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p><p class="ql-block">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無可回避的話題,在山頭民間,有視死同生的習俗,一場隆重的葬禮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生者的慰藉。千百年來,陶鎮的人民一直延續著古老的喪葬風俗,只是程序繁瑣,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風俗已被人遺忘,只有少數老人還能知道,舊的風俗習慣,雖然帶有許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還是有許多的文化內涵,保留了許多農耕文化,及孝文化的痕跡,體現了對逝者和生命的尊重與敬畏,以及對生者的祝福。</p><p class="ql-block">在陶鎮的百姓是不回避死亡的,人們總是把死亡看作是從一個世界走向另一個世界。所以老人們都會自己做送老衣,逝者入土為安,長埋于地下,對于另一個世界人們以為是黑暗陰冷的,送老衣一定要寬大厚實,棉衣一般要三件,謂之“三條領子”千萬不可穿雙數,對生者不吉。而棉褲一般只一條,千萬不可穿兩條褲子,則否,謂之“四條腿”死者來世會輪為牲畜。每到閏月年還要拿出來晾曬。而墓穴也是老人們在生前就想到,備好的。有些老人還要自己親自選址,親自監督,謂之“打壽墳”。墳墓有磚質,或石質,石質也謂之石匣。磚質謂之磚槨。墓內有四個神門,盛放死者的用品,每個神門上都要有對聯。每面墻壁上,要像影壁一樣畫上畫。壽墳打好后,里面中央并排放兩塊石頭,上書“石爛人來”,并放一雙鞋。在過去,打壽墳,是件喜事,親朋好友都要送禮祝賀的,主人也要設席款待。現在都是公墓,當然也不存在這些舊俗了,但我對公墓比較排斥,入土為安,我終是覺得還是深深地埋在泥土里踏實,草木之人泥土才是永久的家園。</p><p class="ql-block">當一個人結束了人生苦旅,撒手西去謂之“咽氣”,此時子孫們要先為逝者凈身,穿衣。然后設靈床,扎靈棚,守靈。逝者頭要在西方,意味著早登西方極樂世界。大門兩邊貼白紙封門,放紙馬,謂之“倒頭馬”。</p><p class="ql-block">守靈一般要3天,如果還有老人在世的,謂之少喪,一般只需2天,(我的一個鄰居享年78歲,因為有100歲的老母在世,所以少喪出殯)。守靈是件累人的事,白天晚上都要有孝子賢孫守護靈柩,靈棚設在室外,冬天也是如此,這是子女為逝去父母最后的守候。長明燈不能滅,供倒頭飯,將筷子豎著插在上面。所以在當地筷子是不能豎著插在碗上的,很不吉利。</p><p class="ql-block">之后便向親朋好友報喪,如果是女人,向娘家報喪是很件隆重的事,過去都是由長子長跪于舅舅家門前大哭,直到舅舅家人聽見出門接進去。</p><p class="ql-block">家族里五代之內血親,謂之“服內”,凡是在服的都要來送葬的。而且要素衣白鞋,服內的族人不需要隨份子,只是供奉旌表.圍盒(黃表紙2-4份,香一捆,點心4樣)。參加送葬的女子都可以收到自己親戚朋友的“授頭封”(用白紙包的錢)。</p><p class="ql-block">整個葬禮子女是最累的,對所有前來祭奠的親朋好友,都要遠遠迎出,磕頭跪拜。夏天可就遭罪了,膝蓋會磕破。(曾經受過還珠格格的啟發,在膝蓋上縫了個“跪的容易”效果不錯,膝蓋沒跪破,只是腿疼了一個多星期,下臺階都困難。)過去還要披麻戴孝.柱矮杖,現在都簡化掉了。</p><p class="ql-block">靈棚內設銘旌,挽幛,供桌,紙扎童男女,財箱,并注明堂號,我們家的堂號是“敬止堂”現在鮮有人知了。</p><p class="ql-block">第一天白天,主要是葬禮的籌備, 晚上要送漿水,為死者設家宴,如果前面有一個故去的老人還要迎靈,就是將故去的親人迎來一起受子女設的家宴供奉。晚上的這個儀式很隆重,主要都是自己的族人參加,也有鄰里親朋來拜祭的。一般都有“大總”主持,(整個葬禮的主管人)很莊嚴的。如司儀宣布,**堂*府家宴開始,鼓樂奏起。然后有人將酒菜一道道端上來,由長子舉過頭頂再有家中有威望的長輩排上桌。酒宴布完,請親朋拜祭,由遠及近,子女陪拜,并拜謝,就是不住的磕頭。順序先后不能亂,先是鄉親,就是鄰居,朋友。而后至親,連襟,或是子女的岳丈,公公,或是表親等,再后是族人,同姓家族里的人。最后是內親,侄婿,女婿。大女婿謂之“篡靈客”要單獨敬酒。我一直不明白這個“篡”字該是哪一個字,又作何解釋,問了好幾個老人,也沒有得到答案。 現在新葬禮都改為“辭靈客”了。不知那個“篡”是古音,還是另有他意。</p><p class="ql-block">第三天的葬禮最為講究,這天的程序結束后,死者就要下葬了,下葬時間也是有講究的,有“男人不過晌,女人到晚上”之說。死者如為男性便簡單一些,如死者為女性,整個葬禮的重頭戲是迎接女人的娘家人,謂之“母主家”。作為娘家人,婚禮與葬禮接受的都是最高規格的禮儀,宴席都要單設,規格都是最高的。娘家人來了,如果對陪葬,及葬禮哪里不滿意,都要照著人家的意思改的。當然作為娘家人也不能含糊,都要出最高的份子錢,并授“收全頭”。給所有閨女媳婦送上一個“收頭封”。</p><p class="ql-block">一般主母家先報來人數量,幾男幾女,都是雙數,男在前女在后,最后面有人擔著食盒,內裝十道供奉死者的“大件”,謂之“神食。全體孝子出動,哭著迎進門。陪同哭靈。后,主母家拜祭,十個菜一一呈上,主家要給送菜的打賞。葬禮上只要有親朋好友送神食拜祭的,主家都要打賞,但不能僭越主母家規格一般是4個菜。之后設簡單的宴席,家人,親友吃飯,后葬禮正式開始。又是一輪拜祭,孝子不住的磕頭。順序與家宴相同,只是規模更大,家族大的,親友多的,磕頭會磕暈。記得姥爺葬禮上,都是老規矩的人,拜祭有好多形式,有的形似三拜九叩,舅舅們都暗自叫苦,后來偷偷跟大總商量,讓一群一群拜,簡化一下。</p><p class="ql-block">拜祭結束,孝子扶棺,長子為死者指路.蓋棺.摔碗,哭送。男前女后,媳婦在前,閨女在后,送至墳塋,整個葬禮結束。一個生命的人世旅程自此全部完結。</p><p class="ql-block">第二天還要圓墳,之后還要上,五七墳,百日墳,都有各自的規矩,規格。墳墓里還有很多規矩說法,太多太多了。在博山有死者為大的說法,葬禮是最為講究,麻煩的,如今忙碌的生活節奏,已不容許有這么多的時間來舉辦一個老舊的葬禮,大都簡化了好多,其實這樣的葬禮雖是麻煩,卻是涵概儒.釋.道,多家的傳統文化,體現了勞動人民淳樸的愿望,展現了一個家族的凝聚力。是對生者的警示與祝福,生命如此短暫,幾十年光陰匆匆即逝,珍惜生命,愛護家人。父母在世好好孝敬,也許比一個隆重的葬禮更為重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兖州市|
永吉县|
剑阁县|
兴安县|
长兴县|
吴忠市|
永德县|
黄浦区|
临西县|
遂平县|
庄河市|
米泉市|
鄂州市|
晴隆县|
七台河市|
义乌市|
姜堰市|
出国|
青龙|
德州市|
望城县|
靖安县|
大连市|
庆安县|
揭东县|
望城县|
六安市|
佛冈县|
开平市|
潞城市|
扶沟县|
南郑县|
绥滨县|
炉霍县|
灵山县|
库车县|
苍梧县|
尼勒克县|
岳西县|
灌阳县|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