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號14882803</p><p class="ql-block">作者:云,攝影: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太原晉祠風景區,位于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始建于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千年晉祠已成為集中國古代祠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在這里有100余座建筑,96株古樹名木,400余通碑刻,200余幅詩文匾聯,以及百余尊雕塑和30余尊鑄造藝術品。這其中有“三絕”“三寶”“三匾”,可謂是晉祠的重頭戲,它們是孤例,是奇跡,是瑰寶。</p> <p class="ql-block">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國宗祠;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集約載體,國內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筑類型、時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是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晉文化系統上溯西周封唐建晉至盛唐肇創文脈傳承的實證;是世界王氏、張氏發祥地。</p> <p class="ql-block">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周成王姬誦封胞弟姬虞于唐,稱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來叔虞宗族的一支遷至晉陽,在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建祠宇,稱唐叔虞祠。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晉。</p> 今天有大批小學生來晉祠參觀,了解歷史文化與古建筑。 <p class="ql-block">晉祠的原名為晉王祠,最初為唐叔虞祠,即唐國。后來他兒子燮改國號晉。</p> 剛一邁進唐國大門,就見一照壁。須彌座上正反兩面都有雕刻。 朝外的一面(東向)為“福、祿、壽”圖。 朝內的一面(西向)為“群仙會”圖。 <p class="ql-block">飛龍閣內供奉的是司馬鄴,他是西晉末代皇帝,晉武帝司馬炎之孫,吳敬王司馬晏之子,晉惠帝司馬衷和晉懷帝司馬熾之侄。</p> <p class="ql-block">龍興晉陽雕塑,高6.99米,寬9.5米,重2500公斤,為紀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由張熙玉歷時三年設計而成。</p> <p class="ql-block">中間騎馬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左側為國舅長孫無忌,右側為李績,左前站立者是尉遲恭,最右側站立者,前是魏征,后是馬周。</p> <p class="ql-block">《晉祠》座屏,造型參照故宮景仁宮元代大座屏雕刻而成,正面刻有著名散文家梁衡撰寫的散文《晉祠》?!稌x祠》一文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編入教科書,晉祠的山水,晉祠的勝境,躍然紙上,成為幾代人熟讀的經典美文。</p> 走到這里才是真正到了驗票的地方,可見景區規模之大。 <b>晉祠的三名匾,即“水鏡臺”、“對越”、“難老”。</b> <p class="ql-block"><b>水鏡臺</b></p><p class="ql-block">穿過山門進入晉祠,最先見到的便是與正殿遙相呼應的水鏡臺。這是一座現存較大的明清戲臺,也是一座由殿樓和卷棚合而為一的特殊建筑。共懸有兩塊匾額,一塊是清康熙武舉楊廷翰所書的“三晉名泉”。</p> <p class="ql-block">另一塊兒就是晉祠三匾之一的“水鏡臺”,懸在清代補建的卷棚上,是清乾隆年間的翰林及著名書法家,晉祠人楊二酉所題,被譽為“秀麗之筆”。</p> <p class="ql-block">水鏡”一詞出自《前漢書 · 韓安國傳》中的“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意為忠奸是非盡人皆知,以此將戲臺命名為水鏡臺,是取“清如水,明如鏡”之意。</p> “ 繼續往前走 <p class="ql-block"><b>“對越”</b></p><p class="ql-block">“對越坊”是一座四柱三樓,單檐歇山頂的功德牌坊。整個牌坊以琉璃覆頂,造型玲瓏剔透,華麗典雅,下有一對鑄造之法極為精美的鐵獅蹲坐其左右,越發顯得牌坊高大壯麗。</p> <p class="ql-block">對越坊建于明朝萬歷四年,相傳是太原縣舉人高應元出資修建并親筆書寫的。“對越”出自《詩經·周頌·清廟》中的“秉文之德,對越在天”,有報答宣揚祖先的高尚功德之意。</p> <p class="ql-block">“難老”與三絕之難老泉</p><p class="ql-block">自對越坊往左手側走,在水母樓以東,有一座八角攢尖頂的難老泉亭,亭子以灰瓦覆頂,整體平面呈八卦八邊形,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雖然經過了明朝的重建,但間架依然保留著北齊風格。</p> <p class="ql-block">亭內有多幅匾額,其中懸在西向,由傅山所寫的“難老”立匾,筆力遒勁,最是引人注目,被譽為“神奇之筆”,是晉祠第一名匾,與“水鏡臺”和“對越”同為晉祠“三匾”。</p><p class="ql-block">“難老”二字所形容的源源不斷且生生不息,并保持清澈透明的泉水,就在亭中,名為難老泉,是晉祠“三絕”之一。</p> <b>晉祠的三絕:難老泉、侍女像、周柏</b> <p class="ql-block">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二是魚沼泉,三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也是晉水的源頭,俗稱“南海眼”“南老泉”,號稱“晉陽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泉水出自地平線下約5米處的斷層巖,水溫常年保持在17℃左右,即使是在隆冬之季,水中生長的一種特有的水草,仍能碧綠如茵。</p> <p class="ql-block"><b>周柏也是三絕之一</b></p><p class="ql-block">周柏位于晉祠圣母殿的北邊。這棵柏樹是北周時期種植的,作為一棵古代遺留的柏樹,在當地人看來,它就是一種長生不老的象征,故而被列入晉祠三絕之中。</p> <p class="ql-block">周柏歷經數千年風雨滄桑,依然蒼勁挺拔。它的樹干粗壯,紋理扭曲盤旋,仿佛在訴說著漫長歲月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柏形態奇特,有的枝干似龍盤曲,有的似鳳飛舞。</p> <p class="ql-block">獻殿是晉祠的三寶之一,它是專門用于供奉祭品的場所。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后辟門外,均筑堅厚的檻墻,形如一座涼亭,靈巧而豪放。</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也是晉祠三寶之一。</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坐落在飛梁以西,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難老泉,它獨居中軸線末端,冠于全祠。</p> 這就圣母殿前的魚沼 <p class="ql-block">木雕盤龍是晉祠古建三絕之二。</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的木雕盤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云生,一派生氣。</p> <p class="ql-block">殿內的藝術裝飾也極為精美,廊下高懸的楹聯匾額,古香四溢。</p> <p class="ql-block">圣母為叔虞之母邑姜。</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補塑2尊。</p> <p class="ql-block">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帔,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p> <p class="ql-block">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p> 這也是一棵古樹 魚沼飛梁為晉祠三寶之一。魚沼飛梁處在圣母殿與獻殿之間。 放大后的圖,魚沼飛梁二字清晰可見。 <p class="ql-block">所謂魚沼,是晉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為沼,圓形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魚,故名魚沼。</p> <p class="ql-block">沼上架有十字形橋,古人本有“架橋為虛,若飛也”,“飛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說法,故曰“飛梁”。</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是一座獨立的兩進院落,大殿神龕內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執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神龕前兩柱上各盤繞泥塑蟠龍一條,活靈活現,張牙舞爪,形態生動,粗壯有力,氣勢兇猛,有騰云駕霧之勢。在明清時期等級制度特別嚴格,只有皇宮里才能見到五爪龍,民間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這對龍為四爪金龍。神龕內左右各有一侍童,神臺下文臣武將相對而立。</p> 院中,陳列一組元代樂伎塑像。 <p class="ql-block">善利泉,俗稱北海眼,為晉水第三源泉。"善利"取自老聃《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p><p class="ql-block">亭始建于北開天保年間(550-559),明嘉靖年間(1522-1566)重建,亭為八角攢尖頂,斗拱品!與難老泉亭南北對峙,為圣母殿左右囊。</p> 公輸子祠,祠堂坐西向東,正殿三楹,紅墻青瓦,清凈莊嚴。殿內供奉公輸子像。 <p class="ql-block">掛雪橋,又名雙橋,橫跨于智伯渠上。冬日瑞雪繽紛,銀裝素裹,玉樹瓊枝,雙橋美景倒映河渠,別有意境。清乾隆年間翰林院編修晉祠人楊二酉有詩贊曰:"晴披瓊殿出,云透玉峰尖。水上看不厭,因風憶酒簾。""雙橋掛雪"為晉祠內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會仙橋,明代石橋,又稱"金人橋",位于水鏡臺西面,相傳某年四月十四明代翰林羅洪先與仙人在橋上相會,故名。</p> 金人臺共有四尊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 <p class="ql-block">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保存完整。據說,鐵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熱,走到汾河邊想過河。見一條小船,鐵人要求船家帶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鐵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臺。圣母令手下將領,在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作為對不服戒律的懲罰,金人腳上迄今還留著三刀印痕。</p> <p class="ql-block">唐碑,為唐貞觀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歸來,途經晉祠時雜撰御書。歷史上唐高祖、唐太宗父子曾在起兵反隋前夜,前來晉祠折愿。</p> <p class="ql-block">李世民畫像</p> <p class="ql-block">晉溪書院,也稱“王家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四年,為明代重臣王瓊的私人別墅。王瓊去世后,他的長子改“晉溪園”為“晉溪書院”,成為王氏子弟學習的場所。</p> 浮屠院,也稱塔院。<br> <p class="ql-block">浮居即佛塔,清乾隆十三年(1748)創建,北、東、西三面建有禪房各五楹,原為不圣寺僧舍。</p> <p class="ql-block">院內清幽,古柏參天,其中西側芳烈柏樹齡約1000余年。南通奉圣寺,西連留山園。今院內辟有謝永發書畫館。</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原為開國功臣尉遲恭別墅。始建于唐武德年間,兩進院落,由彌勒殿、觀音殿、地藏王殿、大雄寶殿組成。</p> 彌勒寶殿 市樓,樓中原祀關帝,又名老爺閣。 <p class="ql-block">市樓跨晉水中河而立,下設孔道,上建高閣。舊時,晉祠為太原著名商鎮,市樓位于市集通街,周邊人煙稠密,車馬云集,為一時之盛。</p> <p class="ql-block">晉祠東園位于晉祠公園西南隅,緊鄰晉祠公園西門與晉祠文物保護核心出口。東園原本是楊氏的住宅。在乾隆年間,楊二酉癡迷于菊花,因此院內菊香撲鼻。他在院門寫了"東園"二字,動靜皆宜,頗為高雅,后來這里的唯美意境就常被文人墨客所吟誦。</p> 實際上,東園就是一處漂亮的公園,非常適合休閑、拍照。 <p class="ql-block">至此,晉祠游覽完畢。總體感覺,園區非常大,內容豐富,一次游覽僅僅是大致了解,細品需要多次進園。好歹看了晉祠的三絕:難老泉、侍女像、周柏 ,印象十分深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泽县|
广汉市|
龙江县|
青冈县|
南华县|
邯郸县|
东至县|
正镶白旗|
罗平县|
涟水县|
昌吉市|
德惠市|
门源|
台中县|
宁海县|
衢州市|
时尚|
韶山市|
裕民县|
曲阳县|
大连市|
同仁县|
怀来县|
胶州市|
增城市|
姚安县|
县级市|
兴国县|
安化县|
河西区|
万荣县|
永泰县|
溧水县|
北流市|
泰顺县|
班戈县|
孝感市|
遂川县|
榆中县|
崇礼县|
湟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