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開經偈</p><p class="ql-block">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p><p class="ql-block">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p><p class="ql-block">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p><p class="ql-block">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p><p class="ql-block">【譯文】第一張 佛說金剛經的起因</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很早的時候,佛在古印度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創辦了一所學校,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學生。每天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著缽盂去化緣,然后把化緣得到的食品拿回來食用,吃完之后還要打水洗腳(因為印度人是光著腳走路的),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開始打坐練功。</p><p class="ql-block">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p><p class="ql-block">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樂欲聞。</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須菩提站起來提問</p><p class="ql-block"> 這時候有一位名叫須菩提長者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只見他鶴發童顏,長須飄飄。他向佛行了一個禮,雙掌合十恭敬地說:“先生,您經常教導我們要看護好看自己的念頭,隨時反思自己的言行,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那么,對于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應該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平息自己內心的煩惱呢?”佛說:“這個問題提得好!下面我就來解答你的問題。”</p><p class="ql-block">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p><p class="ql-block">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p><p class="ql-block">【譯文】第三章 大乘佛教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佛接著說:“各位同學,怎樣才能使自己心平如水,沒有煩惱呢?凡是有生命的東西,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濕氣所生的、化生的,還有那些有思維的、沒有思維的、甚至無所謂有沒有思維但是有感覺的生物。我都要讓他們進入心物同一的境界,解脫生死。我教化了無數眾生,可是我并不覺得自己就多么偉大。為什么這么說呢?一個自稱為得道的人,如果心目中總是有自我、有他人、有眾生、有高低長幼的概念,那說明他沒有在頭腦中消除這些概念的對立,也就是沒有真正地得道。”</p><p class="ql-block">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p><p class="ql-block"> 復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p><p class="ql-block">【譯文】第四張 平常心與平等心</p><p class="ql-block"> 佛接著說:“再者,須菩提:對于一個學佛有所成就的人來說,不要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也不要拿自己的觀念強加于人,認為自己總是高人一等。更不要戴有色眼睛,憑著自己的好惡去傳道,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平等心去對待世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給自己積累美德的基礎,同時也是在給自己播種著福田。”</p><p class="ql-block">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p><p class="ql-block">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p><p class="ql-block">【譯文】第五章 透過現象看本質</p><p class="ql-block"> 佛繼續說:“須菩提,你覺得我說得對嗎?我提一個問題你來回答:‘你現在看到你面前的是如來佛嗎?’”須菩提回答說:“不是,先生。你并不是你,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為什么這么說呢?先生所說的‘我’,并不是我所看到的‘我’,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相當于您的照片。”佛點了點頭,表示認可,他接著說:“所有的現象,都只是一種假象,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才算是達到了問題的實質。”</p><p class="ql-block">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p><p class="ql-block">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p><p class="ql-block">【譯文】第六章 不要迷信要正信</p><p class="ql-block"> 須菩提接著問:“先生,會不會有很多的人,在聽了您的講演之后,對您所講的道理深信不疑呢?”佛告訴須菩提:“不要這么說。在我死之后的五百年,如果有嚴格按照佛教的規章制度修行的人,他會理解我今天所說的道理,并且由此產生信念和信心。如果真是這樣,說明他與佛有緣,這個人肯定有著極高的悟性。這樣的人,肯定是一個有道德、有福氣的人。為什么這么說呢?象這樣的人,通過修行,心里不再有‘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他不會固守一個死道理,不認為自已就是真理的代表,也不認為世界是虛無的、沒有真理和道理可言的,這就是得道的一種體現。為什么這么說呢?從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出發去認識事物,或者從某種權威的理論出發去認識事物,都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做法。所以,既不能迷信一種理論,也不能認為世界毫無規律性可言。所以我經常說,你們這些同學啊,要知道我在給你們講某一個道理的時候,就象船夫要用船把你們渡到對岸去,你們不要過了河還把渡你們過河的船背在身上。我所講的道理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何況我在講這些道理時所舉的那些例子呢!”</p><p class="ql-block">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p><p class="ql-block">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p><p class="ql-block">【譯文】第七章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p><p class="ql-block"> 佛接著說:“須菩提,你現在認識清楚了嗎?你認為我得到真理了嗎?我向你們說什么了嗎?”須菩提回答說:“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我們通常所說的‘真理’,只是一個名稱而已。也沒有什么真理是您可以說出來的。為什么這么說呢?您所說的真理,不是隨便可以模仿和宣講的,這就好象‘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世間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此一時彼一時,真理也是如此。當你說它是真理的時候,它可能已經不是真理了。所以,世間圣賢之人之所以為賢圣,就是因為他們不拘泥于教條,才相互有所差別,否則那不就千篇一律了嗎?”</p><p class="ql-block">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p><p class="ql-block">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p><p class="ql-block">【譯文】第八章 傳道授業解惑</p><p class="ql-block"> 佛又問須菩提:“如果有一個人,把全世界所有的珍寶都拿來施于他人,這個人所得到的福與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很多啊!先生!當然,這種福德,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福與德,只不過是先生您打了一個比喻!”佛接著說:“如果又有一個人,接受了我在這部經中所說的道理,包括那四句偈語,并且給他人講解,那么他所得到的福要比前面那個人要多得多。為什么我這么說呢?須菩提,你仔細聽:所有得道的人以及他們所領悟到的道,都是由此經義所產生的。須菩提啊,我們所說的‘佛法’,你要再一次注意,不要把它真的當成‘佛法’,它只是一個名稱而已。”</p><p class="ql-block">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p><p class="ql-block">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p><p class="ql-block">【譯文】第九章 謙虛使人進步</p><p class="ql-block"> 佛又問須菩提:“一個得了須陀洹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他得了須陀洹果位呢?”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能達到須陀洹果位的人,他的修養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他的內心沒有偏見,沒有私欲,他已經初步領悟到了緣起性空的道理,此心歸于平淡,具備了一顆平常心,不再被那些所謂的色、聲、香、味所誘惑,只不過還做得不是很徹底,還需要繼續修練,這才叫須陀洹。”佛又問:“須菩提,同樣的,一個得了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得到了斯陀含果位呢?”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能達到斯陀含果位的人,比須陀洹果位的人修養更高一些,他們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拋棄私欲和偏見的修練目的,實際上已經沒有必要繼續在這些事情上下功夫了。這就是斯陀含的境界。”佛繼續問:“須菩提:一個得了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得到了阿那含果呢?”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能達到阿那含果位的人,比斯陀含果位的人修養又要更高一些,他們已經完成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化’,思想與行為達到了自由自在、無阻無礙的境界。看起來無須再做任何修行,其實他正好到了能夠自由地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的階段。這就是阿那含的境界。”佛又問:“須菩提,一個得了阿羅漢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得到了阿羅漢果位呢?”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要達到阿羅漢這種境界,確實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修行方法。如果阿羅漢有這種已經得道的想法,只能說明他沒有真正得道。先生,您曾經說我達到了沒有貪欲的境界,是一個出色的人。先生,我自己不這么想,我如果這么認識自己,說明我仍然是一個有私欲有貪念的人。正因為我的行為順其自然,我才是我,我才是一個認認真真修行的人。”</p><p class="ql-block">第十品 莊嚴凈土分</p><p class="ql-block">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p><p class="ql-block">【譯文】第十章 想像與真實的距離</p><p class="ql-block"> 佛問須菩提:“你認為我當初在我的老師然燈佛那里,有沒有學到所謂的佛法呢?”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佛又問:“菩薩居住的地方是不是都很莊嚴呢?”須菩提回答說:“不,先生。莊嚴只是一種想象,其實并非這樣。”佛說:“這就對了。不要貪戀心外之物,物來則應,過去不留,自然而然。”佛接著說:“譬如有人,身大如山,大不大呢?”須菩提回答說:“大呀!先生。當然這只是您打的一個比喻而已。”</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p><p class="ql-block">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新丰县|
拉萨市|
囊谦县|
和平县|
若羌县|
芮城县|
湖南省|
沐川县|
什邡市|
错那县|
镇安县|
朝阳市|
临沂市|
蒙阴县|
肥东县|
涿州市|
隆尧县|
邯郸市|
桃园市|
通渭县|
榆林市|
亚东县|
眉山市|
庆元县|
汉沽区|
碌曲县|
六枝特区|
资中县|
新野县|
杨浦区|
花莲县|
白河县|
吉水县|
太仆寺旗|
咸丰县|
泗阳县|
崇文区|
稻城县|
肥西县|
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