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501-531),放著現成太子的位置不坐,不求繼承當皇上,而是遠離政治,一心讀書做學問,據說他五歲就讀遍儒家的“五經”,并有“數行并下,過目皆憶”的天賦。《南史》本傳稱他“名才并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 </p><p class="ql-block"> 蕭統在文學上的重要貢獻,編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誥類的《正序》十卷,五言詩精華《英華集》二十卷,歷代詩文總集《文選》三十卷……其中他主編的《昭明文選》成就最大,此書選錄了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七百余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漢族大型詩文總集,并成為后世形成專門研究《文選》的“選學”。據說,現在的天目書院,就是蕭統讀書與編撰文選的地方,因為蕭統被正式冊封過太子,故又稱太子庵,一個地方兩個名稱。</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們在離開禪源寺時,特意請保安指點了方向:沿著寺院的西圍墻一路上山,卻一時又找不到去向,高低不平的山路上,小徑人蹤滅,找不到人問路;用地圖手機導航,也看不出明確的指向,只能憑感覺往上走,路邊都是倒下的朽木,感慨萬分。氣喘吁吁中,終于走到有一塊“天目書院”的牌子,馬上有了“抬頭看見北斗星”的感覺。不過,沿著牌子仍然一路向上,喘氣聲中,衣衫都已淋漓,終于來到書院,不過仍要再上幾十級臺階,本想進書院靜心讀書的初衷蕩然已盡。</p> 太子庵位于昭明峰下,周圍竹林遮徑,山泉濺玉,占地有5畝許,內有昭明遺跡:讀書樓,又名“文選樓”,內有古井,名“太子井”,終年不涸。讀書樓東側,還有“洗眼池”,傳昭明太子曾用此池水洗眼,修復了眼疾。<br> 其實,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都是建于明代的磚木建筑,誰也不知道當年蕭統讀書地方究竟長什么樣子。何況,史上所記蕭統讀書的地方有好幾個,諸如在浙江烏鎮、江蘇鎮江招隱山等地,都有他讀書的遺跡并現在重建。很可惜蕭統英年早逝,31歲就撒手人寰,否則他讀書的地方一定會遍布全世界。<br> 院中大芭蕉下好乘涼。 在太子庵原址建立天目書院,據說最早是明代萬歷年間,之后多經廢興。在抗日戰爭中的1940年,館長張天方,曾帶領書院從事多項活動,“天目詩社”和“天目印社”相繼誕生。1941年3月,《天目詩錄》第一集付印時,書院和詩社聯合登出啟事,申明《詩錄》取材以“浙西為范圃,并非限于天目”,希望賜給“殺敵之聲”、“驚人之句”。<br> 現在的天目書院是2001年恢復的,書院本著科學、務實、協作、創新的學術精神,致力于祖國傳統文化的弘揚,發掘優秀歷史遺產,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文、環境、經濟、社會等諸多領域的研究與開發、教學與培訓、咨詢與服務、出版與宣傳。不過,事業似還未轟轟烈烈。<br><h5> (本文盜用老朋友老牛梁軍的圖4張,并不付稿費) </h5> <h5>返回時在書院門口的石頭旁,看到一條帶環的很像蚯蚓又像蜈蜙的東東,不知叫什么。稿件發出后,有生物專家指出,這是馬陸蟲,俗稱千足蟲,為甲殼綱圓馬陸科動物,長約120毫米,寬約7毫米,表面光滑,圓柱形,全體由多數環節組成。頭部兩側有許多單眼,形似復眼;觸角一對長約五毫米。多棲息在石頭、朽木、腐菜、稻草堆、柴堆等潮濕、衛生條件差的地方。特補上。 </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洛市|
滨州市|
平顺县|
义马市|
含山县|
德阳市|
肃宁县|
神农架林区|
崇左市|
大兴区|
土默特右旗|
山西省|
达尔|
烟台市|
龙里县|
万载县|
宝清县|
郸城县|
远安县|
湖南省|
休宁县|
本溪市|
介休市|
师宗县|
彭阳县|
湄潭县|
色达县|
祁门县|
赤城县|
弥勒县|
株洲县|
图们市|
望都县|
宕昌县|
株洲县|
屏东市|
萨迦县|
桓台县|
钟祥市|
佛山市|
施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