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夜幕下天橋、古城牌樓燈火輝煌金光熠熠<br>深圳源頭一一南頭古城考略補遺<br><br>統一后的統一<br><br>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br>偏師平百越一戰定乾坤!<br>公元前221年,隨著齊國的最終陷落,歷時十年的中原統一戰爭結束了,戰國七雄去六合一,秦嬴政也自認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而當仁不讓的自詡為“始皇帝”。<br>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很快制定了北守南攻的戰略決策,派出以長子扶蘇為統帥的30萬勁旅修建(把各國原有的長城連接成統一的北疆長城)及戍守北疆長城,抵卸北方驃悍游牧民族的侵擾。<br>同時,其深邃的目光瞄準了五嶺東南的百越之地(包括吳越、邗越、甌越、揚越、閩越、南越、西甌、雒越等諸越部),于公元前219年遣出大將屠睢、副將趙佗統帥50萬精兵,分五路每路10萬攻略百越,統一嶺南。<br>第一路勢如破竹,于當年即攻克東南百越(即吳越、?越、甌越、揚越及閩越),拓展了秦之疆土,統一了百越半壁江山。<br>而出大庾嶺、騎田嶺攻南越(廣東),出萌渚嶺、越城嶺攻西甌(廣西)的其余四路大軍,則由于水土不服,瘴氣、毒蟲、濕熱等自然因素的嚴重干擾,非戰斗減員眾多,與諸越陷入苦戰,敗多勝少,傷亡病返逃跑者近30萬眾,卻只殲百越軍約4.5萬(百越軍也只殘存6000余人),被阻于兩廣邊界,公元前218年大將屠睢陣亡,趙佗領兵繼續與敵纏斗,雙方戰況膠著,形成僵持。<br>公元216年,秦始皇派兵鑿靈渠,連通湘江與漓江水系,確保了征百越軍的后勤糧草供應,才慢慢穩定了軍心。<br>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復遣10萬軍兵,命任囂為主將與趙佗20萬軍合兵一處,猛攻百越軍殘部,最終擊敗主導部落西甌、雒越之軍,秦終于在當年全部占領嶺南百越之地(包括今廣東、廣西、貴州及越南大部),歷時六年苦戰,定鼎嶺南。建立了象郡、桂林郡、南海郡三郡,使秦疆域拓展至南海的″萬里池塘”,完成了“統一后統一”的千秋大業。<br>克百越主將任囂因戰功被封為秦南海郡郡尉(其它二郡另有封賞),副將趙佗則就任嶺南關隘重鎮龍川縣令。<br>遠離了中原家鄉,任囂、趙佗十分重視融合嶺南習俗,親民廉政,改變嶺南刀耕火種落后面貌的工作。提倡軍兵與當地土著通婚,引大批內地人南遷嶺南(客家人)繁衍生息、引入先進中原文化、鐵器、先進耕織技術、冶鐵業等等,對嶺南文明的發展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就起源于那個年代。<br>秦始皇公元前210年逝世后,次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秦國政權風雨飄搖,握有重兵的任囂,趙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背對遠在咸陽的秦二世裝聾作啞,保存自身實力,無意勤王,聽憑章邯二十萬刑徒兵去折騰,只冷眼作壁上觀。<br>公元前206年任囂病死,臨終“托孤",讓趙佗自立為王。<br>趙佗乘機殺死秦命官,任用親信,自立為南越武王(帝)。<br>西漢建立后高祖劉邦全盤接管秦疆土,將象、桂林、南海三郡封給長沙王吳芮。從而觸動了趙佗逆鱗,全然不予“買賬”。依仗其北拒五嶺,勢扼三江之地利,趙佗擁兵守關,雙方劍拔弩張橫眉冷對,大戰一觸即發。高祖先禮后兵派陸賈曉以利害,游說趙佗。攝于漢朝的強大,趙佗應諾了陸賈的游說,于高祖朝、文帝朝二度對劉漢稱臣、納貢。南海郡名義上仍是大漢轄郡 。但在南越(粵)區域內部趙佗仍自稱南越武王(帝)(趙佗公元前204年~137年在位,活了103歲),南越趙氏王朝都番禺(廣州),統治南越(粵)歷五代93年。直到公元前111年才為漢武帝所滅,不折不扣的被“收歸國有”。<br>漢武帝將嶺南三郡分為九郡,屬交趾刺史部管轄。<br>促進北南交流融合的客家人南下又一度進入了高潮。零陵、桂陽嶠道的開通,使中原與嶺南的聯系日益緊密。及至東漢,漢越文化已趨于一致。<br>趙佗其人即是統一南粵的功臣,也是潛在的西漢叛臣,曇花一現趙氏政權的覆滅,正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不可阻擋,無法抗拒。<br>于是,才有了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南頭“蕪城”的始建…</h3> <h3>由嘉木先生創作于2020年秋的繁會勝景圖工筆長卷,堪稱南頭古城版的“清明上河圖″。</h3> <h3>繁會勝景圖之海濱部分</h3> <h3>繁會勝景圖之城外部分</h3> <h3>繁會勝景圖之“朱雀門″(寧南門)部分</h3> <h3>繁會勝景圖之牌樓正街盛況</h3> <h3>收藏于南頭中學(原南頭城)校門首的鳳岡書院牌匾</h3> <h3>半島上的南頭古城</h3> <h3>前灣后海南北簇擁,錨形半島在水中央</h3> <h3>考古剝露的南門翁城基礎<br><br>途到盡頭是歸期<br><br>作為寶(新)安縣治的南頭古城,轄有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自秦始有著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深圳與香港、澳門當然同宗同源同根脈。這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歷史鐵案!<br>南頭古城中有四個同源館,分別為:<br>文化同心館<br>經濟同體館<br>山海同貌館<br>行政同屬館<br>詳盡敘述了同宗、同源、同文、同語、同俗、同心之脈絡。<br>1842年的《南京條約》,晚清割讓了香港本島約78平方公里土地,使國人與香港隔著一條維多利亞灣,但一衣帶之水,如何隔得了同宗同源?<br>1860年的《北京條約》晚清又被迫割讓了九龍地區約49平方公里土地,使國人又痛失九龍,但更添了許多牽掛,共祈愿同宗同源的胞澤早日回家。<br>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晚清復被迫租借了新界近900平方公里領土(占香港總面積90%)。至此,原屬新安縣境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約三分之一的1055.61平方公里土地脫離其管轄,深港自此劃境分治,國人與港九新已咫尺天涯。<br>但這又能說明什么呢?港九新同胞或單獨或與內地同胞聯手,大規模反抗英夷的爆動、襲擊和抗議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同宗同源的血脈親情,須臾不曾忘懷,須臾不曾離開!<br>1997年7月1日那聲世紀鐘聲,宣告了一個新世紀的提前到來,陸、港愛國同胞又何其痛快淋漓!<br>快哉!快哉!</h3> <h3>集二部(吏部與兵部)尚書于一身的明中期重臣,以夷制夷的常勝統帥一一汪鋐</h3> <h3>更接近真實的遠版九街圖</h3> <h3>新安縣志節選</h3> <h3>火炮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完美結合,赤灣炮臺清軍的炮火曾讓英夷聞風喪膽</h3> <h3>消失了的鎮海門,是在數十倍于己之敵的炮戰中倒下的…</h3> <h3>高屋建瓴(四門中最高門)的南頭古城“玄武門″,明萬歷年間被“關閉″,至今無人“能開",城樓也隨黃鶴一去不復返。</h3> <h3>城門樓鳥瞰圖</h3> <h3>唯一的聚秀街特色的雙廊廡街門樓</h3> <h3>此街門樓柱及歇山脊之精美雕刻保存完好</h3> <h3>香港李鄭屋出土漢墓</h3> <h3>此圖北門的位置靠譜<br><br>考略釋疑<br><br>2001~2002年經考古工作者艱辛努力,已探明南頭古城各段城墻的基礎、城墻截面尺寸、墻體構成、排水設施、城墻總體長度、施工用料等許多第一手珍貴資料。其成果之一,南城墻下的“魏晉護壕”已撥云見日,呈獻于大廳廣眾面前,讓人眼前一亮。<br>目前,古城南城墻外考古現場的挖掘工作仍夜以繼日的持續推進,出土了豐富的文物,諸如:磚、瓦、瓦當、陶制品、磁器殘片、螭首、竹簡等等,取得了超出預期的可觀成果,大批文物不久即可隆重面世。悠悠古城的神密面紗即將揭開,光明前景令人期待。<br>歷代墓葬遍布南海郡域內,但均為單、雙穴,土、磚穴墓,多穴墓極罕見。且所有已發現的墓冢等級均不高,與南越武王(帝)趙佗位于廣州的墓葬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引人注目的香港李鄭屋東漢穹頂磚室墓是其著名代表。<br>古城九街中永盈街的確切走向與博物館模型中的推測走向相去較遠。永盈街中軸線並非與模型中牌樓正街(今中山南街)同處一條南北中軸線上,而是由牌樓正街北端至署前大街后西拐,西行約100余米,在觀音閣后墻與節孝祠之間(古迎恩街相近)折向北,一路上行至竹園西緣、鑒波亭,最終抵達早已封閉的拱辰北門。 <br>試想,若永盈街與牌樓正街同處一條中軸線,勢必縱穿新安縣衙,將縣衙一分為二,這是絕無可能的。現存的縣衙僅保留了原縣衙儀門、戒牌坊和正堂三個主要部分,只占原縣衙面積的10%,今報德祠、李象群工作室、西甬道(模型中的永盈街)、星巴克咖啡館等一線寬約60米,進深約70米區域均屬原縣衙范疇。<br>故永盈街位于縣衙、觀音閣以西的推斷應確鑿無疑。<br>可惜今永盈街已被歷史塵埃湮沒,不復當年雄風。<br>新舊街試對標如下:(括號內為新街名)<br>永盈街(已湮沒)、牌樓正街(中山南街)、寺前街(已湮沒)、署前大街(中山西街中山東街)、五通街(梧桐街)、迎恩街(春景街)、聚秀街(聚秀街)、顯寧街(朝陽街)、和陽街(興明街)。<br>九街中仍保留古街名稱的唯聚秀街。<br>聚秀街街門樓很有特色,石柱兩廊廡建筑,寬3.7米,進深4米,屋頂起橫脊,脊頂雕梁,門眉畫棟,精美異常。門內立有乾隆元年一尊《嚴禁四惡》石碑。花街中立警示碑,諷刺意味更濃厚。<br>小小街門樓,九尺方寸之地竟有香火供奉,引人許多遐思。<br>據考,古城有三座吊橋,應設于東、南、西三個方向城門之外的護城河上,作為城防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拒敵于護城河道之外的第一道屏障。<br>南門翁城考古現場的剝露揭示,翁城基礎寬約1.8米,全部由大長方石料鋪就,墻內外由青磚敷面,中填夯實的三合土,頂部雉堞環立青磚蓋頂,是標準的“窄城墻″,與主城墻等高(6米)堅固異常,極難攻克。<br>由于城垣規模所限,城門馬道均單向設置,且與城墻平行,可最大限度的節約占地空間。<br>城南門(寧南門)兩側之水門有水道分別與護城河相連,漕運糧草物資的船舶可直達城墻根,方便快捷,實用有效,其模式脫胎于中原秦漢圍城,文明傳承的脈絡相當明顯。<br>四城門名皆為秦彖體,喻意可謂深遠。<br>牌樓大街、署前大街是古城最繁華街區,縣衙對面是商業中心西集,縱跨三巷,商賈云集,店鋪林立,人頭攢動。商會“東莞會館”就座落其中。<br>畢竟古城規模所囿,牌樓正街東并無對應的東集,略存遺憾。<br>1573年新建新安縣恢復古城縣治,無疑開啟了南頭古城中興之門,古城又一次走向了其發展史上的巔峰。<br>深圳河后海沿岸一線,自東而西曾辟有名噪一時的“新安八景″名日:<br>龍穴樓臺<br>鰲洋甘瀑<br>玉勒湯湖<br>盧山桃李<br>參山喬木<br>杯渡禪宗<br>梧嶺天池<br>赤灣勝概<br>包羅萬象的八景中:樓臺亭閣、瀑布泉(湯)湖、桃李喬木、古渡禪院、梧桐(山)天池、赤灣勝境…風光應有盡有,景色門類齊全。把嶺南山水之鐫秀,海岸曲線之柔美展現的淋漓盡至,嫵媚動人。<br>鴉片戰爭前的1820年前后,是南頭古城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期,城內人口高達20多萬,氣象萬千,蒸蒸日上,民富城強,富甲一方。<br>1820展廳內展出的嘉木先生2020年創作的“繁會勝景圖",堪稱南頭古城長焦距的“清明上河圖″,為古城點染丹青,精工細毫,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br>在西門遺址附近的南頭中學大門內,矗立著成立于1802年龍岡書院的石牌匾,西城墻隅內還有一座文岡書院(已湮沒)。一座縣城兩所“高等學府",這在全國也鳳毛麟角,難得一見。<br>古城內觀音閣井常年清泉溢涌,潺潺成流,使人深信閣中昔日香火鼎盛。如今盡管閣湮僧去,但井壁森森,轱轆猶存,涓涓細流如泣如述…令人唏噓。<br>無獨有偶,西集南端的砥園也疑似有清泉涌出,水花四溢狀如“趵突″,極可能是原城中名井“品芳井"(已湮沒)遺址所在,如此得天獨厚資源不作開發利用,惜!惜!惜啊!<br>從縣衙、公署等建筑規模看,全城99%是古典平房,只有觀音閣等極少數建筑會有二樓,且大多為木質建筑,房屋更新速度快,不易保存。“嶺南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咸(煙)雨中?多少精美的飛檐斗拱曇花一現,盡沒于歷史煙塵之中。玲瓏剔透的木質建筑藝術實在是一門遺憾的藝術。<br>沿山丘自然走向建于丘頂的數百米長北城墻是全城的最高點,其城墻墻基均高于城內建筑群的屋頂,視野開闊,大小南山盡收眼底。設于南山的烽火臺,及時把敵情快速通知城內,設于北門與西門的三處炮臺與大南山的左、右炮臺成犄角之勢拱衛東岸的海疆和古城,使侵略者聞風喪膽,不敢輕啟戰端。<br>西門與西門炮臺,應是在1858年8月11日的古城保衛戰中毀于戰火的。古城軍民在城門被毀,堅城洞開的危急情況下,浴血奮戰、以死相拼、前樸后繼,辰失申得,當天下午即將英夷“掃地出門”。<br>城內的海防公署、備兵府分別掌管海、陸軍,是海陸軍當年的司令部,陸軍除了正規部隊外,還有許多民兵性質的“鄉勇″、“練勇",南頭保衛戰的勝利正是兵民攜手痛打落水狗的典型戰例。<br>古城1700余年以來的興衰史,象一面鏡子折射出城市發展的熠熠光芒。<br>縣治遷移、禁海、遷界,古城凋敝都壓不垮古城人民重建家園的壯志雄心,借助汪鋐、劉穩、王來任、周有德等清明官吏“大義凜然″,“冒死陳情",“據理力諫″。終于復縣、復鄉、展界,不斷迎來古城中興,繁榮興旺,一騎絕塵的良辰美景。<br>今“報德祠″即為紀念巡撫王來任功績而建,初名“巡撫祠"(王來任為廣東巡撫)。<br>鄭和七下西洋,有五次在赤灣港錨泊補給,在赤灣天后廟“辭沙”后起錨直下萬里碧波大洋。讓赤灣港早在明初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母港之一,名揚四海。<br>廣彩瓷器、粵繡織錦、嶺南香茗、莞香名料等名貴商品借鄭和下西洋的東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迅速走向南洋,走向世界。<br>養廉銀從雍正二年開始實行,乾隆十二年成為定制″。從(副)一品官年俸銀180兩,養廉銀則高達15000兩。執行下來,廉潔鮮少得見,貪腐日甚一日。難怪“和大人″富可敵國″,如此養廉如何能廉呢?<br>隨著皇朝的迭代更替,物欲橫流累積豐腴,腐象叢生,危及社稷,這條循環鐵律,反復上演著“水能載舟亦可復舟″的活劇,教訓極其深刻。<br>抗戰期間,日寇曾占領南頭古城,至今在東門和南頭中學操埸西南墻下仍可見日寇留下的碉堡,成為日本法西期蹂躪和奴役中國人民的鐵證。<br>民國期間,古城破敗凋敝,南城門墻下甚至有難民建的臨時窩棚和灶臺,古城呻吟之聲清晰可聞。<br>南頭恢復古城舊貌的工作,進行得卓有成效,每日游客絡繹不絕人頭攢動,古城修復談何容易,修舊如舊殊難把握?但能工巧匠歷來傳承有序,工匠精神在華夏大地上早已開花結果。<br>瑕不掩瑜,一座古色古香與現代氣息結合的新故城已卓立南頭。古城春色,古城春天正向我們闊步走來!<br><br><br><br><br></h3> <h3>抗英名臣兩廣總督體仁閣大學士一一葉名琛<br>被解往印度加爾各答,保持氣節,不屈絕食而亡。</h3> <h3>比翼雙飛的“匠心獨運"、“織金廣彩″館</h3> <h3>嶺南墓葬與中原墓葬同祖同宗</h3> <h3>掘寶</h3> <h3>奧秘發掘現埸</h3> <h3>嶺南風格建筑</h3> <h3>新安八景簡繪圖</h3> <h3>新安縣街全貌俯視圖<br><br>物華天寶人杰地靈<br><br>南頭古城屹立于珠江入海口東岸,扼零汀以懾洋,通四海以揚威。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囗之一。被譽為粵海門戶,是省城廣州海外交通必經之地,中外貿易咸集于此,清道光欽命:“只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簡作:一口通商),更是把南頭古城外貿地位推向極致。<br>這里具有千年古老的曬鹽場、四通八達的陸上轉運站、檣帆林立的捕漁船隊、廣闊無垠的養蠔基地。是粵海之濱第一大水陸碼頭。<br>地理上“前后海灣南北簇擁,錨形半島在水中央”。碧波萬頃的后海與香港元朗(屯門)遙遙相望,帆過元朗即直面浩瀚的南海闊洋。一幅“孤帆遠影碧空盡,碧水藍天不復回″深邃意境之畫卷。<br>唐韓愈詩云:屯門云雖高,亦映波浪沒。<br>劉禹錫詩曰:屯門積日無回飆,滄波不歸成踏潮。<br>(注:屯門即指南頭)<br>南頭萬頃碧濤在詩人心中激起的漣漪,已成千古絕唱。<br>南頭古城的特點首推其強大的軍事防衛功能,南頭古城軍事上的重要戰略地位獨步粵灣。<br>赤灣左、右炮臺、屯門炮臺、南頭城炮臺組成的重火力輸出群,是熱兵器時代立體防卸體系的中堅力量。<br>海防公署(海軍司令部)下轄的屯門水寨海軍艦隊,也會聞風而動,馳騁千里海疆,保衛嶺南水域。<br>1839年11月4日~11月14日,臭名昭著的義律率艦赴新安九龍(即現在香港九龍)搶糧,被清水師阻止,義律下令英軍開火,爆發了官涌之戰,英軍死傷枕籍,連義律也差點喪命,前后接戰六次,英軍一敗涂地,軍艦和鴉片船連夜逃離尖沙嘴洋面。<br>南頭(東莞)所城,大鵬所城陸軍部隊在備兵府(陸軍司令部)統一號令下,互為犄角,相互支援,時刻保持警惕,同仇敵愾,槍鮮甲亮,整裝待發,隨時準備向敵人發出靈魂拷問,予敵致命一擊。<br>海、炮、步協同,三位一體的防卸體系,是任何擅闖珠江的不速之客都繞不過去的珠江第一哨。<br>南頭古城的特點次為“城外有城″。<br>陽壹山下南頭古城城垣內有:<br>城煌廟、北帝廟、關帝廟(武帝廟)、節孝祠、觀音閣、富有糧倉、書院、典當行、錢莊、戲樓、醫館、綢緞店、瓷器、書坊、食肆等。<br>城垣外護城河內側有:<br>文廟、山川廟、潮音庵、培風塔、關帝廟、演武廳、日月壇、社稷壇、先農壇、汪(鋐)劉(穩)祠等<br>完全具備一座傳統中國特色通衢大邑的全部“元素",加之珠江東岸深圳灣畔水深岸曲,天然良港星羅棋布。赤灣港、蛇口港象兩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驚濤拍岸,碧藍接天的海濱,得天獨厚的山海地形,商旅輻輳的興盛之所,使南頭古城應運而生,成為時代的寵兒,成為粵東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迸發出綿綿1700余年璀璨奪目的光輝。<br>古城建筑布局(平面圖)嚴謹,特色鮮明,獨樹一幟,最亮眼處是城墻與護城間空間廣闊,全城重要建筑近半數集中于此,九街中繁華的寺前街也位列其間,大有城中城的嶺南特色,令人拍案叫絕<br>另外,南頭古城英雄輩出,除去前文推介的外,還有:<br>屯門海戰首勝的主帥一一汪鋐<br>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式清官一一吳國光<br>與戚繼光、俞大猷齊名的抗倭名將一一湯克寬<br>不屈盡節的清抗英名臣一一葉名琛<br>平叛靖邊的太守一一陳伯紹<br>辭官首任太守的醫藥學泰斗一一葛洪<br>等等,星光熠熠,相映成輝。<br>師夷長技以制夷一一汪鋐(1466~1536年)<br>明中期重臣,是明代唯一同掌吏(吏部尚書)、兵(兵部尚書)二部權力的人。縱橫官埸三十余載,一生歷任十七職,官至太子太保。長期與敵攻戰過程中,他敏銳覺察出西方先進武器的強大,開始思考西技如何中用?機敏的仿制出葡萄牙人“蜈蚣船"和“佛朗機″炮、銃,迅速裝備部隊。對敵攻心,勸渝葡人雇傭的中國水手反水,為自己國家效力。在1520年屯門海戰中,用仿制武器,以夷人之道還治夷人之身,取得了中國歷史上反對殖民侵略者海戰的首次勝利。朝野震動,舉國歡騰,有力打擊了葡萄牙入侵者的囂張氣焰。<br>兩袖清風一身正氣一一吳國光(?~1587年)<br>1579年吳國光成為自新安縣建縣以來第一位解元,曾任廣西興安知縣、浙江樂清縣令等。任知縣時,迎接巡察之上司不卑不亢,長揖不拜,大挫上司威風,被貶為福建泉州府任教授;任縣令時,吳下令精簡衙門夫役,不再迎來送往游覽雁蕩山的眾多權貴,第二次遭讒謗被罷官。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正氣不在陶淵明之下。<br>放逐回鄉后,欣然接受了新安縣令邱體乾的聘請,擔任《新安縣志》編修,隱于龍岡書院完成文稿。其詳實的著述,成為人們解讀新安縣興衰歷史的鑰匙,廣為傳播,聲震華夏。<br>他還有《石龍軒寓》、《雁蕩詩稿》等著作傳世。<br>名門之后抗倭名將為國盡忠一一湯克寬(?~1576年)<br>其先祖湯和是明朝開國名將,即那位唯一主動辭去軍職退出軍界,并被朱元璋親賜20萬兩白銀安家費,衣錦還鄉的明白人。<br>湯克寬曾任邳州衛指揮僉事、浙西參將,抗倭幾十年,仕途坎坷,屢升屢貶,但他為國效力的初衷始?堅如磐石。他創建了南頭(屯門)水寨,《明史》列傳中載:“倭難初興,諸將悉望風潰敗,獨盧鏜與湯克寬敢戰″。他雖不是常勝將軍,但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愈挫愈勇、屢敗屢戰。是與戚繼光、俞大猷齊名的抗倭名將,閩粵聯手予倭寇、海盜以致命打擊。他曾四戰三捷,一鼓蕩平為害多年的海盜吳平。并建議朝廷招撫吳殘部,無奈海盜生性狡詐,歸順不久復叛,累及湯克寬革職入獄。<br>出獄后,湯克寬仍矢志不渝,忠心報國,英勇殺倭,最終壯烈為國捐軀。南頭人民感其大義豎碑立祠永志紀念。<br>保持民族氣節不屈絕食而亡的兩廣總督一一葉名琛(1807~1859年)<br>葉名琛官拜兩廣總督,擢授體人閣大學士,是堅定的主戰派,曾深受咸豐重用,多次取得對英斗爭的勝利,后由于投降派裹脅,咸豐帝首鼠兩端,轉戰為和,葉名琛被人陷害逐漸失勢,偌大的兩廣總督已無兵餉可用。英夷從內奸口中得此信息,1857年12月底大舉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葉名琛兵敗被俘。1958年1月6日被解往印度加爾各答。<br>1859年葉名琛多次抗爭無果,保持民族氣節,不食異鄉粟米,絕食而亡。<br>靖邊平叛的東官太守一一陳伯紹<br>泰始二年(公元466年)陳伯紹為官廣州刺史偏禆,泰始四年(公元468年),晉康太守劉思道叛亂攻打廣州,殺刺史羊希。同時,又大敗僅領1000老弱前來馳救的東官太守肖惠徽,一并殺害。<br>陳伯紹率西江兵討伐逆賊劉思道,很快將其鎮壓,平息了叛亂。因功升任東官太守。次年又遷升為交州刺史。<br>辭官不做首任太守一一葛洪(284~364年)<br>廣州刺史鄧岳推薦葛洪擔任東官郡首任太守,然而清高的葛洪卻堅辭不受,而是前往羅浮山煉丹修道,鉆研醫學,成為名滿華夏的醫藥學巨匠。<br>縱觀歷史,南頭城人文匯萃,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當之無愧的珠江東岸第一城!<br><br>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賈耽句)。<br>南頭古城的故事不會告一段落,南頭古城的崛起永遠在路上,南頭古城的明天將又是一輪噴薄欲出的朝陽!<br></h3> <h3>古城是這樣煉成的</h3> <h3>九龍海戰中指揮若定的賴(恩爵)大將軍</h3> <h3>金輝耀南疆<br><br>2024年8月25日<br>徐大衛<br>于深圳南頭古城</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宁市|
成都市|
乌兰浩特市|
年辖:市辖区|
定西市|
临高县|
柘城县|
石渠县|
伊川县|
萨嘎县|
宁陕县|
集贤县|
丹阳市|
海门市|
连江县|
海盐县|
牡丹江市|
溧水县|
沁水县|
浑源县|
巴马|
萨嘎县|
吴江市|
陕西省|
简阳市|
上蔡县|
奉贤区|
绵阳市|
沂水县|
牡丹江市|
富宁县|
鄄城县|
河津市|
芦山县|
顺义区|
罗江县|
和田市|
涟源市|
安国市|
沙洋县|
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