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及文字 愛華 秉剛 <p class="ql-block">臨汾,地級市臨,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自古以來便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黃河文明的搖籃。這里山水相依,風景秀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臨汾的文化歷史更是源遠流長。這里是晉國古城的所在地,晉國的歷史在這里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古城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等文物古跡星羅棋布,見證了臨汾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臨汾還是中國的鑼鼓之鄉,威風鑼鼓得到傳承和發展。</p><p class="ql-block">臨汾的旅游資源豐富多樣,如黃河壺口瀑布、小西天、廣勝寺、晉國古城等。</p><p class="ql-block">華門——中國首座華夏文明紀念碑。在臨汾堯廟村堯都大道華門景區。三座大門象征堯、舜、禹三位先祖,內有五層,展出了中國的偉大工程、華夏姓氏、著作寶典等,陣勢頗為宏大。</p> <p class="ql-block">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平陽始建縣(今堯都區金殿鎮。晉烈公元年(公元前419年,韓武子建都平陽。臨汾作為戰國時期的韓國的都城,歷時44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分天下為36郡,臨汾歸河東郡(安邑,今夏縣西北)。漢承秦制。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從河東郡析置平陽郡,郡治平陽縣。公元308年,劉淵進占平陽并定都于此。臨汾成為匈奴汗國的都城。公元528年,北魏孝莊帝將平陽治所移至白馬城(今臨汾市區)。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平陽縣為平河縣,三年(公元583年),又改平河縣為臨汾縣。隋煬帝大業(公元605至617年)初,改晉洲為臨汾郡,臨汾之名沿襲至今。</p> <p class="ql-block">去飛虹塔路上的牌樓,牌樓右側霍山上就是飛虹塔。穿越牌樓不太遠,乘坐景區擺渡車上霍山看廣勝寺。</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廣勝寺(網圖)</p><p class="ql-block">廣勝寺,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廟,始建于東漢桓帝建和元年( 147年),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廣勝寺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A級景區,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而聞名。</p><p class="ql-block">廣勝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飛虹塔等,其中飛虹塔是廣勝寺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全國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之一。</p><p class="ql-block">除了飛虹塔外,廣勝寺還以《趙城金藏》和水神廟元代壁畫并稱為“廣勝三絕”。</p><p class="ql-block">《趙城金藏》是宋代木板刻大藏經,被譽為天壤間的“孤本秘笈”,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敦煌遺書》,并稱為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大門兩側的金剛</p> <p class="ql-block">廣勝寺的飛虹塔,云南大理之千尋塔、山西應縣之釋迦塔和河南登封之嵩岳寺塔一起稱作我國四大名塔。飛虹塔擁有元、明、清各朝之琉璃裝飾。</p><p class="ql-block">1986年拍攝《西游記》第18集“掃塔辨奇冤”曾在廣勝寺取景。</p> <p class="ql-block">飛虹塔,古名阿育王塔,建于明正德十年至明嘉靖六年(公元1515年—1527年)。呈八角椎體,十三層,通高47.31米。主體全部由青磚砌造,塔內中空,底層供佛,外部鑲嵌七彩琉璃燒制的仿木構件,為中國19座佛真身舍利寶塔之一。2018年8月29日,世界紀錄認證機構認證飛虹塔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關于飛虹塔名稱的由來:重建此塔的倡儀與募化者達連大師號“飛虹”,又因此塔色彩斑斕,狀若彩虹。這些應該是塔名由來。</p> <p class="ql-block">院內柏樹下的佛塔。</p> <p class="ql-block">院內“廣勝寺歷代高僧碑表”。</p> <p class="ql-block">飛虹塔上的銅鈴(網圖)</p> <p class="ql-block">飛虹塔的琉璃檐角(網圖)。</p> <p class="ql-block">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一位名叫大會的僧人到此講經說法,深恐風雨侵蝕塔基,率眾人用四年時間修建了底部一周的木制回廊。</p><p class="ql-block">回廊檐下還有鐵鐘和石碑。</p> <p class="ql-block">彌陀殿是寺內一座結構較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為琉璃屋頂,單檐歇山式。面寬五間,進深四間,殿內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為銅鑄阿彌陀佛。兩側為泥塑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稀世孤本《趙城金藏》原來就存放于側面的紅色大柜之中。背后倒坐大肚彌勒佛,袒胸露腹,仰頭咧嘴大笑。</p><p class="ql-block">日本侵華時企圖掠奪我國這一珍寶,寺院住持力空法師,冒著生命危險連夜下山找八路軍幫助,將經書緊急轉移到一山洞中隱藏。后來交給國家。</p><p class="ql-block">力空法師圓寂后,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在彌勒殿大佛前面為他塑了一個坐像。經書原來保存在照片左邊靠墻的紅色柜子里。</p> <p class="ql-block">背后倒坐的大肚彌勒佛。</p> <p class="ql-block">《趙城金藏》是金代刻印的大藏經,保存在廣勝寺彌陀殿。這部規模浩瀚的佛教典籍計7000余卷(據說現存4000卷),既是佛書,也是涉及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天文、歷算、醫藥、建筑等領域的典籍,對中國和世界文化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目前這部藏經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存放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它和《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及《敦煌遺書》并稱為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p><p class="ql-block">《趙城金藏》在廣勝寺一直保存了770年,在離開76年后,2017年4月14日(農歷3月18日),《趙城金藏》的首期百卷復刻本回到廣勝禪院……</p><p class="ql-block">這是存放經卷的紅色大柜。</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居寺內中央,又稱釋迦殿。重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懸山式。殿內供奉華嚴三圣像,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像,東為文殊菩薩,西為普賢菩薩,均為明代木雕貼金造像。東西兩山墻磚臺上為當時鑄鐵十八羅漢像。背后倒坐的為清代泥塑觀音菩薩。</p> <p class="ql-block">大殿里的大佛。</p> <p class="ql-block">十八羅漢像</p> <p class="ql-block">倒坐觀音</p> <p class="ql-block">送子觀音像</p><p class="ql-block">送子觀音端坐神龕中央,左手抱一男嬰,為民間求子的神靈,香火極其旺盛。</p> <p class="ql-block">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薩</p><p class="ql-block">殿內正中央供奉地藏王菩薩,東西兩側供奉十大閻羅王。殿內有一組令人震撼的懸塑造像,內容豐富,技術精湛,為懸塑藝術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p><p class="ql-block">即天中天殿,至高無上之意。</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內的隔扇門鏤雕精美,是木刻藝術的上乘之作。殿內供奉三佛四菩薩,四周供奉88佛,北壁墻上為十二圓覺菩薩巨幅壁畫。</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的塑像工藝精湛,無論是佛像的面部表情、身體姿態,還是衣紋服飾的刻畫,都達到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這些塑像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更是古代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韋陀殿</p><p class="ql-block">韋陀殿,建筑學上稱垛店,正中供奉韋陀像,坐姿威武,形象生動。東壁繪有明萬歷年間的壁畫,內容嚴謹,線條流暢,保存非常完整。</p> <p class="ql-block">韋陀殿東壁的明代壁畫。</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4日,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是山西第一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項目,也是全國第一個以引泉自流灌溉為特色的世界遺產項目。</p><p class="ql-block">霍泉又名廣勝寺泉,因出露于中鎮霍山南麓而得名。霍泉歷史悠久,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將霍泉載入《水經注》。</p><p class="ql-block">據考古發掘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霍泉就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水源。而大規模的飲水灌溉,始于唐貞觀年間( 627至649年),距今已近1400百年歷史。</p><p class="ql-block">目前霍泉乃發揮著灌溉、供水、生態、旅游等功能,灌溉總面積10.1萬畝,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2.2%,覆蓋洪洞縣廣勝寺、大槐樹、趙城、明姜和蘇堡五個鄉鎮百余個村。</p><p class="ql-block">圖為霍泉泉眼。</p> <p class="ql-block">海場及出水口</p><p class="ql-block"> 海場為霍泉泉池,長方形,南北長76.2米,東西寬35.6米,水面面積2712平方米,水深1至4米。泉水東源西流,東、南、北三面護岸,西邊設閘壩,調度調節水量,海場西邊自北向南布置北干渠、中干渠、焦化廠、南干渠四個引水口。</p> <p class="ql-block">水神廟簡介</p><p class="ql-block">水神廟是祭祀霍泉水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包括山門(元代戲臺)、儀門、明應王殿。在明應王殿內,除塑有明應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內四壁還繪滿了各種內容的元代壁畫。這是“我國古代唯一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例”。在南壁東側繪有一幅“大行散樂中都秀在此做場”的元代戲劇壁畫,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是研究我國戲劇發展史和舞臺藝術的珍貴資料,被譽為廣勝寺一絕。1998年,該畫與另一幅壁畫《打球圖》同時被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p><p class="ql-block">這是水神廟的山門。</p> <p class="ql-block">山門的背面是戲臺。</p> <p class="ql-block">進入院內,好幾間平房里展示著復制的大小不一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儀門。</p> <p class="ql-block">明應王殿在一個高臺之上。</p> <p class="ql-block">高臺上的元代石獅</p> <p class="ql-block">明應王殿</p><p class="ql-block">明應王殿,建于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面寬進深各五件,重檐歇山頂,四周設回廊,內四壁有近200平方米的元代壁畫,其中南壁東側的戲劇壁畫被譽為廣勝寺三絕之一,并于西壁北上側的打球圖,于1998年同時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p> <p class="ql-block">水神廟明應王殿內元代壁畫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但是壁畫大都被盜賣到美國。其中一幅戲劇壁畫是全國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被編入《中國歷史》教課書。</p><p class="ql-block">飛虹塔、《趙城金藏》和水神廟元代壁畫被稱為“廣勝三絕”。</p><p class="ql-block">明應王殿內壁畫,上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忠都秀即穿黃袍一臉胡子的那個人,應該是當時的名星演員,在此作場的意思就是在此演出。</p> <p class="ql-block">明應王殿后放著一根很長的大木料。</p><p class="ql-block">看完水神廟后,我們去看廣勝下寺。</p> <p class="ql-block">下寺簡介</p><p class="ql-block">下寺位于山麓,與上寺相距500米。由天王殿、前佛殿、大雄寶殿(后佛殿)組成。下寺的建筑大多建于元代,歷史悠久。</p><p class="ql-block">這是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里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韋陀像</p> <p class="ql-block">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前佛殿</p><p class="ql-block">下寺前佛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建筑年代不詳,從木構手法看,當屬元代遺物,明清多次重修,殿內人字斜梁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罕見的實物孤例。該殿原為彌陀殿,抗日時期,成為培養愛國人士的“太岳中學”教室。殿東西兩山墻處建有十字歇山鐘鼓樓。</p> <p class="ql-block">佛像后面的墻壁上還有殘留的壁畫。上千年的元代壁畫被盜賣毀壞,令人痛心。</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p><p class="ql-block">下寺后大殿,亦稱后佛殿。建于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懸山頂。木結構使用大橫額、減柱移柱等手法,形成了跨度大、空間大,外觀雄偉等特點。殿內主像為三世佛,四壁原有大幅元代壁畫,解放前被盜賣國外,現陳列在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內的五尊大佛。</p> <p class="ql-block">壁畫的殘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新源县|
牙克石市|
利川市|
荃湾区|
新疆|
芮城县|
金门县|
泰和县|
定兴县|
奉节县|
滨州市|
衡南县|
三江|
石狮市|
宁乡县|
阆中市|
蓬莱市|
威宁|
烟台市|
合山市|
定边县|
通化县|
桐柏县|
宾川县|
奉贤区|
阳信县|
安陆市|
陕西省|
宜昌市|
资阳市|
千阳县|
盐池县|
新闻|
阜平县|
集安市|
襄汾县|
南丰县|
罗定市|
湄潭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