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8日清華113周年校慶,金三班五位同學相約返校。</p><p class="ql-block">畢業后已返校多次,此次主題是踏訪清華大師們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上午9點清華西門集合,首先來到西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院始建于1924年,也是清華校河以北僅存的清華初期教授住宅。當年,王國維、朱自清、陳寅恪、聞一多、顧毓琇、陳省身、楊武之、熊慶來、吳晗等一大批名人曾居于此。</p><p class="ql-block">歷經百年變遷,目前有新西院,舊西院,在胡同里四合院七拐八拐,搞不清門牌號的排序,問了快遞小哥,才找到舊西院。</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故居~舊西院45號。</p><p class="ql-block">朱自清從西院這里到三院上課,日日走過近春園的荷塘,才產生了名篇“荷塘月色”。</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父定居揚州。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p><p class="ql-block">1925年,應清華大學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同時致力于古典文學研究。三·一八慘案后,他撰寫《執政府大屠殺記》等文章,聲討軍閥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學英國,并漫游歐洲數國,著有《歐游雜記》《倫敦雜記》。1932年歸國,繼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運動中,他同學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校南遷,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并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編《聞一多全集》。同時,積極參加各項民主活動。1946年10月,經過漫長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現實的教育和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饑餓、反內戰的實際斗爭中,他身患重病,1948年6月18日,簽名于《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面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p><p class="ql-block">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為中國現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p> <p class="ql-block">王國維故居~舊西院42號。</p> <p class="ql-block">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州(今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p><p class="ql-block">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后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p><p class="ql-block">1923年春,當時溥儀要選海內碩學之士,王國維經升允推薦,到北京充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按清代慣例,在南書房工作,大都應是進士、翰林以上學問淵博的著名人物,王國維雖只是布衣出身,以他的學識,與楊鐘羲、景方、溫肅三人同時入南書房工作,有幸得窺大內所藏,曾檢理景陽宮藏書。</p><p class="ql-block">1924年冬天,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清朝),因阻于家人而未果。王國維結束了“南書房行走”的工作,遂有崇仰他學問的胡適、顧頡剛等人推薦他擔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王國維推而不就院長職,僅任教職。講授《古史新證》及《說文》、《尚書》等課程,從事《水經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其精深的學識、篤實的學風、科學的治學方法和樸素的生活影響了清華學人,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同時,他自身的學術也更加精進,學術成果豐碩,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其論殷周、釋甲骨、釋鐘鼎,處處卓絕,語語精到,皆出自己心得、發明和獨創,對古代歷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貢獻,博得海內外學人的推崇和尊敬。</p><p class="ql-block">1925年2月,清華委任吳宓籌辦研究院,并擬聘王國維為導師。王國維在請示溥儀后就任。此后,治學轉入西北地理及元史。1925年9月14日,國學研究院普通演講正式開始,王國維講《古史新證》。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書》課程。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一說吳宓)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塾弟子遍充中國史學界。</p><p class="ql-block">1925年,王國維接受了清華學校的禮聘,此時,他名義上仍是溥儀的“南書房行走”,伴遜位天子讀古書。</p><p class="ql-block">1926年中秋剛過,長子潛明在上海病逝,王國維痛惜萬分,短暫的好時光從此結束了。</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早起盥洗完畢,即至飯廳早餐,餐后至書房小坐。王國維到達辦公室,準備給畢業研究生評定成績,但是發覺試卷、文章未帶來,命研究院的聽差從家中取來。卷稿取來后,王國維很認真地進行了評定。隨后,王國維和研究院辦公處的侯厚培共談下學期招生事,相談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侯給了五元鈔票,王國維即出辦公室。王國維雇了一輛人力車,前往頤和園。王國維吸完一根煙,11時左右,躍身頭朝下扎入水中,于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p><p class="ql-block">王國維著述甚豐,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觀堂集林》《古史新證》《曲錄》《殷周制度論》《流沙墜簡》等62種。</p> <p class="ql-block">王國維與清華大學西院的緣分開始于1925年。1925年,王國維受聘為清華大學教授。據記載,1925年3月26日,王國維偕夫人看完清華大學西院后,預付租金44元。4月18日搬入西院16號與18號(1933年西院擴建,將新舊西院的門牌統一編號,舊西院16號、18號調整為西院42號、43號,沿用至今)。西院16號、18號緊鄰,又自成小院,皆為平房。院子皆坐北朝南,灰色瓦頂,朱漆門窗與廊柱,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在這里王國維度過了他人生最后兩年,而這兩年,也是他學術研究成就卓著的時期。在這里他完成了《西遼都城虎斡耳朵考》、《盂鼎銘文考釋》、《宋代之金石學》等著述近40篇,整理舊作印行《蒙古史料校注四種》,結集出版了《古史新證》,其中運用的“二重證據法”和“闕疑法”,作為開創中國現代史學的科學方法,從內容和方法上拓展了中國史的研究范疇。</p> <p class="ql-block">聞一多故居西院46號,錢偉長故居西院43號,因變遷太大,沒有找到。</p> <p class="ql-block">出了西院,坐清華校內班車來到二校門。</p> <p class="ql-block">清華也有了公共廁所。估計為多年來火熱的校園游必備設施。</p> <p class="ql-block">隨后向南步行到照瀾院。</p> <p class="ql-block">照瀾院建成于1921年,由10所西式丹頂洋房和10所中式四合院組成,是清華以前的教授住宅群。當時稱為南院,1934年以后改稱舊南院。1946年抗戰勝利清華園復校后,由朱自清提議將“舊南院”的稱呼按諧音改稱字面文雅的“照瀾院”。先后在這里居住過的著名人士有趙元任、梅貽琦、俞平伯、馬約翰、錢偉長等。可以說在這些灰色老房子里藏匿著清華厚重的歷史與文化的底蘊。</p> <p class="ql-block">趙元任故居照瀾院1號。</p> <p class="ql-block">趙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 漢族,字宣仲,又字宜重,原籍江蘇武進(今常州)。清朝詩人趙翼后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生于天津。現代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p><p class="ql-block">趙元任先后任教于美國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中國清華大學、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美國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后長期(1947—1963年)任教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并在伯克利退休。趙元任先后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946年)、加州大學(1962年)、俄亥俄州立大學(1970年)榮譽博士學位,加州大學“教授研究講師”(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1967年),中國北京大學榮譽教授(1981年)。1982年2月24日趙元任逝世于美國馬薩諸塞州,享年90歲。</p><p class="ql-block">趙元任通英、法、德等外語,是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同時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趙元任在語言學方面的代表作有《現代吳語的研究》《中國話的文法》《國語留聲片課本》等,在音樂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韻》《廈門大學校歌》等,翻譯的代表作有《愛麗絲夢游仙境》等。</p> <p class="ql-block">陳寅恪故居,照瀾院2號。陳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長沙,清華四大國學導師之一,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p> <p class="ql-block">照瀾院3號——趙忠堯故居。趙忠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中國核事業的先驅之一。</p> <p class="ql-block">照瀾院5號——梅貽琦故居。梅貽琦,(1889-1962),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曾任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p> <p class="ql-block">照瀾院7號。張子高故居。張子高,著名化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副校長。</p> <p class="ql-block">照瀾院8號。俞平伯故居。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銘衡,字平伯。現代詩人、作家、紅學家。與胡適并稱“新紅學派”的創始人。</p> <p class="ql-block">張申府、李濟故居,照瀾院9號。</p> <p class="ql-block">張申府(1893—1986),名崧年,張岱年之兄,河北獻縣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哲學家,數學家。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羅素研究第一人,張國燾由他介紹進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也是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又與周恩來一起介紹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是毛澤東的“頂頭上司”。</p><p class="ql-block">大革命時期因政見不同退黨。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1957年被打為右派分子,曾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逝世,享年93歲。</p> <p class="ql-block">李濟(1896年6月2日—1979年8月1日),原名順井,字受之,后改濟之,湖北鐘祥郢中人,人類學家、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p><p class="ql-block">民國七年(1918年)畢業于清華學堂,隨即被派往美國留學。曾在克拉克大學學習心理學和社會學專業,民國九年(1920年)入哈佛大學轉入人類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民國十三年(1924年)李濟開始從事田野考古,赴河南新鄭對春秋銅器出土地點進行調查清理。民國十五年(1926年)李濟發掘的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為中國學者第一次主持的科學考古發掘,其對殷墟的發掘則奠定了中國考古學在世界考古學界的地位。李濟曾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1949年以后任臺灣大學教授,創辦了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1979年8月1日,李濟去世,享年84歲。</p><p class="ql-block">李濟為中國現代重要的考古學家。在學術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發掘資料為中心,進行專題和綜合研究,其中花費精力最大的是對殷墟陶器和青銅器的系統研究。著有《殷墟器物甲編:陶器》上輯。在與他人合著的《古器物研究專刊》第1—5本中,對殷墟發掘所獲170件青銅容器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其他的中文論著有《西陰村史前遺存》《李濟考古學論文集》等,英文論著有《中國民族的起源》《安陽》等。</p> <p class="ql-block">吳有訓故居,照瀾院12號。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人。物理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p><p class="ql-block">1920年6月,吳有訓畢業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化部;192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后任該校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講師,師從康普頓教授;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學校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p> <p class="ql-block">照瀾院13號,錢偉長故居。著名科學家,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照瀾院16號——王國維故居。現在是清華大學紀念品服務部。</p> <p class="ql-block">照瀾院17號——馮友蘭故居。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著名哲學家,曾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其哲學作品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p> <p class="ql-block">照瀾院18號——朱自清故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p> <p class="ql-block">路過敬老公寓。</p> <p class="ql-block">照瀾院向南就是清華大師府邸。</p> <p class="ql-block">這是三座別墅連在一起,住著楊振寧、姚期智和已故的林家翹。</p> <p class="ql-block">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字伯瓌,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香港中文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博文講座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p><p class="ql-block">楊振寧于1942年從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1944年,獲得清華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48年6月,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1966年,任職于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113]。1957年10月,因“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導致有關基本粒子方面的許多發現”,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4年3月,入籍美國。196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1月,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正式退休[131]。2015年4月1日,放棄美國國籍[60]。2017年2月,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楊振寧別墅。白色的別墅,樓高三層。</p> <p class="ql-block">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湖北孝感,無黨派人士,計算機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p><p class="ql-block">姚期智于1967年獲得臺灣大學物理學士學位。1973年,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75年,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75年9月—1976年8月,任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助理教授。1976年9月—1981年8月,任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1981年9月—1982年9月,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教授。1982年10月—1986年6月,任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教授。1986年7月—2004年6月,任普林斯頓大學William and Edna Macaleer工程與應用科學教授。199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0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6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4年9月,加入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任全職教授。2014年10月,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2016年,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4年4月,任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p><p class="ql-block">姚期智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2000年,獲得圖靈獎(截至2024年6月唯一華人獲獎者)</p> <p class="ql-block">林家翹(1916年7月7日—2013年1月13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力學和數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榮譽退休教授。</p><p class="ql-block">1937年林家翹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39年考取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資格赴英國留學;1940年改派加拿大;1941年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后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1944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到布朗大學工作;1947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先后擔任副教授、數學教授、學院教授;1951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6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7年從麻省理工學院退休;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2年8月回國定居,出任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2007年設立“林家翹--梁守灜學術研究基金”;2013年1月13日凌晨4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p> <p class="ql-block">陳賽蒙斯樓,清華大學的一座專家樓。陳賽蒙斯樓的名字源于世界知名數學家賽蒙斯教授一個很重要的數學方面的研究是和陳省身教授一起完成的,所以定名為陳賽蒙斯樓。</p> <p class="ql-block">??繼續向南來到勝因院,它始建于1946年。? 由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林徽因參與設計,共有住宅40套,包括樓房17棟和平房23套,總建筑面積510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勝因院的命名與抗戰時期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抗戰期間,西南聯大曾租用昆明“勝因寺”作為校舍。抗戰勝利后,清華大學在清華園內新建住宅區,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時期,朱自清教授提議將新建住宅區命名為“勝因院”,寓意抗戰勝利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勝因院</p> <p class="ql-block">勝因院不僅是一個住宅區,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抗戰勝利后,許多教授和學者在此居住,如湯佩松、沈元、徐迺祚等。這里不僅是他們的居住地,也是學術交流和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勝因院建成后,多數抗戰勝利后到校的教授都居住在這里,例如植物生理學家湯佩松、航空工程學家沈元等;而老一批的資深教授也陸續喬遷于此,如社會學家費孝通、哲學家金岳霖,還有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張維和陸士嘉夫婦、費孝通、鄧以蟄、施嘉煬、李丕濟、馬約翰、劉仙洲、湯佩松、吳景超、陶葆楷、李廣田。還有美籍教授溫德(Robert Winter,1887~1987),他從教于中國達65年之久,1925年~1952年間一直在外文系執教。</p> <p class="ql-block">勝因院老建筑目前保留下共14座。其中單幢二層庭院式住宅為清華園近代住宅中的首批樓房,為灰瓦兩坡頂,清水紅磚墻,風格簡介,是現代主義建筑理念影響中國近代建筑發展的重要實例。</p> <p class="ql-block">勝因院27號,中美關系研究中心。歷史上的住戶:羅念生(文學)。</p> <p class="ql-block">羅念生(1904年7月12日—1990年4月10日),原名懋德。1904年7月12日生于四川省威遠縣連界場廟壩,1990年4月10日因病逝,終年86歲。羅念生是新中國古典學學脈奠基人、古典學家、翻譯家,在古希臘羅馬語言文學研究領域有杰出貢獻。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為表彰他的卓越成就,希臘雅典科學院于1987年12月授予他“最高文學藝術獎”(至今獲此獎者,國際上只有4個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羅念生一生譯著和論文有1000多萬字,50余種。</span></p> <p class="ql-block">雕塑《大愛永生》</p><p class="ql-block">清華1988級校友畢業20年紀念雕塑《攜手》,由兩組8字形雕塑《大愛永生》和《對話》組成。該作品由1988級電子系校友林天強創作,由1988級全體同學獻給母校。</p><p class="ql-block">其中雕塑《大愛永生》是林天強為紀念“512“大地震所創作的當代藝術作品。作品以生命之手、救援之手和愛之手的形象,以呼救、牽手的簡潔動作,傳達了人類的生命意志、互助互救和大愛精神。</p> <p class="ql-block">路過一座花園樓。這座花園樓與我校~北方工業大學臺階式花園住宅同一設計,設計師是清華大學?教授,北方工業大學仇校長的夫人。于1985年設計,并曾榮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大獎。這個設計不僅展現了清華大學的建筑設計能力,也為北方工業大學增添了一處獨特的校園景觀?,并入圍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我現在還住在花園樓里。</p><p class="ql-block">北方工業大學建筑系就是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幫助下成立的,吳良庸是建筑學院的名譽院長,骨干教師從清華引進,很多教師都是畢業于清華。</p> <p class="ql-block">向東向北折返來到新林院。</p> <p class="ql-block">新林院是清華大學的一個教授住宅區名。在清華早期教授住宅中,“南院”建于1921年,1934年在南院的南面,蓋起了一片新的教授住宅區,稱“新南院”。抗日戰爭勝利后,南院和新南院由朱自清先生提議,取其諧音定名為“照瀾院”和“新林院”。先后在新林院居住過的著名教授有周培源、陳岱孫、俞平伯、霍秉權、葉企孫、趙忠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錢鐘書楊絳夫婦、潘光旦、吳有訓、莊前鼎、李輯祥、陳寅恪、施嘉煬、張奚若、張蔭麟、陳楨、聞一多等。在當時,新林院規模大,質量好,裝備齊全,共30余所,總面積658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蔣南翔、周培源故居,新林院2號。</p> <p class="ql-block">周培源是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24年周培源畢業于清華學校,192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1929年回國后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p> <p class="ql-block">清華校長蔣南翔(1913年9月7日—1988年5月3日),江蘇宜興人,1933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于國立清華大學。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教育家、中國青年運動的杰出領導者,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和中顧委委員。</p><p class="ql-block">1952年11月至1966 年6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1956年5月至1966年6月兼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其間,還任中共北京市高校黨委第一書記、教育部副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等職。1977年后任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中共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p><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3日,蔣南翔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蔣南翔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1933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先后參加我黨領導的“社聯”和“民族武裝自衛會”的工作,主編《清華周刊》和《北方青年》等進步刊物,傳播進步思想。</p><p class="ql-block">1935年,在著名的“一二·九”愛國救亡運動中,作為領導者之一的 蔣南翔受上級黨組織委派,起草了《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同胞書》,發出了“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的吶喊,成為喚起民眾爭取民族獨立的號角。此后,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蔣南翔一直從事青年工作,站在我國青年運動的前列。</p> <p class="ql-block">在清華大學工作期間,蔣南翔努力貫徹黨的教育工作方針,吸收國外先進經驗,聯系中國實際,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辦學道路。他重視最新科學技術的發展,陸續在清華大學創建了原子能、自動控制等多種新興學科;他十分重視對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又紅又專的人才。他愛護和關懷青年學生,也從政治上和生活上愛護和關心教職工,親自做一些著名老教授入黨的培養和發展工作。蔣南翔在清華大學的探索和嘔心瀝血的工作,豐富了社會主義教育的經驗,影響和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對改革中國的教育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中國教育理論寶庫作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陳吉寧曾說:對于清華師生而言,蔣南翔同志是令人尊敬的前輩學長、倍受愛戴的良師益友、深孚眾望的杰出領導,是清華優良傳統和辦學風格的重要鑄就者,是當之無愧的“清華之魂”。</p><p class="ql-block">蔣南翔同志堅持把培養學生成為“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學校的中心任務,重視在培養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領導創建的政治輔導員制度(雙肩挑)是中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偉大創舉。</p> <p class="ql-block">在清華上學時有一天傍晚偶遇蔣南翔校長。那時正處于文革末期,蔣南翔正靠邊站,頭發灰白,身板筆直。手柱方杖在林間散步,一身儒雅正氣,令人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外墻掛了6塊電表,看來里面住有6戶人家。</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故居,新林院8號。</p><p class="ql-block">大門緊閉,外墻上掛了一塊銅牌:</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海淀區文物普查登記項目</p><p class="ql-block">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p><p class="ql-block">海淀區文化委員會二0一二年立</p><p class="ql-block">看來故居保護的很好。</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生于日本東京。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之父。</p><p class="ql-block">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設計處處長,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p><p class="ql-block">他與林徽因事業愛情雙飛的故事,永遠令世人贊嘆!</p> <p class="ql-block">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3年畢業于清華學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筑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筑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肄業)。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之后赴歐洲參觀古建筑,8月18日回國后,在沈陽東北大學任教,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筑學系。</p><p class="ql-block">日本占領東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p><p class="ql-block">在1932年,主持了故宮文淵閣的修復工程。同年,著成《清式營造則例》手稿。</p><p class="ql-block">從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筑遺物,包括天津薊縣遼代建筑獨樂寺觀音閣、寶坻遼代建筑廣濟寺、河北正定遼代建筑隆興寺、山西遼代應縣木塔、大同遼代寺廟群華嚴寺和善化寺、河北趙州隋朝建造的安濟橋等。這些重大考察結果,寫成文章在國外發表,引起國際上對這些文物的重視,為梁思成日后注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筑史》,準備良好的基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p><p class="ql-block">1948年,在平津戰役前,梁思成繪制了《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使北平古跡避免受到炮擊,很好地保護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墻。</p> <p class="ql-block">專事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筑歷史的宗師”。</p><p class="ql-block">1999年,原建設部設立“梁思成建筑獎”,以近代著名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是授予中國建筑師的最高榮譽獎,以表彰獎勵在建筑設計創作中做出重大貢獻和成績的杰出建筑師。</p> <p class="ql-block">時間匆匆,已近午時,來到了我們上學時就餐的七食堂~現在的清芬園食堂就餐。</p> <p class="ql-block">溫馨提示</p><p class="ql-block">清芬園食堂為原七食堂前身。清芬之名源于“清芬挺秀,華夏增輝”的石刻。該食堂于2006年12月更名為清芬園。新“清芬園”是在老清芬園、清青快餐廳原址上新建,于2015年11月底正式對外供餐。</p><p class="ql-block">為歡迎校友回家,校慶期間,食堂二樓7號窗口特推出懷舊傳統老菜,歡迎各位校友品嘗。</p><p class="ql-block">清芬園食堂</p> <p class="ql-block">校慶期間食堂就餐溫馨提示</p><p class="ql-block">各位師生:</p><p class="ql-block">根據學校113周年校慶的安排,4月27日-28日,返校校友可在以下食堂(餐廳)用餐:</p><p class="ql-block">1、對外餐廳:桃李園地下一層清青休閑、桃李園三層簡約餐廳、紫荊園地下一層清青披薩、清芬園清青快餐、聽濤園清青牛拉、玉樹園一層餐廳、玉樹園二層風味餐廳、觀疇園清青永和、觀疇園清青咖啡廳、觀疇園三層餐廳和熙春園。</p><p class="ql-block">2、校慶期間臨時開放食堂:桃李園(一層、二層)、紫荊園(一層、二層、三層、四層)、清芬園(一層、二層)和聽濤園(一層)所有窗口將對校友開放,屆時以上食堂將開放微信、支付寶支付權限。由于以上食堂屬校內學生食堂,校友在學生食堂就餐需收取20%成本補差費。</p><p class="ql-block">為避免就餐擁擠,建議校內師生在校慶期間避開校友用餐食堂,前往其他食堂就餐。</p><p class="ql-block">由此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再次感謝師生們的理解與支持!</p><p class="ql-block">飲食服務中心</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6日</p> <p class="ql-block">餐廳里人山人海。窗口眾多,花樣繁復,熱鬧非凡!與我們當年在七食堂就餐時,每人拿著一個飯盒,圍著餐桌站著吃飯,形成天壤之別。</p> <p class="ql-block">吃了一半想起照相,只能記錄殘羹剩飯。一條魚,一盤燒豆腐,一碗米飯,大概十七塊錢。</p> <p class="ql-block">好吃肉的同學有福了,看著一盤盤的剩骨,就能想到他們吃了多少肉。</p><p class="ql-block">還是現在的年輕人有口福啊!</p> <p class="ql-block">飯后坐班車返回西門。</p> <p class="ql-block">經近百年變遷,很多故居早已成為大雜院,院中搭建的很多附屬建筑,作為居住緊缺時代的過來人,我們能想象和理解這些單門獨戶的教授別墅,如何演變成現在估計住有十來戶人家的大雜院。</p><p class="ql-block">現在應該還是學校老教工及其家屬租住,清華的這些住宅是不予出售的。</p> <p class="ql-block">舊日典雅的大師舊居,如今大部分成為破敗的棚戶區。</p> <p class="ql-block">前輩大師們已駕鶴西去,老宅花樹春天依舊盛開。</p> <p class="ql-block">舉頭仰望,歷史長空中群星璀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谟县|
叙永县|
响水县|
耒阳市|
巩留县|
搜索|
淮北市|
永丰县|
蒙山县|
山阴县|
亳州市|
登封市|
潮安县|
澄迈县|
连南|
军事|
玛曲县|
正宁县|
葫芦岛市|
甘洛县|
若尔盖县|
永德县|
隆安县|
淮阳县|
兖州市|
郸城县|
宣武区|
华蓥市|
惠来县|
伊金霍洛旗|
高台县|
申扎县|
沙坪坝区|
英山县|
宁阳县|
贡嘎县|
梅河口市|
蒙阴县|
南溪县|
手游|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