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見證,吸引了無數華夏子孫慕名前往參觀,</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4日利用出差天津、北京的空檔時間,我們再次參觀了這座聞名中外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世界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坐落在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p> <p class="ql-block">站在國博館前拍攝的天安門。</p><p class="ql-block">天安門——這不就是沒有放在博物館里的巨大文物呀</p>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跨越千年歷史的珍品,其豐富性涵蓋了中華文明的每一個角落。從古老的青銅器到精致的陶瓷,從流傳千年的繪畫和書法到溫潤的玉器,以及栩栩如生的雕塑、珍貴的古代書籍和各類文物,每一件展品都講述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進入展廳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座反映古代將士出征的塑像。仿佛感受到了征戰時的旌旗列列和戰馬嘶鳴的壯闊氣勢。</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位于地下一層,以時間為線索,展示從遠古至明清各個歷史時期的珍貴文物,我們從北側序廳進入,按照展線順序體驗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p>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從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歷經八個朝代的文物近143萬余件,每一件皆國家寶藏。而今天我們僅在國博館里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了4個小時,但跟著導游我們還是看到了鼎鼎有名的數件鎮館之寶,這些極具代表性的寶中之寶,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文明的標志和象征,更是東方大國文化傳承的歷史符號。</p><p class="ql-block">走跟著導游一起領略一下古老中國的風采吧。</p> <p class="ql-block">陶鷹鼎(仰韶文化的代表)</p><p class="ql-block">陶鷹鼎是杰出的動物形象與陶器造型相結合的鳥獸器形之一。雙目圓睜、粗壯雄健的鷹與鼎的造型結合得非常巧妙,鷹尾下垂觸地,自然地與鷹的雙腿構成鼎立的三足,使鼎能平衡穩定。它不僅是一種禮器,更體現出新石器時代人們對動物圖騰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鸛魚石斧圖彩陶缸</p><p class="ql-block">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葬具,距今已有六千余年的歷史,總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腹部還繪有一副彩陶飾圖。它不僅是一件珍貴的文物,而且上面的彩繪圖案,即“鸛魚石斧圖”,畫中使用了中國畫中沒骨和填寫的繪畫技法,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被認為是中國畫的雛形,展現了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情景,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2003年,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被納入不準出國展覽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雖然不裝水,也不裝糧食,但它是仰韶時期,河南地區特殊喪葬制度——成人二次葬的重要見證。它也是中國195件禁止出國展示文物中名列第一位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是已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p><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陽出土。為避免戰禍國寶被埋入土中。二戰結束后,歷經周折,后母戊鼎被國民政府收購,新中國成立前夕,國軍撤離大陸時,嫌這個鼎太笨重,便遺棄在機場,沒有運往臺灣,現如今司母戊鼎已成鎮國之寶,禁止出國展覽。</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大方鼎不僅是貴族身份的象征,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鼎身四壁沿周緣及其足部皆裝飾有精巧的盤龍紋、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感。饕餮是古代中國傳說中一種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鑄在此,象征吉祥、豐年足食。</p> <p class="ql-block">鼎耳外側裝飾虎頭人紋,位于耳左右兩側,呈虎形;虎頭則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口中間有一人頭,好像即將被虎吞噬。</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不愧為“青銅之王”、“鎮國之寶”!</p> <p class="ql-block">商代圓鼎——子龍鼎</p><p class="ql-block">商子龍鼎,商代末期青銅圓鼎,國家一級文物,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據傳,子龍鼎系20世紀20年代出土于河南輝縣,后流入日本,又輾轉至香港,2006年4月由國家文物局征集回國,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商子龍鼎通高103厘米,鼎寬37厘米,腹深43厘米,造型雄偉,體型碩大,是已發現的所有商代青銅圓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時也是迄今所知帶有“龍”字的最早青銅器。顯示出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技術。</p> <p class="ql-block">奇妙的銘文——“子龍”。</p><p class="ql-block">引起人們極大興趣的,是那個“龍”字,其系雙鉤而成,很像一條豎立而尾向右卷的龍,張口,圓目,極其具有動感!</p><p class="ql-block">商代先民們以驚人的藝術創造力,將“真龍”演化成了“子龍”,令人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這,也是這尊“子龍鼎”不同于其他商代青銅鼎的獨特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至于,它最初到底屬于誰?“子龍”真正的含義是什么?至今仍然是個謎。</p> <p class="ql-block">由于子龍鼎的體積巨大,造型精美,前所未見!它與后母戊方鼎并稱為“商代青銅器雙壁”!</p> <p class="ql-block">西周虢季子白盤——被銘記的軍功</p> <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盤內底部有銘文 111 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并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句以四字為主,且修飾用韻,文辭優美,是一篇鑄在青銅器上的詩。</p><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與字形處理方式雖有別于其他西周銘文,卻與東周后期戰國吳楚文存在著某種相近的格局。其銘文造型的精練與細密,令人驚訝于西周金文中這樣清麗秀逸的格調。</p> <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盤因西周將軍子白誕生,又因清末名將劉銘傳而傳世。在清道光年間出土后大盤命運多舛,幾經周折終得劉銘傳及家人保護后由其后人獻給了國家。如今這尊三千年前的文物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內講述著它與兵戎間的緣分。</p> <p class="ql-block">國之重寶——四羊方尊</p><p class="ql-block">“尊”是一種盛酒器皿,最早見于商代。尊一般為圓形,而方形尊中的四羊方尊便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p> <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它的設計和制作技藝展示了商代青銅工藝的巔峰。</p> <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p><p class="ql-block">自古以來,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羊“跪乳”的習性,也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后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圣的秉性。羊最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征意義便是“吉祥”。</p><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的存在既是中華民族孝道的文化印記,亦是吉祥寓意的文化解讀。</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銅面貝——蜀王蠶叢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里選放在國博館里展出的這尊柱狀縱目面具應有重大作用。除了代表古蜀國的青銅文明,更重要的是面具印證了古蜀王蠶叢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鼎中楚翹——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王子午鼎</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又被尊稱為子庚,他是楚莊王的后代。王子午鼎令讓人驚訝的除了它的鑄造技術和雕刻技藝之外,在青銅鼎內壁刻有壯麗傳奇的鳥篆,這是一種源自春秋戰國時代的獨特美術字體,最吸引眼球之處便是其精美的排列,字體猶如飛翔的鳳鳥,別具匠心。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古代篆書獨特的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青銅冰鑒——兩千多年前的冰箱</p><p class="ql-block">青銅冰鑒來自于戰國時期的諸侯王曾侯乙的墓藏。冰鑒實際上是曾侯乙生活時用來冰酒的器具。它不僅外表奢華,工藝精湛,結構設計也暗藏玄機。分為內外兩層,外部是一個方鑒,中間套了一個酒壇子。方鑒與鑒的空隙則填裝冰塊。壇子里的酒溫度就會降低。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感受到古老的華夏民族的聰明與智慧。</p><p class="ql-block">大家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會開幕式中曾有一個氣勢恢宏的千人擊缶表演嗎?當時演員們敲擊的道具就是以這件文物為原型制作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表演除了震撼之外,另外一個意義便是傳遞華夏民族的文化傳承與時代記憶。</p> <p class="ql-block">吳王夫差劍——吳越爭霸的劍影</p> <p class="ql-block">青銅劍劍身中間隆脊有棱,劍鍔鋒利,劍身滿飾花紋,劍鐔飾嵌綠松石獸面紋。近鐔處有篆書銘文10字,“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為吳王夫差用劍。</p><p class="ql-block">目前出土和著錄的“吳王夫差”青銅劍有9把,其形制和銘文大體相同。</p> <p class="ql-block">沉睡千年的雄師——秦兵馬俑</p><p class="ql-block">它們,曾經鮮衣怒馬,卻“生活”在地下世界,</p><p class="ql-block">被黑暗吞噬 2200多年,直到被發掘出來,從此驚艷世人。</p> <p class="ql-block">在國博館看彩色的兵馬俑</p><p class="ql-block">在西安兵馬俑博物館里展出的兵馬俑因為氧化的原因,兵馬俑幾乎顯現的都是土色。而國博館里的兵馬俑你細細看一下,兵馬俑可是有色彩的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漢絕唱——金縷玉衣</p><p class="ql-block">滿足大家看盜墓筆記里的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岳精英”﹐將金玉置于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金縷玉衣是帝王之家的殮服。為了滿足帝王們追求尸骨不朽和永生的愿望而應之而出的奢侈用品。</p> <p class="ql-block">從未消失的古滇國</p> <p class="ql-block">滇王金印是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賜予滇國國王的一枚金印。正是這枚金印的存在,佐證了中國歷史上古滇國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擊鼓說唱,聽國博這位千歲“老爺爺”擺擺龍門陣</p> <p class="ql-block">擊鼓說唱的老爺爺可是有個叫“俳優”的名號哦。俳優演的叫“倡優戲”,這個“俳優”爺爺的主人便是喜歡他至極才會將他制成泥俑一直陪伴在主人身邊。</p> <p class="ql-block">細細端詳千歲老爺爺,頭頂上的花結,手里的圓鼓,胳膊上的瓔珞,歷經千年仍清晰可見,唯有身著的衣服因年代久遠,斑斕的彩繪顏色已經掉了,但俑身上的泥坯仍依稀辨得出些許的彩色痕跡。</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人的犀牛記憶——犀尊</p> <p class="ql-block">數說犀尊——是國博院里一個獨立的單元展區。圍繞一件國家博物館重要館藏而呈現的展覽!可見這尊西漢時期的錯金銀工藝犀尊在整個國博院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西漢錯金銀云紋銅犀尊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代表性文物。極盡工巧的錯金銀工藝處處展現著能工巧匠出神入化的超凡智慧。犀尊的出土佐證了今天瀕臨滅絕的犀牛曾經在中華大地廣泛生存,更令今天的我們珍惜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之需。</p> <p class="ql-block">錯金銀云紋銅犀尊,形為犀,器為尊。</p><p class="ql-block">犀尊的肚子實為空心,內里盛酒,犀尊右頰處有流管,古人要倒酒時只需輕抬犀尊的尾巴,便可將酒液倒出,可謂內有乾坤。</p> <p class="ql-block">絲路剪影——唐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p><p class="ql-block">國家博物館禁止出國文物</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駱駝載樂俑為一胡人鮮于庭誨墓里的隨藏品,整體看駱駝高大健壯,背部駝架上平鋪一條花呢質長毯。駱駝馱著五個男子,四名胡人和一名漢人。其中,中間站著的胡人可能是歌者或舞者,其余四人圍坐演奏。他們手中的樂器只剩下一把琵琶,但據考古學家研究,駝背上的另外三個人,應該是一人撥奏琵琶,一人吹篳篥,二人擊鼓,均屬胡樂。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醫道之光——針灸銅人</p> <p class="ql-block">針灸銅人實際上是學針灸用的工具人。</p><p class="ql-block">這尊如此神奇的銅人是北宋年間的名醫王惟一研制,銅質軀殼表面有354個血孔和穴位標注,平時用于教學,考試時,內裝水銀、黃蠟密封,學生手持銀針找準相應的穴位扎,扎對了水銀就會泄出,否則銀針無法刺入,即視為考試不合格。</p><p class="ql-block">銅人分為十二塊,軀千四塊,手腳八塊,均可拆卸,裝置非常精巧,是當時中醫界最權威的教學模型。</p><p class="ql-block">銅人的發明是中醫針灸技術傳承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中華民族的圖騰——中華第一龍</p> <p class="ql-block">這件玉龍由岫巖玉雕琢而成,身體和英文字母“C”的形狀一致,因此也被稱為“C形龍”。神奇的是龍的脊背上有一圓孔,如果用繩子穿過圓孔懸掛著的玉龍,其頭尾恰好處于同一水平線上??梢娖浣承墓に?。</p> <p class="ql-block">龍到底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龍是集合了蛇、鱷、魚、豬、馬、牛、魚等多種動物的特征而出現的圖騰。崇龍、尚玉是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獨特傳統。</p> <p class="ql-block">明代文物中的顏值擔當——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p> <p class="ql-block">九龍九鳳冠這頂鳳冠采用了多種精湛工藝,如竹絲、花絲、點翠、鑲嵌、穿系等,然而能保持這件鳳冠400年光澤不減,主要還是靠點翠工藝。</p> <p class="ql-block">靚瓷美釉——觀嘗古中國名窯作品</p><p class="ql-block">乾隆霽青金彩海宴河清尊</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斗彩紅龍紋貫耳瓶</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出土的全世界僅存十四只的“瓷密色”盤</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時的玉璽</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瓷</p> <p class="ql-block">唐蕃會盟碑——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松贊干布為紀念唐朝公主入藏和親而建造結合唐與吐蕃建造向宮殿就是今天布達拉宮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來國博館一定要看的“中國白”德化白瓷展</p> <p class="ql-block">驚艷時光的德化白瓷展,這真的是瓷器嗎?清透如紙,繁復的雕刻工藝讓我們所有觀展的人全程驚訝至極。</p> <p class="ql-block">德化隸屬福建泉州,于宋代開始燒制白瓷,其出產白中帶黃,稱之為“象牙白”。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色澤如豬油的“豬油白”。做工精湛的德化白瓷隨海上貿易出口到歐洲,18世紀法國人將德化白瓷稱為“中國白”。</p><p class="ql-block">進取的德化瓷:瓷耶?紙耶?布耶?</p><p class="ql-block">只有你親眼目睹,方可沒有疑問,既不是瓷、亦不是紙、更不是布,實實在在是中國人燒制的象紙象布的白瓷。</p> <p class="ql-block">對布料質感的模擬是德化瓷的高妙之處。</p><p class="ql-block">孔雀舞者穿著的裙子不僅有絲織品的垂感和褶皺,還細致入微地呈現出經緯交錯間的空隙。</p> <p class="ql-block">風吹蓮州水濕衣——看看仕女身上的裙裾是不是象綢緞一般,絲滑垂墜。</p> <p class="ql-block">花語霓裳——舞者的禮服,紋理清晰可見。如旭日初升的朝陽,既溫暖且柔和。</p> <p class="ql-block">芭蕾舞——三只小天鵝</p><p class="ql-block">看到翻飛的鑲著紅邊的天鵝服,你一定會驚嘆不已,這是瓷嗎?</p> <p class="ql-block">極白之美——《富貴花籃》</p><p class="ql-block">體量不是太大,花籃中眾多花卉穿插擺布,繁復逼真到讓人嘆服。</p> <p class="ql-block">巾幗英雄——穆桂英</p><p class="ql-block">身著的戲服和上色幾近天成。</p> <p class="ql-block">名為“紙”的作品,一整疊放在如磚一樣的器具上,紙的邊緣還有些微的翻翹,詡詡如生,如果不說,你會覺得它是紙嗎?是不是讓你看到后發出驚呼呀。</p> <p class="ql-block">這是展館里最具網紅魅力的作品——“神話”</p><p class="ql-block">瓷如水中玉,織成身上紗,她遠看是瓷,近看似紗。</p><p class="ql-block">穿越千年的玉漱公主,優雅與端莊被塑造的無法形容的美。在燈光的映照下,熠熠生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仕女背影清晰可見的發絲,讓你想象不出她是瓷土塑造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藏品數量高達14 3萬余件,從遠古到近代,帶你穿越千年歷史,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行走于其中,仿佛就像一個時間行者,目之所及,無論是青銅還是陶瓷,珠寶還是石刻,無不流光溢彩,技藝巧奪天工。每一件都能帶來巨大的震撼,觀展讓我們為中華文明而感到驕傲自豪。</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孙吴县|
蒙阴县|
社旗县|
龙游县|
金堂县|
固始县|
伊金霍洛旗|
济阳县|
区。|
运城市|
个旧市|
万载县|
武清区|
普定县|
屏边|
滦南县|
宁安市|
漳平市|
邵阳市|
罗平县|
鄢陵县|
民丰县|
墨竹工卡县|
南木林县|
枣强县|
曲周县|
邯郸县|
永州市|
富锦市|
长春市|
津南区|
新安县|
成安县|
丰台区|
永福县|
定兴县|
许昌市|
沾益县|
屯留县|
喀什市|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