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古城閬中--</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風水第一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地處四川省東北部、位于嘉陵江中上游的閬中以風水見長,是和平遙、麗江、徽州齊名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山水自然環抱,古城點綴其中,構成了閬中一幅絕佳的人文風景,被譽為“閬苑仙葩,風水寶地”。</p><p class="ql-block"> 發源于秦嶺的嘉陵江進入四川,蜿蜒南行,在閬中轉了一個180度的彎,古城就在“彎”中。閬中的地名,便是依據了這個獨特的地理---四面山形如高大的門,因此被稱作閬山;嘉陵江流經閬山之下,這一段江水名曰閬水,人們居住的城市,地處閬山、閬水之中,故得名閬中。</p><p class="ql-block"> 兩次到閬中,第一次2012年,意猶未盡,2024年又一次踏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古城區2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有一大片保存完好的歷史古建筑、歷史遺跡和文化陳列,還有江對岸的紅色文化紀念園。它們是閬中2300多年來豐富的歷史文化見證和標志。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華光樓:</span>2012年乘班車到閬中,下車后見到的第一個景點就是華光樓。它緊靠嘉陵江岸,面臨南津渡口,又名“南樓”、“古鎮江樓”。華光樓始建于唐,在閻中現存的樓閣中建造最早,挺拔壯麗,精致典雅,是閬中的標志性建筑。但屢遭火災,歷代復修,現存為同治六年(1867年)所建。</p><p class="ql-block"> 華光樓高四層25.5米,底層為6米高的拱形門洞,供行人通過。四樓是古城最佳觀景平臺--“樓勢凌霄漢登臨望眼遙”,南北兩面,嘉陵江水,丹青城廓,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華光樓上豪情對聯--</p><p class="ql-block"> “津口漁燈辰橋車馬看來閬苑古今</p><p class="ql-block"> 工部妙筆放翁豪情道盡嘉陵山水”</p> <p class="ql-block"> 石拱門上還刻有當年紅軍標語“只有打倒國民黨才好打倒帝國主義”、“蘇維埃政府是工農兵的政府”。就是因為這兩條標語,華光樓在文革中才免遭拆除。</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南津渡口</span></p> <p class="ql-block"> 華光樓內外左右,系商賈云集的鬧市。</p><p class="ql-block"> 2012年的古街</p> <p class="ql-block"> 今日古街更繁華</p> <p class="ql-block"> 閬中古城風水寶地:其四面環山,水繞三面,群山呈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四象之式拱衛古城,形成了絕佳的風水格局,被歷代的風水大師贊不絕口,在海內外享有“中國風水第一城”美譽。</p><p class="ql-block"> 順華光樓沿街而上,大東街口有間“風水博物館”,展廳中,擺放著閬中同治年間的“閬中治城圖”沙盤模型。講解員對風水的解說變得直觀又頗神秘--“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這是四方之神”,而風水之中“寧可青龍高萬丈,不可白虎抬頭望”,即指城廓兩邊的環山應左邊山高,右邊山底”。 這次的閬中行,登上華光樓,遠眺嘉陵江南岸,才對這一風水理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 閬中古城的四方之神--“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究竟在哪里呢?風水學家說,城南的錦屏山即“前朱雀”,城北所依靠的蟠龍山即“后玄武”,城東的梁山是“左青龍”,城西的玉臺山是“右白虎”。</p> <p class="ql-block"> 風水館里“選樓秘決”</p> <p class="ql-block"> 在華光樓上向南眺望,只見群山延綿,隔嘉陵江水而圍城繞,正中秀美的錦屏山于正南方,屬“朱雀位”,其左右兩邊分別形成青龍蜿蜒,白虎馴伏之勢…。(樓的角度有限,拍不到白塔山和玉臺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錦屏山上奎星樓:</span>正對閬中古城,放眼北望,前部青瓦鱗鱗,后部高樓林立,古代與現代,合諧共生,遠處的蟠龍山脈是堅實的靠山;嘉陵江水從西浩浩奔來,一個圓弧繞城而抱,四面山峰,丹青墨綠,好一個山環水抱之城?。ㄓ?012年分片拍照)</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白塔山,</span>也叫梁山,位于閬中古城的東方,屬“青龍位”。</p> <p class="ql-block"> 白塔為古城風水塔,建于明代未期,坐落在號稱“天下第一江山”--閬中城東嘉陵江對岸的梁山之巔。</p><p class="ql-block"> 白塔也叫文筆塔,高29米,有螺旋梯道91級,可登臨憑窗從不同角度觀覽閬中風物。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上半部震斷傾塌,在當年底就修復了。</p> <p class="ql-block"> 白塔下方有觀景平臺,在閬中市區的東面,可以看到山環水抱的閬中市全景,但沒有正對古城。</p> <p class="ql-block"> 遠眺城西玉臺山上(白虎位)的藤王閣。</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天樓:</span> 是閬中古城的幾何中心。中國古代“崇方”、“尚中”,所以中天樓位于城中東西南北主干道的交會處,這里是古城風水正穴。</p><p class="ql-block"> 以中天樓為中心, 閬中縱軸線南北方向,前對錦屏山案山,后對蟠龍山的龍脈;橫軸線東西方向,是西大街和東大街。在縱橫軸線交叉的地點叫做“天心十道”。古城其余街道均以中天樓所處的位置為核心,分東西、南北展開。</p><p class="ql-block"> 在東西、南北展開的各條街道上,歷史文化、歷史遺跡及文化陳列星羅棋布--</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川北道署 :</span>閬中2300多年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巴國就曾在此地建都。東漢末年,原巴郡改為巴西郡移治閬中。此后,閬中歷代先后為郡、州、府、道治所,成為川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漢桓侯祠:</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即</span>張飛廟,是紀念三國時蜀漢名將張飛的祠廟,張飛曾鎮守閬中達7年之久。因張飛死后追謚為桓侯,故名。</p><p class="ql-block"> 張飛廟最早建于蜀漢時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建筑風格獨特,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第一道山門,山門兩側,各矗立“桓侯廟記碑”和“漢張桓侯祠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桓侯廟記碑</p> <p class="ql-block"> 漢張桓侯祠碑</p> <p class="ql-block"> 敵萬樓:穿過山門之后是敵萬樓、左右牌坊、廂房、大殿、后殿等建筑,墓亭和墓冢位于后園。敵萬樓建于明代,為紀念張飛有力敵萬夫之勇而名。樓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頂。</p><p class="ql-block"> 一層大門上匾額“靈庥舄奕”,二層檐下是“萬夫莫敵”匾,后面是“虎臣良牧”的匾額,樓的左、右兩側各有木牌坊一座。</p><p class="ql-block"> “靈庥舄奕”匾--庥:音xiū,舄:音xì,奕,音yì ,其整個含義就是“神靈佑護,光曜不絕”,或者說是“深仁厚澤,綿延不絕”。</p> <p class="ql-block"> 虎臣良牧:張飛忠義雄威,誠貫金石,在閬中七年,以“虎臣良牧”著稱,死后百姓慕其忠勇,建祠崇祀。</p> <p class="ql-block"> 這是祭拜張飛的主要殿堂,大殿始建于蜀漢內塑張飛文像,是清朝嘉慶年間追封張飛為“桓侯大帝”的冠冕座像。塑像兩邊是長子張苞執蛇矛,功曹馬齊捧丹書。</p> <p class="ql-block"> 張飛塑像后面左右兩壁,分別是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后《出師表》石刻。</p> <p class="ql-block"> 墻上一個醒目的大大的“義”字,既含有與劉備、關羽的桃園三結義,也含有張飛的忠勇信義吧!</p> <p class="ql-block"> 大殿后面有廊道,與后殿、墓亭相連,廊道的上方懸掛有“光復英武”、“澤被巴西”等多塊匾額。</p> <p class="ql-block"> 廊道的盡頭是墓亭,古雅簡樸,肅然卓立。墓亭始建于蜀漢,重建于清代。亭內立張桓侯墓碑,碑前塑張飛武身坐像。</p><p class="ql-block"> 亭柱一副對聯:<b style="color:rgb(1, 1, 1);">上聯“隨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戰,地只西川稱帝業“,下聯“剩殘軀付諸荒冢,春去秋來,人猶千古吊忠魂”。</b>上聯寫張飛追隨劉備一生征戰,但實現統一全國的壯志未酬,英魂仍存遺憾。下聯說他死后,此墓雖只埋了無頭之軀,但人們紀念其忠勇的情懷千古不衰。</p><p class="ql-block"> 張飛無頭之軀有一個民間傳說--據說張飛被殺后,兇手范強、張達二人割下頭顱,想拿到東吳獻給孫權,作為進身之階,他們乘船順長江東下時聽說孫權正向劉備求和,二人驚惶無措就把張飛的頭拋入江中,浮到云陽地界被一位漁翁撈起,葬在云陽鳳凰山麓。這就是張飛“頭葬云陽,身葬閬中”的悲壯故事。</p> <p class="ql-block"> 墓亭左右各有一下跪塑像,就是殺害張飛的兇手張達、范疆。</p> <p class="ql-block"> 從墓亭道往墓園的圓形門。</p> <p class="ql-block"> 青磚墓壁上鑲嵌一塊黑色的石碑,上刻“張飛墓”,并記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為報被殺關羽之仇,起兵伐吳,命張飛率巴西兵到巴縣匯合。臨行前,副將張達、范疆殺害張飛,并攜其頭顱投奔東吳,張飛身軀葬于這里?!?700余年來,歷代文武百官、文人墨客、中外游人皆仰慕其忠勇,常至墓前祭拜,至今香火不斷。”</p> <p class="ql-block"> 張飛墓呈橢圓形,坐北向南,東西寬25米,南北長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蔥蘢,樹木參天。</p><p class="ql-block"> 據說,墓上所有的樹木都沒有主干,連柏樹都沒有,很奇怪的現象,是否印證墓中張飛無頭只有軀干?</p> <p class="ql-block"> 張飛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東廂房是“為世虎臣”展館,根據《三國演義》描寫的張飛主要業績制作的六組雕塑,包持“桃園結義”“義釋嚴顏”“南鄭奪糧”等,生動展示、贊頌了張飛人生重要經歷和赫赫戰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狀元坊:</span>在大東街往內東街的街心,有座裝表秀麗、氣勢雄偉的三門牌坊,正中大門`上是“狀元坊”三個大字,兩邊門的門額上分別填寫了出自閬中的兩位兄弟狀元的姓名--唐朝的尹樞、尹極,宋朝的陳堯叟、陳堯咨。</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白塔山狀元洞:</span>一塊“出兄弟狀元宰相處”的門額,沒有在狀元府大門上,而是在城東白塔山一個山洞的山門上。</p><p class="ql-block"> 狀元洞又名讀書巖,乃天然崖穴,左右石崖環抱。北宋左諫議大夫、閬中人陳省華為避世塵喧囂,將其三個兒子送到此巖洞攻讀,終于高中兩狀元一進士,官至兩宰相一節度史,父子四人同朝,顯赫一時。此巖也因此名聲大振。</p> <p class="ql-block"> 陳氏三兄弟--兩宰相一節度史塑像。</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讀書巖石刻,</span>為宋代以來的名人題刻,其中以宋真宗親筆御書和蘇坡所書“將相堂”尤為珍貴。</p> <p class="ql-block"> 蘇坡書“將相堂”。</p> <p class="ql-block"> 宋真宗親筆御書“紫薇亭”。</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貢院:</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狀元坊旁邊的學道街上,坐落有川北道貢院。四川省會曾設閬中十余年,到康熙二年(1662年),貢院遷成都后,此處成為保寧府試院,目前是全國唯一能看到全貌的省級鄉試考場。 </span></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考場之所以叫貢院,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國家的意思。在古代,凡是獻給皇帝的物品叫貢品,唯獨“貢院”是貢獻人才的。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也是我國對世界的一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華民族春節老人、世界杰出天文歷算學 --- 落下閎</span></p><p class="ql-block"> 這個地方叫落陽山,屬閬中市橋樓鄉,離閬中市區17公里。從劍門關回閬中的途中,已傍晚6點多了,司機主動提出再帶我們去個地方,“想你們會喜歡的”。改走鄉村公路,在一個山腳下又蜿蜒曲折上山,山頂上一片開闊的廣場,廣場中間立著一位仙風道骨般飄逸的老人雕像,這就是落下閎,遠離我們已兩千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看著雕像基座上的說明,不由得讓我們肅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落下宏是世界上杰出的天文歷算學家,他發明了世界第一臺仰望星空的儀器--渾天儀,修訂完善的歷法叫《太初歷》:一年分四季、二十四節氣,正月初一為始,臘月三十為終。從此,中國人才得享“只看日歷不看天,不誤農時五谷豐”的便宜。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號小行星命名為“落下閎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落下閎手拿窺管(曾誤以是毛筆呢),仰望天空,神態莊嚴,似在探究宇宙的無窮奧秘。</p> <p class="ql-block"> 春節,我國流傳了數千年,但在各個時期各個朝代有不同叫法,時間也不統一…。時序節令混亂,不利于農耕社會百姓的生產和生活。</p><p class="ql-block"> 漢武帝元封年間,落下閎被征召入京,研制歷法。他為主多年歷算創制的新歷,優于其他17種方案,被漢武帝采用,于公元前104年頒行。新歷被稱為《太初歷》,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部完整的歷法,首次確立了孟春正月為歲首,正月朔日為一年之始的歷日制度。自此,“春節”以固定的節日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今天,我們習慣尊稱落下閎為“春節老人”。</p> <p class="ql-block"> 落下閎在天文學、數學、農學上的一系列開創性貢獻,被全世界學術界公認,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天文史上最燦爛的星座”。2004年9月16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命名為“落下閎星”。</p> <p class="ql-block"> 落陽山,周圍地勢高低錯落,非常開闊,是古人進行天文觀測的絕佳之地。據地方志記載,落陽山可最早見到日出,過正午而不陰,又最晚日落,落陽山因此而得名?,F在山上還留存有很多觀星遺跡。</p><p class="ql-block"> 據考證,落陽山的落陽村便是落下閎的出生地和隱居地,是閬中極為珍貴的人文寶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落埡廟離落下閎廣場二十來米,是當地百姓為紀念落下閎而修建。這里地勢較高,山下的田野、河流、房屋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 落埡廟旁的古柏,據說已有千年樹齡。</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軍烈士紀念園:</span>紀念園坐落在嘉陵江南岸的黃花山上,靠著西邊與錦屏山相鄰。</p><p class="ql-block"> (照片拍于2012年)</p> <p class="ql-block"> 從山腳廣場到山頂紀念館的革命之梯,約20米寬的中間坡面上,有鮮花綠草構成的“一旗五徽”圖案---一旗:紅四軍軍旗;五徽:國徽、黨徽、軍徽、團徽、隊徽。</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閬中紅軍紀念館: </span>閬中是大革命時期川陜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紅四方面軍長征重要出發地之一。1933-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閬中轉站3年,2.3萬閬中兒女參加紅軍,在冊犧牲紅軍烈士7730名,共誕生9位將軍、76位省軍級干部。</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古鎮黃龍溪</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悠悠水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黃龍溪古鎮,古稱赤水,屬成都市雙流區,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梁虞《荔鼎錄》記:“蜀章武二年,黃龍見武陽之水九日,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千古一溪,因此得名“黃龍溪”。(章武是漢昭烈帝劉備的年號,章武二年是公元222年)。</p><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黃龍溪因發達的水系,都是軍事、經濟重鎮--古蜀王國時期最后的軍事據點;三國時期,諸葛亮的練兵場;唐宋時期,成都府水碼頭重鎮,舟輯如梭,商家如云;清代是湖廣移民進入天府腹地的水運碼頭;民國時期川江河運業迅速發展,黃龍溪更加繁盛輝煌…。</p><p class="ql-block"> 古鎮歷史悠悠,融合多種文化于一身,遺留眾多歷史文化與遺跡。憑借悠久歷史,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和深厚的民俗文化,這里是“四川省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游示范區”“AAAA國家級旅游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等。</p><p class="ql-block"> 慕黃龍溪的多個美名,我們從樂至縣乘班車到成都雙流客運中心,再轉公交到達。</p><p class="ql-block"> 黃龍溪牌坊樓門不知道有幾座?這里拍了5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黃龍溪古鎮核心景區:</span>一湖兩河六寺七街九巷,展現出古韻悠然的千古繁華,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碼頭、老街、小巷、老樹、古廟等。</p><p class="ql-block"> 古街、古巷、古樹、古廟、古堤堰、古民居、古碼頭、古衙門、古戰場、古巖墓、構成黃龍溪的旅游特色…。</p><p class="ql-block"> 我們一晚加半天,匆匆過客,只在其中寥寥點卯,留影幾張--</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 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游船碼頭</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 樹</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錦江</span>繞城而流,前方的鹿溪河奔流而來,江河在此匯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乘游船游<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鹿溪河</span></p> <p class="ql-block"> 鹿溪河岸上古寺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東寨門:</span>位于黃龍溪千年古碼頭,是古鎮著名景點。</p><p class="ql-block"> 黃龍溪古鎮三國時代叫武陽,門前的河叫赤水?!度A陽國志·蜀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這句話被作為天命象征,諸葛亮率800大臣上言劉備稱帝,于是劉備下定決心稱帝。為了昭示立國乃天意,鑄一鼎象龍形沉于黃龍溪府河中??梢哉f,黃龍溪是蜀漢的風水寶地。</p><p class="ql-block"> 此后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練兵,黃龍溪日漸繁盛。</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東門古碼頭</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黃龍溪古廟</span>六座,“一條街上三座廟,三座廟連著一條街”,為的是鎮住黃龍溪之悍龍--</p><p class="ql-block"> 相傳在2000年前,黃龍溪開始建集市,人流不息。但因位于兩江匯合之處,常年水患,民不聊生。當年諸葛亮到此觀一番察看,結合古鎮地理和形狀,發現古鎮暗藏有一條悍龍,要除水患,必將鎮之。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后人修建了三座寺廟,經歷代重建,至今猶在。</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我們所見順錦江錯落有致地排列龍頭鎮江寺、龍身潮音寺、龍尾古龍寺,再加上古鎮六棵千年古榕樹的萬根千枝像鐵鏈一樣將悍龍鎖住,才有了古鎮的安寧與繁榮。特別是東寨門所在位置,正好是龍的前后爪所在處,顯得更為重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鎮江寺:</span>位于正街北首,與龍尾古龍寺遙遙相對,是千年碼頭王爺坎上的一座千年古剎,供奉鎮江王爺楊泗以保平安(楊泗--世人稱楊泗將軍,鎮江王爺,平浪王,平水明王和楊泗菩薩,中國水神),為舊時船幫祭祀集會的場所。寺前千年古榕,對面是錦江與鹿溪河的交匯口,錦江水清,鹿溪水褐,可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的景觀,這也是“黃龍溪”地名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 寺前千年古榕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潮音寺:</span>坐鎮古街當中,古稱樂善堂,是一座尼姑庵。臨街五間,供奉觀世音大士和彌勒佛。古時上元會、中元會、下元會都在此舉行供天道場,祈禱風調雨順。大門北側,供寺院護法神伽藍神,南側供龍身,也被視為土地公、財神、福神。</p><p class="ql-block"> 資料: 道教奉祀天、地、水三神,稱為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這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因此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這三個節日都與道教文化有密切關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中元節,也被稱為鬼節或盂蘭盆會;下元節,也稱為下元日,這個節日與道教文化的水官解厄有關,主要活動包括祭祖和祈求平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龍寺:</span>位于黃龍溪古鎮正街南首,坐西向東,是黃龍溪鎮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傳說1800年前,黃龍祖師來此普化百姓脫離古海,曾于院中植兩棵黃桷樹,今已盤根錯節樹冠蒼然。</p><p class="ql-block"> 古龍寺以古寺廟、古戲臺、古榕樹“三古”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成為一大特色,而成為各寺之首。</p> <p class="ql-block"> 古寺正面看去,右邊翹角屋檐的房屋就是黃龍溪另一個著名景點--三縣衙門。</p> <p class="ql-block"> 古 戲 臺</p> <p class="ql-block"> 古 榕 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縣衙門:</span>黃龍溪又是三界衙門(華陽縣、彭山縣、仁壽縣丿三縣合署辦公的衙門。衙門位于古龍寺內,始建于清代,初為總爺衙門,民國時期改為三縣衙門。是歷史上華陽、彭山、仁壽三縣解決民事糾紛、經濟糾紛、匪患困擾的地方,是現存的中國唯一的三縣衙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衙門大門兩旁有副對聯:“黃龍穿山伸出龍爪抱雞翅,白馬臨江勒轉馬頭望虎巖”,聯上的六個地名——黃龍、龍爪、雞翅、白馬、馬頭、虎巖,巧妙地包含了三縣衙門的管轄范圍。</p> <p class="ql-block"> 中華文明,悠久綿長,一座座古城,一個個古鎮,燦爛輝煌,都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淀,凝聚了先古哲人的思想智慧,也飽含了先輩的質樸勤奮…,走進,探究,讓我們在這紛繁光怪的世界中尋覓先人一路走來的初心,享受那份難得的寧靜與安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山|
治多县|
天长市|
罗山县|
兴城市|
定西市|
靖宇县|
石台县|
林西县|
常宁市|
化德县|
井冈山市|
丽江市|
抚顺市|
辽阳县|
吴川市|
汉中市|
高碑店市|
分宜县|
丰顺县|
陵水|
卢龙县|
宁德市|
开江县|
湟源县|
阿瓦提县|
西吉县|
巍山|
巧家县|
义马市|
宜都市|
龙川县|
鄄城县|
夏邑县|
松江区|
松原市|
历史|
天祝|
蒲江县|
全州县|
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