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世遺游記】2024 英格蘭 - 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3)

JimZ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正式名稱為威斯敏斯特圣彼得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aint Peter at Westminster),又譯為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或西敏寺,最初被作為修道院使用,逐漸演變成教堂的功能。自1066年諾曼(今諾曼底地區)征服者威廉一世在此加冕以來,威斯敏斯特教堂就一直是舉行君主加冕儀式的教堂。此外,眾多的皇家婚禮、葬禮、國家慶典和紀念活動也曾在此舉行。與其它教堂不同,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皇家專屬教堂。傳說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公元959年時就已建成在倫敦泰晤士河中的一個小島上。1045年至1065年間依懺悔者愛德華的命令重建,現在的教堂建筑由亨利三世于1245年下令興建,融合英式和法式風格的哥特式建筑,是英國最重要的一座哥特式建筑,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br><br>有十八位英格蘭、蘇格蘭和不列顛君主長眠在此,也是許多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人物的長眠之處,共有3300多人在此安葬,另外還有許多人物的紀念碑,除君主外,包括王室成員、政治家、貴族、軍人、科學家、文藝人士、醫生、牧師等等,也有外國人。教堂的大部分地方都被墓地和紀念碑所占據,與其說是一座教堂,不如說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展示昔日大英帝國的輝煌歷史。<br><br>圖為威斯敏斯特教堂西門,倫敦的著名地標之一。 位于北側耳堂,英國女王風格的教堂彩繪玻璃,名為“女王之窗”(The Queen’s Window),旨在慶祝伊麗莎白二世在位時期(1952~2022)。這是一幅色彩鮮艷的當代作品,以山楂花為特色的鄉村景色,采用了獨特的黃色、紅色、藍色、粉色、橙色和綠色色調,反映了伊麗莎白二世對鄉村的興趣和喜悅。 詩人之角,在這兒可以追溯豐富的英國文學史。 許多英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作家被埋葬或有紀念碑在這兒,這一傳統始于詩人杰弗里·喬叟,形成延續至今的傳統。 <div>杰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1340~1400),英國詩人和作家,曾擔任過多個政府職位,被譽為“英國文學之父”,或“英國詩歌之父”。那個時代,英格蘭的主要文學語言是法語和拉丁語,在合法化英語作為文學語言的過程中,喬叟被視為關鍵人物。他是第一位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角的詩人。</div><div><br></div><div>喬叟以《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而聞名,總共24集的長篇故事詩,以講故事比賽的形式呈現,由一群朝圣者在前往坎特伯雷的路上相互講述故事構成。故事集描述了中世紀社會的各階層人物,涵蓋了宗教、愛情、喜劇、諷刺等主題,也反映了喬叟本人對宗教、社會階級、習俗等方面的觀點和看法。<br></div> <div>在大英圖書館,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1476年第一個印刷版本,目前已知僅存10份。</div> <div>喬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出生于倫敦,在希臘逝世,英國詩人和貴族,浪漫主義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被認為是英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br></div><div><div><br></div><div>拜倫最著名的作品是長篇敘事詩《唐璜》,被公認為是他的經典之作。從西班牙民間傳說中汲取了唐璜這一人物的靈感,但與西班牙民間傳說不同,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拜倫筆下的唐璜被描繪成一個很容易被女人勾引的受害者,而非風流好色之徒,其行為很像拜倫本人的不幸境遇。其中一段講到,唐璜遇到海難,船被沖到一個島上,差點喪命,一位希臘海盜的女兒救了他,照顧他直到恢復健康,兩人發展出愛的關系。然而,她父親回來后非常生氣,將唐璜作為奴隸販賣,他被一位喜歡他的女主人買去??。拜倫去世時,完成了17篇中的16篇。</div></div> <div>拜倫資助并參加了希臘擺脫奧斯曼統治的獨立戰爭,在一次行軍途中因病去逝,臨終前拜倫說:“我把我的時間、我的財富、我的健康獻給了希臘,現在我獻出了我的生命,我還能再做什么呢?”??。希臘政府為拜倫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拜倫的遺體抵達倫敦后,本打算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然而威斯敏斯特教堂卻以拜倫“道德敗壞”為由拒絕了這一請求??。他的遺體最終長眠于諾丁漢郡哈克諾的一所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 Hucknall, Nottingham, UK),希臘國王贈予的大理石墓碑立于其墓前。(網圖)</div> <div>羅伯特·勃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1889),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和劇作家,他的戲劇獨白使他在那個時代的詩人中名列前茅。他以諷刺、人物塑造、黑色幽默、社會評論、歷史背景和具有挑戰性的詞匯和句法而聞名,他的作品被公認為英國文學經典。</div><div><br></div><div>勃朗寧的成名作《男人和女人》(Men and Women 1855),由五十一首詩組成,全部都是由不同的敘述者講述的獨白,前五十首詩涉及廣泛的歷史、宗教或歐洲情境,第五十一首詩《再多一個詞》以勃朗寧本人作為敘述者,獻給他的妻子。勃朗寧本人非常喜歡這本詩集,稱這些詩為“我的五十個男人和女人”??。</div><div><br></div><div>勃朗寧最偉大的作品《戒指與書》(The Ring and the Book 1868),被稱為戲劇詩的杰作,在商業和評論界都取得了成功。故事講述1698年在羅馬發生的一起謀殺案,一名貴族伯爵因懷疑其妻子與一位牧師有染,而將妻子殺害,事后伯爵被判有罪并處以死刑,隨后他向教皇上訴,要求推翻判決,但未能成功。10卷戲劇獨白,由故事中的各個人物講述,展示了他們對事件的個人觀點,加上布朗寧本人的介紹(第1卷)和結論(第12卷)。</div> 勃朗寧的妻子伊麗莎白·勃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1861)也是維多利亞時代最受人尊敬的詩人之一。(網圖) <div>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杰出的文學家之一。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9部戲劇和150多首詩,作品涵蓋三大類:喜劇、歷史劇和悲劇,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莎士比亞是英語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繼續被研究和重新解讀。</div><div><br></div><div>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包括《哈姆雷特》(Hamlet 1602)、《奧賽羅》(Othello 1603)、《麥克白》(Macbeth 1606)和《李爾王》(King Lear 1608),《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戲劇中最長,也是英國文學中最富震撼力和影響力的戲劇之一。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喜劇、歷史劇和愛情劇,像《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愛的徒勞》、《理查三世》、《亨利五世》、《羅密歐與茱麗葉》、等等。當時《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正在莎士比亞環球劇場上演,我們買了票去觀賞體驗??。<br></div><div><br></div><div>莎士比亞出生于英格蘭斯特拉特福(Stratford,England),在當地的圣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受洗,去世后埋葬在此。教堂仍保留著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原始登記冊,其中詳細記錄了莎士比亞的洗禮和埋葬情況。他的墓志銘上寫著:</div><br>好朋友,看在耶穌的份上,忍住,<br>不要挖掘這里封閉的塵土。<br>有福的是那些不挖這些石頭的人,<br>而那些移動我骨頭的人會受到詛咒。<br> 在大英圖書館見到的莎士比亞歷史劇《理查三世》,1597年印刷版。 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Kerr Olivier, 1907~1989),英國演員、導演和制片人,三次獲得金球獎和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兩次獲得奧斯卡榮譽獎,五次獲得艾美獎。他和費雯·麗(Vivien Leigh)是美國影史上第一對奧斯卡影帝影后夫妻檔。<br><br>奧利維爾耶在舞臺上飾演了從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到文藝復興喜劇、再到現代英美戲劇的諸多角色。他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戲劇演員。在電影表演方面,他得到14次奧斯卡提名,在1948年的影片《哈姆雷特》,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影片獎。 勞倫斯·奧利維爾和妻子費雯·麗(1957),費雯·麗曾主演《亂世佳人》(1939)、《魂斷藍橋》(1940)和《安娜·卡列尼娜》(1948)等譽滿全球的影片。(網圖)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英國小說家,她的五部主要作品描述了18世紀末英國鄉村紳士階層的生活。代表作《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1813),反映女性為追求社會地位和經濟保障而把婚姻作為依靠。《傲慢與偏見》一直出現在讀者“最愛的書”排行榜上,啟發了許多現代文學衍生作品。 查爾斯·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1832~1898),筆名為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英國數學家,在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教授數學,以兒童文學作品《愛麗絲夢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和姐妹篇《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而聞名于世。<div><br></div><div>作品是偶然的興致所致,卡羅爾給友人的女兒愛麗絲講故事,寫下后加上自己的插圖送給了她。在朋友鼓勵下,卡羅爾將手稿加以修訂、擴充、潤色后,于1865年正式出版。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小女孩,在夢中追逐一只兔子而掉進了洞里,開始了漫長而驚險的夢幻世界旅行,遇到各種會說話的動物。這部童話以神奇的幻想,風趣的幽默,昂然的詩情,突破了傳統兒童文學道德說教的刻板,是一部極具影響力的童話故事,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愛,成為許多電影、電視、動畫片的藍本。</div> 卡羅爾自己為《愛麗絲夢游仙境》繪制的插畫。(網圖) 卡羅爾被評論為“嚴厲、羞澀和精確,沉溺于對數學的幻想中,像愛麗絲夢境中一樣“。(網圖) 約瑟夫·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生于印度孟買,旅居美國多年,英國作家及詩人。曾以記者身份周游印度,從印度出發作長途旅行,途經緬甸、中國、日本、美國等國,到達倫敦。作品有兒童文學《叢林奇譚》(The Jungle Book 1894)、《原來如此》(Just So Stories 1902)、《勇敢的船長》(Captains Courageous 1896)等,印度偵探小說《基姆》(Kim 1901),詩《白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 1899)、《兵營歌謠》(Gunga Din 1892)、《如果-》(If- 1895)等,以及眾多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他是英國19世紀至20世紀一位很受歡迎的散文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藝術創新之人”。被視為英國19世紀日不落國的帝國文學代表作家。吉卜林的作品對20世紀初的世界文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19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葡萄牙波爾圖萊羅書店(Livraria Lello),墻上掛著一幅照片,吉卜林在《時代》雜志封面上(1926年9月27日版)。 亨利·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和翻譯家,1884年,朗費羅成為第一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角豎立紀念半身像的非英國作家。<br> <div>喬治·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出生于神圣羅馬帝國的哈勒(Halle),在現今德國東部,亨德爾和巴赫兩人被認為是巴洛克音樂集大成的代表人物。</div><div><br></div><div>1712年,亨德爾到英國旅行,大不列顛女王安妮十分喜歡和賞識他,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定居倫敦并入籍英國。亨德爾的來到,猶如一股清新的風,給長期低迷的英國音樂界重新帶來了生機,日耳曼人的音樂天賦??。之后,亨德爾幾乎將他的一生都投注在英國,沒有結婚,晚年雙目失明直到去世,享年74歲。</div><div><div><br></div><div>亨德爾作品類型有歌劇、清唱劇、頌歌及管風琴協奏曲,代表作清唱劇《彌賽亞》(Messiah),《哈利路亞》(Hallelujah)是《彌賽亞》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是基督徒贊美上帝時所用的歡呼語。1859年,倫敦舉行亨德爾逝世100周年紀念會時,《哈利路亞》合唱團人數高達2765人,樂器460件。1869年,美國波士頓演出時,更創下了一萬人合唱《哈利路亞》、500件樂器伴奏的記錄。</div></div> 勃朗特三姊妹(The Bront?s),是三位英國著名文學女作家,并且是親生三姊妹,分別是:<br><br>1.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1816~1855)<br>代表作:《簡·愛》(Jane Eyre)<br>2.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1818~1848)<br>代表作:《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br>3.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1820~1849)<br>代表作:《荒野莊園的房客》(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div><br>1847年,這三部作品幾乎同時問世,并在三姐妹死后舉世轟動,尤其是《簡·愛》及《呼嘯山莊》更是至今流傳甚廣的文學經典名著。勃朗特三姊妹英年早逝,均死于肺結核。牌匾底部的銘文:“勇于忍受”。</div> <div>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現實主義作家、記者和社會評論家。他創造了一些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虛構人物,被視為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他的作品在生前就享有前所未有的歡迎程度,被認為是一位文學天才。他的小說和短篇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著有《匹克威克外傳》、《大衛·科波菲爾》、《美國紀行》、《雙城記》、《霧都孤兒》等等,許多作品反映他個人成長經歷以及社會的時代脈絡。<br></div><div><div><br></div><div>狄更斯的代表作《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 1837),全書透過天真善良、不諳世事的匹克威克與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連串遭遇,描寫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生活與風俗民情。是世界文學的經典名作之一。<br></div><div><br></div><div>《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 1850),講述來自貧民窟的大衛·科波菲爾從童年到成年的成長經歷。狄更斯藉“大衛自身的經歷”,折射出自己的生活道路、人生態度和道德理想。狄更斯寫到:“和許多溺愛孩子的父母一樣,我也有一個心中最喜愛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大衛·科波菲爾。”??</div></div> 在葡萄牙波爾圖萊羅書店(Livraria Lello),狄更斯的作品:《匹克威克外傳》(右),《大衛·科波菲爾》(左)。 2012年,狄更斯誕辰200周年,威斯敏斯特教堂教堂舉行紀念儀式,當時的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在狄更斯墓碑上獻了花圈。1992年至2013年,英國發行的十英鎊鈔票,背面印有狄更斯肖像與《匹克威克外傳》的內容場景。(網圖)<br> 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是一位英國小說家和插畫家,在維多利亞時代,薩克雷是僅次于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家。<div><br><div><div>薩克雷以《名利場》(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 1847)而聞名,故事取材于19世紀初攝政時期和滑鐵盧戰役之后的英國社會,圍繞兩位個性完全不同的年輕女子之間的際遇而展開。書名副標題”一本沒有英雄人物的小說“,頗有含義,迥異于當時盛行的英雄式浪漫主義小說,展現人性自私自利,追逐虛榮的一面??。</div></div></div> 從詩人角出來,關門時間就要到了,女王鉆石紀念畫廊、回廊、教士會禮堂等都不讓進去了。坐下來觀賞教堂的精美結構,放松一下。 約翰·富蘭克林(John Franklin,1786~1847),英國北極探險家。為探索穿越北極群島,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1845年5月,富蘭克林率領兩艘船一百多人的探險隊從英國出發,1846年9月,航行至加拿大北極圈內的威廉王島(King William Island,Canada)附近的海域被冰所困,船只無法離開,物資存糧逐漸耗盡,至1848年4月,所有隊員因饑寒和疾病而全部死去。探險隊的悲慘命運至今仍然令后人惋惜不已。 詹姆斯·沃爾夫(James Peter Wolfe, Major General,1727~1759),英國陸軍少將。1759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亞伯拉罕平原(Plains of Abraham)戰役中,沃爾夫率領英國軍隊擊敗法軍,為而后英軍攻陷蒙特利爾市創造了條件,從而結束法國在魁北克的統治。沃爾夫本人身中三彈陣亡,此戰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被稱為“魁北克英雄”、“魁北克征服者”與“加拿大征服者”。 幾天后去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在外面的花園里,見到“加拿大征服者”詹姆斯·沃爾夫將軍的雕像,為大英帝國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紀念碑,銘文寫著:<br>“紀念富蘭克林·羅斯福 1882~1945,自由和英國的忠實朋友,四任美國總統。由英國政府設立”<br><br>富蘭克林·羅斯福,荷蘭裔美國人,紐約市出身,民主黨政治人物,第32任美國總統,是美國1920至1930年代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之一。從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是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div><br></div><div>羅斯福1933年3月4日就職時,面臨嚴峻的考驗,美國正處于歷史上最大經濟蕭條的谷底。他上臺后,首先專注于國內事務、拯救經濟和民眾的福祉,實行一系列經濟政策,核心是“救濟”、“復興”和“改革”,稱為“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使美國逐步走出經濟大蕭條。他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以及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社會安全系統等等,仍然保留至今。</div><div><br></div><div>就職后僅一周,羅斯福創立“爐邊談話”(Fireside Chats)??,用廣播媒體宣傳他拯救經濟和民眾福祉的政策,直接讓人民通過收音機聽見總統的聲音,聽見總統解決民生的具體計劃。用“談話”而非“講話”的形式將自己的聲音傳遍全國,帶進千家萬戶,一下子將總統與民眾的距離拉近了,從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種休戚與共的神圣感。每當聽到爐邊談話,人們仿佛看見臉上掛著微笑的羅斯福。人們說,“華盛頓(指美國政府)與他們的距離,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機遠”,甚至有民眾將羅斯福的照片剪下來,貼在收音機上。爐邊談話取得的巨大影響和成功,成為了廣播史上的一個傳奇。此后羅斯福將這種形式延續下來,一直到他去世。</div><div><br></div><div>在國際和外交方面,1941年3月,羅斯福通過《租借法案》(The Lend-Lease Act),使美國能夠在二戰期間向盟友提供軍事援助,同時在沖突中保持中立。《租借法案》的最大受益者是英國,其次是蘇聯,還有中國等。羅斯福通過二次世界大戰,帶領美國徹底走出大蕭條陰影,取得二戰的勝利,成為超級大國,取代英國的“日不落帝國”地位,動搖并瓦解了英國在全球的殖民統治,開啟“美國世紀”,重新塑造國際格局。羅斯福所創立的“聯合國”、“雅爾塔體系”、“世界警察”等體制成為國際秩序日后的規范,影響深遠。</div><div><br></div><div>羅斯福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美國曾于2005年舉辦“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活動,羅斯福被選為美國最偉大人物中的第10位。然而,羅斯福打破自華盛頓時代開始實行總統不得連任多于一次的不成文慣例,被認為是破壞民主體制。1947年,美國國會通過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總統任期不超過兩屆”的傳統,于1951年正式生效。</div> <div>1941年8月13日,在加拿大紐芬蘭的一艘美國軍艦上,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簽署《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宣布了民族自治、領土完整、經濟國際主義、社會安全、縮減軍備以及國際合作等八條原則,并決心以此作為重建戰后世界和平和秩序的依據。它對后來反軸心國大同盟的建立以及聯合國的成立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大西洋憲章》的精神后來寫入了聯合國憲章,得到所有成員國的承認。</div><div><br></div><div>羅斯福公開聲明《大西洋憲章》是面向全世界,不會用來幫助維護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堅決支持通過國際化來改革殖民制度的做法??。然而,丘吉爾則向英國議會保證憲章只適用于那些被軸心國占領的國家,英國的自治領地和殖民地不在民族自決的范圍之內。各自解讀??。但是,戰后英國實力大減,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最終導致其全球殖民統治的瓦解。</div><div><br></div><div>2021年6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與英國首相約翰遜簽署《新大西洋憲章》,該協議是80年前《大西洋憲章》的2.0版本。</div><div>(網圖)</div> 1941年圣誕節期間,羅斯福沒有心情接待客人,就在幾周前,日本襲擊了珍珠港,將美國拖入戰爭。此時,英國在北非戰場焦頭爛額,也無力單獨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丘吉爾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登上一艘軍艦穿越寒冷的北大西洋,到華盛頓與羅斯福會面,并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說服了美國簽署一項“歐洲優先”的戰略計劃:先擊敗德國,在北非戰場采取行動,然后打敗日本。(網圖) <div>卡薩布蘭卡會議 - 1943年1月,在剛剛被美軍攻占的北非法屬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Morocco),羅斯福、丘吉爾和戴高樂舉行會議,討論北非戰場、地中海戰場、太平洋戰場的形勢,并要求德意日主導的軸心國陣營無條件投降。會前,羅斯福不認為戴高樂應該出席,但在丘吉爾的說服下,讓戴高樂出席了這次會議。這為日后戴高樂和美國產生齟齬埋下伏筆??。(網圖)</div> <div>開羅會議 - 1943年11月22日,由中國、美國和英國的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商討擊敗日本的戰略及戰后國際局勢的安排,制定合作援華方案,會議確立了中國成為世界四強的地位 - 美英蘇中,并發表了《開羅宣言》。開羅會議是唯一一次中國參加的同盟國首腦會議。(網圖)</div> <div>德黑蘭會議 - 1943年11月28日,由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舉行的戰略會議,討論了對德國發動第二波攻勢,羅斯福認為從英吉利海峽入侵法國,即諾曼底登陸,能最快擊敗德國,而丘吉爾擔心這會引起過多的傷亡,偏好從地中海巴爾干戰場向北推進,羅斯福拒絕了該計劃。會議討論了籌組聯合國以代替英法主導的國際聯盟。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后,美英蘇中四大國協作的框架正式形成。(網圖)</div> 雅爾塔會議 - 1945年2月,在當時蘇聯的克里米亞黑海海濱城市雅爾塔(Yalta),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舉行會議,制定戰后的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對歐洲大陸,基本原則以誰攻占的地區戰后由誰控制。會議達成的《雅爾塔協定》,對戰后的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雅爾塔體系”(The Yalta System),導致以美國和蘇聯為中心的兩個陣營的冷戰。直到1991年蘇聯陣營解體,冷戰結束,雅爾塔體系退出歷史舞臺。(網圖) <div>《未完成的羅斯福肖像》- 畫家伊麗莎白·邵曼托夫(Elizabeth Shoumatoff)于1945年4月12日那天為總統畫肖像,創作期間,羅斯福抱怨頭痛,隨即昏倒在椅子前,于當天晚些時候去世,死因為腦溢血。邵曼托夫最終沒有完成這幅作品,羅斯福也未能見到二次大戰的勝利。一個月以后,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最終也無條件投降。(網圖)<br></div> <div>位于西門出口處的加冕椅(The Coronation Chair),是一把古老的橡樹木椅,高背哥特式設計風格,是英國君主加冕專用御座,椅子的四只腳是獅子,英格蘭的象征。</div><div><br></div><div>1296年,愛德華一世下令建造這把椅子,用來放置他征討蘇格蘭時繳獲的斯昆石(Stone of Scone),這是蘇格蘭王權的象征,愛德華一世到手后將斯昆石作為大不列顛的王權象征,顯示他不能容忍蘇格蘭鬧獨立的決心??。椅子最初以懺悔者愛德華的名字命名 - 圣愛德華椅(Saint Edward's Chair)。1997年,英國同意將斯昆石歸還蘇格蘭政府帶回愛丁堡城堡,條件是每次舉行英王加冕儀式時,需將斯昆石放回加冕椅,借用一下??。所以平時是看不到斯昆石的。</div><div><br></div><div>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1003~1066)駕崩后,哈羅德二世(Harold II,1022~1066)繼位并在此加冕,他是第一個在此加冕的國王,可惜是個短命王??。同年即遭到威廉率領的諾曼人入侵,哈羅德二世戰敗陣亡,威廉率軍進入倫敦,成為英格蘭國王,即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28~1087),同一年圣誕節那天,征服者威廉也在此加冕。從此以后,一般的英國君主(除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外)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div> 2023年,查理三世國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加冕椅在他的身后。(網圖) <div><div>加冕椅的外面,有一幅最早的英國國王肖像畫,創作于1395年,為國王理查二世(Richard II,1367~1400)1377年加冕登基的場景,年僅11歲的小孩,坐在加冕椅上,手握寶球和權杖。理查二世在位22年,1399年被廢黜,1400年在囚禁中被餓死,他的墓地位于教堂內。</div><div><br></div><div>理查二世統治時期,是英語作為一種文學語言形成的時期,理查是一位偉大的皇家藝術贊助者??,他的贊助使英語文學得以蓬勃發展。當時最偉大的詩人喬叟曾擔任理查的官員,喬叟得到理查的大力贊助,創作了不少作品。</div></div> <div>參觀完威斯敏斯特教堂,從西門走出,上方有一組人物雕像,199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宣布20世紀全世界十大基督教殉道者,他們的塑像被雕在西門上方,雕像底座上刻有殉道者名字。簡單介紹其中幾個(左起):</div><br>1. 馬克西莫·柯爾貝(Maximilian Kolbe,1894~1941):波蘭天主教方濟會神父。在德國占領波蘭期間幫助猶太人躲避迫害,1941年被囚禁于波蘭奧斯威辛死亡營,因代替一名囚犯受死而遭殺害。<br><br>4.伊麗莎白·費奧多羅芙娜·羅曼諾娃(Elizabeth Feodorovna Romanova,1864~1918):修女,俄國皇族成員之一,在修道院從事扶弱濟貧的慈善工作。1918年,被俄國共產黨活埋在一個礦井中。1920年,她的遺體經哈爾濱運抵北京,安葬在安定門外東正教公墓。1921年,遷葬至圣城耶路撒冷。1984年,她被俄羅斯東正教會海外分會認定為圣人。1992年,蘇聯解體后,被莫斯科宗主教區認定為圣人。<br><br>5.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非裔美國牧師、社會運動者、人權主義者、民權運動領袖和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1968年遇刺身亡。<br><br>10. 王志明(Wang Zhiming,1907~1973):中國基督教牧師,云南武定縣人,苗族。1973年被判處死刑后槍決,是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唯一被紀念的中國人。<br><br><br><br>202405.00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江县| 淳安县| 滦南县| 扎赉特旗| 葵青区| 广昌县| 阿鲁科尔沁旗| 饶阳县| 安庆市| 衡山县| 双城市| 无为县| 高要市| 安岳县| 恭城| 宁安市| 瑞金市| 秭归县| 武冈市| 岱山县| 凤凰县| 郁南县| 韶关市| 灌南县| 孙吴县| 时尚| 安国市| 北辰区| 新巴尔虎右旗| 和平区| 万宁市| 宁城县| 沙河市| 哈密市| 平顶山市| 松滋市| 旅游| 禹州市| 青田县| 嵩明县| 平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