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雋秀人生</p><p class="ql-block">圖片攝影:雋秀人生</p> <p class="ql-block"> 大灣村位于張家川縣平安鄉西部,距平安鄉政府1.5公里,距縣城17公里,屬高寒陰濕山區,平均海拔2200米。下轄5個村民小組,141戶、663人,土地總面積2651畝,耕地2266畝,林地313畝、宅地基72畝人均耕地3.8畝,牛存欄300多頭。村民大多數居住在大灣、袁溝、五只窯、李家、崔山、尹家灣六個自然村的梁峁和半山腰之間。全村主導產業以種植業、養殖業、勞務輸出、餐飲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有玉米、小麥、馬鈴薯等,養殖業主要以養牛、養羊和中蜂養殖為主。餐飲業以蘭州拉面為主,目前在全國各地有門店10余家、90多人。</p> <p class="ql-block"> 大灣村據可考資料記載在清朝同治年間陜甘兩省反清斗爭之前沒有人員長期定居。現有的村民大多數是陜西鳳翔人,他們是同治二年(1863),崔偉領導鳳翔府“三十六坊”回民在東關麻家崖起事反清后的跟隨者,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西寧戰役失敗后,崔偉部在西寧接受左宗棠的招撫。同治十二年(1873)三月,崔偉所部精壯者被左宗棠留駐西寧,其余男婦老弱病殘者9000余人,被清軍押赴甘肅清水縣恭門鎮、閻家、張良、平安等山區,擇地安插。被安插在張家川的陜西鳳翔人居住的村莊多以鳳翔老地名命名,建立的宗教場所也沿用了陜西鳳翔的坊名如大灣村的清真寺到現在仍然叫五只窯清真寺。①</p> <p class="ql-block"> 大灣村最早叫五只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陜西鳳翔人被清政府安插在這里居住時,先民們在大灣自然村與五只窯自然村之間的大崖上開鑿了五口窯洞生活落腳,同時在張家川縣境內劉堡鎮蘆科村和馬鹿鎮長寧村各有一個叫大灣的自然村,他們與平安鄉大灣自然村是同為陜西鳳翔“三十六坊”的坊民,為了與這兩個大灣自然村區別,故其他人叫這里的人為五只窯人。</p> <p class="ql-block"> 大灣村1949年前屬清水縣管轄,1953年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時從清水縣劃歸,當時屬梨樹村管轄,分設五只窯、大灣里、崔家山三個自然村②。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時為馬原村大灣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65年從新莊村劃歸扇家村,1977年從扇家村單列為大灣村生產大隊,1980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12月取消“政社合一”的體制,改大灣村生產大隊為大灣村村民委員會至今。</p> <p class="ql-block"> 近年來大灣村結合村情實際創新鄉村治理模式。通過引進社會力量,借鑒先進經驗,建立健全鄉村自治組織和規章制度,提升鄉村自治的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后備干部隊伍,提高他們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建了大灣村黨群服務中心,方便了群眾辦事,提升了服務水平。</p> <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的春風就像關山的春天一樣珊珊來遲,但終究是春潮涌動下吹進了關山腹地的大灣村,敦厚樸素的大灣村村民鼓勵孩子們走出大山,走進繁華的都市去尋找結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苦勞作的農耕生活的出路。九十年代開始,大山的孩子們跟隨親戚朋友遠走天南海北,走進工廠、餐館、工地、運輸隊等地方,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賺回了人生第一桶金,現在他們中的大多數有自己的餐館和車隊,返回家鄉后大多數在縣城購買了樓房,把父母接到縣城安享晚年,讓孩子接受更好、更優質的教育,村莊里的土坯房逐漸被磚瓦房替代,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得到充分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 大灣村村民一直比較重視文化教育和經堂語傳承。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村里兩名優秀青年推薦上大學開始,淳樸的山里人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另一條路,他們積極送上學接受現代教育,一部分家長送孩子到清真寺接受經堂語教育,一時間大多數孩子都會漢語和阿語,現代更是走出去了三十多位大中專學生,他們分布在祖國各地,奮戰在各行各業,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發展理念,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發展多元經濟。大灣村在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的同時,又堅持“引進來”理念,先后引進返鄉致富帶頭人兩名,建成養殖、種植專業合作社兩個,鼓勵支持建成特色養殖家庭農場五個,培育專業養殖戶十多戶,兩個專業合作社種植飼料玉米1500多畝,養殖張家川紅花牛200多頭,不僅帶動了村上剩余勞動力致富而且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同時也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同時,村里還扶持中蜂養殖,馬鈴薯種植,中藥材種植等,拓寬了群眾 增收渠道。村委會成立了村民股份經濟合作社,購買了旋耕機、播種機、拖拉機、打捆機等農業機械,從而改變了過去刀耕火種的傳統農業模式,逐步實現了集約化、精細化、機械化新興農業模式,把更多的人,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p> <p class="ql-block">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和美鄉村建設穩步推進。大灣村的后面就是流經邢家磨峽的后川河,它是張家川縣的主要水源,大灣村境內的水泉溝、李家溝、尹家溝等溝壑的山洪和溪流是后川河的重要支流。為了保持水源清潔,大灣村近年來先后實施改廁、改灶、改澡堂、改圈、改飼養方式等工程,持續改善群眾生活質量。重點在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方面下功夫,積極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改善、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核心工作。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村莊在生態環境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發展也成功轉型為綠色模式。社會風氣也明顯改善,鄰里之間和睦融洽全民遵紀守法社會公德良好,大家用勤勞和智慧,共同打造了一個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讓鄉村真正實現了從凈到綠、從綠到美的華麗轉變。</p> <p class="ql-block"> 大灣村原有居民較少,只有馬、鎖、李、袁、崔、尹等十幾戶搬遷戶,后來隨著居住條件變好,現在除過原有人員外又增加了常、楊、張、咸、魏、鐵等人員,居民從原來的幾十人、十幾戶搬遷戶到現在一百多戶、六百多人的行政村,人們從原來的“一頭牛二畝田,老婆孩子熱炕頭”到走南闖北去打拼他們的創業足跡遍布祖國各地,從刀耕火種到集約化、精細化、機械化,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幸福指數越來越高,相信在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持續關注下,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下,大灣村的人們生活會更上一層樓。</p> <p class="ql-block">①:轉引自《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概況》甘肅民族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第十四頁。</p><p class="ql-block">②:轉引自《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縣志》甘肅省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第四十八——四十九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陇川县|
兴义市|
三门峡市|
扶绥县|
秀山|
高雄市|
宁都县|
运城市|
遂溪县|
克拉玛依市|
略阳县|
灵石县|
银川市|
白山市|
莱西市|
琼海市|
安福县|
天门市|
江津市|
红河县|
吉木乃县|
城市|
九台市|
林口县|
桐乡市|
射阳县|
青浦区|
临海市|
榆树市|
贡嘎县|
宝清县|
确山县|
吉隆县|
昭苏县|
荔波县|
青川县|
商河县|
开原市|
瑞安市|
喀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