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直掛云帆濟滄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文/熊克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航海史冊上,被稱譽為“海上絲綢之路之都”的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曾書寫下最為濃重絢麗的一筆。這一筆寫的就是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和總兵官鄭和,在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間,率領一支龐大的遠洋船隊七次從東經118°線的中國南京啟航,經中國福建海港開洋至“婆羅洲”(今加里曼丹島)以西的海域(今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域),在連接東南亞洲、南亞洲、西亞洲和北非洲的“海上絲綢之路”上,奮楫踏浪、滿帆前行的航海壯舉。由于明朝時期泛稱婆羅洲以西海域為“西洋”,故對鄭和遠洋船隊七次出海西行,史稱“鄭和七下西洋”。</p><p class="ql-block"> 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古代有三條重要的國際大通道,分別是“西北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西北、西南絲綢之路是陸路,它們在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海上絲綢之路是水路,即是由中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等人所開辟的。這三條“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往來的重要通道,在世界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展示出中國在造船技術和天文導航領域的卓越實力,也開拓了中國與東南亞洲、南亞洲、西亞洲和北非洲諸國和地區(qū)的商貿與文化交流,更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智慧與膽魄。</p><p class="ql-block"> 鄭和(1371年一1433年),原名“馬和”,小名三保(又稱三寶),回族,云南省昆明市晉寧(昆陽)人,系元代著名政治家、云南平章政事(最高行政長官)、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第六世孫。</p><p class="ql-block"> 1381年(明朝洪武十三年)冬天,明朝開國功臣、大將軍藍玉從云南將年僅10歲的小俘虜,且長相英俊的馬和帶回南京,將其“去勢”之后,送往北平燕王朱棣府中當“侍童”。童年受過良好教育,又聰明伶俐的馬和很快便贏得燕王朱棣的喜愛。長大后的馬和不僅身材高大、英俊健碩,還文武雙全、智勇兼?zhèn)洌Р湃缃鸬难嗤踔扉⑵涫諡橘N身護衛(wèi)。</p><p class="ql-block"> 1399年(明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馬和隨同征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并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舍命救出被明惠宗朱允炆皇帝的大軍包圍的燕王朱棣。</p><p class="ql-block"> 1402年(明朝永樂二年)6月17日,燕王朱棣在應天府(南京)登基稱帝。年號“永樂”。廟號明“太宗”(成祖)。為以示恩寵,明成祖朱棣皇帝將馬和晉升為內宮監(jiān)正四品太監(jiān),由于馬姓不能登皇極殿,朱棣皇帝御書賜馬和“鄭”姓,自此,馬和易名“鄭和”。</p><p class="ql-block"> 1431年(明朝宣德六年),明宣宗朱瞻基</p><p class="ql-block">皇帝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jiān)”(又稱三寶太監(jiān))。</p><p class="ql-block"> 太古以來,浩浩蕩蕩的長江一直注目著浩瀚無垠的大海,水陸交通之便催生出了南京的自古繁華。</p><p class="ql-block"> 1405年(明朝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為通好友邦,開展海外貿易,特封鄭和為大明正使、總兵官,命其先后七次(1405年至1433年),率領一支龐大的遠洋船隊,從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第一關”的南京“龍江關”(今南京定淮門至清涼門的外秦準河一帶)啟航出海,揚帆西行。</p><p class="ql-block"> 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曾親自撰文描寫當年南京龍江關的空前盛況:“俯視其下,則華夷舸艦泊者檣林,上下者如織梭之迷江”。</p><p class="ql-block"> 清代著名文學家吳敬梓在其所著的《儒林外史》一書中,對南京龍江關也有過精彩的描述:“諸國進貢者,梯航數萬里,每歲必至,立關于此,以招來之,所以柔遠人”。</p> <p class="ql-block">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遠洋船隊每次下西洋都是從南京龍江關啟航,至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然后編隊駛出長江吳淞口,抵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一旦開洋條件具備,便一路順風遠航至西太平洋、印度洋、紅海等海域。鄭和遠洋船隊七次下西洋大約敕使出訪了近40個國家和地區(qū),如: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彭亨國(今馬來西亞聯邦彭享州)、真臘國(今柬埔寨王國)、古里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地區(qū))、暹羅國(今泰王國)、榜葛剌國(今孟加拉人民共和國)、阿丹國(今也門共和國,亞丁灣西北岸地區(qū))、天方國(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左法爾國(今阿曼蘇丹王國)、忽魯謨斯國(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東南米納布下轄市,臨近霍爾木茲海峽出入口)、木骨都束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摩加迪沙地區(qū))等。 </p><p class="ql-block"> 據歷史文獻記載,鄭和遠洋船隊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guī)模之大、?航程之遠,以及抵達國家和地區(qū)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可比擬的。?也是15世紀末,在歐洲的“地理大發(fā)現”航海探險之前,世界航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海上探險之旅。</p><p class="ql-block"> 英國皇家海軍指揮官、學者加文-孟席斯用了14年時間,在訪問了幾十個國家,以及查閱了所到國國家圖書館,包括英國國家圖書館后,撰寫出版了《1421年中國發(fā)現了世界》一書,并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組織的學術會議上,宣布了他的考察成果和研究結論,他鄭重宣布:是中國人最早繪制出了世界航海圖。中國的鄭和遠洋船隊比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fā)現美洲大陸,早了87年;比葡萄牙王國航海家達-迦馬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洋西岸的古里國,早了92年;比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繞航好望角到達菲律賓,早了114年;比英國皇家海軍軍官“詹姆斯-庫克”(俗稱庫克船長)發(fā)現“未知的南方大陸”(今澳大利亞聯邦),早了350年。</p><p class="ql-block"> 顯然,加文-孟席斯通過其撰寫的《1421年中國發(fā)現了世界》一書,告訴了世人一個不差累黍的史實,即拉開了人類走向遠洋序幕的是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的遠洋船隊,并且這支遠洋船隊創(chuàng)造了世界航海史上一系列的奇跡。 </p><p class="ql-block"> 鄭和遠洋船隊在下西洋的航程中,綜合運用了天文、地理、海洋、氣象、水文和數學等知識,巧妙地利用海洋季風規(guī)律,選擇最佳時節(jié)出航,使得每一次遠洋航行都平安順遂。</p><p class="ql-block"> 航海家鄭和在繼承先輩航海經驗的基礎上,以多年航海實踐為依據,精心準確地繪制出一幅《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史稱《鄭和航海圖》。</p><p class="ql-block"> 《鄭和航海圖》精準詳細地記錄了鄭和遠洋船隊從南京啟航,經霍爾木茲海峽,抵達非洲紅海東岸的航線,描繪了沿途豐富的地理和航海信息。這幅航海圖不僅對當時的航海活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當時中國航海技術和地圖制作技術的水平,更成為中華后人探索海洋、進行遠洋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p><p class="ql-block"> 《鄭和航海圖》采用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手法,以長卷畫軸的形式自右向左展開,畫卷以南京龍江關為起點,經江蘇太倉劉家港出長江口,沿中國東南海岸線直達福建、廣東等省,然后沿中南半島向西行,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繞過印度半島進入阿拉伯海域和阿拉伯半島,最終抵達北非洲紅海東岸的圖景。</p><p class="ql-block"> 從現代的地理概念上講,《鄭和航海圖》涵蓋了東經44度至120度,北緯32度到南緯8度的遼闊地域,這片地域還包括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北部海域。陸地上,《鄭和航海圖》遍及東南亞洲、南亞洲、西亞洲和北非洲等沿海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萬里無遺的《鄭和航海圖》,收集了500多個地名,其中外國地名約300個,描繪了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島嶼、礁石、淺灘、港口碼頭,以及陸地上可作為航標的山岳、寶塔、寺廟、橋梁、城市等地物,詳細地標注出航線的針位(航向)、更數(航程時間和距離)以及航道深淺、天體高度和航行注意事項等。</p><p class="ql-block"> 《鄭和航海圖》遠遠超過了中國元代民間航海家汪大淵所著的《島夷志略》中所收集的外國地名,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p><p class="ql-block"> 正是憑借著鄭和親自勘測和繪制的《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 ,才使得由他率領的這支遠洋船隊每一次出海遠航,都云帆蔽日,浩浩蕩蕩。鄭和曾不無自豪地說過:“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tǒng)領官兵數萬人,海船百余艘,自太倉開洋,由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柯枝國、古里國抵于西域忽魯謨斯國等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復鯨波接天,浩浩無涯,或煙霧之溟濛,或風浪之崔嵬。海洋之狀,變態(tài)無時。而我之云帆高漲,晝夜星馳。”</p><p class="ql-block"> 總之,《鄭和航海圖》是15世紀以前,中國關于亞非兩洲最為詳盡的地理圖籍,它不僅是研究鄭和遠洋船隊下西洋和中西海上交通史的重要圖籍,也是研究明代亞洲和北非洲海上航路和沿岸地理的珍貴史料。 </p><p class="ql-block"> 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在其撰寫的《中國科技史》一書中贊道:“《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真正科學的海圖”。</p> <p class="ql-block">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先后七次下西洋的鄭和遠洋船隊,每一次參與遠洋航行的人數都在27000人以上,分別乘坐包括寶船(長約148米、寬約51米,排水量達20000噸的巨型木制帆船)、馬船(大型快速水戰(zhàn)與運輸兼用船)、糧船、坐船(大型戰(zhàn)船)、戰(zhàn)船(擔任護航的小型專用船)在內的200多艘船舶,并隨船攜帶大量的中國特產和銀元、銅錢貨幣等。 </p><p class="ql-block"> 如前述,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皇帝特命鄭和為出訪使團正使,令其率領一支總人數27800人(人員包括水軍官兵、翻譯、陰陽官、醫(yī)士、教諭、書吏、舵工、工匠等)、船舶208艘的遠洋船隊,并隨船攜帶了青花瓷器、漆器、銅器、鐵器、茶葉、絲調、中藥材,以及銀元、銅錢貨幣等物品,從南京龍江關啟航,開使了他第一次下西洋之旅。</p><p class="ql-block"> 特別值得提及一下的是,2005年4月25日,也就是在歷史的車輪整整碾過了600年后,為紀念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這一歷史性壯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中國航海日”,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中國的實施日期。設立中國航海日不僅是對鄭和遠洋船隊下西洋的首航紀念,也是對中國悠久的航海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與弘揚。</p><p class="ql-block"> 曾跟隨鄭和遠洋船隊下西洋的副使王景弘、翻譯官馬歡、費信和總制之幕(相當于秘書)鞏珍,分別在《?赴西洋水程》?(王景弘著)、《瀛涯勝覽》(馬歡著)、《星槎勝覽》(費信著)、《西洋番國志》(鞏珍著)中,實時記錄了鄭和遠洋船隊七次下西洋航行路線和經歷的重大事件。</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下西洋,時間為1405年7月11日,鄭和遠洋船隊從南京龍江關啟航,經太倉劉家港出長江口入海。時年34歲的鄭和正使代表大明王朝訪問了占城國(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南部地區(qū))、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錫蘭山國(今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古里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澤科德地區(qū))、舊港宣慰司(明朝駐外軍政機構、今天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東南部的巨港)等。</p><p class="ql-block"> 鄭和遠洋船隊途經爪哇國作短暫停留時,不幸遇上該國東、西二王交戰(zhàn),西王手下誤殺了鄭和遠洋船隊登岸的人員。誤殺事件發(fā)生后,西王急忙派人向鄭和謝罪。鑒于西王誠懇地請罪并甘愿受罰,鄭和代表大明王朝對西王予以了寬恕。</p><p class="ql-block"> 在舊港宣慰司停留期間,鄭和奉明成祖朱棣皇帝之命,招諭當地海盜首領陳祖義,陳祖義卻乘機詐降,然后企圖偷襲鄭和的遠洋船隊。無奈之下,鄭和只好下令護航的船隊水軍迅速包圍海盜船隊,經過激戰(zhàn),殲滅海盜5000余人,燒毀敵船10艘,繳獲7艘,并生擒海盜首領陳祖義等人。</p><p class="ql-block"> 1407年10月2日(明朝永樂五年九月初二),鄭和遠洋船隊攜西洋諸國使臣回國。</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皇帝對鄭和首次下西洋非常滿意,隨鄭和遠洋船隊來訪的諸國使臣向明成祖朱棣皇帝呈遞國書,行匍匐大禮。面對西洋諸國使臣前來朝拜的盛世景象,朱棣皇帝龍顏大悅,不僅一一賞賜了各國使臣,還重賞了鄭和以及參加“舊港之戰(zhàn)”的水軍官兵。隨后,他還下旨在應天府皇城內設立專門教習西洋各國語言與文字的“四夷館”。 </p><p class="ql-block"> 《明史·職官三》卷記載:“提督四夷館,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譯書之事。自永樂五年,外國朝貢,特設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緬甸八館置譯字生、通事、通譯語言文字、正德中,增設八百館。萬歷中,又增設暹羅館。” </p><p class="ql-block"> 《大明會典》記載:“凡四方番夷翻譯文字,永樂五年設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選國子監(jiān)生習譯。…正德六年增設八百館;萬歷七年增設暹羅館”。 </p><p class="ql-block"> 確切地講,正是因為鄭和率領的遠洋船隊首次下西洋,攜諸國使臣歸國,開創(chuàng)了“萬邦來朝”的大好局面,從而促使龍顏大悅的朱棣皇帝下旨在應天府(南京)皇城內設立的四夷館(館址位于今南京航空大學西苑內),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真正意義上最早培養(yǎng)翻譯外交人才的官方機構。或者用現代白話講,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開辦的第一所外國語學校。據考證,中國早期的外文譯漢文辭書《華夷譯語》,即編撰于此。</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下西洋,時間為1407年10月13(明朝永樂五年九月十三 ),鄭和遠洋船隊此次下西洋的人數約有27000人。此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護送外國使臣回國。同時順路訪問了占城國(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南部地區(qū))、渤尼國(今文萊達魯薩蘭國)、暹羅國(今泰王國)、真臘國(今柬埔寨王國)、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爪哇島)、滿剌加國(今馬來西亞聯邦馬六甲市)、錫蘭山國(今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柯枝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地區(qū))、古里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澤科德地區(qū))等。 </p><p class="ql-block"> 在古里國,鄭和正使代表大明王朝正式冊封古里國王,并刻石立碑以示紀念這一盛事。 </p><p class="ql-block"> 1409年(明朝永樂七年)初,鄭和遠洋船隊返航回國。是年2月15日遠洋船隊途經錫蘭山國時,鄭和代表大明王朝向錫蘭山國的寺廟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隨后,鄭和與王景弘副使于錫蘭山國立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碑文中記述了所施之物。據說,此碑現收藏于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商業(yè)首都科倫坡國立博物館。同年夏天,鄭和遠洋船隊回到祖國。</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下西洋,時間為1409年10月(明朝永樂七年九月),鄭和率領遠洋船隊從南京龍江關啟航 ,經太倉劉家港出海,遠洋船隊一路敕使出訪了占城國(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南部地區(qū))、賓童龍國(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順海省北部)、蘇祿國(今菲律賓共和國蘇祿群島)、真臘國(今柬埔寨王國)、暹羅國(今泰王國)、假里馬丁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大彭吉基島)、交闌山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塞魯圖島)、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爪哇島)、重迦羅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爪哇島東部蘇臘巴亞地區(qū))、吉里悶地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爪哇島北面卡里摩爪哇群島)、古里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澤科德地區(qū))、滿剌加國(今馬來西亞聯邦馬六甲市)、彭亨國(今馬來西亞聯邦彭亨州)、東西竺國(今新加坡共和國北部的奧爾島)、龍牙迦邈國(今屬馬來西亞聯邦)、淡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塔米昂地區(qū))、蘇門答剌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啞魯國)、花面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北部地區(qū))、龍涎嶼、翠蘭嶼(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尼科巴群島)、阿魯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東岸)、錫蘭山國(今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小葛蘭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柯欽地區(qū))、柯枝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柯欽地區(qū)的海港)、榜葛剌國(今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卜剌哇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布拉瓦)、竹步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朱巴州地區(qū))、木骨都束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摩加迪沙地區(qū))等。</p><p class="ql-block"> 鄭和遠洋船隊第三次下西洋時,滿剌加國還是暹羅國的屬地,鄭和正使奉大明王朝明成祖朱棣皇帝之命招敕,賜給滿剌加國酋長雙臺銀印,冠帶袍服,樹碑并建立滿剌加國。自此,暹羅國不敢再侵擾滿剌加國。為感恩大明王朝的幫助,滿剌加國國王(原酋長)后于1415年(明朝永樂十三年)親赴北京朝覲明成祖朱棣皇帝。</p><p class="ql-block"> 鄭和遠洋船隊離開滿剌加國時,滿剌加國國王特意將當地九洲山上生長的,具有特殊香韻和油脂斑斕的六棵沉香黃熟香木(每棵香木直徑約3米,長約30米),委托鄭和帶回中國,奉獻給明成祖朱棣皇帝。</p><p class="ql-block"> 鄭和率領遠洋船隊抵達錫蘭山國,在訪問該國國王“亞烈苦奈兒”時,察覺其企圖“負固不恭,謀害舟師”。于是鄭和當機立斷,下令2000多名水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時,突襲了亞烈苦奈兒的城堡,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p><p class="ql-block"> 1411年6月(明朝永樂九年),鄭和遠洋船隊押解亞烈苦奈兒,返航回到祖國。明成祖朱棣皇帝設宴犒賞鄭和遠洋船隊全體人員,并下令對亞烈苦奈兒赦免不誅,另下詔書在錫蘭山國另擇賢君。明成祖朱棣皇帝對亞烈苦奈兒的寬明仁恕之舉,大大提高了大明王朝在西洋各國的威望。</p> <p class="ql-block"> 第四次下西洋,時間為1412年12月(明朝永樂十年十一月),鄭和奉命組建了一支總人數28593人的遠洋船隊。鄭和的助手王景弘在《?赴西洋水程》?一書中作了詳細記錄:“正副使7人、官員868人、護航水軍26800人(亦稱水手)、指揮90人、指揮2人、書吏140人、百戶430人、戶部郎中1人、陰陽官1人、教諭1人、舍人2人、醫(yī)官醫(yī)士180人、監(jiān)丞5人、少監(jiān)10人、內官內使及翻譯官53人。”這支規(guī)模龐大的出訪使團分乘200多艘海船,一路敕使出訪了占城國(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南部地區(qū))、滿剌加國(今馬來西亞聯邦馬六甲市)、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爪哇島)、蘇門答剌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啞魯國)、柯枝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柯欽地區(qū)的海港)、古里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澤科德地區(qū))、喃渤里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西北角)彭亨國(今馬來西亞聯邦彭亨州)、吉蘭丹國(今馬來西亞馬聯邦吉蘭丹州)、加異勒國(今印度共和國南端東岸)、忽魯謨斯國(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霍爾木茲島)、比剌國(今莫桑比克共和國)、溜山國(今馬爾代夫共和國)、孫剌國(今莫桑比克共和國索法拉海港)等。</p><p class="ql-block"> 此次鄭和遠洋船隊先行抵達占城國,奉大明王朝明成祖朱棣皇帝之命,賜占城國國王冠帶。航行至蘇門答剌國時,卻碰上王子“蘇干剌”弒君篡位(國王乃蘇干剌繼父)。鄭和認為蘇干剌乃屬大逆不道之徒,本著除惡務盡的原則,逐下令船隊水軍一路追擊蘇干剌直至喃渤里國,最終生擒蘇干剌,并將其囚禁在遠洋船隊的兵船中。處理完這起“弒君未遂案件”后,鄭和遠洋船隊便駛往大明王朝軍隊駐外營地“三寶壟”(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中爪哇省首府)休整了一個月。</p><p class="ql-block"> 位于爪哇島北岸,瀕臨爪哇海的三寶壟原名叫“壟川”(印尼語:Semarang),壟川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是一座行政和貿易繁忙的海港城市。為了紀念鄭和遠洋船隊在此登陸,并給當地民眾帶來福祉。故此,當地居民除了將壟川改名叫三寶壟,還會在每年陰歷六月三十日(即鄭和登陸日)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以表達對鄭和的敬重和愛戴之情。每年此日,三寶壟的民眾會傾城而出,抬著鄭和的塑像上街巡游,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后來,這一天便約定俗成的成為當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p><p class="ql-block"> 迄今,在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爪哇省三寶壟市還保存著不少與鄭和文化相關的文物和遺跡,如:著名的三寶洞、大覺寺等。登陸日紀念活動和歷史建筑遺存,不僅是大明王朝與西洋諸國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也表明西洋諸國對鄭和遠洋船隊肩負“四海一家”、“天下同享太平之福”的邦交理念的完全認同和贊許。</p><p class="ql-block"> 遠洋船隊在三寶壟休整期間,鄭和與屬下經常會去當地的回族教堂祈禱,并借此機會開展平等貿易、進行文化交流,從而進一步促進雙邊經貿往來。船隊休整結束后,鄭和便調整航向,率領遠洋船隊乘風破浪,首次繞過阿拉伯半島,駛入紅海海域,敕使出訪了地處北非洲的麻林迪國(今肯尼亞共和國)。</p><p class="ql-block"> 1415年8月12日(明朝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鄭和遠洋船隊返航回到南京。同年9月,鄭和派人將俘虜蘇干剌押送北京。明成祖朱棣皇帝敕令將其斬首示眾,以儆效尤。同年11月,麻林迪國派遣使臣朝貢大明王朝,進獻給明成祖朱棣皇帝一匹“麒麟”(即非洲的一種長頸鹿)。</p><p class="ql-block"> 相傳,古代的帝王將相們非常信奉麒麟之說,認為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且只有盛世才出麒麟。所以,當麻林迪國使臣來到南京進獻麒麟時,明成祖朱棣皇帝特意從順天府(北京)前往南京奉天門主持典禮,迎接“去中國絕遠”的麻林迪國使臣。典禮上,朝廷文武群臣競相祝賀朱棣皇帝:“陛下圣德廣大,被及遠夷。”典禮之時,朱棣皇帝最欣賞的才子之一、翰林學士沈度奉詔寫下一篇《瑞應麒麟頌》,并將此文以工筆小楷抄在宮廷畫匠所繪的麒麟圖上。掐指數算,迄今,雖然600年過去了,這幅《明人畫麒麟圖》原版真跡,卻仍然完好無損地珍藏在臺灣省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為當年麻林迪國使臣進獻麒麟的最真實的歷史見證。就在當時的典禮上,另一位朝廷大臣夏原吉也即興撰寫了一篇《麒麟賦》:“豐骨神異,靈毛瑩潔,霞明龍首,去擁鳳臆。星眸眩兮昆耀,龜文燦兮煜熠。牛尾拂兮生風,麇身動兮散雪,蹴馬啼兮香塵接腕,聳肉角兮玉山貫額。”如此這般才藻艷逸、繪聲繪色地描述,不由得讓人以為,賦文中的這匹“麒麟”真的可以呼之欲出、奮蹄疾馳……。</p><p class="ql-block"> 通過麻林迪國派遣使臣向明成祖朱棣皇帝進獻麒麟一事,充分表明鄭和遠洋船隊首次對北非洲國家的訪問取得了圓滿成功。</p> <p class="ql-block"> 第五次下西洋,時間為1417年5月31日</p><p class="ql-block">(明朝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明成祖朱棣皇帝命鄭和等人護送占城國(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南部地區(qū))、古里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澤科德地區(qū))、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爪哇島)、滿剌加國(今馬來西亞聯邦馬六甲市)、錫蘭山國(今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木骨都束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摩加迪沙地區(qū))、溜山國(今馬爾代夫共和國)、喃渤里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西北角)、卜剌哇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布拉瓦)、蘇門答剌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啞魯國)、麻林迪國(今肯尼亞共和國)、忽魯謨斯國(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霍爾木茲島)、柯枝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柯欽地區(qū)的海港)、喃渤里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西北角)、榜葛剌國(今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彭亨國(今馬來西亞聯邦彭亨州)、剌撒國(今也門人民共和國亞丁灣)、沙里灣泥國(今也門人民共和國北部沿海之沙爾偉恩角地區(qū))、阿丹國(今也門人民共和國亞丁灣西北岸)等19國使臣和舊港宣慰使歸國。</p><p class="ql-block"> 此次鄭和遠洋船隊下西洋,除了護送19</p><p class="ql-block">國使臣回國外,他還奉命前往柯枝國詔賜國王印誥,封國中大山為鎮(zhèn)國山,并立碑銘文。</p><p class="ql-block"> 鄭和遠洋船隊耗時近兩年,沿途護送完各國使臣,返航回國時,西洋諸國為了表達對大明王朝的崇敬與愛戴之情,紛紛將本國國寶級的珍禽異獸進獻給大明王朝。如:忽魯謨斯國進貢的金錢豹、斑馬;卜剌哇國進獻的千里駱駝、鴕鳥;木骨都束國進獻的花福鹿、獅子;古里國進獻的麋鹿;左法爾國(今阿曼蘇丹國)進獻的長角馬、犀牛等。鄭和正使也將隨船隊帶去的青花瓷器、漆器、銅器、鐵器、茶葉、絞絹、紗羅、彩帛、錦綺、花絹、土帛布、麝香、樟腦、大黃、柑桔、肉桂、雨傘、農具、米、谷、豆等物,饋贈給西洋諸國。這些中國的特產既展示了中國的豐富文化和經濟實力,也增進了中國與西洋諸國的外交、貿易和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1419年8月8日(明朝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鄭和遠洋船隊返航回到南京。明成祖朱棣皇帝立即下詔,按等級對第五次下西洋的將士們進行賞賜。</p> <p class="ql-block"> 第六次下西洋,時間為1421年3月3日(明朝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明成祖朱棣皇帝命鄭和正使率領遠洋船隊護送21國使臣回國。這些外國使臣分別來自占城國(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南部地區(qū))、暹羅國(今泰王國)、古里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澤科德地區(qū))、柯枝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柯欽地區(qū)的海港)、加異勒國(今印度共和國南端東岸)、甘巴里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地區(qū))、錫蘭山國(今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溜山國(今馬爾代夫共和國)、蘇門答剌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啞魯國)、喃渤里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西北角)、阿魯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東岸)、滿刺加國(今馬來西亞聯邦馬六甲市)、忽魯謨斯國(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霍爾木茲島)、左法兒國(今阿曼蘇丹國)、刺撒國(今也門人民共和國亞丁灣)、卜剌哇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布拉瓦)、木骨都束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摩加迪沙地區(qū))、竹步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朱巴河地區(qū))、麻林迪國(今肯尼亞共和國)、幔八薩國(今肯尼亞共和國蒙巴薩地區(qū))、阿丹國(今也門人民共和國亞丁灣西北岸)。</p><p class="ql-block"> 鄭和遠洋船隊完成護送21國使臣回國的任務后,于1422年9月2日(明朝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返航回到南京。</p> <p class="ql-block"> 1424年8月12日 (明朝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 ,明成祖朱棣皇帝在北征蒙古的途中不幸駕崩。皇太子朱高熾繼位稱帝,翌年改年號“洪熙”。廟號明“仁宗”。繼位后的明仁宗朱高熾皇帝立即調整其父的治國方針和外交政策,對外實行戰(zhàn)略性收縮。并下詔明令:“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倉等處安泊者,俱回南京,將帶去貨物仍于內府該庫交收。……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自此,鄭和遠洋船隊下西洋的活動被迫中斷。</p><p class="ql-block"> 1425年3月(明朝洪熙元年二月),鄭和被朝廷任命為南京守備大臣(從一品官銜),令其率所部(下西洋的水軍)鎮(zhèn)守南京。過去一直孤身寄居在應天府“弘仁普濟天妃之宮”(今南京下關天妃宮)和“龍江關靜海寺”(今南京下關靜海寺)的鄭和,便在南京城中修建了一座自己的府邸。因為鄭和原姓“馬”,故其府邸民間俗稱“馬府”。今南京市秦淮區(qū)太平南路中段東側的“馬府街”(府邸范圍東到長白街,南抵白下路,西至太平南路,北臨太平巷)一帶,便是當年鄭和府邸(馬府)的所在地。今馬府街北側的“鄭和公園”,即是當年鄭和府邸(馬府)的后花園(舊稱馬家花園)。 </p><p class="ql-block"> 1853年(清朝咸豐三年 ), 太平天國軍攻入南京,鄭和府邸毀于兵火。僅存的后花園后來也漸漸荒草叢生,滿目蕭索。 </p><p class="ql-block"> 1425年5月28日,登基稱帝僅9個月的明仁宗朱高熾皇帝突然病逝。皇太子朱瞻基繼位,年號“宣德”。廟號明“宣宗”。</p><p class="ql-block"> 至1430年(明朝宣德五年)時,由于大明王朝已數年不與西洋諸藩屬國進行友好外交和貿易往來,致使不少藩屬國已不愿意向大明王朝朝貢。面對此番境況,明宣宗朱瞻基皇帝只得下詔,重啟由其祖父明成祖朱棣皇帝當年倡導的下西洋活動,敕令時年已近花甲之年,鬢發(fā)全白的鄭和、王景弘等人組建一支由27550人組成的出訪使團,分乘200多艘海船,滿載著絲綢、瓷器、銅器、漆器、茶葉和中藥材等各類物品,以及銀元、銅錢貨幣等,準備第七次下西洋。</p> <p class="ql-block"> 第七次下西洋,時間為1430年6月29日(明朝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鄭和遠洋船隊從南京龍江關啟航,經太倉劉家港出海,抵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后,在此駐泊伺風開洋。</p><p class="ql-block"> 據明代《前聞記-下西洋》記載,第七次下西洋的鄭和遠洋船隊寄泊在福建長樂太平港,伺季風開洋的時日達半年之久。遠洋船隊在太平港逗留期間,鄭和便帶領屬下和當地州府官員,在福建長樂縣南山三峰塔寺旁,修建了一座天妃宮,并在天妃宮內樹立《天妃靈應之記》碑,碑刻銘文:“永遠長生供養(yǎng),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fā)心鑄造銅鐘一口。”</p><p class="ql-block"> 1431年1月19日(明朝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鄭和遠洋船隊駛離福建長樂太平港,一路向西航行。此次鄭和遠洋船隊下西洋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大明王朝與西洋諸藩國中斷多年的友好往來。故此,這次鄭和遠洋船隊共計敕使出訪了32個國家和地區(qū)。這些國家分別是占城國(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南部地區(qū))、暹羅國(今泰王國)、舊港宣慰司(今天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東南部的巨港)、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爪哇島)、滿剌加國(今馬來西亞聯邦馬六甲市)、加異勒國(今馬來西亞聯邦)、吉蘭丹國(今馬來西亞聯邦吉蘭丹州)、蘇門答剌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啞魯國)、錫蘭山國(今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喃渤利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西北角)、溜山國(今馬爾代夫共和國)、??南巫里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角亞齊河下游地區(qū))、阿魯國(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東岸)、黎代國 (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蘇門答臘島北部亞齊以東梅雷杜地區(qū))、瑣里國(今印度共和國南部科里倫河口)、甘巴里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地區(qū))、阿撥巴丹國(今印度共和國古吉拉特邦首府)、小葛蘭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柯欽地區(qū))、柯枝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柯欽地區(qū)的海港)、加異勒國(今印度共和國南端東岸)、古里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澤科德地區(qū))、甘巴里國(今印度共和國西南部科英巴托爾地區(qū))、忽魯謨斯國(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霍爾木茲島)、剌撒國(今也門人民共和國亞丁灣)、佐法兒國(今阿曼蘇丹國)、竹步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朱巴河地區(qū))、卜剌哇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布拉瓦)、木骨都束國(今索馬里聯邦共和國摩加迪沙地區(qū))、天方國(今沙特阿拉伯王國麥加城一帶)、麻林迪國(今肯尼亞共和國)、阿丹國(今也門人民共和國亞丁灣西北岸)、沙里灣泥國 (今也門人民共和國北部沿海之沙爾偉恩角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1431年3月20日(明朝宣德六年二月七日),鄭和遠洋船隊扺達暹羅國。由于明宣宗朱瞻基皇帝之前獲悉,滿剌加國國王欲親自前來大明王朝朝貢,但遭到暹羅國的阻礙和勒索,所以,明宣宗朱瞻基皇帝命鄭和正使向暹羅國國王傳達敕諭,希望暹羅國與鄰為善,和睦相處。暹羅國國王聽到明宣宗朱瞻基皇帝的敕諭后,表示愿意接受和平調解,放棄對滿剌加國每年上繳其黃金的要求,承諾今后與滿剌加國講信修睦,友好相處。調解完暹羅國和滿剌加國的外交糾紛后,鄭和遠洋船隊又沿途出訪了蘇門答剌國、錫蘭山國之后,便長風破浪穿過阿拉伯海域,前往忽魯謨斯國。順利抵達忽魯謨斯國后,鄭和便派出幾支分船隊分赴榜葛剌國、溜山國、左法兒國、木骨都束國、卜剌哇國等國訪問。</p><p class="ql-block"> 1433年3月(明朝宣德八年二月)初,鄭和遠洋船隊從忽魯謨斯國啟程返航回國,之前與幾支分船隊約定好在古里國會合。同年4月初,鄭和遠洋船隊到達古里國,就在等待與幾支分船隊會合之時,時年已63歲的鄭和終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不日鄭和即薨于寶船之中,遺體只得就地葬在古里國。彼時,鄭和的一名貼身侍衛(wèi),遵照鄭和的遺囑,將他的發(fā)辮和靴子帶回了南京。后來,明宣宗朱瞻基皇帝下旨,將鄭和的這兩件遺物賜葬于南京城外的“回回山”上(今南京江寧牛首山南麓),以示紀念。鄭和的衣冠墓(冢)壙呈長方形,長約150米,東西寬約60米,墓碑高約8米,墓頂部有青石所制塔式墓蓋,墓蓋下部雕飾祥云草葉蓮花座。墓前臺階有4組7層28級,象征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敕使出訪近40個國家和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據明代《前聞記-下西洋》記載,鄭和在古里國病逝后,改由其助手王景弘率領這支遠洋船隊,于1433年7月22日(明朝宣德八年七月初六)順利返回南京。</p> <p class="ql-block"> 航海家鄭和逝世后,雖然大明王朝還有過其他航海活動,但再也沒有人能夠像鄭和那樣,代表大明王朝進行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航海探險活動。誠如中國近代思想家、史學家梁啟超先生坦言:“鄭和之后,再無鄭和。”</p><p class="ql-block"> 括而言之,1405年7月11日,大明王朝的鄭和遠洋船隊于南京啟航,錦帆鹢首,牽星過洋,28年間際天而行,橫渡西太平洋、印度洋、紅海等海域,跨越了半個地球,出訪近40個國家和地區(qū),從此拉開了人類走向遠洋的序幕,完成了15世紀末歐洲地理大發(fā)現前世界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系列海上探險。而在此之時,歐洲葡萄牙王國的船隊因懼怕赤道周圍“沸騰的海水”,還在非洲西岸北緯26度左石的博哈多爾角徘徊,不敢冒然南行。豈知此時的鄭和遠洋船隊早已越過赤道,到達北非洲海岸南緯3度左右的麻林迪國。至于在鄭和遠洋船隊首次下西洋的87年、92年后,意大利的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才開始海上探險,最后發(fā)現了美洲新大陸;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才繞過好望角來到印度洋,進入鄭和遠洋船隊早就設定的海上航線,早已是世界航海史上毋庸置疑的史實。</p><p class="ql-block"> 總而言之,鄭和遠洋船隊的七次犁海而行,不僅向世界傳播了高度發(fā)達的中華文明,也進一步增進了中國與東南亞洲、南亞洲、西亞洲和北非洲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p><p class="ql-block"> 和平使者鄭和始終奉行大明王朝與西洋諸國“厚往薄來”,以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政策,每到一國,他都要拜見所在國國王或酋長,表達友好和誠意,贈送禮品,并與當地民眾進行文化交流和平等互利的貿易互換,從而贏得了西洋各國對大明王朝的尊重和愛戴。</p><p class="ql-block"> 拙文寫到這兒,值得提及的是,鄭和遠洋船隊第四次下西洋時,曾組織了180名擅長醫(yī)治熱帶傳染病的醫(yī)士,并由朝廷御醫(yī)陳良紹帶隊,每到一國,這些中國“神醫(yī)”不僅主動熱情地給當地的病人治病,還向當地民眾傳授針灸、藥浴、拔火罐等中醫(yī)醫(yī)術。</p><p class="ql-block"> 當年由于西洋有些島國的土著人不懂接生嬰兒的醫(yī)術,嬰兒出生時,只會用銳利石片割斷臍帶,常常導致產婦因產后感染而死亡。每當鄭和遠洋船隊在出訪國遇到的這樣的“病情”,鄭和便會立即派上一隊“穩(wěn)婆”(接生婆),在當地設帳施診,穩(wěn)婆們一邊親自為產婦接生,一邊傳授接生醫(yī)術。這些腳踩弓鞋,身著裙服,頭綰雙螺髻的中國女性(穩(wěn)婆),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派往海外的“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 鄭和遠洋船隊到訪暹羅國后,不僅與當地民眾開展平等貿易活動,還向他們傳授中國先進的農耕技術,教他們鑿井引渠、灌溉農田,提升農業(yè)生產力。</p><p class="ql-block"> 盡管暹羅國瀕臨大海,但當地人卻不知道海水可以制“鹽”,他們只會從山中采掘劣質的巖鹽。鄭和便派出海鹽制鹽工匠,現場傳授制作海鹽的工藝技術,直到當地人見到由自己親手燒制出的白花花、亮晶晶的海鹽為止。僅此一項用海水制鹽事例,即令人淪浹肌髓,文明的自然生發(fā)是漫長的,但文明成果的傳遞則只在瞬息之間。因此,許多外國考古與歷史學家認為,明代的中國不愧為世界文明的引領者。</p><p class="ql-block"> 鄭和遠洋船隊的翻譯官馬歡在其所著的《瀛涯勝覽》一書中,例舉了許多大明王朝與西洋各國友好往來、平等貿易互換的事例,如:在《瀛涯勝覽-占城國》篇中記錄了該國酋長歡迎鄭和正使到來的盛況:“他番寶船到彼,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足穿玳瑁履,腰束八寶方帶,如妝塑金剛狀。乘象,前后擁隨番兵五百馀,或執(zhí)鋒刃短槍,或舞皮牌,捶善鼓,吹椰笛殼筒。其部領乘馬出郊迎接詔賞,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奉貢方物。”</p><p class="ql-block"> 在《瀛涯勝覽-爪哇國》篇中,記載了貿易與貨幣換算的細節(jié):“番人殷富甚多,買賣交易行使中國歷代銅錢。……升斗之法,截竹為升,每升為一姑剌,該中國官升一斤。……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并麝香、花絹、纻絲、燒珠之類,則用銅錢買易。”</p><p class="ql-block"> 在《瀛涯勝覽-古里國》篇中,對彼此貿易平等互換的過程作了有趣的描述:“若寶船到彼,全憑二人為主買賣。王差頭目并哲地、米納幾即書算手、官牙人等,會領宗大人議擇某日打價。至日,先將帶去錦綺等貨,逐一議價已定,隨寫合同價數各收,毫厘無改,分毫無差。” </p><p class="ql-block"> 僅從以上幾段記錄,即可以看出鄭和率領的出訪使團和西洋各國的交往,完全是本著彼此尊重,互通有無,自愿平等交易的原則。</p><p class="ql-block"> 彼時,鄭和遠洋船隊每一次下西洋,都會將隨船攜帶的銀元、銅錢、瓷器、絲綢、茶葉、名貴中藥材、銅器和鐵器(包括鐵制農具)等生活物資和生產資料,一部分作為禮物贈送給所到國,一部分在互市中換回西洋異域的明月之珠、鴉鶻之石、沉南龍速之香、麟獅孔翠、樟腦薇露、珊瑚瑤琨等奇珍異物。在彼此禮尚往來、互惠互利的貿易活動中,即讓中華文明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在西洋各國播撒生根,也讓異國的文明不斷地為我華夏民族所吸納。</p> <p class="ql-block"> 鄭和遠洋船隊七下西洋的壯舉,不僅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和深遠的影響,也為后世留下了眾多的遺聞逸事。這些流傳已久的遺聞逸事,既展示出鄭和個人的人格魅力和智慧,也為后世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和歷史啟示。僅舉幾例如下:</p><p class="ql-block"> 例一,相傳,在滿剌加國有一種海魚,當地人取名叫“鄭和魚”。</p><p class="ql-block"> 一次鄭和遠洋船隊航行到滿剌加國附近海域時,鄭和乘坐的寶船因觸礁,船被撞了一個洞,海水涌入,鄭和急忙向“天妃”(海神媽祖)禱告,頃刻間,一條大魚游進洞里堵住了洞口。寶船得以安全抵達滿剌加國港口后,鄭和命屬下抓住這條脊背上留下條條傷痕的魚,將其重新放入海中。從此,當地人見到魚背上有條條指痕的魚(即紋鱸),便親昵地稱其叫“鄭和魚”,并告誡孩子這種魚不許捕捉,不許垂釣,更不許買賣,因為它是“三寶公魚”。</p><p class="ql-block"> 例二,一次,鄭和遠洋船隊航行至麻林迪國附近海域時,突然遭遇颶風,船隊中有幾艘船被颶風海浪吹離編隊,并因“舵失針迷"導致這幾艘船相互碰撞后沉沒。幾十名落入海中的水手奮力與風浪博擊后,終于游到岸邊。他們將一艘尚未沉沒的船上的糧食和生活用品搬上岸,準備在附近的一個島上長期居留。當時,麻林迪國的酋長提出一個允許留在該國的條件,就是請他們幫忙除掉本地山上一條吃人的巨蟒。出生于武術世家的水手李企龍挺身而出,上山尋蟒除害成功。這樣水手們總算能留下來避難。據說,后來有的水手還在當地娶妻生子,綿延子嗣。所以,迄今在麻林迪國(今肯尼亞共和國)還留有中國水手后裔居住地一一“帕泰島西尤村”。</p><p class="ql-block"> 2004年9月,居住在帕泰島西尤村的一位名叫姆瓦瑪卡-沙里夫的小姑娘,給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肯尼亞共和國大使館郭崇立大使寄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她在信中寫道:“親愛的大使先生,我是中國航海家鄭和屬下一名水手的后代,是半個中國人。我即將高中畢業(yè),想替我的祖先回遙遠的中國看一看,您能否為我提供一些幫助.......。”</p><p class="ql-block"> 郭崇立大使接到來信后,十分感動。于是他特別邀請了肯尼亞共和國國家博物館的考古與歷史學家,一同前往帕泰島西尤村探望姆瓦瑪卡-沙里夫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看到郭崇立大使專程前來探望,姆瓦瑪卡-沙里夫年邁的母親熱淚盈眶地感嘆道:“幾百年了,終于有人從中國來看望我們了!”姆瓦瑪卡-沙里夫的母親是中國水手的后裔,在她家里珍藏著能證明她是中國水手后裔的唯一物件,就是祖先在600年前留下來的一只明代清花瓷碗。據考證,如今在西尤村僅剩下姆瓦瑪卡-沙里夫一家人是中國水手后裔。</p><p class="ql-block"> 之后,在郭崇立大使的積極幫助下,2005年7月,18歲的姆瓦瑪卡-沙里夫,收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邀請她到中國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公費留學的消息,使她終于實現了代祖先回故鄉(xiāng)南京看一看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例三,鄭和遠洋船隊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至科科海峽時,突遭狂風暴雨襲擊,致使水軍將領趙旺等人乘坐的一艘戰(zhàn)船不幸觸礁沉沒,落入海中的一百多名水手憑借良好的水性,逃生到了海邊的“卜國”(今緬甸聯邦共和國西部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幸存下來的水手們從此安居在卜國。日久年深, 唯有從小就生活在南京,并當過南京府軍衛(wèi)卒(皇家御林軍)的水軍將領趙旺,雖身在異國,但思鄉(xiāng)之心卻與日俱增。根據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和條件,若想從海路返回祖國已決無可能,只能想方設法從陸路回國。經過多次地理探查,他終于探明卜國有一條崎嶇的山路可以通往中國云南的“八百大甸”(大明王朝在此設宣慰使司)。在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后,趙旺與兩名同鄉(xiāng)屬下悄悄從卜國出發(fā),一路翻山越嶺、風餐露宿,經云南八百大甸入境,輾轉貴州、湖北等地,歷經千辛萬苦,歷時兩年多時間,長途跋涉28000多公里,最后終于回到已闊別了18年之久的故鄉(xiāng)南京。</p><p class="ql-block"> 1448年8月(明朝正統(tǒng)十三年),回到南京的趙旺等3人應詔赴京覲見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皇帝。叩見皇帝后,3人將從卜國帶回來的紫檀香、紫檀香、?交章葉、?扇失、?敕勒葉紙等物?獻上,并詳細地向朱祁鎮(zhèn)皇帝稟告了從海上遇難后的死里逃生、流落異國、頑強生存,到毅然決然徒步返回祖國的艱辛過程,朱祁鎮(zhèn)皇帝聽后深為動容,當即頒令賜新衣、寶鈔,并下旨安置3位愛國忠勇之士在南京“大報恩寺”出家為僧(明朝時期能在大報恩寺出家,被視為一種至高無尚的榮譽),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舉的例子,著實令人思緒萬千,感慨感嘆不已,難怪曾經六次跟隨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家周聞會在自己的墓志銘上這樣寫道:“西洋諸國去中華數千萬里,鯨波彌漫天日,遐荒絕域,冒險履危”。</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當年鄭和遠洋船隊七下西洋之旅,是何等波瀾壯闊!是何等艱苦卓絕!</p> <p class="ql-block">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兩位下西洋活動的倡導者的年號,以鄭和為首的幾位著名航海家和其他相關人物姓名,來命名南海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諸多島礁。例如:以皇帝年號命名的“永樂群島”、“宣德群島”,分別指位于西沙群島的西、東部兩組群島;以人物姓名命名的“鄭和群礁”、“尹慶群礁”、“馬歡島”、“費信島”、“景宏島”、“晉卿島”、“道明群礁”、“楊信沙洲”等歸屬南沙群島的島礁。</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對“馬家花園”進行了全面修繕與復建,并將該花園更名為“太平公園”。 </p><p class="ql-block"> 1985年,在舉辦紀念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580 周年活動之際,南京市人民政府在“鄭和府邸”遺址地新建了“鄭和紀念館”。同時將太平公園改名為“鄭和公園”。</p><p class="ql-block"> 1983年、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命名的124個國際海底地理實體中,涉及鄭和等航海家姓名的有“鄭和海嶺”、“鞏珍海丘群”、“鞏珍圓海丘”等。</p><p class="ql-block"> 2002年,美利堅合眾國《生活》雜志在全球范圍內評選1000年來百位世界偉人,中國有6位偉人入選,鄭和名列前茅。足見,航海家鄭和在國際上的威望和影響力。</p><p class="ql-block"> 2006年,津巴布韋共和國在首都哈拉雷舉辦了“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展覽。</p><p class="ql-block"> 2012年11月,南京“鄭和之墓”(即鄭和衣冠墓)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p><p class="ql-block"> 201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相關部門出版的《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比例尺1:200萬)》標注的南海海底地名中,以鄭和等航海家姓名命名的地名有“馬歡海丘”、“費信海丘”、“尹慶海山”和“景宏海山”,此外,還有以鄭和遠洋船隊的船只類型命名的“寶船海丘”、“戰(zhàn)船海丘”、“水船海丘”和“長寧海丘”等。</p><p class="ql-block"> 中國出版的《?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比例尺1:200萬)》?所標注的南海海底地名,既體現了中國在文化和科技方面的軟實力,?也提升了中國在海底地名領域的國際影響力。?</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15日,“鄭和下西洋圖片展”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總部隆重開幕。</p><p class="ql-block"> 顯而易見,偉大的和平使者、外交家、航海家鄭和,不僅是南京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世界的驕傲。</p><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鄭和,這位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驅,以智慧為舵,揚起和平的風帆,締造了世界航海業(yè)發(fā)展的里程碑,厚植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底色與民心基石,書寫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話。</p><p class="ql-block"> 拙文至此,以筆者一得之見,對于被稱譽為中華文明的傳播者、推動者、大明王朝第一航海家的鄭和來說,用任何語言來贊美他,都將顯得蒼白。于是,淺見寡識、言辭匱乏的筆者,只能“托物言志”的借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文先生說過的一段贊譽鄭和的感言,來寄托對名垂千古的航海家鄭和的崇敬緬懷之情!同時,亦將孫文先生這段字字珠璣的感言作為本篇拙文的結束語。孫文先生曾這樣感嘆道:“乃鄭和竟能于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后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6日拙于南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前县|
南召县|
宝兴县|
射阳县|
嘉义市|
明光市|
肥东县|
靖西县|
钦州市|
永顺县|
钟山县|
淮北市|
秭归县|
红安县|
郎溪县|
长乐市|
喀什市|
淳化县|
威远县|
汝阳县|
淮南市|
新竹县|
沅江市|
瑞昌市|
介休市|
石屏县|
禹州市|
都安|
靖西县|
库伦旗|
开远市|
仙居县|
鸡泽县|
隆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大关县|
青阳县|
德保县|
乌什县|
灯塔市|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