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山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山下鄉插隊落戶,官方命名為“知識青年”,這是一批國家自抗美援朝后,由國家命名認可的一大批青年群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青是我們國家空前絕后的一代,這是一批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青年群體,今后世界上也可能不再會出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批知青已經逐漸慢慢的在退出,但是知青對我們共和國做出的特殊貢獻,依然會在共和國歷史進程中銘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現如今,這個群體,老的已是耄耋老人,最小的也早早的進入了花甲之年,他們的故事慢慢的在塵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上山下鄉”一詞,我們最早可以追索至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這個概念,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開始的標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真正意義上的上山下鄉始于毛主席發出的“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政府組織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在農村定居和勞動的群眾運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山下鄉先后采取了兩大模式:農場(包括兵團、干校)和插隊的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與農場模式不同:插隊屬于集體所有制,無需政審體檢等手續,也沒有嚴格的名額限制(赴邊疆除外),顧名思義就是安插在農村生產隊,和普通社員一樣掙工分、分紅分口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鄉是以農場模式為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文革造成了中學生滯留學校,到1968年中國出現了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六屆初、高中學生(即“老三屆”)一起畢業的奇景。這年的冬季起,插隊模式就成為上山下鄉的主要模式。人數規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動員力度之強、國內外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絕后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傳達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全國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熱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過去,全國范圍內大約有2000多萬青年上山下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已經成為塵封已久的回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是,這場席卷整個中國大地的上山下鄉運動,不僅影響了2000多萬知識青年的一生,而且沖擊了這2000多萬知青的父母、家庭、學校以及周圍的社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僅“文化大革命”期間,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就高達1600多萬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知青們面對著艱苦的生活環境,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他們不僅要適應農村的生活節奏,還要學會各種農業生產技能。他們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在簡陋的住所里克服困難,用勤勞的雙手和堅定的信念,為農村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青們的付出并非只停留在物質層面。他們帶來的先進文化知識和思想觀念,對農村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積極推廣科學知識,提倡文明新風,幫助農民提高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他們的到來,為農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和發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為可貴的是,知青們在面對困境和挫折時,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他們沒有被困難打倒,反而將困難當作磨礪意志的砥石,將挫折當作通往成功的階梯。他們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勇氣,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青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祖國最南端、最北端、最西端、最東端;在貧窮落后地區、在語言不通的少數民族地區,在深山老林里,在沙漠戈壁里;在孤立海島上、在沒水、沒電、沒路、沒通訊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青春的足跡,雖然吃盡了苦頭,可他們依然挺著胸膛,讓文明、衛生、知識在那里生根開花,現如今,改革開放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能說這不是他們曾經埋下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了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遺憾的是在過去的歷史進程中,就是這么一批青年,一直到了他們步入老年時光,毅然還是默默無聞的犧牲自己的利益,無怨無悔的奉獻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眼下最應該關注的是知青們的晚年生活,給予他們應有起碼的關懷和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們是和平時期,用自己的青春為國家緩解經濟困難和社會矛盾的一代,現在正是他們享受晚年時光的時候,我們應該盡力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是這么一批曾經肩負共和國苦難的青年,眼下,他們的生命列車,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隨時就會有他們的伙伴依依不舍的提前下車,走散在天地之中。</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市|
永定县|
布拖县|
山丹县|
平度市|
左贡县|
襄汾县|
濮阳市|
贵南县|
老河口市|
博乐市|
大安市|
澄江县|
石屏县|
嵊州市|
福建省|
临漳县|
南召县|
孙吴县|
广丰县|
西峡县|
新河县|
循化|
灵山县|
德江县|
铜梁县|
宣恩县|
微山县|
太湖县|
嵊州市|
新竹县|
永平县|
玉林市|
东辽县|
天津市|
共和县|
蓬莱市|
宁波市|
科技|
托克逊县|
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