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意大利南方城市馬泰拉(Matera),一個神奇的地方。近些年,這個原本窮鄉僻壤的小山城,越來越為世人注目,熱度一漲再漲。有多達八部電影在此拍攝取景,尤其是相關耶穌基督的故事,一時間,她成了古代巴勒斯坦的樣子,而一部007《無暇赴死》(No?time?to?Die)的熱播,更是讓多少人心向往之,上了旅行計劃的榜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3年,馬泰拉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被收入UNESCO名錄,世遺評語摘錄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馬泰拉的石窟民居和巖石教堂,是巖石切割定居點的典范,它們完美地契合了地貌環境和生態系統,并展示了數千年人類居住的連續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該城鎮的建筑群和景觀,杰出地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的許多重要階段和文化演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與自然保持著和諧關系,即是特色文化,又是遺址,還是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集自然風光、文化特質和歷史價值于一體,是馬泰拉不同于其他的獨有特質,也是地中海特有的景色和文化現象之一,2019年,馬泰拉市被宣布為歐洲文化之都(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馬泰拉位于巴西利卡塔大區?(Basilicata?Region?),全境幾乎被亞平寧山脈覆蓋,極少平原。山地貧脊,巖石土壤脆弱,森林大部被砍,自然條件惡劣,是意大利全境最為貧窮的地區之一。據考,這里有人居住的歷史很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有近上萬年的人類居住史,僅次于阿勒頗(今敘利亞),是世界上?最古老并且持續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穆爾吉亞?(Murgia上圖)是一片石灰質高原,以深溝、斷層、裂縫、溝壑為特征。石窯洞屋正是適應此種生態環境的產物,是人類適者生存的范例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格拉維納峽谷"(Gravina?di?Matera上圖),本質上就是一條大裂縫,它將山體一分為二切割成了兩個部分。馬泰拉老城區薩西(Sassi?),坐落于峽谷的右岸,石窯民居沿著半山腰疊建,逐漸生長到高地平原。左岸依然呈現自然的原生狀態,現在是受到保護的穆爾吉亞國家公園(parco?della?Murgia?Meterrn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4新年伊始,借此次普利亞大區(Puglia?Region)之行,到訪了馬泰拉,該城恰好位于兩大區的交界處,所以列入同一個旅行計劃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驅車沿著丘陵起伏的山路進入了馬泰拉地界,卻始終不見老城薩西的蹤影,這與意國境內多數建在山頂的古城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們預定的巖石洞屋旅館,位于薩西的薩索巴里薩諾區,由于地處歷史中心,馬泰拉政府規定,外來車輛一律不準自行駛入古城。市府規定,先要將車停在指定的停車場內,缷下所有行裝,再由擺渡車送你到預定的住所,離開時同樣由他們接送回停車場。停車費自付,24歐元/天,不便宜,卻一切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指定的停車場位于高地新城,全然一副無聊的現代化城鎮模樣。擺渡車載著我們一路盤旋下山,轉過幾個彎道后,粹不及防間,薩西古城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驚喜之余才意識到,原來薩西的位置會這么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意想體驗一下洞屋的感覺,特為選擇了這家位于峽谷邊帶有露臺的民居旅館。進得門來略感意外,兩間寬敞的巖石洞屋,干凈整潔,現代化設施一應齊全,包括網絡系統(上圖左)。餐廳由數個洞屋組成,頗具規模,特色兼顧舒適,提供可口的意式早餐(上圖右)。薩西重建后,此類旅館和餐廳,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特色城鎮特色體驗,成為馬泰拉旅游經濟的主要支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洞屋居所的露臺自然樸素原始,卻并不妨礙憑欄觀景的心情。對面的這片石山,并不高卻很陡,密密匝匝的石窯洞屋覆蓋了每片山巖,?層層疊疊,一路從山底漫延上去,混亂之中錯落有致,充滿著古樸自然的情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片民居群落是歷史中心區最古老的部分。山頂大教堂所在地方,即最初有人聚集居住的核心源--"奇維塔"?("CIVITA"?上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元8世紀,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們開始越過了奇維塔的圍墻,向核心區兩邊挖掘,經年累月的不停擴展,最終沿格拉維納峽谷形成了兩個洞屋居住區:薩索卡維沃索(Sasso?Caveoso)和薩索巴里薩諾?(Sasso?Barisano),它們和Civita(奇維塔)一起,組成了馬泰拉最古老的內核薩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3世紀,兩區之間建起了羅馬式大教堂。15世紀,有了Casalnuvo新區。17至18世紀,隨著富人在薩西的落地,山頂平原被開發,皮亞諾(al Piano)富人區形成,城市開始有了支柱群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們落腳的民居旅館,正處于薩索巴里薩諾區的中心,從這里去往老城的任何地方都十分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到馬泰拉來,一定不要急忙忙地趕行程,放慢腳步,放松心情,最好能留宿一或兩個晚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薩西的夜晚很美,魅力迷人。這里的天空少污染,多純凈,夜幕中仰望,肉眼可見點點繁星閃爍的星空。登上高處,星空之下萬家燈火通明(上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入夜,洞穴酒巴和餐廳內坐無虛席,就餐必須提前預定座位,令人大呼意外。這樣的馬泰拉,與我想象中的"鬼城"相去甚遠,要知道,很長時間以來,她一直被稱之為"意大利的恥辱"之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馬泰拉的歷史冗長而繁復,始終與貧困二字相伴。在進入了20世紀之后,更是逐漸衰敗,與現代進程漸行漸遠,成了被時代遺忘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揭開馬泰拉面紗的是位名叫卡洛.萊維(Carlo?Levi)的作家,他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期間,被流放到了意南,親眼目睹了薩西馬泰拉極度落后和貧窮的生活狀態。簡陋的窯洞中,沒有電、沒有凈水,沒有最基本衛生設備,居民終日與岌岌可危的居所,污濁不堪的環境為伍。如此原始的生存環境,令萊維震驚不已。1945年,萊維的回憶錄《基督停在埃博利》(《Christ?Stopped?at?Eboli》)出版,書名源自當地的一句諺語,表明這是個被上帝和國家拋棄的地方(埃博利城距馬泰拉以西約一百多公里)。該書的面世,首次揭開了薩西惡劣的生活條件,嚴重滯后的經濟不平等現實,從而引發了意大利全國范圍,各種領域的大辯論,由此啟動了文化和社會改革的浪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當時意大利政府,以洞穴生活不再適合現代人類生活,隨時會暴發瘟疫為由,宣布馬泰拉為"國家的恥辱"。從1952年開始,政府實施了一項清空計劃,以強迫性手段疏散居民,遷徙至現代化的住宅中。薩西的居民被強制離開了,同時離開的還有原有的傳統生活方式及文化,為此遭到了專家們的強烈反對。學界認為,政府這番毫無保留完全清除的作法,是對傳統生存形態和文化的破壞,那些環境良好的洞穴和紀念性的綜合建筑群,完全可以通過高效技術加從修復,創造出一種新的形式,使歷史保存下來。正是社會各界的參與,政府最終方棄了堅持,法律清空計劃只做了一半就停止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薩西崩潰"不僅僅引起了社會不同領域的廣泛關注,甚至形成了"廢墟文化"或"紀念碑式孤芳自賞"這兩個美學派別,上升到了藝術價值的高度。史家的著眼點則更為深遠,認為馬泰拉的城市起源,必須放置在地中海世界的文化現象中去認識,生動地形容薩西居民為"穿透洞穴的人",他們將自身滲透入巖石本身,通過與自然和諧相處,融入環境,成為這座石頭城的一部分,是與自然契合的成功典范。顯然,學界的務虛和政界務實之間有著很大的鴻溝,雙方彼此理解、尊重、協商,才做出正確的決擇,這是對待人類文化遺產最應持有的態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3年,薩西巖窯民居及文化被收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事成了馬泰拉關鍵性的轉折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30多種語言,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出版了馬泰拉的文獻,發起了一場強大的信息和研究運動。在之后的三十年中,國際性修復活動正式啟動,馬泰拉儼然變成了一座成功案例的城市實驗室。大量資金投向這個古老城區,恢復其名號和歷史地位,重新定義為以文化為目的旅游勝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徹底完成了從"恥辱到驕傲"的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么來馬泰拉看什么,又該如何規劃行程呢?關鍵取決于你來訪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你匆匆忙忙時間有限,或只想淺嘗即止,可參考官方的推薦。官方制定的標準路線,主要環繞老城邊緣,不大深入薩西內部,路面情況平坦,坡度不大,省時省力,適合體力有限,身體狀況不好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體驗,以我之見,最好的準備就是不準備,隨心所欲,直情徑行即可。薩西的本質是一座過去時的城鎮,從古代走入現代,并未脫離古代,也不遠離現代,文化上的連續性從未斷過。因故,太多的景點目標設定不是必須的。走進薩西即是目的,散淡隨性,且行且止,讓自己迷失在由山徑、石階、洞屋、庭院、巖洞教堂構建的網格中,品味所謂"廢墟文化",領會"孤芳自賞"的寂寞,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也讓自己暫時忘卻現實紛攏,擺脫塵世的喧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你以攝影和自然景觀為目的,馬泰拉有若干處最佳觀景點,可以滿足你的愿望,下文會有所涉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時間分配上,可按照奇維塔,薩索卡維沃索和薩索巴里薩諾三個城區加以考慮,結合你的興趣點可多可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外,薩西洞穴民居從山腰疊到山頂,共有12層,高度380米,除了石頭就是石塊,不是爬山就是下坡,部分路段坡度較大,抓地登山鞋必不可少。石頭城內的"閑庭信步",體力消耗比較大,又少植被樹木,需要防曬,備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們住的洞屋屬薩索巴里薩諾區,地處阿多奇奧大街南端(Via?d'Addozio),這是一條位于格爾維納峽谷邊的觀景大道。大街南頭與著名的圣母之路(主觀光大道)相交,北頭是薩西古城的北入口,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坐在民宿門前的庭院里,目光隨著大街的曲度蜿蜒向北,一邊是深谷和高地,一邊是富有特色的建筑群,二者相互依存,人文和自然高度合諧。街的北頭地勢較高,巖石山頂上赫然一座巨型宗教建筑群格外醒目,攫取了我的目光(上圖)。這是一座精致氣派的巴洛克風格宗教建筑,與石窯洞穴群落即不同檔次也不同時代,不清楚為何會出現在這個窮鄉僻野之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懷著不解與好奇沿街北上,教堂正門旁立著名牌,圣奧古斯丁修道院(Convento?di?Sant?Agostino?上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據介紹,該修道院建于1592年,是一組以圣母瑪利亞感恩教堂為中心的宗教場,最初由一群奧古斯丁修士所建,后成為圣奧古斯丁騎士團所在地。圣奧古斯丁教派,為天主教一個托缽修會,是13世紀托缽修士僧運動的一部分,最初由隱修團體發展而成,行為舉止遵循希波圣奧古斯?。ɑ浇淌熤唬┑囊巹t。后來轉變為新的宗教形式,在歐陸廣泛傳播,將修院生活帶入城市,服務于民,這應該就是教堂建設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馬泰拉省成立于17世紀中后期,首府即設在馬泰拉市。這一時期,有錢人開始遷入高地,逐漸形成了高地富人區,建設了許多與之社會階層相匹配的宮殿、教堂和修道院,風格追隨當時流行的設計形式,圣奧古斯丁修院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修院教堂建成后是否服務于窮人階層,尚不得而知。貧窮者仍舊擁擠在山腰間的狹窄地域,以洞穴教堂尋求宗教信仰,慰籍心靈,兩級生存狀態持續加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8世紀,戰爭波及此地,宗教活動停止,修士被遣散。之后,修院先后作過兵營,關押戰俘的監獄、流浪者的庇護所以及養老院,目前為文化遺產監管機構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現在看到這座建筑物,是1973年地震之后修復的樣子。修道院占據有利的地形,一面守護著薩西的北門,一面居高臨下俯瞰格拉維納峽谷和和圣母之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圖攝于圣母之路大轉角處,清晰展現了修院所處的位置,顧自佇立于荒野山谷之巔的恢弘氣勢,孤寂而震撼,非常搶鏡,奪人眼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奧古斯丁廣場平臺,是馬泰拉欣賞奇維塔風景的最佳觀景點之一,為攝影師和風景愛好者衷愛的理想之地,不容錯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平臺南側視野全開,從這里望去,展開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奇維塔和圣母之路的全景圖。該畫面為馬泰拉最著名的風光之一,常被作為該市的標志性名片,在旅游官網及眾多禮品商店占有極高的出鏡率(上圖),許多人正是被這張畫面所吸引,在心里種下了馬泰拉這棵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奇維塔的最高點,座落著馬泰拉宗座大教堂,高聳的教堂鐘樓在藍天之下格外醒目。以教堂為中心的區域,就是薩西最初建立定居點的地方。之后陸續來到這里的人,以此為源點,掘巖鑿洞而居,漸漸形成了眼前的規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元前251年,羅馬人建立了馬泰拉鎮。那個年代,無論在地球的東方還是西方,都正處于古代群雄爭霸的狀態。西方的羅馬共和國向外擴張勢頭正猛,與迦太基人兵刃相向(布匿戰爭),為爭奪地中海霸權打的不可開交。在遙遠的東方,秦國同樣已崛起于七雄,欲滅六國而一統江山。馬泰拉市誕生于這樣的時代環境下,風雨歷程兩千多年,沒有中斷,也沒有被毀滅,不能不說是個奇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進入齊維塔的全是山路,難易略有差別,我們從駐地附近的小路上山,終點山頂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遠觀看似雜亂無章的巖穴洞屋,實則是分層建造的,層與層之間,近路有石階梯,很陡,遠有盤山路,坡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多數的民居實為內洞外房,品質優劣見貧富差距。街窄巷小,空間逼仄,互相挨擠著順坡度起起伏伏。一路走來很少能見到土地,植被,幾乎全是石頭。民宅門前即使有花卉,也是栽在盆里,掛在石墻上。偶遇有方小庭院的人家,同樣只有盆栽沒有種植,名符其實的一座石頭城(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奇維塔山頂只能容下一座大教堂,宗座級,現為馬泰拉總教區主教座堂,獻給圣母瑪利亞,供奉馬泰拉守護神圣布魯納圣母和圣尤斯塔斯。"布魯納(Bruna)"一詞,據說是指圣母面部的深色皮膚。還有說是倫巴第詞語"盔甲"或"防御"的意思,特指城市上空的保護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倫巴第人是日爾曼人的一支,5世紀自北方入侵意大利,并于8-11世紀占據并統治意南部地區,在巴西利卡塔建立了貝內文托公國,馬泰拉為公國的一部分。11世紀之后,倫巴第人雖然敗給了諾曼人,但并沒有完全退去,持續與幾方勢力爭奪,所以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教堂外觀帶有明顯南部阿普里亞地區風格,正立面裝飾的浮雕,飽含了許多宗教細節,大多于"亞伯拉罕系三宗教"相關,反應了該地區所持的的宗教信仰和信息(上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修建過程中,在地表深層中發現了古代房屋層、早期教堂和人們生活的痕跡,為早期歷史提供了證據,被形容為"馬泰拉古代生活的X射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內部與外部反差很大,色調明艷,裝飾過度,明顯不在一個時間段上。后期精心的裝修,追隨了17/18世紀的主流風格,除開部分壁畫和柱頭外,基本都不屬于原生狀態。最具代表性的是中殿的天花板,色彩鮮艷亮麗,改建于1719年,原來的木桁架屋頂被完全覆蓋在里面(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廣場平臺是又一處絕佳的觀景點。從這里,你能俯瞰和遠眺薩索巴里薩諾的全景畫面,視線由近及遠,甚至可以觸及高地社區的宮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傍晚時分上來最好,能親眼目睹夕陽西下的過程。日頭下墮的片刻瞬間令人心動,是我見到的薩西最美的時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冬季日短,早早的已經有很多人在平臺守候。隨著日漸西斜,驕陽一點點地沉下去,光照由灸熱漸為柔暖。天際邊的殘陽暮景,如金似血,層層疊疊渲染開來,美到驚艷。此刻的薩西古城沐浴在霞光下,通體被抹上了一層金色,柔潤而溫暖。夜幕降臨,燈一盞盞地亮起,一處兩處,直到萬家燈火(上圖)。此刻的薩西便有了現代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奇維塔的外貌,恰似個"半島",三面被格拉維納峽谷環繞,只有南面向后擴展成薩索巴利薩諾、高地富人區和現在的新城。東面,沿峽谷走勢延伸開的部分,是薩索卡維沃索。一條環繞峽谷的大道, "圣母大道" ,觀景交通兩用。 西起薩索巴利薩諾,向東止于薩索卡維沃索,連接薩西三城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母大道是薩西重建的重要工程,也是官方推薦的主要游覽路線,路面質量很好,不用爬坡,沿途設有多處城區和峽谷觀景點。最值得參觀的的古跡,為美德圣母教堂(Chiesa??Madonna??della?Virtu),這是馬泰拉最有名的巖洞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圖為環道的西端,拍攝位置在教堂頂層。遠方是高聳于巖石頂上的圣奧古斯丁修道院,右為格拉維納峽谷和穆爾吉亞國家公園,左邊高大直立的巖壁就是圣母教堂的前立面,山體被挖掘成一座巨型多層的巖洞教堂(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巖洞教堂是馬泰拉的特色之一,現共存有150座,美德圣母教堂是其中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宗教場,也是最重要的古跡之一。教堂挖掘于10/11世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1213年,該建筑群由巴勒斯坦裔本篤修會使用,17世紀曾進行了修繕,后期一度被棄之不用,成為非法垃圾堆集場。1967年后,進行了全面清理,現又重新開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洞穴教堂內部出乎想象的寬敞高大,特別是大殿,儼然已具有了羅馬三殿式的特征(上圖左),這在我參觀過的其他巖洞教堂中,僅此一座。整個洞穴建筑群面積很大,由十幾個凝灰巖石窯洞屋組成,上下共有三層,感覺這片山體基本上被掏空了,據稱這是該市最復雜的巖洞教堂。洞壁上殘留有少量壁畫,大多斑駁陸離殘缺不全,唯有二層這處小堂的祭壇畫,圣約翰受難像保存的十分完整(上圖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離開教堂后,大道曲曲彎彎一路向東,引導你進入了薩索卡維沃索。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塊獨立巨石,赫然聳立于城區入口,占據了最顯著的地理位置。這是最著名的蒙特羅內巨石(Montrrone?Rock),被譽為馬泰拉最美麗一道風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巨石頂部的巖石教堂,正式名稱為"伊德里斯圣馬利亞教堂"(Chiesa?Santa?Maria?de?Idris),同樣以其無法抗拒的地利優勢,在一眾巖石洞穴宗教建筑中脫穎而出,成為薩西最熱門的打卡之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觀賞或拍攝蒙特羅內巨石全景的最佳視點,位于對面山坡一處名為"Fontana?dell'Amore?Statues"的平臺之上(上圖)。平臺提供了開闊的視野,以巨石為中心,包括了下方的圣佩特羅廣場和教堂、卡維沃索民居群、格拉維納峽谷和高地平原的無盡風光,景致飽滿,層次豐富,是馬泰拉又一處最佳觀景點,不可錯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走進看,巖石教堂的"外殼"就是一堆亂石,表面已嚴重風化,除了巖頂上豎立的十字架外,看不到一絲宗教場所的外部特征。巨巖的內部基本被掏空,數個洞穴組合成一個洞穴綜合群,供奉崇拜圣母。Idis"一詞源自希臘語,意為"指明道路的人",這種對圣母瑪利亞的稱呼,流行于拜占庭帝國時代,其崇拜應該是由君士坦丁堡傳入的意大利南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歷史上,馬泰拉和其他南部地區一樣,統治者來來去去的變化,爭奪從沒斷過。9至10世紀時,正是拜占庭人統治的時代,他們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得了這塊土地,伴隨而來的是東羅馬帝國宗教文化的流入和影響,無可避免地波及到這塊貧瘠的穆爾加亞(Murga)。傳道者和信徒投入了極大的宗教熱誠,在此掏山挖洞,建起百余座巖石洞屋教堂。誰說"基督停在了埃博利",以我之見,馬泰拉或許什么都缺,唯獨不缺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伊德里斯圣母堂內部很不規整,8/9個尺寸不一,形狀各異的洞穴,低矮陰暗,分不清中殿等結構,據說其中還有修道院的部分。實際上,洞屋內最多的是壁龕,少許龕內尚存有圣人的壁畫,年代跨度從12至17世紀(上圖)。教堂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可追溯至14世紀早期,真實的存在應該更早,只是沒有任何記錄可尋。上千年間,閱盡春秋,沐雨櫛風,飽經滄桑,猶如一座歷史悠久的紀念碑。其實教堂本身沒多少參觀內容,這類教堂看什么不重要,重在你有機會走進古代人的生活狀態和環境,穿越時空,體驗下歷史是個什么東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門前平坦寬敞的廣場是馬泰拉又一最佳觀景點,由東向西展開的巖洞民居全景,畫面層次感極強,場面壯觀令人震撼(上圖)。廣場還建有小徑,環繞蒙特羅內巖石教堂,360度展現山城風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蒙特羅內廣場平臺,奇維塔老城一攬(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薩索卡維沃索還有一處教堂,圣露西亞阿勒馬爾韋巖洞教堂(Chiesa?Santa?Lusia?alle?Malve),是我個人認為最值得參觀的一座,推薦的理由,是其中保存了用古老藝術方式制作的精美壁畫(上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該教堂距離蒙特羅內巨巖很近。外觀破舊,巖壁殘破風化,一個門洞,幾扇破窗,門洞內漆黑,見不到一絲光亮,若不是門口立著的牌子,決不會想到這里還是個宗教場(上圖右下)。教堂不免費,仔細看了牌子上的票價真不便宜,便有些猶豫,于是便試著先走進洞門,試探值不值當?門洞里掛著個厚布簾子,將洞內遮的嚴嚴實實,難怪黑的可怕。當我掀開簾子的瞬間,只一眼便被那些色彩斑斕的壁畫吸引,便沒再猶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門洞內,別有洞天,豁然開朗,意想不到的高大寬敞。整個巖洞經過了仔細的修繕,結構如常,幾個禮拜堂,祭壇,供奉圣母和圣人。重點在壁畫,保存的真好,畫幅很大,分布在柱體,墻壁,祭壇兩側,最顯著的是一排細長型的壁龕畫廊,雖然僅存只有兩幅畫作,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經的輝煌(上圖右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些壁畫大多制作于13世紀下半葉,早于濕壁畫時代約一個世紀,創作過程繁復,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繪畫藝術?,F存壁畫經過修復后恢復了原有的明艷色彩,十分難得。其中有幾幅堪稱佳作。如,1,"圣母哺乳圖"(上圖左上)。2,"大天使圣米迦勒"(上圖右上壁龕畫廊)。該畫作充滿細節,大天使雙手所持之物,分別代表了拉丁基督教和東方正教的和諧融合,確實很少見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最初屬于第一本篤修會的女修院,專事崇拜圣露西亞。圣露西亞在意大利南部很受歡迎,被視為多地的保護神。她是西西里島人,在敘拉古被羅馬人殺害,殉道時非常年輕。供奉她的教堂,我們在意南其他地方遇到過,但巖石洞穴形式的還是第一座。16世紀后,女修院搬遷至新址,巖洞教堂的一部分被改建為住宅,難怪外壁上開了不少窗。目前,大部分的崇拜已經不在這里舉行,唯獨一年一度的圣露西亞節仍堅持從這里開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推薦一處有趣的酒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距圣露西亞教堂不遠有一堆嶙峋亂石,商家腦洞大開,利用地形開了家特色酒巴。石階,石壁洞龕,空地上,隨意散落些軟墊,人們習地而坐,隨意松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融為一體,很有趣的一種體驗(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拱門觀景平臺(Tre?Archi)是馬泰拉最佳觀景點中最熱鬧的一處。說是平臺實際就是個小露臺,由三座圓拱形成的門廊,是通向小露臺的必經之路,故名"三拱門"。另一名稱路易吉.格里奇奧露臺(Belvedere?Luigi?Guerricchio),是為了紀念馬泰拉畫家路易吉·格里奇奧。這處觀景點之所以人多,一是鄰近著名的維托里奧·威奈托廣場(Piazza?Vittorio?Veneto),二是場景壯觀,特別是可以欣賞和拍攝到大教堂全景的正面照,為攝影愛好者最愛(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維托里奧.威奈托廣場,與"三拱門"毗鄰,為歷史中心的主廣場。這里自17世紀以來,逐漸形成了富人聚集的高地平原區"Al?Piano"。廣場上擁有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和教堂建筑、多元文化中心和商業場所,是馬泰拉近代歷史進程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來這里的人,大多不是為了看富人的建筑,而是前來參觀廣場中央下方的公共蓄水池"----帕隆巴羅?.隆戈"(Palombaro?Lungo)。"Lungo"是意語"長"的意思,故名思意這是個"長水井"或"長型蓄水池"。從凝灰巖中挖掘而就的這座巨大蓄水池,代表了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馬泰拉復雜的水源收集和供水系統,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也是馬泰拉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圖所示即廣場中央蓄水池入口(上圖,源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隨著一條下行長鐵梯的引導,你進入了一座由巖石構建的地下迷宮,沉浸在石柱、巖石拱門、石墻和石洞的地下世界里,其規模之大令人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座巨大的地下蓄水池,深16米,長50米,形狀細長婉蜒,名符其實的"Lungo"形態。水源取自周圍山丘的泉水和雨水,凝灰巖墻壁上覆有特殊的防水灰泥,蓄水容量可達500萬升(上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挖掘蓄水池原本就是馬泰拉人供水的主要方式,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如同大樹的根系一樣,相互連接,延伸到地下各處。廣場中央最初只是挖了一口鐘形泉水井,人們從地面井口取水。1893年后,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需水量隨之增加,原有的水井已然不能滿足需求,政府決定擴大挖掘。工程同時吞併了四個原有洞穴和另一個蓄水池,擴建后的"Lungo"一直使用到1920年,直到普里亞渡槽建成,將水引入馬泰拉市為至。引水渡槽徹底終結了Lungo的使命,再后來,它就被徹底遺忘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1年,馬泰拉市政府決定對廣場進行擴建,地下蓄水池再次被提起。因為年代久遠,人們只知道它的存在,而且仍應該蓄滿了水,卻沒有人見過內部是個什么樣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探查是由Enzo?Viti帶領他的兩位學生進行的,他是馬泰拉地下世界的專家,正是因為他對這一古代水利工程的探查,引起了UNESCO的關注,使得馬泰拉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行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當兩位潛水員首次潛入地下水庫時,發現池底堆積了幾個世紀以來從水井口丟進來的東西,其中許多是取水的水桶。上圖右是從內部看到的取水口(上圖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今天,我們可以輕易地經鐵梯走進"水庫",親眼目睹地下水池的全貌(水位被降低),充分欣賞這一古代水利工程杰作,Enzo團隊功不可沒,?馬泰拉人同樣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特別是他們對古代文物的敬重與保護,無疑是我們人類的幸事,令人由衷地佩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蓄水池廣場返回薩索巴里薩諾途中,會經過喬凡尼·帕斯科利廣場(Piazzetta??Giovanni?Pascoli)觀景點,這是又一處馬泰拉最佳觀景點之一,一處由小街巷、露臺、石頭建筑組成的迷宮畫面(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后是穆爾吉亞(Belvedere??Murgia?Timone)觀景點,該地距離市中心有點遠,但絕對值得前往一游。位地點在穆爾吉亞國家公園山頂平臺的峽谷側。前往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開車,二是徒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你是自駕者就很容易,在GPS指導下可輕易到達那里。需要注意的是停車規定。觀景區內不允許車輛駛入,停車場距觀景點只能徒步,步行距離約2-3公里,但在最后一公里的范圍內,都可以觀賞到馬泰拉全景和格拉維納峽谷的壯觀場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沒有車,又如果你是徒步愛好者,可經深谷地的徒步路線到達。這是條很艱苦的步道,起始點在圣母之路東側,先要一路下降到峽谷深處,之后再爬上陡峭的巖壁,才能到達對岸的高原頂部。該步道會有一定的危險性,不善于徒步者不宜以身試險。我們恰巧就遇到有徒步者受傷,被直升機自深谷地救出的事情發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來穆爾吉亞,依然是日落時段最好,風景變化莫測,殘陽如血,美不勝收(上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就是馬泰拉,一座古代的現代化城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林县|
杭锦旗|
崇明县|
永济市|
梨树县|
东莞市|
东城区|
武穴市|
康平县|
英山县|
昔阳县|
松阳县|
宜黄县|
永靖县|
武夷山市|
涿州市|
崇仁县|
正阳县|
文昌市|
五峰|
新绛县|
廊坊市|
调兵山市|
南陵县|
萝北县|
吴江市|
昆山市|
瑞昌市|
富阳市|
台东市|
家居|
丰都县|
云龙县|
紫金县|
阳谷县|
横峰县|
莱西市|
延寿县|
都兰县|
广元市|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