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山東濟寧曲阜朝圣之旅(2024.7)

仰望星空

<p class="ql-block">山東曲阜,這座承載著魯國歷史與孔子智慧的古城,是每一位文化愛好者心中的圣地。</p><p class="ql-block">我的游玩路線是:孔林﹣﹣孔廟﹣﹣孔府--顏廟。曲阜的這幾個景點都位于從南到北的一條線上,非常方便游覽。</p> <p class="ql-block">孔林,又稱至圣林,位于?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鼓樓北街18號,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始建于東周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孔林占地面積近20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保存最久、規模最大、保持最完整的一處家族古墓群。孔林內不僅有孔子及其直系后裔的墓葬,還保存了豐富的地上文物,包括?石碑、石儀、墓碑等,是研究中國墓葬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洙水橋坊?:洙水橋坊是神道上的重要建筑,橋南的精致牌坊上“洙水橋”三字據說是明朝嚴嵩所書。</p> <p class="ql-block">神道與牌坊?:神道兩側蒼桂翠柏,郁郁蔥蔥,一側73棵樹象征孔子活了73歲,另一側72棵樹代表孔子教出了72賢人。神道盡頭是至圣林牌坊,殿頂綠琉璃,彩畫精細。?</p> <p class="ql-block">子貢手植楷(此處讀jiē)</p><p class="ql-block">墓區內有一段枯樹樁,立于亭內,亭前立一石碑,上書“子貢手植楷”,是孔子去世后弟子子貢栽植的樹木。</p><p class="ql-block">楷,也叫黃連木。落葉喬木。木材黃色。種子可榨油,葉可做黑色染料。</p> <p class="ql-block">孔子兒子孔鯉墓(孔氏家族尊為二世祖)</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是孔林內的主要景點。墓前有二通石碑,前碑篆書“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篆書“宣圣墓”。</p> <p class="ql-block">康熙駐蹕亭(為紀念康熙朝圣之行而建)</p> <p class="ql-block">乾隆駐蹕亭(乾隆拜謁孔子墓時的紀念建筑)</p> <p class="ql-block">從孔林到孔廟的路上,遇見“萬古長春”牌坊。</p> <p class="ql-block">萬古長春牌坊(也稱孔林牌坊),位于曲阜市的孔廟神道中段,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建筑。這座牌坊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二年,清朝雍正十年重修,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它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承載了世代孔氏家族的榮耀與期望。</p> <p class="ql-block">萬古長春牌坊的建筑風格獨具特色,為六柱五間五樓廡殿頂結構,俗稱五門牌坊。這種建筑形式在古代皇宮和廟宇中非常罕見,只有皇帝的牌坊才能建成六柱五門的規格。這座牌坊是為了紀念孔子而建,因此它的規模和裝飾都顯得格外莊重和尊貴。牌坊的主體部分由六根高大的石柱支撐,象征著孔子的道德品質和儒家學說的六藝。每根柱子上都雕刻著云龍紋飾,寓意著祥瑞之氣環繞孔子,使其成為萬世師表。此外,牌坊還夾抱著一對石鼓,石鼓上雕刻著雄獅,象征著孔子的威嚴和力量。坊額兩側則雕刻有盤龍、舞鳳、麒麟、駿馬等吉祥圖案,這些圖案都是中國古代皇家御用的紋飾,代表著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些尊貴的紋飾使得孔林牌坊氣勢恢宏,彰顯了孔子在時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萬古長春牌坊不僅僅是一座建筑,它見證了孔子的智慧和品德如何影響了后世,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征。同時,它也見證了孔氏家族的榮耀和傳承,承載了世代孔氏子孫對孔子的敬仰和懷念之情。在這里,人們可以感受到古代皇家建筑的宏偉壯觀,領略到孔子智慧的偉大影響,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枯樹長新枝</p> <p class="ql-block">仰圣門,即曲阜市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門外神道兩側,古柏叢列,氣象森然,舊稱“曲阜古道”。它既是三孔景區的大門,也是明、清時期曲阜縣城的正南門,連接著全長5339米的明城墻,將整個古城守護其中。門額題“萬仞宮墻”,語出子貢“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其美,百家之富。”原為明嘉靖時山東巡撫胡宗纘所題,以表達人們對孔子的贊揚和尊敬。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親謁曲阜孔廟祭孔,將胡書鑿去,易以御筆。把原來的匾額換成了自己書寫的“萬仞宮墻”四字以顯示對孔子的尊崇,并將原“仰圣門”匾額移鑲于北門上。</p> <p class="ql-block">提起曲阜,很多人都會想到“圣人”孔子。曲阜是孔子的故鄉,也因此被稱作“東方圣城”。曲阜有“三孔”,孔廟列其一。曲阜孔廟以孔子故居為廟,祭祀至圣之尊,是我國祀孔廟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國孔廟的祖廟,被譽為“天下第一廟”。這座祭祀孔子的祠廟,與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并稱中國四大文廟,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p> <p class="ql-block">每天早上8:00萬仞宮墻的開門儀式</p> <p class="ql-block">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由?魯哀公將孔子的故居改建而成。自西漢以來,歷代帝王對孔廟進行了多次重修和擴建,尤其是清代雍正年間,孔廟的規模達到了現在的程度。?</p><p class="ql-block">孔廟的建筑布局以南北為中軸線,左右對稱,主要建筑包括?大成殿、?崇圣祠、?奎文閣等。大成殿是孔廟的核心建筑,用于祭祀孔子;崇圣祠則用來供奉孔子的后代;奎文閣則是用來收藏御賜書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孔廟的建筑風格融合了歷代建筑的特點,以黃色琉璃瓦覆頂,顯得莊重而富有氣勢,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建筑美學和儒家思想,其宏偉的建筑和嚴謹的布局不僅展示了孔子的偉大,也象征了儒家思想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孔廟內保存了大量古代碑刻,如《御制孔子贊碑》等珍貴碑刻,記錄了歷代對孔子的追謚和祭祀情況,反映了孔廟的歷史變遷和儒家文化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孟子·萬章下》</p><p class="ql-block">在孔廟的入口,便能看到“金聲玉振”坊,四個大字,筆力雄勁,由明代著名書法家、曾任山東巡撫的胡纘宗題寫。</p><p class="ql-block">“金聲”指我國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玉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古代奏樂以擊鐘為始,擊磬為終,奏樂從始至終,音樂響亮、和諧。短短四個字,就能讓人感覺出音樂的美妙!</p> <p class="ql-block">欞星門是進入孔廟的第一座門,是孔廟的標志建筑之一。欞星門的形式在孔廟的發展中不斷演變。其規格有九門、七門、五門、三門之別。按屋頂形制分有兩種:一種是房屋式,另一種是牌坊式欞星門最早用于大型的廟壇祭祀建筑,郊壇設靈星門,是古人用象征手法模擬想象中的天體。此后,由于儒學在封建社會的地位越來越高,祭孔顯得與祭天一樣重要,將欞星門移至孔廟,但是儒生后來發現靈星門與孔廟無關,但是又不愿意將靈星門取消,所以將“靈”改為“欞”。于是也有這樣的傳說“欞星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才士的選拔,主宰著科舉文運,所以孔廟的第一座大門以此星命名,意指孔子乃天上文星下凡。孔廟設有欞星門,表示尊孔如尊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我們就來到了“太和元氣”坊。</p><p class="ql-block">對孔子的崇拜只有更高沒有最高。坊額“太和元氣”由明朝進士、時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沖和之氣,“元氣” 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太和元氣”就是指天地、日月、陰陽匯合之氣能夠和諧統一地相融在一起。在孔廟中建造此坊,意喻孔子的思想達到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大和境界。</p> <p class="ql-block">至圣廟(孔廟)</p><p class="ql-block">至圣廟坊,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原坊額篆刻"宣圣廟",清雍正七年,改建時易名"至圣廟"。坊上華表、辟邪等飾物具有威嚴、莊重之義!孔子是“至圣”,“至圣廟”坊是曲阜孔廟規格最高的石坊。“至圣”出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至圣意即孔子道德最高尚是至高無上的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大小小的孔廟,都被稱為文廟或夫子廟。只有曲阜孔廟被稱為“至圣廟”!</p> <p class="ql-block">穿過“至圣廟”坊,一道雄偉的大門“圣時門”展現于眼前。清雍正帝于雍正八年,欽定孔廟正門為“圣時門”。匾額由乾隆題寫。《孟子·萬章下》記載:“孔子,圣之時者也。”意思是說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識時務者!</p> <p class="ql-block">杏壇是紀念孔子講學的地方,現存建筑為明代遺構,高12.05米,闊7.34米,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敞開,每面3間。典故也與孔子有關。來到“杏壇”,孔子弦歌講學的場景似乎就在眼前。曲阜孔廟的“杏壇”匾額系乾隆御書。《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宋代,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在此“除地為壇”,建立杏壇,以紀念至圣先師孔子杏壇設教。孔子杏壇講學,有教無類,開中國平民教育之先河。“杏壇”因此成為教育圣地的代名詞。</p> <p class="ql-block">中國的碑林中,最著名的是西安碑林和曲阜碑林,而曲阜碑林主要集中在三孔的五千多塊石碑上。</p> <p class="ql-block">成化碑</p> <p class="ql-block">成化碑是明代著名的碑刻之一,內容主要是褒揚與贊頌“孔子之道”!被世人稱之為孔廟第一碑,一是此碑文為朱見深皇帝親自撰文,對孔子評價最高,他用大白話告訴世人,“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其次是成化碑通高7.7米,寬2.2米,厚約0.5米;碑額部分精雕細刻有盤龍旭日。碑身下有高1.25米的龜趺(赑屃),刀法精湛,栩栩如生,顯示了中國古代絕佳的石工雕刻技藝。為孔廟最高大一幢御制石碑。同時成化碑的正楷書寫十分規范化,標準化,精湛引人。歷代對其筆法素有“著稱于世”之評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奎文閣,孔廟主體建筑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當時閣為5間,3檐。明弘治十二年擴建為7間,3檐。清乾隆十三年高宗弘歷重新題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后人進而把奎(魁)星演化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為贊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p> <p class="ql-block">孔廟建筑中的勾心斗角</p><p class="ql-block">孔廟奎文閣與大成門之間不大的院落中,密密麻麻布滿了歷代碑刻,其中有的錯落有致,有的兀然排列。碑亭始建于唐代,現存元代碑亭二座,金代碑亭兩座,清代九座,亭內存有唐至民國碑刻50余塊,因均為皇帝批準所建,又名“御碑亭”。大成殿前的十三碑亭處就能看到“勾心斗角”,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奇觀,尤其是宮廷等龐大建筑群中一種精心設計的建筑結構!</p> <p class="ql-block">勾心,就是眾多建筑都向中心攢聚,而不同建筑的檐角又相互穿插,這種匠心獨具的建筑美學,巧妙地解決了空間狹窄所造成的擁擠現象,不僅顯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藝,更以一種文化現象留給后人不盡的思索。</p> <p class="ql-block">斗角,就是相鄰的兩座建筑的飛檐兩兩相對。</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始建于宋崇寧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語意。東為金聲門,西為玉振門。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世宗題寫門匾、對聯。</p> <p class="ql-block">來曲阜孔廟“朝圣”,必赴大成殿。這里供奉著孔子像,是曲阜孔廟最神圣的“C位”!“大成殿”匾額由清雍正皇帝手書,語出《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者。”寓意孔子集古代諸圣賢之長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東西寬45.78米,南北深24.89米,高24.8米,重檐九脊,周繞回廊,雕梁畫棟,宏偉壯觀。正面"大成殿"牌匾為清代雍正皇帝手書。大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殿內懸掛清代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等十余方牌匾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與故宮太和殿,岱廟天賜殿并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孟子》曰:"孔子之謂集大成。"贊揚孔子思想集古圣賢之精華,體系完備,有始有終。</p><p class="ql-block">唐代時大成殿又稱文宣王殿,宋崇寧三年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年遭雷火,雍正皇帝遣官重修,這次重修皇帝特許"晶瑩黃瓦,準制度于宸居",完全按照王制皇宮的標準修建,并給孔子配置了西周時期的天子服飾,以表達對孔子的最高崇敬之意。</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子崇高歷史地位的象征,體現了孔子思想的包容井蓄,在兩干多年前就已經在維護文明的多樣性,踐行著文化的交流互鑒。同時也體現著文化的延續與道統的傳承,以及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承與發展。</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內集合了康熙至同治八代皇帝御筆題寫的10方木匾,依次為:“萬世師表”(康熙),“生民未有”(雍正),“與天地參”“時中立極”“化成悠久”(乾隆),“圣集大成”(嘉慶),“圣協時中”(道光),“德齊幬載”(咸豐),“圣神天縱”(同治),“斯文在茲”(光緒)。</p> <p class="ql-block">萬世師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的名句被傳誦千年。匾額贊揚孔子“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意為孔子是千秋萬世值得永遠學習的老師和表率!《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贊譽孔子:“昔仲尼資大圣之才,懷帝王之器……可謂命世之大圣,億載之師表者也。”</p> <p class="ql-block">“與天地參”贊譽孔子品德可與天地并列!語出《禮記·中庸》:“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贊天地之參矣。”意在頌揚孔子之道,如可以化育萬物的天地,可與天地并列為三!</p> <p class="ql-block">“斯文在茲”意指世間所有文化皆源于孔子,語出《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p><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斯文在茲,威嚴莊重的匾額,是儒家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p><p class="ql-block">生生不息的實物例證。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代代傳承,直達今日,也將以蓬勃的生命力,伴隨我們走向未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廟里邊的龍柏。這棵柏樹的樹皮彎彎曲曲,好像上面浮動著道道波浪。傳說,乾隆皇帝來拜祭孔廟時走累了,便靠在這棵柏樹上小憩了片刻。柏樹沾了皇帝的龍氣,樹身變成了龍身模樣,這棵樹便被稱為龍柏。與之相呼應的,是邊上一棵樹冠形似鳳冠的柏樹,可惜已經毀于雷火。</p> <p class="ql-block">孔府即“衍圣公府”,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是中國僅次于北京故宮的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孔府大門上方高懸藍底金字"圣府"二字,由明朝權臣嚴嵩所寫,作為明朝重要權臣,把持朝政二十年之久,曾為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孔府大門與孔廟僅一墻之隔。孔府共占地240畝,有廳、堂、樓、房463間,三路布局,九進院落,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歷史延續時間最長的封建社會貴族府第。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大的貴族府邸,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無數游客。孔府的“五奇”(奇聯,奇碑,奇獸,奇樹,奇畫)是其最為人稱道的特色之一,這些奇觀不僅體現了孔府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府五奇之一~奇聯?:孔府大門的對聯是清代?紀曉嵐所撰寫,上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這對聯的奇妙之處在于,上聯的“富”字故意少了頂上的那一“點”,而下聯的“章”字下面“早”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富”字少了一點寓意“富貴無頭”,因衍圣公官職位列一品,故孔府的富貴沒有頂點,而這個不露頭的富字,也寓意孔府后人,只有遵循孔子富而好禮的祖傳,才能子孫永遠榮華富貴。“章”字中多一筆寓意“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禮樂法度”,與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大氣磅礴,工整對仗,意蘊不凡。上聯意思是說,福祿吉祥與國家同在,平安富貴尊崇榮耀的衍圣公的府第。下聯意為,和上天共存的文章,道德永冠天下的圣人之家。</p> <p class="ql-block">圣人之門,由長沙太守李東陽所寫。門上邊四個圓柱叫戶對,下面兩個石鼓叫門當(門當戶對)。步入圣人之門,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禮儀之邦的輝煌時代。這里的建筑古樸典雅,街道兩旁商鋪林立,古色古香。你可以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氣息,仿佛孔子的智慧與教誨就在耳畔回響。</p> <p class="ql-block">孔府二門,也是孔府儀門,明弘治十六年建,因額懸明世宗御賜“恩賜重光”匾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古代大戶人家的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里說的"二門"就是這道門。它有四個功能:</p><p class="ql-block">①它叫"恩賜重光門",是由明世宗朱厚熄題寫的,過去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時,此門才在13聲炮聲中徐徐啟開,所以此門又稱"儀門"。過去,一般官宦人家是不允許建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有此殊榮。</p><p class="ql-block">②它又叫塞(se)門,有辟邪的說法,相傳僵尸直走直到,遇到障礙物會往兩邊走,不繼續侵害主人的安全。</p><p class="ql-block">③它還叫垂花門,因門內前后各有四個倒垂的花蕾。</p><p class="ql-block">④它還有一個作用,擋風。</p> <p class="ql-block">??孔府五奇之二~奇碑?:孔府二道門內東側有一塊其貌不揚的碑石,上面鐫刻著明太祖?朱元璋對孔子第55代孫孔克堅的當面戒言。碑文上通篇都是白話、粗話,碑文上通篇都是“你”、“我”、“快活”、“好人”、“少吃酒”等白話、粗話,活現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的性情。對話也顯示出朱元璋對孔子儒家文化的尊重,要求孔克堅寫書教育后代,傳承儒家文化,并希望他孔家在當朝再出一個孔子那樣的“好人”。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極為俚俗的白話文對話之間顯示出的巨大差異,使得這塊石碑的知名度絲毫不亞于曲阜的其他名碑大碣。</p> <p class="ql-block">慈禧皇太后御筆"壽"</p><p class="ql-block">此壽字為"天下第一壽",一筆呵成,其中可以看到四個字"大好山河",為什么叫"第一"?我們寫字一般落款在哪?慈禧的落款在最右上方,皇帝在她下方。</p> <p class="ql-block">“搓衣板”~孔府體罰下人的石板</p> <p class="ql-block">孔府五奇之三~奇獸?:孔府內宅門的影壁上繪著一個狀似麒麟的動物,是傳說的一種天界之獸,龍頭、獅尾、牛蹄、麒麟身,造型古怪,它不僅吃盡山中的飛禽走獸,吞盡人間的金銀珠寶,最后還想吞食天上的太陽。衍圣公將此獸繪在出入必經之處,是告誡子孫不要貪贓枉法。</p> <p class="ql-block">孔府后花園,建于明弘治16年(公元1503年),由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也是孔子62代孫衍圣公孔聞韶的親家李東陽設計監工建造的,到了明嘉靖年間,太子太傅、吏部尚書、當朝權臣嚴嵩又助修建,嚴嵩的孫女嫁給了孔子64代衍圣公孔尚賢為一品夫人。到了清代,乾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72代衍圣公孔憲培,又為修建孔府花園大動土木,經過前后三次大修,花園成了現在的規模,面積比北京故宮的花園還要大些。這里面有各種奇花異草,古樹如五柏抱槐,奇異的如照壁上的一幅畫: 180度以內,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畫中的路始終朝向你自己,此畫無落款,有很多爭議,相傳是孔家的油漆工所繪。</p> <p class="ql-block">孔府"五奇"之四:~奇樹</p><p class="ql-block">在孔府北部的孔府花園中心位置,有一棵近400年的“五君子柏”。所謂“五君子”,乃堯、舜、禹、湯和孔子之合稱。這棵柏樹的樹身不知緣故一分為五,五株“各成體統”。后在五枝共享的樹干中間居然又生出一株槐樹,也長得枝繁葉茂,構成“五柏抱槐”的自然景觀,奇跡天成。有詩贊曰:“五干同枝葉,凌凌可耐冬。聲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龍。曲逕陰遮暑,高槐翠減濃。天然君子質,合傲岱巖松。”</p><p class="ql-block">"五柏抱槐"非同種但同根,有大愛無疆、博愛包容之勢。從誕生之日起,便受到孔氏族人的精心呵護,被賦予了同甘風雨、和諧共生的精神文化內涵,成為孔氏家族千百年來同舟共濟、互愛互助的生活象征。</p><p class="ql-block">“五柏抱槐”又呈現出"槐茂柏悅"態勢。雖然柏樹和槐樹是不同種類,下面的根卻長在了一起,寓意著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一元性,中華文明是各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體現了同根同源、和合共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府"五奇"之五~ 奇畫</p><p class="ql-block">在孔府花園西南隅角門處,有幅出自清末一位不知名畫家之手的壁畫,畫面上有一條大路、一排高樹,朝觀者而來。畫家巧用邊與角的視覺效應,使游者不論站在東、南、北哪個方向,都覺得正對著這條路的中央,十分有趣。因此有人為畫提名:“人人有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府后花園一個小小的荷塘里盛開的美麗荷花和蓮蓬</p> <p class="ql-block">魯壁是為紀念孔子九代孫孔鮑藏書而建立的標志性建筑。公元前213年前后,秦始皇焚書坑儒,孔鮑不忍書毀,便將《尚書》《禮》《論語》及《孝經》等經典偷偷藏于孔子故宅的墻壁內,這些經典著作免遭了一場劫難,完整地保存下來。西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拆除原孔子故宅舊墻時,忽然聽到有金石絲竹之聲,六律五音之美,從墻壁里發現了數十篇經書,正是當年孔鰣所藏之書。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為紀念孔鮑藏書,在詩禮堂后增建了一堵照壁﹣﹣魯壁。"魯壁藏書"保護了中華文化典籍,魯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符號,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功不可沒。</p> <p class="ql-block">古銀杏樹</p> <p class="ql-block">孔府出來的路上觀光馬車多多</p> <p class="ql-block">去顏廟的路上。</p><p class="ql-block">顏廟西側的“優入圣域”牌坊。</p><p class="ql-block">贊揚顏回的優秀已能進入圣人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顏廟,又稱“復圣廟”,是祭祀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子的地方。顏子,姓顏,名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大思想家。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享年41歲。顏廟分為三路布局、五進院落,有元、明、清建筑24座,159間。金、元、明、清碑刻53通。顏廟南寬北窄,南北長為247.3米,東西寬南端為101.5米,北端為84.5米,占地面積為2289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復圣廟(也稱顏廟),位于陋巷</p><p class="ql-block">陋巷位于曲阜市孔府東北的顏廟的南面,是一條南北狹長的街巷。在街巷的北首,立著“陋巷”的牌坊。在陋巷,很容易讓人想起“簞食瓢飲”這個成語,形容的就是住在簡陋的房子里,家無隔夜糧,卻依舊淡然處之,不改其樂的顏回。《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p> <p class="ql-block">在顏廟復圣門里,還有陋巷井,外圍以八角露天井亭,古亭為傘形屋頂的古角古亭。井北有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立的"陋巷井"石碑,是為紀念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的好學精神而立。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在井南立有"陋巷故址"石碑。</p> <p class="ql-block">復圣殿是祭祀顏子的主要場所,氣派威嚴。始建于元代,明正德重建。讓人驚艷驚嘆的是殿前環廊的四根石雕龍柱及十八根淺刻龍鳳花卉的八角石柱。四根深浮雕龍柱據說比孔廟大成殿前的雕刻年代還要早。周圍回廊擎檐均用石柱。前廊中四柱浮雕云龍,旁四柱減地平圾,龍鳳花卉,為明代遺物,殿內懸“粹然體圣”匾為乾隆御題。</p> <p class="ql-block">復圣殿前有一座方形十字脊"樂亭",是根據孔子贊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而命名。</p><p class="ql-block">樂亭始建于北宋熙寧年間,為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所建原址位于陋巷井東側,后損毀。明正德二年(1507年)復修顏廟時,移建于此。取名"樂亭",是為了紀念并彰顯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樂亭中有一方篆書"樂亭"二字石碑,為蘇軾手書。</p> <p class="ql-block">進入最后一進院落,門內東側有一棵用石欄桿圍護著的樹,據說是唐代柏樹,因形似華表被稱"華表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新昌县| 泾源县| 抚顺县| 鲁甸县| 广饶县| 昆明市| 辽宁省| 博罗县| 克什克腾旗| 建宁县| 安康市| 潞城市| 东台市| 偃师市| 田林县| 于田县| 疏附县| 灌南县| 来凤县| 隆安县| 城口县| 长宁县| 湄潭县| 周至县| 西城区| 兴国县| 志丹县| 库尔勒市| 乌什县| 白朗县| 曲水县| 贡嘎县| 新丰县| 恩施市| 福州市| 普兰县| 霞浦县| 普陀区| 体育| 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