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塞 外 江 南 ”——話 兵 團》</p><p class="ql-block"> ——熱烈慶祝兵團成立七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習作:考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疆,地處祖國西部邊陲,古稱"西域",在歷史上就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如今,國家大力實施"一路一帶"戰略,新疆又成為"一路一帶"戰略的"核心區",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和"最前沿"。</p><p class="ql-block">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自1954年10月7日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七十多年的光輝歷程,七十多年來,兵團人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負起中央賦予的“屯墾戍邊”的光榮歷史使命,為新疆的“開發建設、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防鞏固”做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但對于很多"內地人",特別是沒有到過新疆的人,對新疆和兵團的了解甚少,甚至對新疆、對兵團還始終充滿著"神秘色彩",往往把新疆與"大漠孤煙直"、"風吹石頭跑"、"風沙彌漫"、"風雪交加"、相對落后的極端印像相聯系……。</p><p class="ql-block"> 此篇文章就是想通過兵團某些側面,反映兵團成立七十多年來的有關情況,并以此紀念兵團成立七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 兵團自成立的七十多年以來,大力弘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在新疆各族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堅守"邊疆同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揚長避短、共同繁榮"的遵循,在萬古荒原和大漠戈壁上,開荒造田,興修水利,植樹造林,修路架橋;建起工廠,創辦企業,興建學校、建設醫院,……。</p><p class="ql-block"> 如今,兵團已建有14個師,176個團場和2021個連隊,并已建立12個城市和63個建制鎮,此外,兵團還管理有若干鄉。兵團的師、團場和自行管理的城市及城鎮,遍布新疆天山南北,大漠邊緣,至2023年底,兵團現有人口達360.51萬。七十多年來,兵團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勇敢地擔負起“兩個衛士”的作用,即:“守衛國土安全的衛士”和新疆的“生態衛士”,在新疆的“兩圈一線”,即在“塔克拉瑪干”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周邊和兩千多公里的邊境線上,開發出一片片綠洲,建立起一座座軍墾新城,兵團人與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團結奮進、邊疆同守、資源共享、共同開發、共同建設美好家園,使兵團真正成為“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為新疆的開發、建設、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新疆和兵團,更是——“景色獨特風光美,邊疆處處賽江南"</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矗立在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悠息廣場”的“屯墾戍邊紀念碑”,一把“閃亮的利劍”,劍身筆直、直插云霄,寶劍的劍身和劍柄處,有環繞的人物雕塑,分別是工、農、兵、知識分子,他們當中有漢族也有少數民族,代表著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緊緊團結在一起。劍柄則是用石料砌成,上面以形狀優美古樸的花紋浮雕作為裝飾。整個主體高 35.9米,代表著1950年王震將軍率領的來疆屯墾戍邊的一支部隊的番號——三五九旅。紀念碑東側是一塊象征新疆版圖的花崗巖,正面寫有"屯墾戍邊,千秋偉業"八個金色大字,巖石下面是9名軍墾戰士的群體雕塑,代表著屯墾戍邊的兵團三代人,他們有的奮力拉犁,有的手握鋼槍,也有的杠著糧食、牽著羊羔和馬匹,再現了兵團屯墾戍邊、艱苦奮斗的勞動場景!</p> <p class="ql-block"> 上面這張圖片反映的是兵團在萬古荒原和戈壁沙漠上開發出來的"條田",兵團的土地大多是開發初期就規劃建設好的,條田整齊,林、路、渠縱橫成網,處處展現出兵團大地一片豐收的喜悅!</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十年代,兵團團場的“好林帶、好條田、好渠道、好道路、好居民點”,此“五好”曾得到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恩茂同志的稱贊,并號召地方學習兵團的好做法。</p> <p class="ql-block"> 這是兵團八師石河子市城區一角。石河子市是兵團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起的第一座“軍墾新城”,整個城市在綠樹成蔭中,是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實現了兵團人當年“戈壁灘上建花園”的美麗夢想!如今,兵團人已經在新疆天山南北建起了石河子市、阿拉爾市、五家渠市、圖木舒克市、可克達拉市、雙河市、北屯市、鐵門關市、昆玉市、胡楊河市、白楊市、新星市等十二座“軍墾新城”,一座座軍墾新城,還將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拔地而起,使新時代兵團“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賦予了新的內涵!</p> <p class="ql-block"> 如今,兵團14個師,已有12個師建立起兵團自行管理的“自治區直轄市”,并實施“師市合一的管理體制”。兵團所屬城市,實施“師市合一的管理體制”,也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履行“屯墾戍邊”使命而存在的“黨政軍企合一體制”,與適應市場化要求的城市體制有機結合的一種獨特體制形式。</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建起的第一座城市——第八師石河子市一角。</p><p class="ql-block"> 下面,僅以兵團十四個師的某個側面,分別簡要介紹兵團各師(市)的情況,旨在反映兵團成立七十多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如有表述不準確、不合適、不全面的方面敬請諒解!</p> <p class="ql-block"> (一)、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地處塔里木河的起源地,也是“三五九旅”傳承地,總面積6923.4平方公里,下轄16個團、3個街道、15個鎮、1個鄉。“阿拉爾”維吾爾語意為“島嶼”的意思,而在漢語中,它的含義是“綠色的島嶼”,此名稱反映了該地區自然環境的特征,象征著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洲。至2022年,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轄區總人口46.1萬人、生產總值380.91億元,,是南疆兵團綜合實力較強、人口體量最大、基礎條件最好的師市。一師阿拉爾市不僅是兵團紅色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還是現代化建設成就的展示窗口。著名的“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就位于阿拉爾市中軸線上,通過九大展廳展示了“三五九旅”這支紅色部隊的光輝歷程,成為兵團傳承紅色歷史文化、弘揚兵團精神、展示屯墾戍邊歷史成就的重要場所;阿拉爾市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風景名勝,如塔里木河、昆崗古墓、胡楊林等,這些獨特的風景不僅吸引了眾多游客,也為阿拉爾市的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阿拉爾市的機場和鐵路交通也十分便利,為內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條件。綜上所述,阿拉爾市不僅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也是一個現代化建設成就顯著的地區,同時也成為新疆旅游和交通的重要節點?。</p><p class="ql-block"> 此外,南疆著名高等學府“沙漠里的大學”——“塔里木大學”,就建在一師阿拉爾市,并成為一師阿拉爾市的一道靚麗風景線!</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地處塔里木河畔的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的城市一角。</p> <p class="ql-block"> 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城市建設極具特色,這是鳥瞰一師阿拉爾市城市建設一角。</p> <p class="ql-block"> 矗立在一師阿拉爾市中心廣場的“三五九屯墾戍邊紀念館”,成為新疆和兵團重要的紅色傳統教育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 阿拉爾市城市建設風光!</p> <p class="ql-block"> 兵團一師阿拉爾市團場的蘋果熟了,如今一師阿拉爾市生產的“阿克蘇冰糖心蘋果”也在全國享有盛譽。</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沙漠里的大學”——塔里木大學就建在一師阿拉爾市,“塔里木大學”原名“塔里木農墾大學”,1958年10月由時任農墾部部長王震將軍親自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深處的“阿拉爾”創辦,2004年更名為塔里木大學。學校占地面積3872畝,分為校本部和東擴區兩個校區,擁有16個學院和92個本科專業。塔里木大學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學位授予權,是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校現有教職工1500余人,在校學生3萬余人,其中包括少數民族學生和內地生源學生。學校以“自強不息、求真務實”為校訓,培育出以“艱苦奮斗、扎根邊疆、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為主要內涵的胡楊精神。學校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4個自治區重點學科和9個兵團重點建設學科。如今,塔里木大學已成為新疆和兵團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特別是為南疆地區和兵團各師團培養輸送了大批各類人才。上圖是塔里木大學校園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二)、 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東部,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八縣一市境內,北依天山,南依阿爾金山,天山支脈庫魯克山橫貫墾區中部,形成“三山夾兩盆”的格局,“鐵門關”也是中國古代二十六個名關之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庫爾勒市北郊8公里處,是南北疆交通的要沖?,兵團第二師建立的城市起名“鐵門關市”,意為兵團為祖國守護“西大門”。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的總面積6328.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人口26.10萬人,下轄12個團場,1個街道、9個鎮,該市人民政府駐鐵門關市興疆路1號。</p><p class="ql-block"> 此外,“兵團新興職業技術學院”也從烏魯木齊搬遷至二師鐵門關市,并成為兵團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院校。</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矗立在塔里木盆地北沿的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春天來了,南疆二師鐵門關市各團場的庫爾勒香梨園滿園春色,風景這邊獨好!</p> <p class="ql-block"> 春天梨花盛開,美麗的梨園吸引游人前來觀光,這是一群維吾爾姑娘在二師鐵門關市團場的香梨園歡聚一起,并興奮的跳起歡快的新疆舞。</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二師鐵門關市團場的香梨園,二師鐵門關市28團、29團、30團等團場生產的香梨遠銷海內外。</p> <p class="ql-block"> 兵團二師鐵門關市庫爾勒墾區各團場生產的庫爾勒香梨早就享譽全球,當年,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出訪中國時,國家領導人就是用庫爾勒香梨招待“鐵娘子”,曾得到“鐵娘子”的充分肯定和贊譽。</p> <p class="ql-block"> 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兵團二師鐵門關市33團的“葫蘆島”胡楊林景區的晚霞。</p> <p class="ql-block"> 搬遷至二師鐵門關市的“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學院成立于1980年,2013年由兵團高級技工學校、兵團工貿學校、兵團職業技師培訓學院合并組建而成。學院占地1300畝,設有11個二級學院和46個專業,涵蓋了裝備制造、電子與信息等多個專業大類。學院教學條件優越,擁有5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和3個兵團級大師工作室,以及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截至2024年,學院在冊學生數量達到13000余人,教職工總數為469人,其中包括59名副教授以上職稱和84名講師。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不僅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積極傳承和弘揚兵團精神,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思政教育,加深學生對兵團歷史和兵團精神的理解與認同,多年來累計培養各類專業技能人才6萬余人,且受到企業和用人單位的歡迎,畢業生留疆就業率達到91.6%。</p><p class="ql-block">上圖為“兵團新興職業技術學院”校區一角。</p> <p class="ql-block"> (三)、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北依天山,南望昆侖,東鄰塔克拉瑪干沙漠,西連帕米爾高原,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光著稱。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下轄16個團場,3個街道、12個鎮。截至2022年末,圖木舒克市人口32.66萬人,主要分布在喀什和克州,轄區面積為3664平方公里。圖木舒克市的歷史悠久,原名“圖木休克”,維吾爾語中意為“鳥嘴”,因有圖木舒克山,峰形似鳥嘴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的城市鳥瞰全景。</p> <p class="ql-block"> 兵團三師圖木舒克市城市建設注重綠化工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建設起一座綠樹成蔭,湖光山色的現代化新城,這是圖木舒克市城市建設一角。</p> <p class="ql-block"> 三師圖木舒克市風光優美,成為南疆的宜居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新疆養殖海產品”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兵團三師圖木舒克市紅旗農場的技術人員,利用當地鹽堿地優勢,在水里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等,調配出適合不同海產品生長的人工海水,并建成了新疆首個鹽堿地智能生態海產養殖基地——“紅旗農場水產養殖基地”,成功摸索出一整套在沙漠邊緣的“海水養殖”技術,不僅解決了邊遠內陸地區“吃海鮮難”的窘境,更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三師圖木舒克市“小海子水庫”一景,也是三師圖木舒克市發展水產養殖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三師圖木舒克市境內的“唐王城”,是唐代“尉頭州城”遺址 ,維吾爾語稱為"托庫孜薩萊"古城,建于公元前206年,距今約有2200年的歷史。“唐王城”古城坐落在三師圖木舒克市城北10多公里處的“代熱瓦孜塔格山”的南端山口的東側。城墻用泥土、石頭筑成,分內城,外城,大外城幾個部分。南北各有一道城門,大外城的城墻已風化為一道土梁,城東北延伸至約兩公里處的“唐王村”(今三師圖木舒克市五十一團駐地)。“唐王城”為新疆境內古絲綢之路中道上的一個重要古城遺址,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已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三師圖木舒克市重要的考古研究和游覽觀光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 (四)、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地處新疆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北麓西段,東南北三面環山,西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總面積為5765.43平方公里。可克達拉市下轄18個團場、2個街道辦事處和2個開發區,總人口約為25.66萬人。“可克”是哈薩克語,意為“綠色”,“達拉”是蒙古語,意為“原野”。因此,“可克達拉”字面上解釋為“綠色原野”,象征著這片土地的自然美景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兵團第四師的可克達拉市,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區,也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西北邊境城市,并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且擁有“中國薰衣草之鄉”、“中國冰葡萄酒之鄉”等美譽,同時也是兵團最大的糧油生產基地。</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地處伊犁河畔的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政務服務中心。</p> <p class="ql-block"> 四師可克達拉市修建的伊犁河大橋,及方便的師市的交通,又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p> <p class="ql-block"> 此圖為兵團四師可克達拉市昭蘇墾區的麥田和油菜花,放眼望去,就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p> <p class="ql-block"> 此圖為兵團四師可克達拉市昭蘇墾區大片的的麥田,飛機真正噴灑農藥。</p> <p class="ql-block"> 兵團四師可克達拉市66團種植的薰衣草花開似海,如今,也成為游人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四師可克達拉市76團邊境線的格登山的"格登碑"。在此碑的山腳下不遠處就可以看到的小鎮,就是哈薩克斯坦的一個"農莊"。1758年我國與沙俄發生邊界之戰, 當年的清軍將士經過2年多的浴血奮戰,終將沙俄侵略軍打敗,維護了邊疆的穩定,1795年,為了紀念格登山之役的巨大勝利,乾隆皇帝命令:"來春于伊犁格登山石記功",并親自撰文寫下了碑文。現在,格登碑在祖國西部邊陲默默聳立了200多年,時刻向人們講述著格登山之戰的輝煌歷史。如今,兵團58個邊境團場的職工和民兵,不忘初心,屯墾戍邊,日日夜夜守護著祖國2019公里邊防線的安全,祖國的神圣領土一寸也沒有丟失!</p> <p class="ql-block"> (五)、兵團第五師雙河市,地處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毗鄰全國最大的鐵路口岸—— 阿拉山口口岸。“雙河市”的名稱源自于唐代在西域的博樂一帶建立的“雙河都督府”,同時也取自精河和博爾塔拉河兩條河流的名字,象征著這兩條河流在此交匯與融合。五師雙河市的總面積為2656平方公里,下轄9個團場,耕地總面積110萬畝;總人口14萬人。五師雙河市現有1家上市公司、 4家國有企業集團。中心城區西距博樂市28公里、距離動車站8公里、距離飛機場8公里。已形成雙河市至機場、動車站“10分鐘快捷交通圈”,發展前景可觀。</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地處艾比湖湖畔的兵團第五師雙河市城市一角。</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五師雙河市84團"怪石峪"景區的景色,如今也是兵團打造的星級旅游景點。</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五師雙河市84團種植的"萬壽菊"。</p> <p class="ql-block"> (六)、兵團農六師五家渠市,位于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北郊,地處天山博格達峰西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緣。東與烏魯木齊市的米東區相鄰,南與烏魯木齊市相接,西、北與昌吉市相連。市區距烏魯木齊市32公里,距昌吉市28公里。“五家渠市”名稱由來,據說此地清末民初有“楊、馮、杜”等5戶人家,為種地從老龍河引出一條水渠,人稱“五家渠”,“五家渠”市的名稱也由此而來。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現有總面積742.22平方公里,總人口38萬人,下轄14個團場,2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六師五家渠市作為烏昌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有“西域水城”、“絲路花都”之美譽,是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域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通往西亞、歐洲的橋頭堡。六師五家渠市還致力于發展成為集先進裝備制造業、康養產業、文旅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為一體的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生態城市?。</p><p class="ql-block"> 此外,“兵團黨委黨校(兵團行政學院)”就建在六師五家渠市,成為兵團培養教育黨員干部的重要陣地。</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地處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北郊的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軍墾新城—-兵團六師五家渠市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兵團六師五家渠市青格達湖畔盛開的蓮花。</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六師五家渠市的盛開的郁金香,如今,兵團六師五家渠市每年的春季都要舉辦"郁金香節",夏季都要舉辦"荷花節",秋季都要舉辦"觀鳥節",冬季都要舉辦"冰雪節",六師五家渠市成為烏魯木齊名副其實的"后花園"。</p> <p class="ql-block"> 兵團六師五家渠市的青格達湖畔盛開的郁金香。</p> <p class="ql-block"> 兵團六師五家渠市奇臺總場的“一萬泉”景區的天山草原風光。</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團場職工正在收獲哈密瓜,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兵團六師五家渠市102團、八師石河子市121團等團場生產的"哈密瓜"就已經遠銷港澳和海外。</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六師五家渠市奇臺總場“一萬泉”景區的"大麥田"。</p> <p class="ql-block"> “兵團黨委黨校”(兵團行政學院),是兵團黨委直屬的正廳級事業單位,位于六師五家渠市,承擔著培養兵團黨的領導干部、進行思想理論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以及提供決策咨詢服務等多重職能。兵團黨委黨校實行“一個機構、四塊牌子”的辦學體制,包括兵團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和中華文化學院。該機構內設29個處級機構,擁有全國唯一的屯墾資料中心和多個研究機構。教職工總數為205人,其中專兼職教師76人,包括正高級職稱13人和副高級職稱32人。兵團黨委黨校始終堅持“黨校姓黨”的正確方向,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在強化理論武裝、推進理論創新、提供決策咨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兵團維穩戍邊事業作出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黨委黨校(行政學院)校園建設一角。</p> <p class="ql-block"> (七)、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地處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南部的奎屯河流域,南近天山北坡,北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地處七師西北的137團阿吾斯奇牧場還與哈薩克斯坦接壤,南北界端距離303公里,東西界端距離180公里,總面積為5906.90平方公里,七師胡楊河市與克拉瑪依市、奎屯市、烏蘇市毗鄰相接,這片區域統稱為“三地四方”,被經濟學界譽為新疆經濟發展的“金三角”。“胡楊河市”的名稱源于轄區內有一條奎屯河,因河兩岸有面積達20.28平方公里的胡楊林而得名。? 這個名稱不僅體現了胡楊“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頑強生存精神,還蘊含著兵團人像大漠胡楊一樣,牢牢扎根在新疆兩大沙漠周邊、祖國邊境線沿線,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青春和生命的精神!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下轄11個團場,1個街道、1個鎮,總人口約為217186人。如今,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已被命名為“中國軍墾文化之鄉”,并通過打造“戈壁母親”紅色教育基地,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獨特的軍墾文化。</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地處天山北麓的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的城市一角。</p> <p class="ql-block"> 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是兵團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這是七師的棉田,展現兵團的"綠色田野,也是"希望的田野"。</p> <p class="ql-block"> 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城市建設展新貌。</p> <p class="ql-block"> 兵團七師胡楊河市126團建設的“戈壁母親廣場”和“戈壁母親塑像。</p> <p class="ql-block"> 每當深秋時節,七師胡楊河市的胡楊一片金黃,美不勝收,吸引很多游客來此觀看拍照!</p> <p class="ql-block"> (八)、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東臨新疆首府烏魯木齊,西接西部地區最大陸路口岸霍爾果斯口岸,是我國連通東亞、向西開放的橋頭堡,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八師石河子市是兵團最早建市的城市(1976年建市),“石河子”也是因“石頭”而來,此地有一條流淌著石頭的河流,人稱“石河子”,八師石河子市也是我國唯一由軍人規劃、軍人設計、軍人建設起來的現代化城市,現轄14個團場、2個鎮、2個河系管理處、2個管理委員會、5個街道辦事處,至2022年底現有總人口達到了76.11萬人。八師石河子市先后獲得聯合國“改善人類居住環境良好范例城市”迪拜獎、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獎”及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等榮譽稱號。70多年來,幾代軍墾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創造了戈壁建新城、荒原變綠洲的人間奇跡,贏得了“戈壁明珠”的美譽。八師石河子市是一座兼容并蓄的軍墾名城,也是一座欣欣向榮的發展熱城。這里,不僅是了解兵團軍墾事業的窗口,也是兵團歷史發展的縮影。</p><p class="ql-block"> 此外,著名的石河子大學、新疆農墾科學院也都建在八師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學”這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建筑風格獨特,綠化優美,成為八師石河子市城區的一道最美的風景!</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的聯合辦公大樓,石河子市是兵團建設的第一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 石河子市街道兩旁種植的果樹,每當秋天的時候,蘋果掛滿樹枝,卻從來沒有人包括孩童去隨意采摘,足見石河子市民的文明程度,令人贊嘆!</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八師石河子市143團的桃花園,143團是國家命名的"中國蟠桃之鄉",每年四月,桃花盛開,成為石河子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成為周邊群眾旅游和攝影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八師石河子市南區的"葡萄酒莊園"。</p> <p class="ql-block"> 兵團八師石河子市下野地幾個團場生產的大西瓜早已成為新疆的品牌,“下野地大西瓜甜又大,吃一口甜掉牙”。此為瓜農正在采摘裝運豐收的西瓜。</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 “石河子大學”,也可稱為“兵團的最高學府”,位于八師石河子市,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同時也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由教育部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建,其前身為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創建的第一兵團衛生學校。1996年,兵團所屬的“石河子農學院”、“石河子醫學院”、“兵團師范專科學校”、“兵團經濟專科學校”合并組建成為“石河子大學”。石河子大學堅持“立足兵團、服務新疆、面向全國、輻射中亞”的辦學定位,致力于成為“教育戍邊、科技強邊、文化固邊”的重要力量。學校擁有優美的校園環境,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學術氛圍,校園內綠樹成蔭,花香四溢,建筑風格獨特。石河子大學秉持開放包容的辦學理念,已成為馳名國內外的知名大學。</p> <p class="ql-block"> “新疆農墾科學院”,也建在八師石河子市,農墾科學院是兵團的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也是兵團直屬的綜合性科研單位,其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兵團農科所,1979年經自治區批準恢復并改名為“新疆農墾科學研究院”,1983年4月由農業部正式命名為“新疆農墾科學院”。兵團農墾科學院下設作物研究所、棉花研究所、機械裝備研究所、畜牧獸醫研究所、水利土壤研究所、林園研究所、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分子農業技術育種中心、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石河子)、農業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及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等研究機構,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48人,一線科技人員196人。兵團農墾科學院先后共產生出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守仁、陳學庚、尹飛虎),劉守仁院士去世后,現有院士2名。全院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93人(正高18人,副高75人),中級職稱7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1人,人事部突貢專家3名、農業部突貢專家7名、自治區優秀專家4名、兵團學術帶頭人14名。多年來,兵團農墾科學院共取得科技成果452項,獲兵團級以上獎勵279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6項,省部級一等獎34項。“十五”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3項,獲兵團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5項,為推動兵團農業現代化、機械化和畜牧業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新疆農墾科學院”的綜合辦公和科研大樓。</p> <p class="ql-block"> (九)、兵團第九師白楊市,地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一六三團區域,東距塔城市12公里,西臨巴克圖口岸;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白楊市”的名稱來源于著名的軍旅歌曲《小白楊》,這首歌曲中的哨所就是兵團第九師一六一團的“塔斯提哨所”,后來在2004年更名為“小白楊哨所”,九師在籌備建市時,將“小白楊”列為城市名稱,以此紀念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名片。白楊市于2023年4月掛牌成立,成為“共和國”和兵團最年輕的城市。該師市所處的塔額盆地,具有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優越的生態環境,工業污染少,環境承載力強,旅游資源豐富。隨著克塔鐵路全線貫通和國道219線的建設,九師旅游資源納入了新疆旅游北環線,旅游產業正在發揮“一業興、百業旺”的產業帶動作用。截至2021年12月,白楊市下轄10個團場,有人口81946人?,九師白楊市地理位置獨特,白楊市不僅是一個邊境城市,而且直接連接中亞和歐洲的重要通道,擁有塔城機場、塔城火車站、塔城汽車站等多種交通方式,方便人員和貨物的流動。此外,白楊市還擁有一條連接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和中國烏魯木齊的高速公路,是中亞地區最快捷的陸路通道之一。</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第九師白楊市一角。</p> <p class="ql-block"> 兵團第九師白楊市的標志性景點——“小白楊哨所”,也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演唱《小白楊》的實景地。</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九師白楊市161團巴爾魯克山的草原。</p> <p class="ql-block"> 上圖為兵團九師161團的"山花開放”,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賞!</p> <p class="ql-block"> 上圖為兵團九師163團邊境團場建設一角。</p> <p class="ql-block"> 地處塔城邊境一線的兵團九師白楊市的團場連隊,冬天的雪景也特別美麗!特別誘人!</p> <p class="ql-block"> (十)、兵團第十師北屯市,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北部,地處阿爾泰山中段西南麓、準噶爾盆地北部,系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總面積911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10月,師市下轄8個團場,3個街道、3個鎮。截至2021年底,總人口76435人。“北屯市”名稱由來,“北屯”是由兵團原政委張仲瀚親自選點布局并命名的,其寓意為“兵團屯墾最北之地”,距烏魯木齊市約580公里,距阿勒泰機場約60公里,交通運輸以鐵路、高等級公路、航空為主線,國省道為輔助的運輸框架。216國道、318省道、319省道都在此交匯,國省干道直通塔克什肯口岸、紅山嘴口岸、喀納斯口岸、阿黑土別克口岸和吉木乃口岸等五個邊境口岸。有南湖、布倫托海風情園等旅游景點。</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地處額爾齊斯河之畔的兵團第十師北屯市城市一角。</p> <p class="ql-block"> 美麗的額爾齊斯河從十師北屯市城區流過,讓這座共和國最北的軍墾新城更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美麗的額爾齊斯河流經十師北屯市,水系發達,為城市建設增添了活力和獨到之美,北屯市也成為魅力的“百湖之城”。</p> <p class="ql-block"> 十師北屯市“德仁山”如今已綠化覆蓋,這是山頂上矗立的“成吉思汗騎馬”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這是兵團十師北屯市186團民兵邊防哨所旁的一塊石碑,石碑上深深地刻著:"我家就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后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旁牧牛羊",成為兵團邊境團場擔負“屯墾戍邊”使命的生動寫照!</p> <p class="ql-block"> 此圖為兵團十師北屯市185團的白沙湖風景區一角。</p> <p class="ql-block"> 兵團十師北屯市團場的萬畝葵花盛開了。</p> <p class="ql-block"> 兵團十師北屯市185團邊境地帶的白樺林。</p> <p class="ql-block"> 地處中中哈邊境的兵團十師北屯市185團“西北第一連”。至今也成為兵團“紅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兵團十師北屯市185團"西北第一連"中哈邊境的"眼睛山",遠處的沙山上有兩只清晰的"眼睛",據說,當年邊境形勢"緊張時兩只"眼睛"睜得大大的,邊境形勢平穩的時候,就出現"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十一)、兵團第十一師(又稱建筑工程師),師部位于烏魯木齊市河灘北路1067號。下轄單位駐地分布于烏魯木齊和石河子,是兵團唯一集勘察設計、建筑科研、工程施工、建設咨詢服務、建材生產、設備安裝、房地產開發等為一體的建筑工程單位。兵團十一師(建工師)現有常住人口為6.97萬人,流動人口2.5萬余人,工地勞務工8萬余人,管理總人口達到17萬余人,十一師(建工師)也是兵團實行政企分開,撤團建企,市場化較高的師。</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第十一師(建筑工程師)師部城鎮建設一角。建工師駐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主要承擔鐵路、公路、水利建設及城市建設等重點工程,目前,業務已擴展到內地省區市及海外,是兵團一支重要的“建筑部隊”。</p> <p class="ql-block"> 兵團第十一師(建工師)居民小區建設新貌。</p> <p class="ql-block"> 兵團十一師(建工師)所屬建工集團參與建設的青藏鐵路工程項目。該工程獲得“火車頭獎杯”、“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精典暨精品工程獎”。</p> <p class="ql-block"> (十二)、?兵團第十二師?,是兵團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的一個師,其前身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2012年12月正式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十二師下轄7個團場,9個集團公司及學校、醫院、農科所等25個團處級單位,57個基層連隊,49個城鎮社區。所屬團場大部分呈扇形環繞于烏魯木齊市南、西、北面。截至2023年末,十二師常住人口25.69萬人。十二師所屬團場和單位大部分坐落在烏魯木齊周邊及天山北坡經濟帶陸路交通大動脈上,與北疆鐵路、烏奎高速、烏魯木齊高鐵站、國際機場、烏昌大道等相鄰,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第十二師師部大樓,十二師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目前,十二師的城鎮化建設已初具規模。</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十二師頭屯河農場場部建設一角。</p> <p class="ql-block"> 兵團十二師五一農場、三坪農場、頭屯河農場等團場的生態園,每年春天都會吸引首府烏魯木齊的游客到此觀光。</p> <p class="ql-block"> (十三)、?兵團第十三師新星市,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地處哈密的山南墾區,十三師新星市的行政區劃面積為539平方公里,市政府駐地設在十三師黃田農場。2021年1月12日,國務院同意設立縣級新星市。“新星市”的名稱,源自于十三師“紅星情結”的延續和繼承,在五十年代開發初期,十三師的團場和單位,就啟用“紅星一場、紅星二場……,師醫院也稱“紅星醫院”……,對于十三師來說,“紅星”有著深厚的精神淵源和人文內涵,設市時起名“新星市”,意為著十三師新星市將繼續弘揚光榮傳統,鑄造新時代的“紅星”精神!截至2022年,十三師新星市下轄8個團場,3個鎮,2021年的人口約為14.53萬人。十三師新星市的地理位置優越,轄區距離哈密機場僅10公里,蘭新高鐵、蘭新鐵路等交通干線橫貫其中,具有明顯的門戶作用,多通道、全方位、立體化的交通網絡將越來越密集,發展前景廣闊。</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十三師新星市城市一角,十三師師部曾長期駐防哈密地區“大營房”,“大營房”曾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紅軍”的營房,“大營房”名字由此得來,現在,十三師原師部“大營房”的城鎮建設也初具規模,這是“大營房”城鎮建設一角。</p> <p class="ql-block"> 十三師新星市城市建設初具規模,這是夜色中的十三師新星市。</p> <p class="ql-block"> 十三師新星市打造的文旅小鎮一景。</p> <p class="ql-block"> 十三師新星市城市建設一角。</p> <p class="ql-block"> ? (十四)、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位于新疆南部的昆侖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總面積為1781.43平方千米。? 昆玉市是新疆最年輕的縣級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末,昆玉市總人口約為7.06萬人,所轄的5個團場,分別在和田地區的皮山縣、墨玉縣、策勒縣、于田縣境內,師市機關駐昆玉市。“昆玉市”名稱源于《山海經》中的“昆岡出美玉”之說,象征著昆侖山的美玉。十四師昆玉市是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必經之地,歷史可追溯至西漢時期,現代則是“中巴經濟走廊”和東聯西出大通道的重要節點。</p><p class="ql-block"> 此圖是地處塔克拉瑪干大漠南沿的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城市一角。</p> <p class="ql-block"> “昆玉市”完全是在亙古大漠上開發建設起來的一座新城,這是十四師昆玉市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兵團團場的紅棗園的紅棗熟了,兵團的一師阿拉爾市、二師鐵門關市、三師圖木舒克市、14師昆玉市不少團場都是國家重要的"紅棗生產基地,特別是14師昆玉市的224團,利用昆侖山的雪水,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沿,運用現代化的“膜下滴灌”節水模式,開發出近20萬畝棗園,224團生產的"昆侖玉棗",三師圖木舒克市生產的"兵團紅"等,都已成為知名品牌。</p> <p class="ql-block"> 兵團參與修建的和田"烏魯瓦提水庫",引昆侖山雪水,灌溉萬畝良田,造福和田各族人民,也為兵團十四師昆玉市的"皮墨墾區"開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昆侖雪水。</p> <p class="ql-block"> “昆侖山大峽谷旅游風景區”,位于兵團十四師一牧場境內,地處新疆和田與西藏阿里交界處。在這里“萬山之祖”昆侖山的神秘與雪域草原的遼闊相知相遇。特別是十四師一牧場擁有天然草場857平方公里,地域廣袤,和田玉眾多,“昆侖山大峽谷”旅游風景區,雪域風光秀麗,自然景色宜人,集神仙文化、歷史文化、屯墾文化、綠洲農場、自然風光、民族風情于一身,已成為4A級旅游景區,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來此觀光旅游。</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團場的綠化美化小區。</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兵團團場的綠化帶。</p> <p class="ql-block"> 沙棗樹,可以說是新疆特別是兵團團場特有的"樹種",在團場的田間地頭到處都栽種著"沙棗樹",沙棗樹耐堿耐寒,在干旱多堿的地方容易栽種。不少團場都把"沙棗樹"與"榆樹"、"新疆白楊"一起栽種,形成高低不同、參差不齊的"防風林"和"綠化帶",也是團場獨特的風景。每當春暖花開的時候,團場的沙棗花都開了,整個團場到處都是"沙棗花香",令人陶醉,令人向往!……。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首《送你一枝沙棗花》的歌曲,特別動聽,十萬上海支邊知識青年也是唱著《送你一枝沙棗花》歌,一路走到邊疆,成為兵團“軍墾戰士”一員的。</p> <p class="ql-block"> 兵團團場的周邊大多是大漠和隔壁荒灘,生長著“梭梭”和“紅柳”,這是盛開的大漠紅柳,花開正艷,非常誘人!</p> <p class="ql-block">兵團團場"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 兵團團場城鎮化建設一角。</p> <p class="ql-block"> 兵團團場的水稻田,一師阿拉爾市、二師鐵門關市、四師可克達拉市的不少團場,都種植大面積的水稻,而且有些團場還實行了水稻種植"飛機撒播模式",領先世界水平。兵團一師阿拉爾市16團生產的"天山雪米",四師可克達拉市68團生產的"伊香"牌大米享譽新疆和內地部分省市。</p> <p class="ql-block"> 兵團也是國家番茄種植面積最大的,番茄制品加工也成為兵團的"紅色產業",如今,兵團成為亞洲最大的番茄醬加工區,形成了以中基股份有限公司為主的一批番茄醬加工出口企業群。年工業用番茄總產量250萬噸,加工能力60萬噸。出口量居全國首位,生產規模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從而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制品生產國。主要貿易對象為歐盟和美國等對食品安全要求較高的國家。下圖是兵團職工在裝卸剛剛采摘的番茄。</p> <p class="ql-block"> 兵團也是新疆和國家重要的葡萄生產基地,五師雙河市、六師五家渠市,八師石河子市、十三師等團場,都是重要的葡萄生產基地。</p> <p class="ql-block"> 兵團已成為國家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無論是在自治區還是全國,兵團每年的棉花生產都占據重要地位。根據相關數據,兵團棉花總產量達到215.4萬噸,約占全國棉花總產的36%,占全疆棉花總產的40%,特別是兵團在棉花種植和采收方面已經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其中棉花機采率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兵團現有采棉機近3000臺,棉花機采率超過95%,這一數字表明兵團在棉花種植和采收方面已經實現了較高的機械化程度。</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兵團機采棉現場,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p> <p class="ql-block"> ? 七十年來,兵團的“農業現代化”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兵團大力推廣的“六大精準農業技術”,包括“精準種子工程”、“精準播種”、“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精準收獲”、“精準作物田間生態監控”逐步實施,并形成了自己的規范標準和監測體系,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目前,兵團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已達95%左右,上圖是春季正在運用衛星導航系統進行田間春播工作,從播種、施肥、鋪設節水滴管、鋪膜等,都能一次性完成。</p> <p class="ql-block"> 兵團的畜牧業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軍墾型細毛羊"的發展前景廣闊。</p> <p class="ql-block"> 當年一曲《邊疆處處賽江南》,唱響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唱出了兵團人的驕傲!也吸引了無數熱血青年奔赴邊疆,奔赴兵團,積極參加兵團的屯墾戍邊事業,……。“人人那都說江南好,我說邊疆賽江南,哎! 來來來!吔,賽呀賽江南。朝霞染湖水,雪山倒影映藍天,啊呀勒!黃昏煙波里,戰士歸來魚滿船,魚呀魚滿船!牛羊肥來,瓜果鮮,紅花如火遍草原,哎 !來來來來!邊疆處處賽江南!人人那都說江南好,我說邊疆賽江南,哎 !來來來!吔!賽呀賽江南,林帶千百里,萬古荒原變良田,啊呀勒!渠水滾滾流,紅旗飄處綠浪翻,綠呀綠浪翻,汽車飛奔變成娟,棉似海來糧如山,哎 !來來來!哎!偉大領袖毛澤東,領導我們永遠向前,革命大旗高高舉,天山南北紅光閃,啊呀呦!啊呀呦!紅光閃,紅呀紅光閃,各民族兄弟干勁沖天,要讓邊疆處處賽江南,哎 !來來來來哎 !來來來來!哎 !…”</p><p class="ql-block"> 如今,祖國的西北邊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兵團這片美麗的熱土上,處處展現出最美的畫卷,也真正實現了“邊疆處處賽江南”的美麗夢想!</p> <p class="ql-block"> "塞外江南別樣好,何須再入玉門關"!七十多年來,一代一代兵團人,初心不忘,牢記使命,始終堅持和弘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繼續在新疆廣袤的大地上,書寫“屯墾戍邊”的美麗篇章,繪出更新更美的畫卷。如今,我們已經走進新的時代,兵團廣大職工群眾與新疆各族人民一起,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兵團這塊“熱土”上,處處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充滿著美好的希望,兵團上上下下更加重視推動各項改革措施,更加重視民生建設,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兵團的各項事業發展已經踏上“快車道”,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兵團篇章,并取得更加豐碩的成績!我們祝愿新疆和兵團明天的發展的越來越好!</p><p class="ql-block"> 如今,新疆的天更藍,水更清,草更綠,山更美,景更靚,天山南北,瓜果飄香,花開如海,綠樹成蔭,牛羊成群,糧棉如山,環境更美好,空氣更清新,人氣更旺,各族人民的生活也更加美好幸福!美麗的新疆更璀璨,邊疆處處賽江南!</p><p class="ql-block"> 注:文章中的照片、資料主要來源于網絡,謝謝拍攝者和作者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 (撰文、編輯:考斌;特別說明:此文曾于2018年4月9日以《邊疆處處賽江南》發表過,在兵團成立七十周年之際,又做了重要修改和補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南县|
通渭县|
同仁县|
巩义市|
麻栗坡县|
绥化市|
莎车县|
漾濞|
司法|
光泽县|
信丰县|
宁海县|
金山区|
延寿县|
五台县|
绥中县|
清徐县|
芷江|
甘孜|
康乐县|
台前县|
肥城市|
梅河口市|
同仁县|
周口市|
湖口县|
武乡县|
高雄市|
黔江区|
石台县|
应用必备|
沅陵县|
台州市|
泸州市|
津市市|
松原市|
射洪县|
青浦区|
威远县|
伊宁县|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