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示陳列介紹(2)</p> <p class="ql-block">公元340年前后,笈多王朝時期的佛教藝術(shù),形成了新的藝術(shù)風格。佛造像結(jié)合了早期犍陀羅和秣菟羅兩種風格,高鼻挺直,軀體修長勻稱,背光精美,整齊排列的右旋式螺髻,輕薄的通肩式袈裟,襯托出了寬肩、細腰、寬胯的體型特點 。衣紋表面,有的刻出密集的突棱狀衣紋,有的打磨光滑,不刻衣紋。佛像面部兩眼半睜半閉,呈瞑想狀,面相靜謐。</p><p class="ql-block">中國佛教藝術(shù)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并存的,二者之間隨著王朝興衰和佛教的發(fā)展,中國出現(xiàn)了“褒衣博帶”,“曹衣出水”,“秀骨清像”這一極具本土特色的佛像風格。</p><p class="ql-block">在龍興寺出土的佛像中,北魏佛像一般表現(xiàn)為厚重的大衣與清瘦體型的結(jié)合。北魏末年至東魏時期的佛像衣飾已變得輕薄貼體,體型也開始豐滿了,反映了北魏至東魏佛像風格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但龍興寺的北齊佛像,卻為我們了解中印風格兼容期的特色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龍興寺出土的佛造像呈現(xiàn)出了更豐富的藝術(shù)形態(tài):大衣都是輕薄貼體,襯托出了優(yōu)美的身段,服裝以袒露右肩式與通肩式為主。通肩式大衣又分兩種,一種為高領(lǐng)式,一種為低領(lǐng)式。大衣表面,有的打磨光滑不刻衣紋,有的以陰線或繪畫的方式表現(xiàn)田相袈裟,有的用單陰線疏簡地刻出衣紋,有的則用雙陰線來表現(xiàn)衣紋。另外,還有采用突棱的方式疏密有致地刻出衣紋,并隨著人物身段的起伏而顯示著動感。</p><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的北齊國佛造像為數(shù)眾多,但像龍興寺這樣表現(xiàn)出多種藝術(shù)手法的,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北齊國佛像藝術(shù)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這也是龍興寺的獨到之處了。</p> <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一東魏佛立像 貼金彩繪 高133厘米。</p><p class="ql-block">該佛像頭頂有高肉髻,表面飾有細密的螺紋,面相方圓清秀,五官寬大,屬于北魏晚期的風格。</p><p class="ql-block">體型雖顯消瘦,但褒衣博帶式大衣輕薄貼體,衣紋的刻畫極具裝飾性。這些都是北魏末年至東魏時期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 佛立像 彩繪 通高84.5厘米</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尊十分典型的北魏晚期佛像,顯示了經(jīng)過孝文帝的漢化改制所帶來的漢族士大夫階層欣賞的佛像風尚,身披厚重的褒衣博</p><p class="ql-block">帶式大衣,具有清瘦瀟灑的體型。衣紋的刻畫為厚重的階梯式,并在胸前束帶。</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立像 貼金彩繪 通高93厘米。突棱的手法刻畫衣紋。</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立像 貼金彩繪 通高115厘米。</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立像 貼金彩繪 通高150厘米</p><p class="ql-block">這尊佛像體現(xiàn)了北齊新風格與北魏晚期傳統(tǒng)的秀骨清象風格的結(jié)合。佛的頭部肉髻低平,面相豐滿,雙目下視,飽含慈悲濟世的情懷。頸部較細,體型顯得清瘦瀟灑。身穿雙領(lǐng)下垂式大衣,衣薄而貼體。身體表面的衣紋為較圓的突棱狀,流暢自如地從左肩處呈放射狀分布于全身。在大衣的表面還以紅綠彩繪制出田相袈裝。</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立像 貼金彩繪 高131厘米。</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立像 貼金彩繪 通高78.5厘米。</p><p class="ql-block">佛像穿鉤鈕式袈裟,施紅色彩繪,衣紋為階梯狀,左手施與愿印。</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立像 貼金彩繪 像高131厘米。</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立像 通高 113厘米</p><p class="ql-block">佛頭頂?shù)娜怊俚推剑砻骘?lt;/p><p class="ql-block">螺紋,面相豐滿,雙目微睜,面帶微笑,身軀豐滿,略顯粗短。佛像身著通肩式大衣,以陰刻線手法表達疏簡的衣紋。</p><p class="ql-block">從這尊佛像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笈多藝術(shù)在北齊時期風格的改變。佛頭后有圓形頭光,內(nèi)圈有圓型浮雕蓮花,外圈殘留六身坐佛,中間的光環(huán)由陰線刻出。</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立像 貼金彩繪 通高 148 厘米</p><p class="ql-block">該佛像頭頂?shù)娜怊俚推剑砻骘椨新菁y,面相豐滿胖圓,雙目下視,嘴角內(nèi)凹,面部含笑,表情慈善。身體部分與頭部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為修長窈窕型,著力刻畫出了細腰與寬胯。輕薄的袒裸右肩式大衣緊貼身體,較圓的突棱狀衣紋從左肩向下分散,疏密有致。這尊佛像雖然蘊含著笈多式藝術(shù)風格,但在體型與服飾的表現(xiàn)方面,則明顯地表現(xiàn)出北齊雕刻的時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立像 貼金彩繪 通高108 厘米。</p><p class="ql-block">該佛像的頭部豐滿,呈卵形,頭頂?shù)娜怊俪瘦^矮的饅頭形,表面所飾的螺紋大而低,充滿了域外風格。面部的五官較小,集中于臉的中部。雙目略微下視,面含笑意。體型豐滿而窈窕,胸部平坦,細腰,寬胯,鼓腹。身體表面的右祖式大衣沒有厚度,只是在身體表面以雙陰線和單陰線交替的形式刻出衣紋。這尊佛像在力圖表現(xiàn)笈多式藝術(shù)風格,沒有流行于后世,但我們可以從它的身上看到笈多藝術(shù)是怎樣同北齊的審美時尚相融合的。</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立像 貼金彩繪 通高151厘米</p><p class="ql-block">佛面相圓潤,雙目低垂,表情沉靜。螺發(fā)細密,肉髻圓凸。腦后圓形頭光殘,剩余部分有浮雕蓮瓣、線刻加彩繪的同心圓、四身淺浮雕的化佛組成。身著通肩袈裟,上飾彩繪田相。跣足而立。</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立像 貼金彩繪 通高162厘米。</p> <p class="ql-block">北齊佛立像 貼金彩繪 高69厘米。</p> <p class="ql-block">佛立像陳列方式。</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坐像 貼金彩繪 高64厘米。</p> <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一東魏 佛頭像 貼金彩繪 通高21.7 厘米</p><p class="ql-block">中國的佛教造像,是古代佛教信徒們的功德寄托,也是無數(shù)名不見經(jīng)傳的藝術(shù)家們辛勤創(chuàng)作的結(jié)晶,我們在研究、鑒賞它們的同時,不能不被其中所包含的深邃思想、豐富哲理、美的風韻所嘆服。這尊佛像就包含著北魏晚期至 東魏的社會審美情趣:清秀的面相,喜悅的表情,蘊藏著豐富的思辦神韻。</p> <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一東魏 佛頭像 彩繪 高26.5厘米。</p> <p class="ql-block">北齊 佛頭像 貼金彩繪 通高28 厘米。</p><p class="ql-block">佛像,奇托著眾生的所有心愿。佛教認為,佛祖的形象不僅是信徒們崇拜的對象,也包含著佛教的全部思想與智慧,它們能看到人間的疾苦,領(lǐng)悟信徒們的期盼。于是,一尊尊神奇的佛像,就成了溝通現(xiàn)世眾生和佛祖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p><p class="ql-block">青州龍興寺出土的石造像也不例外。這尊佛像在他寧靜的神態(tài)之中顯露著內(nèi)心的喜悅與慈悲,達到了完美的藝術(shù)境界。堪稱北齊造像藝術(shù)中難得的精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阳县|
新宁县|
屏东市|
平定县|
鹤峰县|
凌海市|
乌鲁木齐县|
娄底市|
芷江|
安乡县|
峨眉山市|
阿瓦提县|
华池县|
永修县|
马龙县|
射阳县|
禄丰县|
昌邑市|
滨海县|
鄯善县|
确山县|
江山市|
无极县|
苏州市|
尚义县|
柞水县|
清镇市|
全南县|
白山市|
海兴县|
碌曲县|
凤阳县|
永德县|
福安市|
桃园县|
东丰县|
新野县|
揭西县|
观塘区|
如东县|
易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