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還記得大鍋飯的情形。我這里說的大鍋飯,不是公社大食堂的那種大鍋飯,而是在七十年代初期規模浩大的建設工程中,成千上萬的民工以生產隊為單位,吃住在工地現場的那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個時期交通不便,很多偏遠山區農村的運輸,還是靠肩扛,扁擔挑,獨輪車推來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些地區的水稻灌溉常年缺水,不少村莊的糧食低產甚至絕收。我們家住在黃湓河岸邊,那時這里堤壩低矮,河床淤積,三天大雨就淹,七天放晴就旱。沿河一帶的莊稼地旱澇不保,每年的收成大多靠老天眷顧,只有風調雨順了才有得飯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地方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設規劃。修公路,建水庫,疏通河道,搞溝渠引水等工程相繼上馬。比如其中最大的那項七里湖工程,它既為當初消滅血吸蟲病打下堅實的基礎,又給全縣增加了萬頃高產良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沒有挖掘機,推土機等重型工程機械。靠的是鋤頭,鐵鍬,扁擔,糞箕等原始工具和大量的人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我們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兩代人便成為了當時工程建設的主力軍。工程做到哪里,我們就吃住到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條件艱苦可想而知,我們當時住的是臨時搭建的茅屋工棚,棚頂蓋的是芭茅,四周用稻草編起來圍著,夏天蚊蠅肆虐,冬天寒風刺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些還算不上什么困難, 關鍵那時候糧食緊張,米飯時常不夠吃。尤其工地上干活體力消耗大,吃飯就是最好的補充體力。所以我們每人每頓的米飯標準當時破天荒的提高到半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樣的標準要是放在家中足夠吃飽了,可對于在工地干體力活的青壯年勞動力來說,還是有點捉襟見肘。因而,每到吃飯的時候,便會出現“搶飯” 現象。那些吃飯慢的,沒等你裝第二碗,飯桶已經見底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長期在工地吃大鍋飯,我漸漸悟出一套 “搶飯” 的經驗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剛開始上工地那陣子,我也是每天吃不飽。每次吃完一碗再去添飯時,飯桶里已經是空空如也。看著別人吃得津津有味,自己卻意猶未盡,心里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于是便在心里埋怨自己,“活該,誰叫你吃飯這么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候,人們的思想覺悟并不那么高,很少見有人發揚那種,不吃飯或少吃飯,甚至將飯留給有需要的同志吃的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因為他們都要干活,都得不停的揮動鋤頭鐵鍬,不停的搬運每擔一百多斤重的泥土沙石,餓著肚子恐怕誰也撐不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來,就為了能夠吃飽飯,我嘗試著練快吃的速度,但別人不傻,他們的速度也是非常之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我終于發現了其中奧妙。于是,改變了前期一上來就裝上滿滿一大碗的做法,首碗不裝滿,只裝大約三分之二,等到三口兩口將那碗飯扒拉完了,第二碗才滿滿的裝上。打那之后我再也沒有餓過肚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的下飯菜基本上都是老三樣,即卷心菜,大白菜和蘿卜。生活條件很艱苦,但每個月都會有一頓改善伙食的葷菜,這是上面特意安排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我們每個月都盼著那天,有人還戲稱那天為開齋節。所謂葷菜,就是用幾斤豬肉切塊,然后拌上一大鍋子蘿卜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頭,豬肉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幾頓,平時是沒有那種口福的。工地上的豬肉燉蘿卜燒得都比較硬,似乎只有九成半熟,但嚼起來卻非常香,慢慢品味感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飯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分發一個不大的鐵瓷碗,那是專門用來裝葷菜的,平時吃大盆裝的老三樣不用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葷菜都是在大家的眼皮底下每個人自己裝,反正就這么大的碗,你怎么裝也多裝不了幾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對于蘿卜燒肉這種稀罕物,打菜也是很有講究的。大勺不能只在盆面舀,肥肉和蘿卜一般都浮在上面。盡管上面的那層油看得讓人垂涎欲滴,但實際好吃又營養的瘦肉,大多落在大盆的底下,裝菜時用大勺在盆子下面一掏,撈起來的絕對都是瘦肉居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轉眼那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我們已經從青蔥少年步入到花甲之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首往昔,感慨萬千。做為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我們,經歷了煤油燈照明,經歷了野菜裹腹,經歷了背扛肩挑交公糧,經歷了坐著帆布大篷公交車去縣城。這些讓年輕人聽了都不敢相信的人生經歷,都讓我們統統趕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道為什么,人老了,總喜歡回味自己走過的那段時光,回憶那激情燃燒的歲月。一樁樁一件件歷歷在目,仿佛腦海里有一部放映機在放映。那是時代的烙印也是我們這代人的殊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忘不了大鍋飯的日子,忘不了當年“搶飯”的情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看看現在的幸福時光,只要你能吃得下,大魚大肉任你享用,你可以每天象過年過節一樣的海吃海喝。 可如今日子好了,反倒沒有了胃口。這不,一群老伙伴正在討論著怎樣來節食,怎樣養生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8月29日寫于上海</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旗县|
廊坊市|
介休市|
临汾市|
湟中县|
汤阴县|
自治县|
望江县|
河北省|
永修县|
建水县|
凤凰县|
东乌|
祁连县|
芷江|
宁阳县|
边坝县|
张家口市|
赤壁市|
高台县|
安平县|
阿城市|
兴仁县|
景宁|
香港
|
铁岭县|
衡阳市|
昂仁县|
北辰区|
新竹市|
正定县|
平罗县|
固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屯昌县|
皋兰县|
巍山|
台中市|
桃园县|
江永县|
溆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