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漫話中元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映紙窗白,風搖竹影斜。</p><p class="ql-block">幽思隨鬼節,清夢入仙家。</p><p class="ql-block">燭影搖紅淚,茶香漫碧紗。</p><p class="ql-block">誰言人鬼隔,共此一輪華。”</p><p class="ql-block"> ——《中元夜思》 宋·蘇軾</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銘記的日子—7月15中元節。它和除夕、清明、重陽并稱為四大祭祖節,又和上巳、清明、寒衣并稱為四大鬼節。中元節融合了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應該說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很廣泛。</p><p class="ql-block"> 相傳在這一天,黃泉之門大開,已故的親人便可回家,再食一回人間煙火。有些地方也因此流傳著這樣一個習俗: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扎上一盞盞五彩的蓮花燈,放到河水中,給逝去的故人照亮回家的路,也有放飛孔明燈祈福的習俗。</p><p class="ql-block"> 這天上月圓帶來的,不只是人間的圓滿,還會為那些遠去的親人送去一份愛和思念。</p><p class="ql-block">“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p><p class="ql-block">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人的一生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沒有了生命體征,生物性死亡;第二次是葬禮上親友告別,他在社會上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個記得他的人將他遺忘,這才是真正的死亡。所以死亡并不是永別,忘卻才是。這中元節便是對逝者的緬懷和祭奠,只要生者不忘,逝者便不會遠去。是愛讓生者年復一年的送去牽掛,是思念讓逝者得以重返這煙火人間。</p><p class="ql-block"> 這每年一度的中元節,便是讓我們停下腳步,敬畏天地,感懷先人,悲憫眾生。且讓我們點燃燭火,以清酒一杯,以菊花一束為遠去的故人寄去一份哀思,道一聲想念。愿天上親人一切安好,愿人間你我真情相待。</p> <p class="ql-block"> 7月15又稱之為“鬼節”。可這每一個所謂的“鬼”都曾經是一個鮮活的人,他代表的是一場未完的夢,一段未了的情,一些未得償的心愿,一份無法彌補的遺憾。</p><p class="ql-block"> 你可知道那些你我所害怕的鬼,恰恰是別人想見卻見不到,想夢也難夢到的人。</p><p class="ql-block"> 就像李商隱和妻子相濡以沫12年,妻子卻因病去世,他們連最后一面都未曾得見。想當初李商隱希望他們夫妻能像荷花荷葉一樣“舒卷開合任天真”,而如今只剩下“翠減紅衰愁殺人,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p><p class="ql-block"> 就像蘇軾和妻子王弗恩愛相守11年,王弗卻猝然離世,蘇軾在人世間浮沉。原以為已經淡忘了她,卻突然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毫無征兆的夢到了她。原來所謂的遺忘不過是自我安慰的偽裝。</p><p class="ql-block">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p><p class="ql-block"> 就像賀鑄重游故地,想起逝去多年的妻子。當年就是在這里,無數個寒夜都有妻子為他挑燈縫補冬衣,而如今人已去,屋已空,他最思念的那個人已經再無歸期。</p><p class="ql-block">“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p><p class="ql-block">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p><p class="ql-block"> 就像陸游和唐婉相知相愛,卻被陸母硬生生的拆散。沈園的一場重逢讓彼此都遺恨難平,那一首《釵頭鳳》更是斷絕了唐婉的性命,從此陸游一生懊悔,可那份遺憾已經注定不可挽回。</p><p class="ql-block">“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p><p class="ql-block">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p><p class="ql-block"> 就像納蘭性德和盧氏情投意合,不料結婚僅僅三年,盧氏便因難產去世,只剩下納蘭性德一個人,肝腸寸斷,一生都在緬懷和思念。</p><p class="ql-block">“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p><p class="ql-block"> 就像歸有光在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下了一顆枇杷樹,樹越長越高,故人越來越遠。這一枝一葉的繁茂何嘗不是它日日生發的愛和思念。</p><p class="ql-block">人生不過百年,希望我們都能珍惜這短暫的一生,珍惜每一場珍貴的相逢。有夢能成,有愿能圓,有情可談,此生無憾。</p><p class="ql-block">年輕的時候,那時真是不懂事啊!為什么爸媽每到中元節都要燒紙啊?人都沒了,燒那玩意有啥用啊?這不是封建迷信嗎?</p><p class="ql-block">后來年紀大了才知道,那人燒的根本就不是紙,那是哀思,那是牽掛,那是想念;那寄托沸沸揚揚的紙灰,是給親人捎去的關心,那紅紅火火的焰火,是給故人送去的溫暖。不要說他們已經離開了,親人的愛永遠都圍繞在我們的身邊,不信你可以留心觀察,在你燒紙的時候,你站在哪一邊,火焰就撲向哪一邊;你躲在哪里,紙灰就打著轉兒的飄向哪里,非常的神奇。我們就把這當做親人在跟我們親昵,我們就認為這是親人在跟我們依戀。所以,我們燒的根本就不是紙錢,而是通過這種儀式表達我們濃濃的思念。我們寄的,那也不是香火,而是通過這種形式抒發我們一脈相承的寄托。</p><p class="ql-block">“一歲年紀一歲心”啊!</p><p class="ql-block">當有一天你也上了歲數的時候,才能體會到那徹夜的思念、孤獨,那種莫名的無依無靠,會時刻縈繞著你。</p><p class="ql-block">“每逢佳節倍思親”</p><p class="ql-block">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這紙必須得燒,而且你還會多燒,你生怕他們在那邊還缺點什么,生怕他們在那邊跟人間一樣的辛苦。你會不停的嘮叨,生怕他們收不著你送去的那一顆心。</p><p class="ql-block">香火滿天飛,思念隨風走。</p><p class="ql-block">那撲面而來的其實不是煙火,而是故人的留戀和不舍。</p><p class="ql-block">中元夜</p><p class="ql-block">文/劉新安</p><p class="ql-block">中元羈旅客南方,望月千山寄故鄉。</p><p class="ql-block">高閣雕欄宮闕近,仙姿彩殿麝蘭香。</p><p class="ql-block">翠鬟拂拭綾羅雜,紅燭低回玉露涼。</p><p class="ql-block">忽憶墳前先祖祭,誰鋤小逕薜開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8月18日(農歷7月15日)6</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宋詞《蝶戀花.春景》賞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涯何處無芳草”你知道嗎?這句話是蘇東坡寫的,它出自蘇東坡的《蝶戀花.春景》。我們知道蘇東坡是豪放派詞人,但是這首詞卻是妥妥的婉約派,而且他還被清代文學家王國真評價說,完全不輸給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的詞。</p><p class="ql-block">“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p><p class="ql-block">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p><p class="ql-block">這首詞好在哪里呢?其實好就好在我們這一生中一定會經歷這首詞所描述的這個心境。而當我們經歷的時候,你真的就會不由得感慨蘇東坡怎么能夠把人的這種細微的情緒,捕捉得如此準確和生動?古人所表達的愛,真的是比我們現代人高級。他不會像我們現代人一上來就說“我愛你”,而是跟你描述一個故事,這故事還特別的有畫面感,有電影感。我們想象一下:春天的氣息漸漸褪去,杏花凋零,枝頭開始冒出又小又青的果實,殘紅之后是青杏,殘紅讓人遺憾、感傷,但好歹還有青杏,總暗含著一點未來的希望。然后鏡頭從杏樹搖走,你看到遠處有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這個“繞”字就用得很好,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一個“繞”字,你就可以感受到那種生命的流動感。但是流動中又帶著一點點無處著落。接下來就是非常著名的兩句,“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樹上的柳絮被風吹的越來越少,這樣聽起來是不是特別傷感?但他又緊接著安慰自己,天涯何處無芳草?</p><p class="ql-block">我們后來經常拿這句話來安慰那些在情感當中被困住的人。“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可是當你真的身處在情感之中時,問自己:弱水三千,為什么你就獨獨取那一瓢飲?千帆過盡,你為什么獨獨就忘不了那個人?所以天涯真的何處無芳草嗎?</p><p class="ql-block">我們知道,蘇東坡有一個侍妾叫王朝云,蘇東坡晚年被貶惠州的時候,朝云陪著他,他讓朝云唱這首詞,結果朝云唱著唱著就唱不下去了,淚滿衣襟。蘇東波問她為何傷感,他說:“我所不能歌,就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p><p class="ql-block">其實蘇東坡在這里是化用了屈原在《離騷》中的一句話,“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p><p class="ql-block">天涯何處無芳草,又何必非得懷念故國?可是當你發現:不管在這里,芳草究竟指代的是什么,人也好,國也好,情感也好。可以用100句天涯何處無芳草這種雞湯來安慰自己。但是當你面對那個執念又跨不過去的時候,真的有的時候就是那種深深的無奈。</p><p class="ql-block">我們來看詞的下闋。上幾句寫的是景,下幾句開始寫人。“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走過,聽見了什么呢?“墻里佳人笑。”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整個畫面好像活絡熱鬧起來了,你聽見那一陣陣銀鈴般悅耳的笑聲。少女在蕩秋千,你可能聽著聽著就入迷了,讓人如癡如醉的歡聲笑語,青春的笑和這春天的景好像注定就要搭配在一起一樣。可是聽著聽著。笑漸不聞,聲音漸悄,聲音漸漸消散,就像花褪殘紅,就像柳綿吹曉。</p><p class="ql-block">美好,總就這么一瞬間,留都留不住。她走了,她甚至都不知道我在墻外,她甚至都不知道我已經被她打動了。多情卻被無情惱怒,這個“惱”字用在這里真的是太好了。《紅樓夢》里也經常說“我惱了”。你看那個“惱”字就覺得中間好像有很多不同層次的情緒:他首先是有一點點埋怨,然后有點生氣,對你的生氣。但事實上,更多是對自己的生氣,生氣自己為什么要對你多情。這中間還有點悲傷。悲傷的是,我的多情換來的是你的無情。最后,這其間還有點不甘心。所以,一個“惱”字余韻悠長,你給它換成“苦”,換成“怒”,換成“傷”,都不如“惱”。多情卻被無情惱,最后還要摸摸鼻子自嘲一下。</p><p class="ql-block">這首詞用了一部微電影一樣的展開方式,為我們描述了所有沉浸在愛里的人一定會經歷的情感。當然也有人說,就這首詞是借由愛情,用愛來描述蘇東坡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遭遇,以及他年華不再的遺憾等等。但是我覺得雖然說人世間的情感有很多種形態,然而他底層的這個體驗是共同的。試想:當我們很真摯的為一件事或者一個人投入生命情感的時候,一定會受傷,有的時候其實和對方無關,而純粹只是因為生命情感本身,他就需要有張力,他會在快樂和悲傷這個情緒閾值之間來回游走,而文學、詩歌、藝術就在這里誕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蘇東坡《點絳唇.閑倚胡床》賞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這世上有什么東西是越分享越多的呢?我最近在蘇東坡《點絳唇》這首詞里得到了一個答案。</p><p class="ql-block">“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p><p class="ql-block">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p><p class="ql-block">我一直覺得這首詞描述的心境真是太讓人羨慕,而且詞的上下闕的心境還是不一樣。</p><p class="ql-block">先看上闕,蘇東坡的詞特別有畫面感。你看:“閑倚胡床,愚公樓外峰千朵”第一個鏡頭,你看不見主角是誰,就是一個閑靠在胡床上的背影。然后鏡頭慢慢移動過肩,透過庾公樓窗戶向外望,我們看見了遠處的山峰如同鮮花綻放。然后下一幕就是一個反打鏡頭,主角出現了,他像是在問你,又像是在問自己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句話再怎么翻譯,都會覺得弱化那個意境,本身他就適合這樣。有人曾經把這句話和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首詩拿來做對比,你會發現:李白一上來就是那種仙氣飄飄的感覺。然后在微醺的半醉半醒之中,舉杯對著明月,低頭看對影,就好像有三個人在一起飲酒一樣。同樣是這種與自然同在的境遇,李白用的是邀,邀請。這是一個動作,所以你會發現整個畫面是動態的。而蘇東坡他的畫面很安靜,主人靜靜坐在那里,清風明月,它們似乎也在靜靜的陪伴主人,你不需要做什么動作,他們一直都在。而這個畫面所表述的心境是什么?其實就是上闕的第一個字,閑。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清閑,即便無人作陪,也有清風明月伴我左右。蘇州拙政園有一個亭子就叫“與誰同坐軒”,這個亭子的屋面、軒門、窗洞都是扇形的,你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是別樣的風景。</p><p class="ql-block">我們想象一下:明月當空。我們靜靜坐在亭子里,一盞燈,一杯清茶,月光如水,照著澄澈的湖面,山水與我同在,美景與我共存,孤獨也有孤獨的愜意,與誰同坐?明月清風。</p><p class="ql-block">你覺得這個意境已經很好了吧,而這還不是高潮,我們看下闕:“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p><p class="ql-block">別乘是個官職。蘇東坡在這里指代的是一個人,他叫袁轂,袁公濟。這首詞是蘇東坡第二次外訪杭州的時候寫的。那個時候跟他在事業上搭檔的就是通判袁轂。袁轂也是一個詞人,他來了,蘇東坡就有機會跟他一起在公務閑暇時游山玩水,賦詩唱和。所以他說,你知道嗎?自從公濟來了以后,風月平分,清風明月,咱倆可以一人一半了。他在分享他的心境,我把我的這一份恬淡和金錢給出去,雖然看起來好像一人一半,但是這個快樂是加倍的。因為有你的應和和共鳴。</p><p class="ql-block">蘇東坡的《赤壁賦》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沐浴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識,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它入了你的耳朵,便有了聲音;入了你的眼里,便有了行色。這是大自然恩賜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p><p class="ql-block">從這首詞里,似乎明白了究竟什么東西是越分享越多的幸福感?那就是這種我們在大自然里收獲的這種恬淡心境,在你我之間流動,又因為我們的同頻共振而讓這感受加倍美好。“風月平分破”這個“破”字好像把上闕那種安靜的畫面一下子破開了,就像是湖面泛起了漣漪,你的心靈得到了震動。上下闋一靜一動,各有各的賞心悅目。蘇東坡在這首詞里面,向我們描繪了兩種截然不同但是卻一樣美妙的心境。</p><p class="ql-block">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清閑自在,兩個人有兩個人的其樂無窮。蘇東波的詞為什么那么有治愈性?就是因為他內在是永遠豐盛的。他感受到了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又如白云蒼狗,變幻無常,那何不閑庭信步,且行且賞天地?大美是美的,不一定是天地,而是那顆和光同塵,道法自然的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霜降感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霜降來臨。早晨,步入室外頓然打了一個寒顫,感覺冷風習習,但又爽氣宜人。身居粵地,昔日的悶熱被這涼風一掃而去,季節的變換,覺得是該從箱底翻找出寒衣的時候了。</p><p class="ql-block"> 霜降,“霜”是什么?古人云:霜,喪也。轉眼之間秋天已深,該得到的尚未得到,該喪失的卻早已喪失。</p><p class="ql-block">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p><p class="ql-block">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宋蘇軾《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span></p><p class="ql-block"> 當寒霜突降,人間暮秋,寒意入骨,長河霜冷,苒苒物華休。而實際上霜有兩副模樣,它讓萬物喪失,也讓萬物成長。蔬果因霜而甜美,紅葉因霜而艷麗,人生又何嘗不因霜而通透?當霜降人間,萬物肅穆,當周圍不再花團錦簇,鶯歌燕舞,我們才更懂冷暖,更懂榮枯。唯有失去繁華喧鬧,才能迎來生命的成熟。唯有經得住風霜,才更顯露風骨。孔融“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孔融《薦禰衡表》),他向往的是霜的高潔;孟郊“……松柏有霜操,風泉無俗聲。應憐枯朽質,驚此別離情。”他追求的是霜的志向。</p><p class="ql-block"> 一層霜便是一層收獲,一份寒意便是一份滌蕩。</p><p class="ql-block">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p><p class="ql-block">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p><p class="ql-block">這是唐代僧人黃檗禪師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梅花頂風冒雪開放,發出芳香,只有經過艱苦摸索,才能到達禪機頓悟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當霜降來臨,且讓我們致敬每一顆勇敢的心。愿你我看遍榮枯,不悲不喜,歷經冷暖,不憂不懼。2024剩下的日子過得更加堅定,更加從容。</p> <p class="ql-block">小雪節氣感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雪時節,氣溫下降,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繁。由于“氣寒而地未寒”,下雪次數不多,雪量也不大,故稱之為小雪。</p><p class="ql-block">小雪節氣是農事活動的重要時期。隨著天氣變冷,人們開始腌制臘肉、曬魚干等,以備過冬。同時,也是一些農作物收獲和儲存的時節。</p><p class="ql-block">小雪節氣不僅反映了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農事智慧。</p><p class="ql-block">我對“小雪季節”情有獨鐘,不僅僅是“瑞雪兆豐年”的美好,更是因為這天是我的生日,一個富有詩意的季節。</p><p class="ql-block">小雪季節,恍然之間,時節已深,秋天已成故事,冬天成了風景,未來的日子,北方常見的便是大地上的一抹白,南方常見的仍然是群山之間的一抹青。“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無論是蒼茫的大地,還是不老的青山,都是獨屬于“小雪”的浪漫。下雪了,古人最喜歡做的便是圍一爐火,煮酒烹茶。“檐前數片無人掃,又得書窗一夜明”。白居易捧出新酒,輕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若是無酒。不妨飲茶,“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這浮躁喧囂里,紛繁紅塵中,難得的便是這一壺酒的溫熱,一杯茶的清淡。一爐火的微紅。山河在靜默中入冬,你我在歲月中入定,即便風環雪繞,也只若明月清風。這奔赴人間的雪,何嘗不像我們的人生?風雪有來路,人間有相逢。雪落了,是歡喜,雪化了有歸期,你要相信,總有一個人會為你而來。當雪落之時,愿你總有歡喜,當年歲已深,愿有人奔赴你心。“朝斗壇前山月幽,師雄有夢生清愁,何時杖爾看南雪,我與梅花兩白頭。”</p><p class="ql-block">羊城的小雪節氣,仍是秋意未盡,雖有涼意,卻仍衣著單衣而不冷。山間仍然保留著那一抹青綠,公園里的月季、三角梅、菊花、木棉花等依然是爭奇斗艷的開著,感覺不到冬的寒意,賞花人依然是絡繹不絕。這天,我們參觀了華南師范大學的老校區,欣賞了那里盛開的木棉花,那滿是白花的樹木,如同一位鬢發蒼蒼的老者;那火紅的木棉給花城帶來了暖色,并賦下小詩一首:</p><p class="ql-block">小雪次日華師賞木棉花</p><p class="ql-block">甲子生辰小雪天,寒林猶綠此花燃。</p><p class="ql-block">游人駐足頻欣賞,卻是羊城雨露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致大雪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覺,今日大雪節到來。誰的人生中沒有下過雪?你最難忘的又是哪一場雪?這小小的一片雪,穿過千年的歲月,帶著詩的清雅,詞的風華,唐的磅礴,宋的婉約。</p><p class="ql-block">“盛氣光引爐煙,素草寒生玉佩。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p><p class="ql-block">這是李白的雪,云一樣柔,煙一樣輕。</p><p class="ql-block">“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p><p class="ql-block">這是高適的雪,渾厚蒼茫,落滿悲涼。</p><p class="ql-block">“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p><p class="ql-block">這是柳宗元的雪,超然孤寂,清冷孤絕。</p><p class="ql-block">“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飲無。”</p><p class="ql-block">這是白居易的雪,知己相偎,燈火可親。</p><p class="ql-block">東晉王子牛雪夜訪戴回,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那一場雪,洋溢著文人的性情。</p><p class="ql-block">蘇軾黃州建雪堂,在墻上畫上大幅雪景。</p><p class="ql-block">“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那一場雪,彰顯了東坡的品性。</p><p class="ql-block">西湖大雪三日。張岱湖心亭看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那一場雪,憑吊的是一場遠去的舊夢。</p><p class="ql-block">這一場又一場雪,是悠悠歷史,是漫長歲月。人間有多少悲歡離合,世間就下了多少場雪。</p><p class="ql-block">“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p><p class="ql-block">當這個世界風雪漫天,我們都是那個埋頭趕路的人,無論風有多大,雪有多緊,都希望你能堅持到底,堅持到新的一春。</p><p class="ql-block">冬日寂寥,且以白雪作花,花下埋過往,花開是春天。</p><p class="ql-block">所以黃庭堅才會說“雪盡虛檐滴,春從細草回”;所以李清照才會說“雪里已知春信至”。</p><p class="ql-block">待凜冬離去,雪融草青,相信一定會有新的際遇,新的相逢。</p><p class="ql-block">“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p><p class="ql-block">大雪,你好,人們期待的冬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賦詩:七律.致大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仲冬萬物換新妝,對酒圍爐暖客房。</p><p class="ql-block">北國封河飛橇走,南方腌肉古梁香。</p><p class="ql-block">天寒玉樹檐垂柱,雪落高山地打霜。</p><p class="ql-block">梅影斜橫清淺照,風聲夾霰愈張狂。</p> <p class="ql-block">滾動在中華大地上的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萬千游子的心聲。古往今來,“家”的概念融進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脈中。</p><p class="ql-block">1400多年前,隋朝詩人薛道衡在南方做官,這一年過年沒能回老家山西,看到周圍人舉家團圓,歸心似箭的他不由得感嘆:</p><p class="ql-block">“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p><p class="ql-block">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后,唐朝詩人高適生在西北邊塞,這一年的除夕夜,別人舉家團聚,他卻寄宿旅館,與寒冷和孤獨相伴,想起千里之外的故鄉,高適不由得感嘆:</p><p class="ql-block">“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p><p class="ql-block">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p><p class="ql-block">開元18年,30歲的李白從長安回老家江油過年,他出長安,經大散關,過陳倉,越秦嶺,全程1800里,花了整整一個月,路費就花了12萬,相當于現在的三四萬。怪不得他曾在詩中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古人的回家之路要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艱難。</p><p class="ql-block">時光轉眼300年,來到宋朝的熙寧6年,蘇軾奉命前往常州鎮江等地賑災。經過常州時正值除夕,為了不打擾當地的官民,蘇軾夜宿于運河上的一葉孤舟里。歲末年終輪回交替,他獨自與孤舟相依,更加感覺歲月的無情,時光的易逝。蘇軾不由得感嘆:</p><p class="ql-block">“行歌也哭兩堪悲,遠火低星漸向微。</p><p class="ql-block">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p><p class="ql-block">明朝正統年間,一代名臣于謙任山西巡撫。新春佳節,他身在太原與故鄉杭州相隔千里,獨在異鄉,他卻仍不忘勉勵友人:這點寒冷不算什么,因為春天正在路上。</p><p class="ql-block">“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p><p class="ql-block">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p><p class="ql-block">時光繼續向前,又是300多年,清朝詩人蔣士銓緊趕慢趕,終于趕在年前回到了家里,家中老母已經等了他很久,一見面就噓寒問暖,問他在外面辛不辛苦?可縱使他有千難萬難,又怎敢向母親提半個字?母親怕他受苦,而他又怕母親擔心。</p><p class="ql-block">“愛子心無盡,歸家洗劫塵。</p><p class="ql-block">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p><p class="ql-block">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p><p class="ql-block">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p><p class="ql-block">時光繼續向前,一年又是一年,這又一個中國年見證了無數人家的燈火團圓,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離合悲歡。無論千年之前還是今天,過年回家都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執念。因為故鄉總有一個人在將你守候,總有一盞燈在為你而明。離家的路有千條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這條路穿越大江南北,穿越千年時空,穿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每逢年關,就讓我們和古人先輩,一起跨千山萬水,向家而歸。</p><p class="ql-block">如今,在廣袤無垠的中華大地上,春運的浪潮如洶涌澎湃的江河,滾滾而來,勢不可擋。這是一場舉世矚目的人類遷徙,是一場對“家”的深情奔赴,而那一個個滾動的車輪,承載著無數游子沉甸甸的思念,勾勒出一幅飽含溫情與期盼的壯麗畫卷。</p><p class="ql-block">火車站,這座承載著離別與重逢的城市驛站,在春運期間被賦予了更為厚重的情感色彩。天還未亮,車站廣場上早已人頭攢動。昏暗的燈光下,人們的臉龐寫滿了疲憊,卻又閃爍著難以抑制的興奮。他們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行李里裝滿了給家人精心挑選的禮物,也裝滿了一年來在外漂泊的收獲與滄桑。</p><p class="ql-block">隊伍如龍,緩緩向前蠕動。每一步,都踏在歸心似箭的道路上。售票窗口前,人們眼神中透露出焦急與渴望,仿佛手中那張薄薄的車票,是開啟幸福家門的鑰匙。買到票的人,嘴角上揚,眼中閃爍著喜悅的光芒,小心翼翼地將車票揣進懷里,仿佛那是世間最珍貴的寶貝;而沒買到票的人,眉頭緊鎖,滿臉失落,卻仍不愿放棄,四處打聽著其他的購票途徑。</p><p class="ql-block">終于,一聲悠長的汽笛聲劃破長空,列車緩緩駛入站臺。人們瞬間沸騰起來,扛起行李,腳步匆匆,朝著列車奔去。車廂里,擁擠而嘈雜,各種方言交織在一起,卻又無比和諧。大家相互寒暄,分享著回家的喜悅,談論著家鄉的變化。小小的車廂,此刻成了溫暖的大家庭,彌漫著濃濃的年味。</p><p class="ql-block">高速公路上,一輛輛汽車如離弦之箭,飛馳而過。車窗外,風景如幻燈片般快速閃過,而車內的人們,目光始終堅定地望著前方。他們歸心似箭,心中只有一個目的地——家。后備箱里,裝滿了對家人的愛與關懷,有新鮮的水果、精美的糕點,還有給父母的新衣、給孩子的玩具。</p><p class="ql-block">長途駕駛的疲憊,在即將到家的那一刻,瞬間消散得無影無蹤。當熟悉的村莊、熟悉的街道映入眼簾,淚水忍不住模糊了雙眼。家,這個溫暖的港灣,終于近在咫尺。</p><p class="ql-block">飛機在天空中翱翔,如同一只展翅的雄鷹。透過舷窗,望著腳下廣袤的大地,心中感慨萬千。離家越近,思念越濃。想象著與親人相聚的那一刻,嘴角不自覺地上揚。飛機降落在跑道上,滑行、停下,艙門打開的瞬間,一股熟悉的空氣撲面而來,那是家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回家過年,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無盡的情感寄托。家,是血脈相連的根,是心靈棲息的港灣,是無論走多遠都割舍不下的牽掛。在這個團圓的時刻,所有的疲憊、所有的委屈都煙消云散,只剩下濃濃的親情和滿滿的幸福。</p><p class="ql-block">那一個個滾動在中華大地上的車輪,那一趟趟穿梭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列車、汽車、飛機,就像一個個靈動的圓,它們承載著游子的思念,描繪著家的輪廓,匯聚成一幅中華民族獨有的春運圖景。這圓,是團圓的圓,是幸福的圓,是流淌在中華兒女心中永恒不變的情懷。在這滾動的圓中,我們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延續著那份對家的眷戀與熱愛,共同書寫著屬于我們的家國故事。</p><p class="ql-block">“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p><p class="ql-block">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p><p class="ql-block">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p><p class="ql-block">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雨 水</b></p><p class="ql-block"> 你有沒有想過,雨水遠遠不止是一個節氣。在安陽殷墟的甲骨上,我們的祖先用刀鋒刻下最早的“雨”字:三道垂直的銀線穿過云層,像是一根根銀針,貫穿了5000年的華夏文明。</p><p class="ql-block"> 當商王為帝令于占卜時,還有誰會想到,到這場雨將淋透《詩經》的《黍離》之悲,浸潤李白的“金樽清酒”,最終漫過2025年你、我的明眸。</p><p class="ql-block">“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p><p class="ql-block">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p><p class="ql-block">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p><p class="ql-block">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p><p class="ql-block">這是成都的雨,萬物都在經歷拔節的欣喜和陣痛。雨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落下,無聲無息地滋潤著萬物。</p><p class="ql-block">“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見龍。</p><p class="ql-block">祭魚盈浦嶼,歸雁過山峰。</p><p class="ql-block">云色輕還重,風光淡又濃。</p><p class="ql-block">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p><p class="ql-block">這是長安的雨。道家陰陽相生的智慧,正潛藏其中。</p><p class="ql-block">“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是杭州的雨。歲月靜好中獨有一份平淡和從容。</p><p class="ql-block">最磅礴的是蘇軾的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里藏著儒釋道交融的達觀。</p><p class="ql-block">最凄美的是李清照的雨,寫滿了傷感,“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p><p class="ql-block">最漫長的是蔣捷的雨,他將人生三場雨寫入了“虞美人”:</p><p class="ql-block">“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p><p class="ql-block">一滴雨,既能丈量整個華夏文明悲歡。唐朝的雨落在杜甫的茅屋上,每一滴都飽含著家國的重量;宋朝的雨滴在岳飛的鎧甲上,他的赤膽忠心,至今仍然炙熱滾燙。紫禁城太和殿的鴟吻,仍在吞吐元代的雨,南京城墻的縫隙里還在滲出明朝的水痕。當我在博物館里凝視青銅文化的陶杯,突然明白這杯里殘留的不是酒字,而是四千年前的雨滴。那些被商王兆卜過的雨,淋濕過李白的衣襟,浸潤過《四庫全書》,原來從未消失。</p><p class="ql-block">今天,讓我站在心靈岸邊,忽然聽見蘇軾在放逐人生的感嘆,聽見了白居易在孤山寺旁的細語。原來中國人早已將對雨水的眷戀,刻進了靈魂,注入到血液。</p><p class="ql-block">雨落千年,我們始終是那個在檐下聽雨,在雨中尋夢的人。</p><p class="ql-block">雨水至。萬物生,且讓我們在一場又一場的雨中與那些綿延五千年的詩和夢相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驚 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春天還有一個最響亮的儀式,那一定是驚蟄。驚蟄它既展現出“驚”之迅速,又勾連起“蟄”之潛藏。節氣的來去向來都是安靜的,唯有驚蟄自帶動靜。如果說立春是預告,雨水是前奏,那么驚蟄才是春天真正的亮相。</p><p class="ql-block">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在塵封千年的敦煌壁畫中,雷神是驚蟄的節氣神,他揮動鐵錘,敲擊連鼓,喚醒萬物。</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龍抬頭。龍,作為萬物之首最先醒來,布云施雨,助力春耕。在漫長的寒冬里,大地仿佛被一層冰冷的沙漠籠罩,昆蟲們蜷縮在黑暗的泥土下、洞穴中,樹木也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干,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然而,驚蟄的到來打破了這份寂靜,春雷聲里,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春雨紛紛揚揚,小草張望著這個嶄新的世界;柳樹抽出了細長的新芽;桃花、杏花、梨花競相綻放,把大地裝點的如詩如畫。</p><p class="ql-block"> 其實,叫醒萬物的不是雷聲,真正喚醒他們的是氣溫的回升,春雨的滋潤。韋應物的“驚蟄至,雷聲起,春色漸濃”。短短幾個字,便將驚蟄的特征與春天的蓬勃,展現得淋漓盡致;范成大的“新春一聲雷未聞,何得龍蛇與驚蟄”則寫出了驚蟄帶來的生命復蘇。在敦煌石窟里,有一組元稹的《詠二十四氣》詩,詩中說:“陽氣出驚蟄,韶光大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話春鳩。”在春意盎然的季節,大自然正在徐徐展開它的美麗畫卷。</p><p class="ql-block"> 驚蟄,驚得到底是什么?它驚得是蟄伏一冬的蟲,驚得更是沉睡已久的夢,驚得是人間草木,驚得更是蕓蕓眾生。 驚得梨花白勝雪,驚得桃花一樹紅。驚得半枕春風,驚得一簾幽夢。</p><p class="ql-block"> 他驚得是沉睡一冬的大地;他驚得是隱藏在黑暗中的蟲蟻;他驚得更是人們心中那份對生活的熱忱。</p><p class="ql-block"> 驚蟄,宛如大自然的鬧鐘,驚醒了萬物,也喚醒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驚,是驚動,是驚喜,是“二月初驚現草芽”,是“一霎風來夢乍驚”,是“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天地驚蟄,萬物俱榮,鶯飛草長,人間皆醒。這個時節啊,適合推開門窗,去迎接那萬紫千紅與人間煙火,緊緊相擁。</p><p class="ql-block"> 當春水漸盛,春服既成。約知己二三,共曲水蘭亭,何嘗不是人生之快事。芳樹無人,花自飄零。春山一路,鳥空啼鳴。這天地間被驚醒的是蓬勃的心事,是隱秘的情懷,是江湖夜雨,是桃李春風。</p><p class="ql-block"> 人總要從一場舊夢中清醒。才不辜負這新雷第一聲。愿你不負三月春光明,看遍人間好風景。</p><p class="ql-block">附聯一對:</p><p class="ql-block">龍頭正舉,蟄戶初開,驚雷喚出冬巖豸;</p><p class="ql-block">柳翠鶯啼,桃紅李白,宿雨招來曉巷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雨潤春分</b></p><p class="ql-block">“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后插秧。”</p><p class="ql-block">春分,晝夜均分,寒暑平衡。</p><p class="ql-block">春分,最不尋常的便是分:</p><p class="ql-block">春色二分:一分桃杏紅,一分柳色新;春光二分:一分贈知己,一分送愛人;春飲二分:一分茶初醒,一分酒微醺;春日二分:一分付流水,一分與紅塵。</p><p class="ql-block">是誰將這良辰好景平分?一半如暮雨,一半若朝云。</p><p class="ql-block">是誰將這若夢浮生平分?一半成過往,一半話煙云。</p><p class="ql-block">我想把春意與你共分:一半是,春江水暖,群芳爭艷;一半是,流水落花,情長夢短。</p><p class="ql-block">我想把春情與你共分:一半是,紅杏淺,紅藥艷,紅豆怨;一半是,清夢幽,別夢寒,舊夢遠。</p><p class="ql-block">莫等閑,別來春半,落梅如雪,夢中人一晌貪歡。</p><p class="ql-block">莫等閑,東風無力,相見時難,此情此意已惘然。</p><p class="ql-block">當春風一過,春意更深,春宵苦短,時不待人。</p><p class="ql-block">何妨花前對坐,且約花間對飲。不問歲月幾許,不理世事紛紛。</p><p class="ql-block">春分,分得寒暑相平,分得晝夜相勻,分得陰陽兩均。</p><p class="ql-block">綠滿枝,燕筑梁,陌上花開,百鳥爭鳴。</p><p class="ql-block">“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是誰將一春分兩半?</p><p class="ql-block">是風嗎?一半裹著桃李的甜香,一半含著草木的清新。</p><p class="ql-block">是雨嗎?一半滋潤春耕的泥土,一半留給人間的樹。</p><p class="ql-block">是花嗎?一半吐露人間少芳芬,一半落入泥土碾作塵。</p><p class="ql-block">春分,總有一些美好的事情發生,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美妙,是“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的閑情。</p><p class="ql-block">春分,總有一處春光與你共鳴,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相思,是“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堅定。</p><p class="ql-block">春分,是農耕的智慧,深耕淺種,疏密得宜,教會我們“互過猶不及”。</p><p class="ql-block">春分,也恰似人生的中場,學會了放下,看淡了得失,明白了無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愿你我以春之名,分天地饋贈,攜相知相愛,賞春綠春紅,把盞東風,且共從容。</span>一半留給自己,一半留給春天。</p><p class="ql-block">春光作序,萬物和鳴,愿你我擁抱生活,莫負春光。</p><p class="ql-block">附詩:雨潤春分</p><p class="ql-block">劉新安</p><p class="ql-block">平分春色意悠長,晝夜均停暖乍涼。</p><p class="ql-block">雨潤山川添嫩綠,風梳岸柳綻新黃。</p><p class="ql-block">田疇麥浪翻青影,紫燕銜泥筑舊梁。</p><p class="ql-block">最喜農家耕種早,聲聲布谷韻流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個漸行漸遠的節日——上巳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一個正在被我們遺忘了的節日,農歷三月初三上巳節。上巳節有三大意涵,第一個是最美好,第二個是最浪漫,第三個是最有深意。可惜的是,知道這些的人正越來越少。</p><p class="ql-block"> 上巳節是古代的女兒節,古代未出閣的少女平時都是養在深閨。2000多年前的這一天,溱洧河畔水流渙渙,少男少女以花為信,唱響浪漫情歌。</p><p class="ql-block">到了每年的三月初三,少女們就可以盡情打扮,出門踏青游玩。在《詩經》里“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的纏綿。這是一場關于春天的儀式。這一天,古人行袚禊之禮,暮春的流水能滌蕩災厄,蘭草的清香可喚醒生機。他們臨水沐浴,祭拜天地,祈福身體健康,生活順意。</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自由歡快的春游日。這一天,草長鶯飛,柳綠花繁。孔子與弟子發出“浴呼沂風乎雩詠而歸”的哲思,在雨水中沐浴,在舞雩臺上吹風,唱著歌回家,天人合一,身心澄明。這是多么美好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場詩意的合集。這一天,文人曲水流觴,百姓宴飲歡歌。王羲之在蘭亭揮墨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杜甫詩中“長安水邊多麗人“的風雅,王維筆下“西江水邊花似錦”的勝景,都曾是三月三最生動的注腳。</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我們常在鋼筋森林中錯過春天,但是文化的血脈從未中斷。云南的潑水節里依稀可見祓禊的身影;江南的茶山上,采茶女的竹簍里,裝著踏青的記憶。上巳節從來不只是某個歷史名詞,她是刻在我們的基因里的季節感知。</p><p class="ql-block"> 如今,很多人將三八婦女節包裝成了女神節或女生節。其實要論起真正的女生節,一定非上巳節莫屬。春天和青春交匯,人面和桃花相映,這才是人世間最美好的風景。上巳節是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p><p class="ql-block"> 提到我們傳統的情人節,很多人都會說是七夕節或者是元宵節。實際上上巳節也是我們傳統的情人節,而且是最古老的情人節。在《詩經.鄭風.溱洧》中就有相關的記載。清明過后,春光正盛,少男少女們走出家門,在水邊相逢,不需要媒妁之言便可約定終身。</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覺得西方的情人節是如何如何的浪漫,殊不知在我們的祖先那里,這股自由浪漫的風已經吹拂了千年。</p><p class="ql-block"> 上巳節還是我們的四大鬼節之一。“巳”這個字在甲骨文中也有胎兒的意思,象征著新生,而春天也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但神奇的是,上巳節卻和清明、中元、寒衣并稱為中國四大鬼節。聽起來和死亡是息息相關的。當春夏秋冬四季輪轉,當新生和死亡交替輪回,或許這便是我們的祖先想要傳遞給我們的深意。燒燈續晝,撥雪尋春。他們希望我們在黑暗中覓得光明,在死亡中迎來新生。</p><p class="ql-block">當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當時代的浪潮吞沒你我,很多傳統的節日正在被我們遺忘甚至消亡。有的人只會說這種沒有什么存在感的節日被淘汰掉也沒有什么不好。但請不要忘了,這每一個古老的節日的背后都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和傳承。忘了他們,就等于忘了我們的來路。</p><p class="ql-block"> 這個三月三,且讓我們在桃花水畔簪一朵春色,在曲水流觴間尋一縷詩魂。這個春天,不妨踏一次青,讀一首詩,贈一枝花。當我們開始在意。當我們開始在意四時流轉,那些被遺忘的美好,便在這個春天重新生根發芽。希望無論過去多久,都還有人記得:今天是三月初三,上巳節。</p><p class="ql-block">附詩:詠上巳節</p><p class="ql-block">劉新安</p><p class="ql-block">惠風上巳暢和天,曲水浮觴逸興綿。</p><p class="ql-block">翠柳搖絲扶碧浪,夭桃綻蕊映霞煙。</p><p class="ql-block">佳人笑語秋千畔,墨客揮毫蛺蝶前。</p><p class="ql-block">古韻傳承情漸遠,何須洋節寄流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漸行漸遠的節日——寒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人們只知道清明節,卻不知道清明節的前一天有個“寒食節”。今天是一個正在被我們遺忘的節日——寒食節。寒食節曾經是我國民間的第一大忌日,也是唯一一個以飲食命名的傳統節日。可惜的是,隨著時代的演變,它成了清明節的附屬品。對于它背后所代表的意義,知道的人正越來越少。</p><p class="ql-block">寒食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逃亡他國長達19年。在流亡途中,大臣介子推始終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奉君,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吃。在重耳成為晉文公之后,介子推卻與母親歸隱山林,不求利祿。重耳為求與介子推相見,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卻,寧愿被燒死,也“功不言祿”。為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高亮之節,晉文公下令每逢介子推忌日便禁火寒食,寒食節由此流傳至今。后人有詩云:</p><p class="ql-block">“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燒。</p><p class="ql-block">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p><p class="ql-block">寒食節的前身其實是禁火節。</p><p class="ql-block">遠古時期,人們還沒有完全掌握生火技巧,只能將火種保存下來。但春天氣候干燥,容易引發火災,所以古人便會在這個時候舉行盛大的祭祀,將去年的火種熄滅,然后重新鉆取新貨,作為新一年的開始。所以蘇軾才會寫“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詩句。這便是寒食的另一個意義。</p><p class="ql-block">萬物更迭,不破不立,它蘊含的是先人的智慧,古老的哲學。在寒食節這天,古人會祭祖、插柳、踏青、思人、思鄉、思歸,遍地清明,感念故人。萬千思緒有感而生,由此也誕生了無數關于寒食的詩詞。</p><p class="ql-block">韓翃這一天身在長安,看到的是東風吹柳,落紅無數,“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白居在這一天前去掃墓,聽到的是烏鵲啼鳴,如泣如訴,“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李清照在這一天春睡初醒,感嘆春光正好,光陰似金,“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p><p class="ql-block">寒食,已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傳承,一種文化,一種記憶,它不應該消亡,更不應該被遺忘。</p><p class="ql-block">附詩:詠寒食節</p><p class="ql-block">介子推心向隱淪,綿山抱木守清真。</p><p class="ql-block">切膚奉主恩深厚,拒祿辭榮志自純。</p><p class="ql-block">煙火禁時思舊事,紙錢飄處戀賢人。</p><p class="ql-block">千年歲月匆匆過,猶念春秋一大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清明有寄</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風追往事,明月照高樓。</p><p class="ql-block">柳絮縈碑字,梨花落酒甌。</p><p class="ql-block">椿萱殘夢在,杜宇暮煙收。</p><p class="ql-block">欲寫相思句,江村墨意稠。”</p><p class="ql-block"> (——《五律.清明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時節雨紛紛”那是親人留下的眼淚,清風化雨,思念綿長。</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不懂,為什么清明節都要下雨?長大后才明白,因為沒有太陽,逝去的親人才能偷偷回來看我們一眼,他們都藏在云里,雨落的時候就會回到人間,落下的雨滴會把思念帶進土里。你以為是雨,其實是親人思念的眼淚。有時候甚至在想:要是那天不撐傘,雨水是不是就能代替擁抱了呢?</p><p class="ql-block"> 清明,世間能有幾度清,人生又有幾分明?清明,一邊是慎終追遠,一邊是天朗氣清;一邊是哀傷和死亡,一邊是明媚和新生。</p><p class="ql-block"> “落花時節近清明,東風料峭雨難情”</p><p class="ql-block">“一襲杏花雨,幾度楊柳風。不知哀思與誰同,空只剩,煙雨一枕,流光入夢。”</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不懂,為什么上墳時候燒紙的煙火總是往人臉上撲?后來才明白,那是“故人輕撫今人眉,為你散去半生災”啊!當風有了形狀,那便是故人的另一種方式的擁抱。死亡從來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當離別成為世間的劫難,珍惜就是最好的解藥。</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芭蕉綠,櫻桃紅;是一生風塵,半世浮生;是“山河空念遠,江湖十年燈。”</p><p class="ql-block"> 當往事已為風景,當遠去的親人化為明月清風,我們扶老攜幼,走向春意更深,走向青草更青。</p><p class="ql-block"> 一抹蒼翠,是山的清明;一湖瀲滟,是水的清明;萬物生生不息,是天地的清明;回首蕭瑟處,無雨也無晴,是內心的清明。</p><p class="ql-block">清明是緬懷,也是期待;是告別,也是新的啟程。</p><p class="ql-block">細雨紛紛,行人斷魂,是對逝者的告慰。萬物生發,天清地明,是對生者的點醒。</p><p class="ql-block">清明又至,愿天上親人安息,珍重世上人間,平安團圓。愿你借清風一縷,明月一泓,遙寄山河故人,且共這一方清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鸣县|
信阳市|
南皮县|
乐都县|
福鼎市|
雷州市|
华容县|
甘泉县|
文安县|
台安县|
大竹县|
汉寿县|
隆子县|
青海省|
淮北市|
东平县|
芜湖市|
滕州市|
涪陵区|
秭归县|
鄱阳县|
辉县市|
珠海市|
鄄城县|
南阳市|
平顺县|
山丹县|
白河县|
聂荣县|
长寿区|
本溪市|
子洲县|
襄樊市|
锦州市|
南江县|
佳木斯市|
武义县|
安徽省|
南郑县|
太和县|
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