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內蒙古清水河縣博物館展陳的漢代銅鏡,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征集于民間。對于在北疆內蒙古地區發現或出土的漢代銅鏡,與歷史上“昭君出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p><p class="ql-block">古人正衣冠之鏡是由青銅鑄造的青銅鏡,至漢代已形成燦爛的銅鏡文化,除了作為生活用品外,漢代銅鏡還被當作彰顯身份的特殊象征物被王昭君帶去了匈奴。</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54年北匈奴呼韓邪單于被其兄打敗,為了自身安全便歸附漢朝遷于光祿塞(今內蒙古固陽縣、烏拉特旗一帶)居住。競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于來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同時自請為婿:“愿婿漢氏以自親”。意思是“我愿做漢家女婿,與漢進一步鞏固親近關系”。漢元帝認為與呼韓邪實現政治上的聯姻,可使我北疆邊境“長久無兵事”。于是遂將宮女王嬙(字昭君)賜于呼韓邪為妻。為體現漢朝對匈奴政治上的信任和支持,漢元帝將“建昭”年號改為“競寧”,意思是希望邊境安寧。昭君出嫁匈奴,既是和親使者,也是我漢朝中央的代表。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王昭君出塞了。呼韓邪得到漢朝的支持保護,大為歡喜,封昭君為“寧胡閼氏”,意思是匈奴人得到了昭君,漢匈兩家從此是一家了。</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出塞路線歷史上并無明確記載,根據眾多遺留文獻和研究成果,昭君出塞路線走的當為丈夫當年入漢覲見之路,所過郡縣有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等,就是今天的內蒙古、陜西、甘肅等地區。所走道路為秦始皇所筑的秦直道,和親隊伍或乘騎或坐車,一路奔波進入匈奴境地。</p><p class="ql-block">王昭君入嫁匈奴后,與匈奴各階層展開了廣泛的接觸交流,教他們學漢字,表演漢族歌舞,將象征高貴的銅鏡賜與匈奴婦女。匈奴婦女得到漢族銅鏡歡喜異常,仿佛從“失我焉支山婦女無顏色”,中又看到了美麗的容貌。在王昭君的影響下,漢匈和平局面持續友好了半個世紀。</p><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首先,王昭君出塞對鞏固漢匈兩族團結友好、和平交往交流,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發揮了積極作用。其次,對推動漢匈民族在文化認同、深度融合,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鑄牢奠定了歷史性基礎。第三,匈奴歸漢屯住朔方、云中一帶,與關中移入的漢民族共同開發建設北疆,對增加北疆人口,繁榮發展北疆經濟與文化貢獻了巨大力量。根據考古資料,遺存于呼和浩特地區的八十多座漢代城池以及清水河縣境內的三座漢代古城,這是漢匈民族走向融合最有力的佐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乐市|
济南市|
凭祥市|
广汉市|
巩义市|
花莲县|
龙游县|
奉节县|
恭城|
诸城市|
邻水|
酒泉市|
保定市|
凌源市|
姜堰市|
南乐县|
咸宁市|
平武县|
孝昌县|
平果县|
会理县|
息烽县|
巨野县|
通许县|
柘城县|
蕲春县|
仪征市|
达拉特旗|
凤城市|
延吉市|
西青区|
芮城县|
天津市|
奉节县|
五河县|
左权县|
台北市|
若尔盖县|
成武县|
广西|
吴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