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炊煙 時光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故鄉的炊煙,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畫,輕輕描繪在我記憶的深處。它不張揚,不奪目,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和溫暖。對于長期遠離故土的我來說,那裊裊升起的炊煙,是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是歲月長河中永遠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兒時的清晨,炊煙裊裊升起,和薄薄的云霧融合在一起,村莊被輕紗似的煙霧籠罩著。路邊的楊樹被一絲絲一縷縷的炊煙纏繞,炊煙在樹葉間隙里飄舞升騰,為古樸的村莊添上一抹溫馨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伴隨著炊煙的升起,沉寂一夜的村莊便活躍起來,充滿了生氣。雞鴨爭先恐后啄食,有那不安分的公雞撲扇著翅膀追逐、調戲母雞。貓狗跳前蹦后,豬也哼哼唧唧拱著主婦的腿鬧著要吃食。在生產隊長“開工了,開工了”的吆喝聲中,男人們扛著犁耙、牽著耕牛,女人們手持鋤頭怱怱忙忙去地里干活。二哥和我趕著為生產隊飼養的兩頭牛,去襄河堤上放牧。晶瑩的露珠在草尖上閃爍,周圍空氣十分清新,牛兒悠閑地啃食著新鮮的青草,不時打著響鼻。</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忙碌的一天在升騰的炊煙里開始了。</p><p class="ql-block"> 傍晚時分,天空漸漸染上了一層淡淡的橘紅色,夕陽的余暉灑在田野上。農民們結束了一天的辛勤勞作,開始收拾工具,他們或扛著鋤頭,或牽著耕牛,說說笑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們一群小朋友,背著裝滿豬草的簍子,滿懷喜悅之情,你追我跑瘋逗著往家趕。</p><p class="ql-block"> 炊煙從遠處的村莊升起,裊裊上升,與晚霞相映成趣。空氣中彌漫著柴火和飯菜的香味,那是家的味道,是一天勞累后最溫暖的慰藉。隨著夜幕降臨,牛羊歸欄,雞鴨回籠,村莊的燈火一盞盞亮起,家家戶戶開始分享晚餐。這是一個簡單又充滿溫情的時刻,是鄉村生活最樸實無華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每當憶起故鄉的炊煙,就會想起那充滿煙火氣的味美可口的食物。大哥常領著我們在灶火里燒烤饅頭、粑粑。我們用火鉗夾著饅頭、粑粑在柴火上燎燒。燒烤過的饅頭、粑粑,色澤金黃,上面布滿焦斑,外皮酥脆,內里柔軟,散發著濃郁的麥香氣。我們還在灶里燒烤玉米、紅薯、芋頭。我們把玉米、紅薯、芋頭放到火灰窩里,再將火灰覆蓋在上面。一兩個小時后,這些食物就在火灰里燜熟了。燒烤的紅薯、芋頭,外焦里嫩,甜而不膩,口感軟糯。</p><p class="ql-block"> 母親往往在飯蒸熟后,再往灶里加把柴,將飯在鍋里再燜一會,鍋底就會結一層金黃色的鍋巴。這鍋巴也可隨飯盛到碗里吃,鍋巴的焦脆和米飯的軟糯形成鮮明對比,給人以豐富的口感體驗。也可將鍋里的飯盛到筲箕里,將米湯倒進鍋里,和鍋巴混合成鍋巴粥,吃起來噴香噴香。</p><p class="ql-block"> 現在城里流行的各種燒烤,雖然加了眾多調料,吸引的年輕人趨之若鶩,但我感覺遠沒有兒時灶火里燒烤出來的食物味美,因為它缺少柴草的芳香和鄉土、薪火的傳統滋味。</p><p class="ql-block"> 還有在那灶里用瓦罐文火煨出來的雞湯,加上糯米、紅棗,撒上香蔥。端上桌來,頓時香味四溢,肉質鮮美,湯汁醇厚,回味悠長。幾十年來,我到過無數城市,上過數不清的酒樓餐館,喝過各種雞湯,但都比不上故鄉土灶文火煨出來的瓦罐雞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煙火的地方必有人家。炊煙裊裊,是家庭溫暖的標志,是生活氣息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母親堪稱我們家司掌煙火的女神。清晨,天蒙蒙亮,母親就輕輕起床了。她先是清理食材,爾后點燃灶火,把柴草叉進灶膛,火苗歡快地噼里啪啦作響。濃濃的火光,映紅了母親的臉龐。煙翻卷著涌進煙囪,從屋頂的煙囪口冒出淡淡的白,隨著風兒扶搖直上,款款深情地去擁抱遠方的早霞。</p><p class="ql-block"> 鍋碗瓢盆的碰擊聲,母親的呼喚聲,催促我們起了床。吃過母親準備的早飯,背上書包去上學。母親則解下圍裙,拿上農具去生產隊做工。夕陽西下,母親再次回到灶臺前,像炊煙那樣周而復始地流連在自己溫馨而清貧的家園。</p><p class="ql-block"> 炊煙是母親對兒女的呼喚,是母親連接著兒女的一條長線。兒時的我們,都比較貪玩,往往玩著瘋著就不知道時間的早晚。但只要看到家里的煙囪冒出了炊煙,或者聽到母親的呼喊,就急忙回家吃飯。后來久住外地,總是渴望看見故鄉那縷縷炊煙,渴望聽見母親親切地呼喊“昌——德——回來吃飯”!</p><p class="ql-block"> 我們家當時非常貧困,母親憑著她單薄的身軀、一雙小腳,養活著老的老小的小的六口之家。雖然生活非常艱辛,常吃糠咽菜,但母親總是千方百計填飽一家人的肚子。再苦再累的日子,炊煙照常日復一日地升起。</p><p class="ql-block"> 煙火粗糙了母親的雙手,褪盡了母親的紅顏,皺紋一天天爬上了母親的臉龐。只有炊煙懂得,母親皺紋里鐫刻了多少歲月的滄桑和辛酸。</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母親司掌的炊煙里慢慢成長,又在母親司掌的炊煙中飛出了家園,飛離了故鄉。</p> <p class="ql-block"> 炊煙如同一根沒剪斷的臍帶,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p><p class="ql-block"> 十八歲時,我當兵了,一當就是二十四年。每當夜深人靜時,心中涌起對故鄉深深的思念。炊煙,那淡淡的,帶著柴火香氣的煙霧,仿佛是母親溫暖的呼喚,穿越千山萬水,縈繞在我的心頭。那炊煙,是故鄉最樸素的符號,是母親最溫馨的守候。</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五月,當兵四年半的我第一次探家。隨著急馳的火車駛近武漢,離家鄉越來越近時,心中的激動和期待也隨之高漲。接近旁晚,我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遠遠望見村莊裊裊升起的炊煙在微風中搖曳,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我加快腳步,終于回到了久違的家。見到母親時,我激動地流出了眼淚。母親眼神中充滿驚喜和慈愛,忙撩起衣襟擦眼睛。炊煙、母親、家,這些簡單的元素構成一幅最美的畫面,讓我的心靈得到了最深切的慰藉。這就是回家的意義,這就是親情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緊接著,母親在廚房里忙碌起來,她的身影在蒸汽中若隱若現。鍋鏟與鍋邊的碰撞聲,水沸騰的聲音,油花在鍋里跳躍的噼啪聲,構成了一曲家庭交響曲。我則象兒時一樣,坐在灶口前的小凳子上,邊添柴加火,邊和母親嘮嗑,十分開心溫馨。不一會,桌上擺滿了母親精心制作各種佳肴。二哥、二嫂、幺弟、還有侄兒侄女圍滿一桌,有說有笑地吃著團聚飯。</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轉業地方工作,無論身在何地,炊煙總能喚起我對母親、對家的回憶。炊煙,是歸家路上最溫馨的指引,也是遠方游子心中最柔軟的牽掛。</p> <p class="ql-block"> 母親,是我們家庭的中心和靈魂。她司掌的煙火,溫暖而明亮,照亮了每一個角落,溫暖了每一顆心。她不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兒孫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母親的炊煙,哺唷了一代又一代人。由于她的精心呵護,我們家由一棵羸弱的小樹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人丁興旺,四世同堂。</p><p class="ql-block">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我們無論走到哪里,母親永遠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每當春節團聚時,母親總要幫兒媳們燃起煙火,親手做出她最拿手菜肴。安排我們兒子兒媳八人坐一桌,安排孫兒孫女圍一桌。在燭光閃耀,香煙裊繞的熱烈氛圍中,四世同堂陪伴著母親,令她無限欣慰,令全家人無比感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炊煙,是母親在灶臺上精心培育的花朵,它綻放在每一個清晨和黃昏。炊煙是母親用生活書寫的無言詩篇,它不要華麗的辭藻,卻能深深觸動我們的心弦。</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嵊州市|
玉门市|
甘泉县|
丘北县|
曲靖市|
阜新市|
泸西县|
新晃|
安义县|
建瓯市|
丰都县|
宁波市|
沐川县|
三都|
丰镇市|
来宾市|
麟游县|
望都县|
光泽县|
长乐市|
邓州市|
县级市|
盐池县|
靖远县|
武清区|
闻喜县|
邳州市|
南安市|
龙海市|
曲沃县|
竹北市|
前郭尔|
洛南县|
雷波县|
芦山县|
新津县|
阜南县|
余姚市|
时尚|
澎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