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銘記革命歷史 ,弘揚老區精神。在戰爭年代,西鄉人民為革命事業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為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沿著烈士足跡,去重溫那段令人難忘的歷史,以此緬懷先烈。西鄉(八都)古往今來,自古青瓷古道,是浙贛閩邊陲兵家必爭之地,而且是邊陲商貿中心,西鄉以高山天然疊障,叢林茂密,山路崎嶇易躲兵匪之亂,易展山區游擊戰斗,續燃革命星火燎原。以甌江水運,將山區特產轉運海內外。1934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率領下,從中央根據地出發,8月底至9月初途經龍泉小梅、八都、寶溪等地。之后,由抗日先遣隊留下的“紅三團”(政委洪家云、營長李重才)與閩北紅軍獨立師、廣(豐)浦(城)獨立營等三支部隊經常在龍泉住龍、寶溪、八都等龍泉西部一帶村莊開展游擊活動。云霧仙山,溪屋綠野,遠處山巒被云霧輕柔環繞,似夢幻仙宮,如縹緲畫卷,若神秘夢境。小溪如靈動的絲帶潺潺流淌,似跳躍的音符奏響樂章,若閃爍的銀鏈熠熠生輝。簡陋小屋靜靜佇立,如烽火歲月的守望者,似紅色記憶珍藏的紀念冊,若紅色革命的搖籃棲息地。青山綠色植物生機勃勃,像革命星火的霞光璀璨奪目,如紅色革命的畫卷絢麗多彩,若生命的詩篇蓬勃昂揚。</p> <p class="ql-block"> 1930年下半年、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領導創建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范圍擴大到浙西、閩北等地、形成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龍泉地處浙閩贛邊際,是浙閩贛蘇區紅軍的活動區域、紅軍多次進入龍泉西部山區開展革命斗爭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贛東北十軍4000多人兩次入閩作戰。1932年9月21日部隊攻入浦城縣城,消滅國民黨軍1000多人,籌集了軍用經費、物資,駐留浦城三天后撤離。在此過程中,紅十軍部隊在龍泉西北部山村廣泛開展革命宣傳活動</p><p class="ql-block"> 閩北蘇區形成于1930年春,以福建省崇安縣為中心,其范圍包括福建崇安、浦城、建陽、建甌、邵武、光澤、松溪、政和、江西鉛山、廣豐、上饒,以及浙江江山、龍泉、慶元等縱橫三百余里的廣大 區。1930年7月、閩北蘇區同贛東北蘇區合并,成為閩浙贛根據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33年4月,閩北蘇區又成為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不久,閩北蘇區派出一干部黃仁,化名黃敬齋,深入龍泉西北部的一些山村 以"踏風水先生"身份為掩護進行察看地形、踏勘交通路線、了解風土人情、宣傳革命道理等活動,黃仁通過調查,踏出了一條由龍泉通往福建浦城閩北蘇區的交通線路。此后,閩北蘇區紅軍在龍泉境內活動逐漸頻繁,龍泉西北部及東部部分地域成為閩北蘇區的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挺進師攻占八都鎮</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初,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政委會在麻連岱召開了會議,總結了挺進師入浙一個多月以來的工作,決定創建以仙霞嶺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據地。具體部署是:以龍泉、遂昌、松陽、云和、江山、福建浦城等地區作為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的基本區域;由挺進師第一、二縱隊擔負開辟基本區域的任務,迅速打通與閩北等游擊區的聯系;劉英、粟裕則率領第三縱隊在浙贛鐵路沿線的湯溪、龍游、武義、宣平等地輾轉作戰,擴大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吸引國民黨軍隊北調,以掩護第一、二縱隊開辟革命根據地。</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中旬,挺進師二縱隊在龍泉西部迎戰浙江保安團,或分頭出擊,或集中圍殲,屢次打敗敵人的“進剿”,接著又掃除了八都、住溪的地主武裝。</p><p class="ql-block"> 1935年7月24日,粟裕、劉英率領一、三縱隊南下,進攻龍泉八都鎮。事先,紅軍偵察員經過偵察了解到,八都鎮并沒有國民黨軍隊。當晚,紅軍由蓋竹經大坦、章府會進人八都鎮,不料國民黨保安隊一個連當晚剛從龍泉到達該鎮。紅軍尖兵到街頭郭家店時,發現保安隊哨兵,接火激戰一陣后,紅軍撤出戰斗。</p><p class="ql-block"> 紅軍挺進師師長粟裕 紅軍挺進師政委劉英。</p> <p class="ql-block">龍泉至閩北的"鹽路"</p><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15日傍晚,紅軍從住溪經蓋竹沿小路到了八都鎮附近。部隊根據了解到的敵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敵鼓樓山碉堡,接著向棺山碉堡射擊。敵人憑借碉堡負隅頑抗。紅軍勘察了地形,立即派出一支尖兵插過橫溪橋,轉至官山兒碉堡的南側,作背抄之勢。敵發現自已面臨腹背受攻,慌忙丟棄碉堡逃命。這時國民黨軍的連部和鹽務站的敵兵已被紅軍包圍,很快就被殲滅了。</p><p class="ql-block"> 紅軍進入八都后,抄了土豪劣紳的家,將八都鎮鹽務站、鹽店的食鹽分配給貧苦農民。自此,紅軍打通了龍泉至閩北的"鹽路"。</p> <p class="ql-block">紅軍進攻八都鎮</p><p class="ql-block"> 國民黨反動派在"圍剿"中央蘇區的同時,采取禁止食鹽運人閩北等手段,企圖扼殺閩北蘇區。國民黨在龍泉八都鎮設立了鹽務站,采用按人定量供應食鹽的辦法,造成食鹽奇缺,群眾需求士分迫切。</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閩北活動的"紅三團"、閩北獨立師、廣浦獨立營決定聯合攻打龍泉住溪、八都,打通由龍泉向閩北蘇區運送食鹽的通道(俗稱"鹽路")。</p><p class="ql-block"> 紅軍攻取住溪后,休整兩天。除廣浦獨立營因另有任務外,其余紅軍部隊又揮師南下,直逼八都鎮。國民黨龍泉縣政府聽到風聲,加強設防,調了保安團一連兵力常駐八都,分別在黃嶺頭的官山兒和章府會的鼓樓山修了碉堡,鹽務站也有排兵把守,連部設在五顯殿。</p> <p class="ql-block">中共龍泉縣委舊址簡介</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中共浙西南特委決定成立龍泉縣委,由傅振軍、曹景垣、吳德昌、傅家立等人組成,傅振軍任書記。縣委下設道太、八都兩個區委,八都區委書記由區委委員吳德昌兼任。</p><p class="ql-block"> 龍竹村(原名淡竹村)楓樹塆是一個隱藏在浙西南崇山峻嶺間很不起眼的自然村,位于八都鎮北部山區,偏遠閉塞,但山間小路卻四通八達,連接住龍鎮、寶溪鄉、竹垟畬族鄉等地,可謂是易守難攻的絕佳陣地。</p><p class="ql-block"> 1938年夏,楓樹塆畬族黨支部成立,革命力量進一步壯大,逐漸發展為重要的紅色根據地和革命聯絡點。1941年,因國民黨實行“反共、剿共”的反動政策,對共產黨基本地區進行“清剿”,縣委機關人員有時轉移到山棚居住或其他村莊,并于1941年2月-1942年3月間將縣委駐地轉移到楓樹塆。1942年4月底,因形勢惡化,龍泉縣委領導撤離龍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4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離開龍泉、6日到達浦城古樓休整,接到中央軍委命令,指示抗日先遣隊離開閩北繼續北上,為了減輕行軍途中的負擔,抗日先遣隊決定派一師五十五團二營(加強營),將幾次戰斗繳獲的槍支、彈藥和其他物資共60多擔。以及在戰斗中負傷和因水土不服患病的傷病員100多人,護送去閩北蘇區安置洪家云率領二營共150多人將物資和傷病員護送至坑口后,即返回追趕主力部隊,到江山清湖鎮時,正值大雨,河水猛漲,隊伍不能通過,無法趕上主力,洪家云等便決定返回閩北這時,閩北軍分區派出的參謀傳達了領導的指示,將洪家云率領的二營編為閩北獨立師第三團(簡稱"紅三團")</p><p class="ql-block"> 國民黨反動派在"圍剿"中央蘇區的同時,采取禁止食鹽運入閩北等手段,企圖扼殺閩北蘇區國民黨在龍泉八都鎮設立了鹽務站、采用按人定量供應食鹽的辦法,造成食鹽奇缺,群眾需求十分迫切。于是,"紅三團"與由黃立貴為師長的閩北獨立師、廣浦獨立營決定聯合攻打龍泉住溪、八都,打通由龍泉向閩北蘇區運送食鹽的通道(俗稱"鹽路")、12月11日,紅軍分兵兩路:一路經過福清山、浦城坑、西井攻打住溪;另一路經白巖、碧龍、馬岙嶺攻打住溪。13日,兩路紅軍向住溪合擊。守在住溪路口的反動軍隊,看見紅軍大部隊到來,連忙各自逃命,紅軍攻打炮臺,打死兩名守炮臺的國民黨兵,虜了其余守兵紅軍進村后,向群眾宣傳"打土豪分田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蔣介石賣國賊"等黨的政策和紅軍抗日主張,開倉分糧給貧苦農民。</p><p class="ql-block"> 紅軍攻取住溪后,廣浦獨立營因另有任務,其余紅軍部隊又揮師南下,直逼八都鎮12月15日,紅軍從住溪經蓋竹沿小路到了八都鎮附近。黃立貴、洪家云等根據了解到的敵情,指揮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國民黨軍鼓樓山碉堡。國民黨軍連部和鹽務站的守兵被紅軍包圍,很快就被殲滅了,自此,紅軍打通了龍泉至閩北的"鹽路"。</p><p class="ql-block"> 1934年底,"紅三團"分別在龍泉住龍葉嶺頭村和寶溪內高山村建立了地下交通站,井惠、安坑等地也相繼建起交通點,形成了支持紅軍活動的交通網絡。</p><p class="ql-block"> 西井紅軍指揮部駐龍泉市住龍鎮西井村地處龍泉市西北部浙閩邊境,與福建省浦城縣毗鄰,憑借浙閩兩省邊境險要地勢、茂密森林和淳樸民風,為中國工農紅軍開展革命斗爭,開辟革命根據地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環境和社會基礎條件,成為山區軍事要地。1931年至1937年,在中國工農紅軍到龍泉開展革命活動過程中,先后有贛東北紅軍、閩北紅軍、抗日先遣隊、“紅三團”,紅軍挺進師等紅軍部隊在此留下革命足跡,至今尚留存有紅軍炮臺、紅軍訓練場、紅軍指揮部等舊址早在1931年至1933年,地處浙閩贛邊際的西井村,就是方志敏、邵式平、黃道領導的贛東北蘇區紅軍的活動區域,同時,又是閩北蘇區紅軍的活動范圍。1934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簡稱抗日先遣隊),舉起北上抗日的旗幟,從中央蘇區向閩浙贛皖挺進,于8月底9月初轉戰龍泉西南部區域,西井村群眾也深受教育 12月,由抗日先遣隊留下的由洪家云率領的“紅三團”與“閩北獨立師”“廣浦獨立營”三支隊伍聯合攻打龍泉住溪、八都,西井村許多村民跟隨參戰,并為紅軍偵查敵情,帶路,“紅三團”在西井村設立了交通點,成為紅軍活動的重要場所。1935年,以抗日先遣隊突圍部隊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由粟裕、劉英率領,進入浙江創建了浙西南革命根據地,西井村處于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1936年6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根據新的形勢,決定進一步恢復和擴大根據地,粟裕率領挺進師主力部隊重返浙西南地區,重以許信焜為書記的中共浙西南特委,并以西井村為特委機關駐地。粟裕、許信焜在西井村設立紅軍指揮部,為紅軍在浙閩邊境開展革命斗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挖掘利用好紅色資源。</p> <p class="ql-block">中國工農紅軍進挺師</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領導機關率中央紅軍主力撤離蘇區,開始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里長征。留在南方原各蘇區的部分紅軍和黨政機關人員孤懸敵后,在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同幾十倍的國民黨軍進行九死一生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p><p class="ql-block">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是1935年2月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突圍部隊為基礎組建的,是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主力軍。組建時,全師僅500余人,師長粟裕,政委劉英,由贛東北到浙西南后,于1935年夏建立了以仙霞嶺為中心的浙西南游擊根據地,隊伍發展到近千人。但在國民黨軍對浙西南游擊區發動的第一次大"圍剿"中,浙西南根據地遭受嚴重摧殘,許多領導骨干犧牲,隊伍銳減到300余人。1935年10月、粟裕、劉英率領挺進師主力轉移到閩浙邊,以泰順東部山區為中心開辟革命根據地。在中共閩東特委和浙南地方黨組織的支持下,至1936年底,全師兵力又發展到1500余人。但1937年2月,國民黨軍又調集重兵對浙南、浙西南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根據地中心區的軍民付出巨大犧牲。1937年8月、浙南、浙西南國共雙方達成合作抗日的協議。10月,有三四百名挺進師戰士到平陽山門集中,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1938年3月,粟裕率領抗日游擊總隊開赴皖南,編入新四軍;劉英等一批干部則堅持在浙南、浙西南、繼續領導浙南浙西南黨組織開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紅軍挺進師在浙江的三年游擊戰爭,牽制和消耗了國民黨軍的大量兵力,</p> <p class="ql-block">紅軍挺進浙西南</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初,在慶元齋朗戰斗勝利后,挺進師政委會委員、中共浙西南特委第一任書記宗孟平,二縱隊政委洪家云、縱隊長李重才率領二縱隊進入龍泉西北部山區,開展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在寶溪鄉內高塘自然村宣布建立中共浙西南特委,同時成立龍(泉)浦(城)縣委。</p><p class="ql-block"> 在中共黨組織和紅軍的領導下,浙西南的革命群眾紛紛參加紅軍,至7月,挺進師隊伍發展到2000多人,擴編為五個縱隊。以龍泉住溪、遂昌王村口、松陽玉巖為支點的縱橫100多公里的浙西南革命游擊根據地基本形成。7月24日,粟裕、劉英率領一、二、四縱隊進行了八都戰斗。之后,粟裕率一、三縱隊進入住溪,直接指導住溪及周邊鄉村的革命斗爭。</p> <p class="ql-block">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道隊</p><p class="ql-block"> 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1934年夏,在日軍加緊準備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以重兵實施第五次"圍剿"時,為宣傳和推動抗日民族運動,調動鉗制國民黨軍、減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壓力,紅七軍團受命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日先遣隊,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率領下,直驅閩浙贛皖邊,該部相維轉線于閩東、閩北、浙江和皖贛邊,曾一度攻占羅源、穆陽、慶元、清湖、常山等城鎮,宣傳了抗日主張,擴大了紅軍和共產黨的影響。11月初,抗日先遣隊轉入閩浙鞋革命根據地與紅十軍會合,奉命編為紅十軍團,劉疇西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委,紅七軍團編為第十九師,紅十軍和地方部隊編為第二十師,第二十一師、紅十軍團接受中央軍區指揮,繼續擔任抗日先遣隊的任務,并成立以方志敏為主席的軍政委員會。領導紅十軍團的行動。1934年11月,第十九師師長尋淮洲在戰斗中負傷犧牲、后紅十軍團在國民黨優勢兵力堵截中轉戰于皖浙贛邊地區,損失嚴重,1935年1月,紅十軍團在向閩浙贛根據地轉移時,又在德興縣港頭村遭國民黨軍伏擊,被截為兩段、先頭部隊千余人在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率領下,突破封鎖,進入革命根據地主力2000余人,被國民黨軍20個團的兵力合圍于江西省懷玉山地區,經7晝夜測戰。指戰員大部犧牲,方志敏被俘。2月,進入根據地之部隊經過整編組成了500多人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師長為粟裕、政委為劉英。此后,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建立根據地,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p> <p class="ql-block">八都區政工隊開展抗日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纮下令在各縣推廣戰時政治工作隊(簡稱政工隊),借以發動群眾,開展救亡運動。1038年3月底,龍泉縣政工隊正式組成,中共龍泉縣委委員俞堅任隊長,全隊共40多人,下設八都、小梅、道太、安仁四個區隊,每個區隊7至9人。</p><p class="ql-block"> 八都區隊在地下黨的領導下,運用公開合法斗爭的形式,積極從事以下主要工作:1.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八都區隊利用演講、壁報、標語等方式進行抗日教亡宣傳。2.推行民主政治,支持民眾合法斗爭。政工隊員杜毅真在八都區下窖村發動群眾改選了鄉長和一個保長。3.推行新的征兵辦法,積極支援抗日前線。八都區隊進村入戶推行新的征兵辦法,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做好軍屬優待工作。。4.推行二五減租,減輕農民負擔。八都區隊積極推行《佃農交租章程》。5.積極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八都區隊積極參與經濟工作,支持發展生產,打通土特產銷路,增加就業機會。6.從事普及教育工作。八都區隊發動群眾籌集資金開辦初級小學,并舉辦夜校和識字班以發展成人教育。7.揭露頑固派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真正面目。八都區隊堅決貫徹執行《抗日教國十大綱領》。</p><p class="ql-block"> 但是,龍泉國民黨頑固派極盡破壞之能事,多次向其上級誣告,破壞政工隊的正常活動。1939年初,國民黨頒布《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后,龍泉頑固派更是猖狂。同年春天,根據上級黨的安排,政工隊中已公開黨員身份的同志開始陸續撤離龍泉,有的去浙西、浙東抗日根據地,有的轉入新四軍。1940年5月,形勢持續惡化,省政府正式下令解散各縣政工隊。6月底,龍泉縣政工隊中的進步青年已全部撤離。至此,這支在國難危急關頭,為喚起民眾抗日救國而奔走呼號的政工隊,完成了歷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中共浙江省委第一部電臺</p><p class="ql-block"> 1939年,為了建立與東南局和新四軍軍部的聯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劉英和處屬特委書記張麒麟從皖南東南局帶了一部電臺回到了當時省委駐地一麗水,省委決定把這部電臺建在處屬特委駐地一龍泉縣住龍鄉水塔村,并委托處屬特委代管、張麒麟選派傅振軍、太順古、陳成昌3人去麗水接運。傅振軍等人到麗水后,找到特委秘密聯絡點城內四牌樓"興華廣貨號",把電臺器材和發電機分裝在兩只"美孚"煤油箱里,雙買了兩簍桔子,扮成做小生意的人,雇了一只小篷船,沿甌江逆水而上。經過6天的行程,到達龍泉城郊茶寮,由已等候在此地的交通員秘密搬運至龍泉住龍鄉水塔村,將電臺設在離水塔村10多里的上水碓坑自然村的一個山洞里,自此,浙江省委有了自己的第一臺電臺。</p><p class="ql-block"> 1940年春,浙江省委和東南局之間的電波開始在仙霞嶺下頻頻播送。電臺使用了半年多時間,由于機器損壞,加上國民黨對我游擊根據地封鎖很嚴,無法買到零件而停止工作。第一部電臺的設立,能在險惡環境下堅持收發、運轉,溝通了省委與東南局的聯系,指導了浙江各游擊區的革命斗爭,為浙江人民的抗日和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中共處屬特委舊址</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浙西南特委改稱為處屬特委,特委由張麒麟、傅振軍、劉清揚、周建生、曹景垣、曾友營等6人組成,張麒麟為書記,以住龍鎮水塔村許炳元家為特委駐地。在國共合作抗日的大背景下,特委機關人員在水塔村領導全區抗日救亡工作,積極發展黨員,壯大隊伍,對國民黨頑固派開展有理有節的斗爭;組織召開處屬地區首次黨的代表會議,代管省委第一部電臺,舉辦處屬特委基層干部訓練班,至1940年6月轉移至寶溪高山村。</p><p class="ql-block"> 中共處屬特委第一、二、三期干部培訓班1938年冬和1939年春,處屬特委在水塔村的地伏自然村舉辦了第一、第二期黨的基層干部訓練班學員來自龍泉、遂昌、慶元等地。每期學員二三十人,時間約一個半月。訓練班由特委秘書周建生主持,講課人以特委領導張麒麟、周建生為主,傅振軍、曹景垣、曾友昔等也曾講過課。訓練班為培養.提高黨的基層干部對抗戰新時期的認識和政策水平、軍事本領起了很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建立住溪蘇維埃</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20日,住溪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在住溪村廖家祠堂召開,參加大會的有龍浦邊區6個鄉30多個村的代表200多名,大會選舉產生了住溪蘇維埃政府組成人員。以"打上豪、分田地"為主要內容的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在龍浦邊區根據地廣泛開展,到處呈現出一派"分田分地真忙 的熱鬧景象。勞苦大眾揚眉吐氣,成為土地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一進披云山</p><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粟裕任紅七軍團參謀長,根據中央決定,北上浙贛皖,與贛東北方志敏部會合。粟裕率所部6000余人從瑞金出發,經閩東,9月份進入浙江慶元,沿小梅、八都、上垟到寶溪境內的塘上,塘源、半嶺,后在寶溪坑口村休整2天,再翻過披云山進入浦城,轉江山縣,到贛東北與方志敏部會合。據張文碧將軍(原紅七軍團參謀部參謀)回憶,粟裕將軍此次行軍,途中一直心情特別沉重,行至寶溪坑口村的天主堂小學,晚上與大家一起聚會時,粟裕將軍為大家彈奏了小風琴,這一晚是他北上行軍中最高興的一天。離開寶溪后,部隊進入江山,遭到國民黨軍前后夾擊,粟裕將軍在突圍中被擊中右臂,因行軍緊急,沒有得到醫治,子彈留在將軍身上22年,直到解放后才取出。</p><p class="ql-block"> 二進披云山1935年3月25日,粟裕率領挺進師500余人,翻過龍浦邊境馬跡岙進入披云山所在地高山村,沿寶溪而下攻占國民黨保安隊駐地溪頭村,打響入浙第一槍。并在溪頭村召開了入浙第一次會議,決定了三件事,一是開設"紅軍銀行";二是打擊地主惡霸,舉行宣判大會,槍決地主惡霸二人;三是發貧困戶發放糧食、衣物。紅軍在溪頭村休整了三天,后轉戰龍泉、慶元、遂昌等地,3A取得齋郎、上田等系列戰斗勝利,打破國民黨軍的一次圍剿。</p><p class="ql-block"> 三進披云山1936年4月,粟裕率部從浦城忠信進入寶溪坑口村飛云山(俗稱歪頭山),與前來尋找挺進師的廣浦獨立營葉全興部會師,接著二縱隊失散的宣恩金、余龍貴等幾十個同志也找來,三支隊伍會師,聯合在飛云山兩面夾擊尾隨而來的擁有170多人的國民黨保安團,取得飛云山戰斗的勝利。后轉移到寶溪披云山天師殿開會、講課、演習,休整幾天后,又鉆出敵人包圍圈,轉向遂、湯、宣一帶活動。</p><p class="ql-block"> 四進披云山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蔣介石把羅卓英部調走,浙江僅剩下地方保安部隊,國民黨力量薄弱,為紅軍發展浙西南根據他創造了有利條件。6月中旬,閩浙邊臨時省委在福鼎排頭村開會,決定重建浙西南特委,由許信焜任書記;重建挺進師二縱隊,張文碧為特委委員,二縱隊政委。會后,粟裕與許信焜、張文碧、趙春和及二縱隊共300多人,回到浙西南,穿插到住溪,殲滅國民黨保安團一個連。后二縱兵分兩路,一路由謝文清帶領在閩浙邊轉戰,一路由粟裕帶領,翻過披云山來到高塘村,入住寶溪鄉鄉長金銘家中。粟裕將軍在金銘大院 開展四次反圍剿斗號 召開了一個重要會議,這個會議共開了7天,會議傳 1934年冬一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形勢圖 -1937年秋 達了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會議精神,調整了黨的政策方向,即改變打土豪的政策,把沒收委員會改為征發委員會,改沒收為征收“抗日捐”,廣泛團結愛國主義人士,在國民黨內部尋找“紅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次會議后,喜訊頻傳,龍浦、龍遂、江浦縣委恢復,出賣孟宗平、黃富武等同志的叛徒被除了,發展黨員300多人,挺進師隊伍擴大到1500多人,游擊隊數千人。</p><p class="ql-block"> 五進披云山西安事變平熄后,蔣介石調劉建緒為“四路剿匪”總指揮,采取“拉網式”清剿浙西南革命根據地。1937年2月,粟裕率挺進師、特委、二縱隊人員緊急趕回浙西南,在披云山區的水塔村水碓坑自然村召開特委、縣、區委和二縱隊骨干會議,貫徹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決策,研究反圍剿策略,運用游擊戰術,靈活機動消滅敵人,保存自己。也正是這次及時召開的會議,使浙西南游擊根據地在敵人重兵圍剿中免遭重大損失。</p><p class="ql-block"> 六進披云山粟裕最后一次進披云山是1937年3月,他率部扎營住溪,以“迷攻”(即迷惑敵人的方法攻打敵人)、“文攻”(即喊話攻心瓦解敵軍)、“水攻”(就是走水道攻打)三打王村口,取得王村口戰斗的勝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2日,抗日先遣隊離開梅溪,由查川鎮(現查田鎮)溪口折向北走過工兵搭好的浮橋,跨過龍泉溪,經野窖直取龍泉西部重鎮八都鎮(西鄉)。</p><p class="ql-block"> 八都鎮是龍泉通向福建的咽喉,殷富豪紳眾多,有數十家商店,頗為繁華。事先,土豪殷富對紅軍過境,早已有所聞,早就逃避他鄉。鎮上國民黨區公所10多名民區丁以及少數鹽務兵,懾于抗日先遣隊聲勢,也丟槍逃跑了。</p><p class="ql-block"> 9月2日上午9時左右,紅軍先頭部隊到達八都鎮黃嶺頭,即向官山兒碉堡開槍,未見還擊,紅軍立即占領碉堡,繼而進駐鎮內,在交通路口布置崗哨,砍斷電話桿以截斷敵通訊。此時,麗(水)浦(城)公路路基已鋪好,恰好有2輛貨車從浦城開來,紅軍立即將他們截留。</p><p class="ql-block"> 抗日先遣隊進人八都鎮時,看見各家店面都關著,群眾家門也緊閉。原來群眾因受反動宣傳,不明真相,都逃跑上山了。紅軍就將店鋪貼上封條,并張貼公告,禁止壞人趁機盜竊。經過宣傳教育后,群眾陸續回到家,開了店門,賣米賣菜,供應接待紅軍。</p><p class="ql-block"> 9月3日晨,抗日先遣隊離開八都鎮,沿公路至木岱口轉走山路,進入寶溪鄉,經塘上進人溪頭、坑口。</p> <p class="ql-block">迎接紅軍鬧革命</p><p class="ql-block"> 早在1931一1933年,地處浙閩贛邊際的西井村,就是中國工農紅軍 區域。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贛東北紅十軍4000多人兩次入閩作戰,部分 </p><p class="ql-block"> 紅軍隊伍從西井村等地經過,在此過程中,紅軍部隊廣泛開展革命宜 治西井村群眾留下深刻印象。1932-1933年,閩北蘇區紅軍為擴大根據地范圍,派出余部進入西井村等地,開展察看地形、踏勘交通路線、了解 、情、宣傳革命道理等活動,西井村進入蘇區范圍。 </p><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中共中央為宣傳和推動抗日,調動和牽制國民黨軍隊,參經對中央蘇區的壓力,組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簡稱抗日先遣隊),舉起北上抗日的旗幟,從中央蘇區向閩、浙、贛、皖邊挺進。8月底至9月初,抗日先遣隊轉戰龍泉西南部區域,一路宣傳抗日,開倉濟貧,懲治土豪劣紳,紀律嚴明,深受百姓好評,西井村群眾也深受教育。</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抗日先遣隊派出由一師五十五團二營政委洪家云率領二營第四、六兩個連,將傷病員100多人以及一批槍支、彈藥和其他物資送到閩北蘇區安置,因大雨河水猛漲,洪家云率領的部隊無法趕上主力,只好留在閩北蘇區。根據上級指示,洪家云率領的二營編為閩北獨立師第三團(簡稱“紅三團”),共有150多人,除洪家云外,“紅三團”的領導骨干還有張麒麟、高信全、劉漢南等人。此時,在閩北活動的除“紅三團”外,還有兩支紅軍,一支是閩北獨立師(又稱五十八團),師長黃立貴、政委陳一,共有800多人;另一支是廣(豐)浦(城)獨立營,由葉全興任政委,周汝春任營長,共120多人。“紅三團”“閩北獨立師”“廣浦獨立營”三支隊伍,時聚時分,常在包括西井村在內的龍泉西北部區域進行打土豪、發動群眾、培養革命積極分子工作,國民黨反動派在“圍剿”蘇區的同時,采取禁止食鹽運入閩北等手段,企圖扼殺閩北蘇區。1934年12月,“紅竺團國化、笠養革命積極分立章”決定聯合攻打龍泉住溪、八都,打通由龍泉向北送食鹽的通道(俗稱“鹽路”)。12月5日,“紅三團”派井惠村交通員熊守源、葉長萌到住溪偵查敵情。11日,15日,紅軍部隊分別攻下龍泉住溪和八都,順利打通了龍泉至閩北的“鹽路”,在戰斗過程中,包括西井村在內的沿線各村數百農民自愿跟隨參戰,西井村村民葉張寶、黃佛生、葉樹生、熊守源等人為紅軍部隊帶路,為攻打住溪發揮了關鍵作用。1934年底,“紅三團”在龍泉西北部各村建立了地下交通站,建立在井惠村的交通站成為紅軍活動的重要場所,為構建紅軍活動交通網絡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以革命初心和堅強的楓葉精神,楓葉之所以紅,在其開放時的絢爛與堅毅,更在其零落時的謙遜與無私;西鄉之所以紅,在于這片土地上撒過的革命熱血與青春無私奉獻,立足于這片土地上,與每一位西鄉黨員群眾的團結與堅守。“楓葉紅”黨建品牌以西鄉紅色革命歷史為依托,以“楓葉精神”為內核,結合西鄉優良傳統民風黨風,致力以紅色精神推動黨建提質,以黨建發展引領精神文明建設,真正讓這一片“楓葉”紅遍西鄉土地、以實際黨風促暖進群眾心里。這一抹紅的含義里,代表黨旗永遠飄揚,紅色精神是“楓葉之紅”。唐朝杜牧有詩云:“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時令進入寒露以后,楓葉漸漸紅透。她不與百花爭芳斗艷,不與蒼松比參天,卻把滿腔熱血傾灑,把和煦和溫暖送到人間,把一生都奉獻給大地和人間,即使變成了落葉,仍化為肥料歸根大樹。因此,“楓葉之紅”所代表的是堅忍不拔、奮斗向上的精神內核,是引領八都人持續向好向善的強大動力。這一抹紅的背后,是“人文之紅”。前有以傅振軍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不畏艱險,前仆后繼,以星星之火在敵后方燃起燎原之勢;后有以李正光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受先輩精神鼓舞加入革命隊伍,學有所成,秉承紅色基因,以行動詮釋擔當。因此,“人文之紅”不僅在于紅色歷史的傳承與延續,更在于紅色篇章的不斷續寫和更新、在于一代代西鄉人始終不改本心,不忘初心的奮斗與擔當。 為永遠銘記革命先輩的光輝業績,弘揚革命先烈的崇高革命精神,用革命歷史教育子孫,激勵后人建設革命老區,銘記革命歷史弘揚老區精神革命精神世代傳解放后,西鄉革命老區人民和全國人民一起,翻身當了主人,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過上了幸福富裕的美好生活。老區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p> <p class="ql-block"> “紅軍橋”坐落在寶溪鄉塘上村下首。是一座石拱橋,橋面上建有木結構廊屋。清順治,乾隆,光緒《龍泉縣志》記載橋建于公元970至1000年期間,迄今己有千年歷史。</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3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七軍團)6000多人過往此橋;1934~1935年閩北紅軍獨立師、廣浦獨立營、紅三團、紅軍挺進師多次過往此橋;1949年5月12日解放軍二野16軍139團和軍部偵察營1500多人經過此橋,是一座為革命作出貢獻的“紅色”橋梁。走過此橋的紅軍將領有尋淮洲、樂少華、粟裕、劉英、王蘊瑞、黃富武、張文碧、劉亨云等。</p> <p class="ql-block">紅軍挺進師入浙第一仗</p><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23日,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粟裕、劉英率領下,由閩北根據地出發,向東挺進浙江,25日上午翻過閩浙交界的浦城縣馬跡,進入浙江地界內的龍泉縣寶溪鄉高山村。</p><p class="ql-block"> 當時國民黨在寶溪鄉所在地的溪頭等村,駐扎著一個保安中隊的三個分隊,分別由姓夏、姓周和姓陳的三個分隊長帶領。他們已獲得紅軍有可能從這一帶進入浙江的消息,就在溪頭村周圍的七峰山、士后岙、后垟、葫蘆門、大堂廟弄等處修筑了碉堡工事。</p><p class="ql-block"> 10時左右,紅軍穿過坑口村,在象溪涼亭遇到一個挑糖賣的外地人,紅軍看見這個"擔糖客"行跡可疑,便把他抓住,嚴加盤問。原來"擔糖客"是敵兵探子,他供認出敵人保安隊在溪頭周圍的兵力部署。粟、劉等紅軍首長掌握了敵人兵力部署后,決定兵分三路,直取溪頭村:一路攻占七峰碉堡;一路攻占士后岙工事;一路攻占溪頭大堂廟敵駐點。</p><p class="ql-block"> 戰斗打響后,紅軍以優勢的兵力猛烈攻擊敵人,七峰山、士后岙、大堂廟弄等處的敵碉堡、工事迅速被攻破占領,大堂廟駐點的敵人看見紅軍主力迅猛到來,亂作一團,慌忙逃命。姓夏的保安分隊向竹垟方向逃跑;姓周的分隊與姓陳的分隊匯合后向八都方向逃跑。退逃路上,有的敵兵丟了槍支,躲進路旁的灰寮里,用稻草蓋在身上;有的鉆到田野的草堆里,如驚弓之鳥,丑態百出。紅軍進攻到大堂廟,架起機槍,正欲追擊敵人時,看到敵軍中混有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就停止了追擊。紅軍在溪頭葫蘆門打死一名敵兵,俘虜二十多名,繳獲了一批槍支彈藥,戰斗勝利結束。俘虜經過教育,有的當場表示愿意加入紅軍,要求回家的,紅軍發給每人四塊銀元作路費,俘虜兵非常感激,表示今后不再替國民黨賣命。</p><p class="ql-block"> 紅軍挺進師在溪頭村貼出安民告示和宣傳標語,躲避在附近的村民群眾陸續回村。根據當地群眾舉報,紅軍在溪頭村把兩個地方反動分子抓獲,召開群眾大會,公訴了他們的罪行,并當即予以處決,大快人心。</p><p class="ql-block"> 溪頭戰斗,打響了紅軍挺進師入浙第一槍、第一仗,拉開了紅軍挺進師入浙開展游擊戰爭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中共浙西南特委,龍浦縣委在寶溪鄉內高塘誕生地。</p><p class="ql-block"> 根據政委會的部署,1935年5月5日,挺進師二縱隊150多人,在行動委員會書記宗孟平、縱隊政委洪家云、縱隊長李重才率領下,在政和離開主力部隊,經過松溪縣境,插人龍(泉)、浦(城)、江(山)地區。挺進師主力則在粟裕、劉英率領下,經龍泉南部的梅七,向北挺進,到達松(陽)、遂(昌)、云(和)地區,開展打土豪活動,發動群眾,建立組織,開辟以龍泉住溪、遂昌王村口、松陽玉巖為支點的縱橫百多公里的浙西南游擊根據地,龍泉西北部鄉村成為游擊根據地的中心區域。</p><p class="ql-block">挺進師二縱隊是先遣隊留下的部隊,領導人和戰士熟悉龍(泉)、浦(城)浙閩邊區這一帶山高林密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5月上旬,二縱隊先后到龍泉寶溪鄉的高山村、石碧源,打開了住溪村大地主張雨庭建在石碧源的糧倉,把稻谷分給群眾。后部隊轉到錦溪鄉嶺根村。此時該村白馬殿正在演木偶戲,紅軍趁群眾聚集看戲的機會,向群眾宣傳了革命道理。第二天,紅軍到了岱頭村,發動群眾,打開了后坑土豪錢馬煥在岱頭的糧倉,又將100多擔稻谷分給貧苦農民。紅軍到了良溪,再次打開了縣城周伯遠在良溪的糧倉,將500多擔稻谷分給農民。在下石寨,紅軍抓了土豪張佛正,罰款300銀元。紅軍來到城北的上田,根據長工的揭發參加紅軍的有肖莊的柳漢庭、上東的季賢發、鳳鳴的徐觀興、雁川的章老倌等100多人。二縱隊進入龍、浦邊地區后,認真執行黨的政策,宣傳發動群眾,開展打土豪分浮財行動,工作很快打開了局面。隨著武裝爭的開展,在龍泉西北部鄉村開辟出一塊游擊根據地的基本區域。為了加強對地方工作的領導,1935年5月中旬,二縱隊行動委員會在龍泉寶溪鄉內高塘(張禮三家)舉行會議。內高塘是龍、浦交界的小山村,是龍、浦間的通道之一。距浦城的東坑橋約10華里,距龍泉寶溪的溪頭約20華里。有三條小路:一條通浦城黨溪,一條通東坑橋,一條通溪頭。有六七個煙灶(戶),早年就有紅軍過往,聯系人就是張禮三。這次會議由二縱隊行動委員會書記宗孟平主持,宣布建立中共浙西南特委,宗孟平任特委書記,會議決定成立中共龍(泉)浦(城)縣委。龍浦縣委由高信全任書記,曹景垣、何金亮為委員,下設大北區委、小北區委(初稱龍遂區委、龍浦區委)。大北區委(龍遂區委)由曹景垣任區委書記,以龍泉碧龍、西坑,浦城的毛洋、馬跡、楊梅灘等地為活動區域;小北區委(龍浦區委)由何金亮任書記,以龍泉高山、青井、草鞋嶺、水塔、岱頭、安坑及浦城東坑橋、慶元山等地為活動區域。自此龍泉有了黨的縣級地方組織,揭開了龍泉人民革命事業新的一頁。</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李善長,微信昵稱唐韻清影。浙江省龍泉市人。麗水市詩詞楹聯學會會員,龍泉市作家協會會員,龍泉市詩詞楹聯學會會員。喜鄉土文學和歷史類文學創作研究,作品曾多次發表于國家及省地市媒體刊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凤冈县|
棋牌|
准格尔旗|
乐山市|
仙游县|
本溪市|
克什克腾旗|
杭锦旗|
邛崃市|
杨浦区|
布尔津县|
巴林左旗|
株洲市|
高邑县|
莱西市|
湖南省|
晋宁县|
哈密市|
曲沃县|
石阡县|
岳普湖县|
定安县|
皮山县|
乌鲁木齐县|
蛟河市|
镇坪县|
阜康市|
永靖县|
朝阳县|
宁海县|
阜南县|
翼城县|
邻水|
灌南县|
尼勒克县|
郧西县|
霍林郭勒市|
绩溪县|
澄城县|
永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