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內蒙古包頭市去看看,是我期待已久的一趟旅程。有朋友可能問我,那里既沒有什么名勝古跡,也沒有宜人的風光,為什么要去包頭?其實這里面藏著我一個小小的心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家可曾知道?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有三次大的人口遷徙事件,分別為“闖關東”、“下南洋”、“走西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闖關東是發生在?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的,主要涉及山東、?河北等地向東北地區的大規模移民。這一遷徙過程被稱為“闖關東”,其中的“關”指的是?山海關,而“東”則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由山東電視臺拍攝,李幼斌、薩日娜主演的電視劇《闖關東》,我反復看過無數次,劇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可以說都是當年那些山東人不屈不撓,不畏艱難,勇闖關東的血淚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南洋,也是發生在清末民初時期。由于當時中國國內戰亂不斷、政局動蕩,大量華人主要是華南的福建、廣東等省份的人,為了生計和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選擇漂洋過海前往東南亞地區,目的地是主要是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這一現象被稱為“下南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西口”,則是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的四百余年間,無數的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因生存壓力或尋求更好的生活機會,選擇背井離鄉,通過西口(主要是長城北的口外,如山西殺虎口、陜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等)前往蒙古草原等地謀生,目的地是歸綏(現呼和浩特)、包頭、以及鄂爾多斯,巴音淖爾等河套地區。這一遷徙活動不僅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還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電視劇《走西口》正是反映了山西田氏一家在國仇家難的情況下奔赴包頭一段心酸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為山東人,對于闖關東這段歷史自然十分熟悉。我曾多次到訪東北三省,游覽當地美景,了解當地文化。如今的東北人,上數三代70%以上都和山東有著血緣關系。我身邊好多朋友也是當年隨父輩到東北,改革開放后又回到山東老家。遙想當年,人們離鄉背井,遠赴他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無論如何都需要很大的勇氣。無論是海路,還是陸路,無不充滿難以想象的艱辛。即使能夠順利到達關東之地,也會面臨狼豺虎豹、低溫嚴寒等惡劣環境。因此,闖關東的必須具有強健的體魄和敢拼的精神。特殊的環境造就了當代東北人耿直豪爽,詼諧幽默,吃苦耐必須勞,熱情好客的性格。如今東北地區文藝體育人才濟濟,可能于此有關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加坡是下南洋的一個主要目的地。我曾于1999-2000年間,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留學一年。南洋理工大學(NTU)是新加坡兩所著名國立大學之一,其前身南洋大學就是由出身福建集美的南洋企業家陳六使先生出資創建的第一所海外華文大學。新加坡古稱淡馬錫,又稱星洲,也叫獅城。新加坡原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967年8月9日獨立。截至2023年,新加坡總人口約592萬,其中公民和永久居民約為407萬。華人占人口的大多數(約74%),其余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在李光耀先生的領導下,新加坡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經濟富庶,環境優美,人均收入位居全球前列,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被譽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花園城市國家。如今的新加坡依然保留著很多當年華人下南洋的遺跡。座落于NTU校園的華裔館,曾是原南洋大學的行政樓,如今已被新加坡政府定為具有歷史價值的國家保留文物之一。牛車水商業區被稱為中國城,是新加坡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擁有中國各地的小吃,中國元素隨處可見??梢哉f,新加坡如今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離不開當年下南洋的華人所做出的歷史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內蒙古我曾去過幾次,去年還跟朋友一起前往興安盟,滿洲里以及呼倫貝爾等地觀光游覽。但是,內蒙古西部地區,特別是包頭以及鄂爾多斯還從沒去過。自從看了電視劇《走西口》后,我就萌生前往包頭看一看的想法,想實地了解一下當年的晉、陜等地的人們走西口的真實情景。特別是在我已有闖過關東,下過南洋的經歷,再體驗一下走西口的感覺,更是我一個強烈的愿望。恰好今年的炎炎夏日,有朋友約我共赴內蒙古觀光游覽,消夏避暑,讓我有機會實現這一多年的小小心愿。下面,有請朋友們隨著我的鏡頭一起,去看一看當年走西口的一些真實的場景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呼和浩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因北靠陰山山脈的大青山而得名,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這里也是當年走西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我們首先來到呼市的【昭君博物院】,深入了解兩千多年前,昭君出塞,漢匈和親的歷史文化。在落日余暉下,漫步于【塞外老街】,望著當年商賈云集的古老商鋪,伴著特色蒙味美食,喝著當今新鮮扎啤,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走西口的過客。第二天一早,又迎著初升的陽光,走進市區中心的【大昭無量寺】,深度游覽這座建于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由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主持創建的大昭寺,它不僅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區有影響力的黃教寺院之一。最后,我們來到人氣爆棚的【內蒙古博物院】,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通過大批出土文物和珍貴照片,詳細的了解這片神奇土地從遠古到現在的歷史演變。戰國時期匈奴王鷹頂金冠飾,遼代的彩繪木棺,元代的鈞窯小宋自造香爐,均為該院的鎮館之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包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離開呼和浩特,我們乘坐高鐵到達包頭,入住青山區一所商務酒店。高鐵站偶遇的美女的姐,祖輩就是走西口的山西人。當天的晚餐是當地正宗火鍋小尾羊。我們了解到,包頭市位于黃河幾字灣的北面,陰山山脈橫貫其中,歷史上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交界處。包頭是蒙語“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因此,包頭的地標就是三鹿騰飛。如今的包頭,常駐人口276萬,是內蒙古最大的工業城市,中國重要工業基地,有草原鋼城、世界稀土之都、世界綠色硅都之稱。在包頭,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五當召】。有著北方的小布達拉宮之稱五當召,位于包頭市東北大青山深處,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因寺廟建在五當溝的一座敖包山坡上(蒙語"五當"意為柳樹,"召" 為廟宇之意),所以人們稱其為五當召。與拉薩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撲楞寺并稱為中國藏傳佛教的四大名寺,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我們又來到【北方兵器城】。這個依托北方重工集團建立兵器城,是華北地區首家軍事特色景區,也是軍迷們的天堂!兵器城展出新中國自主生產及引進的各類退役武器,包括裝甲車、火炮、戰斗機、導彈等。我們前往【包頭鋼鐵集團】打卡留念。其前身包頭鋼鐵廠,曾經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設的鋼鐵生產基地,周恩來總理曾親自為包鋼1號爐出鐵剪彩?,F如今,包鋼已逐步轉型為全球最大的稀土企業,位居全國500強之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鄂爾多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鄂爾多斯,蒙古語里是眾多宮殿的意思,是我們此行最后一站。我們從包頭出發,越過黃河,就進入鄂爾多斯轄區。鄂爾多斯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改革開放30年來的18個典型地區之一,擁有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眾多城市名片。2023年人均GDP26.47萬元(北京20.03萬元/人;上海19.03萬元/人),富裕程度可見一斑。曾經一度因房地產被稱為鬼城的康巴什區,隨著市政府的搬遷,如今已經成為現代化的新興城市中心。夜晚的大型音樂噴泉,集聲、光、水、色于一體, 主噴最高209米的水柱直沖云霄,氣勢雄偉,蔚然壯觀,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駐足欣賞,展現出鄂爾多斯的雄厚實力和精神風貌。我們走進【鄂爾多斯文化產業園】,在北疆往事年代幻城景區,伴隨著一幕《口里街》沉侵式實景劇,可以看到民國時期的上海風情以及改革開放以前的年代記憶。在蒙古源流景區,富麗堂皇的大殿,氣勢恢宏的宮門,無不顯示出蒙元時代的威武霸氣,被譽為草原上的故宮。在【成吉思汗陵園景區】,沿著九十九級臺階式步道緩步前行,巨大的成吉思汗銅像映入眼簾,三座蒙古包相連的宮殿式陵寢供奉有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很多來自各地的蒙古族朋友身著民族服裝前來祭奠朝拜。大殿正中成吉思汗雕像背后的蒙元疆域圖,向我們展現了一代天驕當年的雄才偉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天三地的“走西口”結束了,時間雖短,收獲滿滿??偟母杏X,呼包鄂三市經濟發展超乎想象,城市建設品味高雅,當地人民樸實無華,各族人民和諧相處。最重要的是,當年的走西口的人們依然影響著這些城市。我所接觸到的出租司機、餐廳老板,賓館服務員等,祖輩大都是來自于晉陜等地。如今,當代走西口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只是少了當年的悲壯和艱辛,他們用知識和青春在這里實現自我價值,也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至此,中國歷史上曾經的三大人口遷移地全部游歷完畢,了卻了我一樁小小的心愿。我個人覺得,無論是闖關東,下南洋,還是走西口,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心酸史,也是一部創業式。首先,歷史上的人口遷移,都是人們無奈的選擇。無論是生活所迫,還是躲避戰亂,離鄉背井,遠走他方,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心。第二,遷移的過程為遷移地帶來先進技術,遷移人民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第三,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原居民的思想融合。第四,從背井離鄉到客居他鄉,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最終和原居民一起共同成為當地的主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月輪回,時光變遷。如今的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偉大的年代,遠離戰亂,生活富足。但是,人口遷移的步伐依然沒有停止。隨著全球化、城市化的進程,好多農村人口的進了縣城,中小城市人口移居大中城市,流入北上廣深,還有的走出國門,定居異國他鄉。相比于當年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那種定向式人口遷移,如今的這種分散式的遷移之路,也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我身邊的好多朋友,退休之后就隨著孩子一起生活在北京濟南深圳等地。有的子女還結成跨國婚姻,在異國他鄉含飴弄孫,多年之后有很大可能落地生根,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實,無論是當年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還是如今人口遷居大中城市,移居發達國家,都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只是多年之后,人們再回頭看看如今的城市化、全球化帶來的人口遷移大潮,不知有何深遠影響?產生怎樣的變化?不知后人作何評價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哥哥你走西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哥哥我,炎炎夏日“走西口”……</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平江县|
开封县|
土默特右旗|
乌苏市|
朔州市|
资阳市|
滦南县|
宁晋县|
赣榆县|
永兴县|
惠州市|
新田县|
蚌埠市|
建湖县|
湖州市|
清水河县|
崇信县|
红河县|
香格里拉县|
内黄县|
武陟县|
沈阳市|
清原|
札达县|
大关县|
志丹县|
龙山县|
正蓝旗|
威远县|
驻马店市|
定襄县|
嘉黎县|
淮北市|
黎平县|
威海市|
房产|
习水县|
东山县|
定州市|
利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