損失。《道德經(jīng)》中的成語不勝枚舉,這里不再一一羅列。它們簡潔明了卻深含人生智慧,對于指導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修身養(yǎng)性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結(jié)語</b></p><p class="ql-block"> 閱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我也在不斷對照過去,反思自己。感覺老子的思想就如同一股清流,讓我找到一片寧靜,讓我在這個高速運轉(zhuǎn)、充滿壓力的世界中,放下執(zhí)著,順應自然,順應我心,此刻我的心也是無比平靜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心有所向,終得所成</b>。我相信,《道德經(jīng)》這部著作也必將給予每一位尋求心靈成長和智慧的人以方向和動力,引領(lǐng)大家邁向更加美好更加充實的未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市| 翁牛特旗| 连南| 深泽县| 孝义市| 都江堰市| 姜堰市| 化州市| 衡山县| 阳春市| 泰来县| 监利县| 响水县| 石河子市| 杭锦旗| 广灵县| 石门县| 凤城市| 加查县| 华容县| 吉安县| 五台县| 巫山县| 江西省| 台南县| 疏附县| 宁河县| 嵊州市| 左权县| 冕宁县| 裕民县| 沂南县| 吴旗县| 开远市| 响水县| 乌鲁木齐县| 淮滨县| 金坛市| 孟村| 新化县| 三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