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333333">“LJ-B”行動之軍工在燃燒的土地上記三五一六七后勤部</font>?</b></h3> <p class="ql-block">軍工在燃燒的土地上記炮一旅后勤部南疆作戰的有力保障</p> <p class="ql-block">配合保障一三九師藍劍B行動紀實</p> <p class="ql-block">親愛的戰友兄弟們:短短的幾年軍營生活奠定了我們終身的戰友情誼,并引以為一生的自豪和財富。雖然離開了軍營,各自回到了家鄉為家庭奔波。雖然我們聚少離多,但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永遠走不出軍營賜予我們的品格。</p><p class="ql-block">蘭州戰友薛謀部長、譚慶國政委、汪學亮、王永勝、唐毅等戰友。在活動中,得到了寶雞、西安、延安等地的戰友大力支持和友誼座談茶話會活動。老首長、老戰友長期在后勤部隊是奉獻者、貢獻者,為部隊建設,為后勤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特別巨大的貢獻,是參與者,又是見證者。</p><p class="ql-block">他們分別為寶雞戰友:王廣敏政委、張福緒部在、唐志峰科長、于俊賢、段鳳岐、李玉懷等戰友。</p><p class="ql-block">西安戰友:鄧志平、郭久菁、高榮躍、王潤年、張永科、馮友軍、田述忠、周飛、王文杰等戰友。</p><p class="ql-block">延安戰友高文學、羅亞軍、賀延利等戰友們的積極參與和熱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感謝寶雞戰友們的熱情支持和豐盛款待</p> <p class="ql-block">離別兩依依在火車站留念</p> <p class="ql-block">感謝寶雞戰友們兩日來的辛勤陪伴</p> <p class="ql-block">感謝張福緖戰友提供參戰時期的珍貴照片19張</p> <p class="ql-block">感謝彭周文戰友提供的珍貴照片</p> <p class="ql-block">西安戰友們熱情接待</p> <h1><p><font color="#167efb"><b>炮兵第一旅修理所赴滇作戰簡述</b></font></p><br><b>精簡整編</b><br></h1><h3>1985年10月16日,在百萬大裁軍中,炮兵第15師整編為炮兵第1旅,從組建一開始就擔負起赴滇輪戰的任務。11月底炮兵第1旅歸陸軍第47集團軍指揮,作戰番號為陸軍第14集團軍(丙)炮兵第4師(丙),部隊代號35167。<br>部隊輪戰的預先號令發布后,全旅立即展開緊張的戰前準備,停止休假、收攏部隊,思想發動,調配裝備,補充人員,精簡整編,原炮兵第15師修理所擴編為炮兵第1旅修理所,編制人數120人。擴編后的修理所以原師修理所為主體,從各團修理所抽調了40多名骨干,組建起一支作風精良,技術過硬,工種齊全,保障有力的全新的技術保障分隊。<br>新組建的修理所一邊開展赴滇輪戰動員教育,對官兵思想進行調查摸底,用老山精神教育官兵、激勵官兵,全所干部戰士踴躍報名要求參戰,紛紛向所黨支部遞交血書、請戰書和火線入黨申請書,決心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筑進祖國的南疆長城,用青春的熱血書寫軍旅榮光。一邊整合技術力量,組織兩個檢修組,配合軍工廠技術人員,深入各營炮連,晝夜突擊檢修,對所有的裝備、器材做到逐車、逐炮、逐部、逐具、逐件的全面檢修。共檢修火炮108門次,光學器材530部(具),輕武器2575支,車輛667輛次。在部隊出發的前一天,有兩臺紅巖牽引車發動機不能正常工作,修理所的技工冒著零下20℃的氣溫,奮戰了整整一個晚上,趕在第二天早上9點鐘前排除了故障,確保全旅裝備齊裝按時出發,受到旅首長和軍區后協工作組的高度贊揚。</h3> <h1><b>開赴南疆</b><br></h1><h3>云日輝映,蒼山雪寒。旅部坐落在永登莊浪河畔,東西為高山所圍,為通往河西走廊之要道。古老的長城烽燧,依然高聳于東山之巔,此時遙瞻,境由心造,我們似乎又看見其裊裊烽煙,一切景象無不增添戰爭氣氛!<br>1985年12月28日,這一天,永登天空飄起了大雪,紛紛揚揚的雪花仿佛在為出征的將士壯行,火車陣陣的汽笛聲似乎在為赴疆的官兵助威。我們所跟隨旅機關從永登車站登上南去的列車,途經蘭州、寶雞、成都等地,于1986年1月2日順利地到達昆明市牛街莊車站,行程2799公里。隨后又摩托化開進375公里,于1月6日11時到達云南省硯山縣稼依華僑農場集結。<br>稼依華僑農場始建于1963年,位于硯山縣西部、平遠壩子東部邊沿。全場共有412戶1417人,其中歸僑僑眷246戶843人,下轄9個農業生產隊,是連接貴州、四川、廣東、廣西及越南的重要通道,也是老山作戰時部隊重要的集結地之一。<br>部隊到達預定集結地域,恰巧新年即將到來,我們就在野戰營區門口搭起了彩門,彩門兩側的對聯十分霸氣,上聯是 “揮師南疆迎新春 嚴懲越寇保家國” 橫批是“錘聲叮當”,一下子使戰地充滿了生活氣息。圍繞臨戰訓練管理要求,所領導在抓好駐地環境衛生的基礎上,以“祖國在我心中”為主題,大力開展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教育,狠抓一日訓練和生活制度的落實。部隊歌聲嘹亮、軍容嚴整,訓練有素,樹立起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同時,根據老山作戰火炮技術保障的特點,修理所集中兩個多月時間,組織技術力量,對全旅所有火炮、車輛逐個進行了檢修,對各種光學器材進行了測試,對所有槍械進行了校正,確保槍支、火炮、車輛始終處于最佳技術狀態。</h3> <h1><b>配置靠前</b></h1>老山戰場邊境線蜿蜒曲折,防御正面寬25公里,盤龍江從中部貫穿,敵我陣地犬牙交錯,膠著緊貼,敵情、地形復雜多變。進入戰區后,按照旅指的安排,針對炮兵陣地點多線長的特點,修理所詳細制定保障計劃,合理配置修理力量,采取分片包干、隨營保障的方法,做到就近保障,靈活保障,精心組織,科學計劃,提高陣地技術保障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其“三線六點”保障配置布局如下:<br>所長陰滿祥率領基本保障分隊,主要保障一分群配置在保腦、格界的152加榴炮1營、130加農炮2營炮陣地,為炮兵陣地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指導員崔永哲帶領荒田保障分隊,重點保障二分群配置在猛硐、上馬槽一帶的130加農炮1營(欠3連)、130加農炮3營、152加榴炮2營炮陣地,確保火炮隨時拉得出、打得準;志愿兵、火炮修理工韓正權,一人保障配置在盤龍江以北12公里地域的130加農炮營3連直瞄火力陣地,全天候開展應急搶修;此外合理搭配技工,對口炮兵陣地,為每個營配備了2名修理工實施伴隨保障;車輛工程師潘尚元帶領小石洞車輛保障分隊,對全旅所有火炮牽引車及汽車營的車輛進行定期保養檢修。<br>“三線六點”布局,為保障一線大大縮短了距離,為支援一線戰斗贏得了保障時間,為全旅實施重點保障、跟進保障、提前保障、機動保障,創造了有利條件。<br> <h1><b>技術革新</b></h1>在老山防御作戰中,炮一旅修理所針對炮戰頻繁,單炮發射量大,擦拭彈丸工作重,搶修火炮反后座裝置時間長等作戰特點,及時成立了由所長陰滿祥、火炮工程師尹加敏、一班長寧乾述、六班長黃貴德等骨干組成的技術革新小組,在旅后軍械科的全力支持下,經過無數次精心研制,創造性地研發了“炮彈、彈丸快速除油器”和“多功能火炮快速反后座器”兩大技術革新成果,有效地提高了擦拭工效,縮短了操作時間。<br>“炮彈、彈丸快速除油器”,把過去擦拭一發彈丸時間需15至20分鐘,提高至10至15秒鐘,既減輕了炮手勞動強度,節省了擦拭材料,又避免了情況緊急,給炮管造成的危害。“多功能火炮快速反后座”結構簡單,攜帶方便,由原來檢查一次反后座裝置需15至20縮短到3分鐘,由過去檢查需五到六人減少到一人就可完成。<br>“炮彈、彈丸快速除油器”和“多功能火炮快速反后座器”的研制成功,得到了蘭州軍區、成都軍區的充分肯定,獲得軍區“技術革新獎”,并迅速在各部隊進行推廣,《解放軍報》還在顯要位置進行了專題報道。<br> <h1><b><font color="#333333">戰時培訓</font></b><br></h1><h3>部隊進入戰區后,針對道路駕駛環境復雜,火炮射擊受損加大,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等特點,修理所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的要求,在組織開展工程車野外展開與撤收訓練,全力提高修理保障人員業務技術水平的同時,一方面組織全旅駕駛員開展戰中進行了復訓,重點強化車輛運行中的戰時搶修訓練。并針對不同車型,逐個裝置講解,認真探索更便捷的戰場搶修方法,著力破解車輛行駛途中的突發故障難題,使30多名骨干駕駛員提升了應急處突的能力。一方面在內部開展火炮修理工實戰化集訓,采取“理論授課、現場提問、實際操作、考核驗收”的方式,邀請專家對火炮維護保養、故障排除等內容進行授課,重點對復雜戰場環境下的應對方法進行組訓幫帶,有效解決了維修過程中存在的棘手問題,增強了干部戰士保障打贏的信心。旅后運輸科、軍械科對修理所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47集團軍《猛進報》還以“35167部隊運用‘答辯會’進行訓練,形式活,效果好”為題,對我所進行了專題報道。</h3> <h1><b>陣地搶修</b><br></h1><h3>“我們搶修要‘搶’出戰斗力。”修理所強化戰時裝備快速搶修的應急應戰能力。每次拔點作戰炮擊前夕,所主要領導明確責任,交代方法,提出要求。各個分群保障組組織精兵強將常常冒著呼嘯而過的炮彈聲,實行晝夜搶修保障。做到“小故障不過時,大故障不過夜”,確保全旅火炮隨時處于作戰狀態。與此同時,面對氣候多變、作戰頻繁的極端條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隨機應變、靈活處置,爭分奪秒,反應迅速。10月14日,“蘭劍B行動”前夕,指導員崔永哲帶著工程車和張金全等修理工,正在炮陣地進行搶修,突然敵我雙方炮戰此起彼伏,陣地彌漫著一片火海,他們冒著炮聲和硝煙,堅持檢修完最后一門炮,這才把工程車快速開到了山下安全地帶。一次152毫米一個炮連,因連續發射數百發炮彈后,炮床上的土質被震松了,幾門火炮又先后發生了故障,隨營保障的幾位修理工顧不上饑餓疲勞,立即搶修炮床,及時排除故障。之后一門門火炮怒吼著發射出一群群的炮彈,呼嘯著映紅了天空,炮彈雨點般地落下,在敵人占領的陣地上開了花,有力地支援了步兵戰斗。<br>始終做到火炮打得響、打得準,車輛拉得出、開得動,是檢驗修理所戰斗作風和技術水平的試金石。在歷時一年多的火炮技術保障中,旅修理所不斷加強戰地思想工作,努力激發官兵戰斗意志,全所配屬到一二分群炮陣地的修理技術人員,始終堅守在炮陣地上,與一線官兵同吃、同住、同作戰,做到車炮隨壞隨修,故障隨出隨排,有力地保障了部隊743次大小炮擊,出色完成了“7.3”“10.14”“10.19”“1.5”“1.7”等步兵出擊拔點炮擊戰斗保障任務。參戰期間全所共檢修火炮871門次,檢修車輛3676臺次,其中送廠大修25臺,二級保養258次,戰中排除各類故障805起,使火炮始終保持了良好的技術狀況,保證了全旅火炮不間斷地參加戰斗,圓滿地完成了全旅作戰技術保障任務。<br>老山前線既是邊疆,又是少數民族地區,1986年1月至1987年4月,旅修理所認真貫徹旅黨委關于加強戰區“兩個文明建設”的指示精神,積極開展軍民共建工作,為當地群眾修理大中型農機55臺,汽車15臺,小型農具43件,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好評。 <br> 1986年7月下旬,老山地區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災,沖毀了公路、橋梁,沖斷了通信線、給養線,沖垮了工事、塹壕,沖走了裝備、物資。地處荒田的保障組也遭受了空前的暴雨侵襲,洪水傾瀉而下沖向山腳住處,指導員崔永哲鳴槍組織官兵及時撤離,避免了部隊官兵的傷亡。之后,他又和官兵一起冒著被山體淹埋的危險,為前沿抬擔架、背傷員的官兵搶修道路3公里,并徒步20余里泥濘山路,為一線陣地背送干糧罐頭等物資。與此同時火炮工程師尹加敏帶領部分修理工冒雨逐陣地逐門炮進行檢修,使每門火炮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戰斗力,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戰地贊歌。</h3> <h1><b>總結戰評</b><br></h1><h3>4月的南溫河,正是杜鵑花盛開的季節,也是老山蘭芬芳的花朵開的鮮艷之時。我知道,那漫山遍野盛開的鮮花,是用烈士們的鮮血澆灌出來的。1987年4月14日至5月5日,我們隨旅回撤集結地平遠街進行作戰總結和戰評工作。在旅戰評工作組的指導下,修理所開展了“老山戰場人人有功,但能人人立功”大討論。黨支部結合干部戰士的思想實際,開展了重溫入黨志愿書,組織觀看《功在老山》《英魂長存》等錄像,宣讀親人來信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較好地克服了“不立功就不光榮”“不掛軍功章就無法和親人見面”等模糊認識,淡化了爭功的想法,形成了讓功的風氣。全所有95%的戰士表示要正確對待榮譽,不伸手、不要名、不爭功。由于各項工作成績突出,技術保障及時有力,修理所獲得全旅“機動保障,成績顯著”錦旗,榮立集體三等功。火炮修理工韓正權榮立一等功,所長陰滿祥榮立二等功、指導員崔永哲和10余名干部戰士榮立三等功,火線入黨6名,20名干部受到嘉獎。其間,成都軍區司令員傅全有、47集團軍軍長錢樹根、炮一旅旅長成福順先后到旅后修理所進行看望并視察了修理保障點。</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源|
南部县|
金坛市|
苍梧县|
六枝特区|
喜德县|
阳城县|
鹤庆县|
稷山县|
定边县|
同江市|
普兰县|
肇东市|
潮安县|
桃园市|
吴江市|
浮梁县|
广汉市|
富平县|
石楼县|
南康市|
隆安县|
宁乡县|
永胜县|
临潭县|
治多县|
扎赉特旗|
汝南县|
宜都市|
金溪县|
咸宁市|
栾川县|
湘潭市|
德安县|
满洲里市|
丹东市|
汾阳市|
原平市|
山丹县|
康马县|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