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早上出門,見地面很濕,應該是剛下過雨。而天不晴,不知何時又雨,加上小洲村內基本上都是麻石路,地面濕是特別不安全的,所以原本打算跑步的改在村里散步算了。</p><p class="ql-block">昨天行走,提到了繞村的大涌、細涌、西江涌,因此今天就走走村內穿過的兩條涌好了,也就是石崗滘涌和娘媽滘涌。</p><p class="ql-block">這兩條涌都帶有滘字,滘字在普通話中讀作[jiào],但廣州話念[gaau3,教],指的是河道分支或會合的地方。這個字多用于地名,特別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許多地名中都包含了“滘”字。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說:“凡水皆曰海……通舟筏者曰江,不通舟楫者曰水。二水相通處曰滘。”可見石崗滘涌和娘媽滘涌都是從其它涌分出又或匯入其它涌,其匯出或匯入口是石崗滘和娘媽滘。</p><p class="ql-block">此處的小洲村的網紅打卡點“小洲人民禮堂”,建于1959年,蘇式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禮堂前小廣場。一到晚上,不少大媽在此跳廣場舞。</p> <p class="ql-block">禮堂對面是小洲村黨群服務中心。</p> <p class="ql-block">老人活動中心。</p> <p class="ql-block">此處亦為小洲村北進出囗,有地標性的瀛洲牌坊。牌坊外是小洲村的主要商業服務區,有農貿市場、超市、旅店等,還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此外也是小洲陸路接通外界的交通要道,所對著馬路是瀛洲北路,它東面接通小洲路、瀛洲路,北向通華洲路到土華等地,公共汽車線路252、361、468都在這里設了“小洲站”,45路(開往廣州東站)在此處設總站。</p> <p class="ql-block">禮堂前有娘媽滘涌經過。該涌起自翰墨橋,止于娘媽橋附近。</p><p class="ql-block">從廣場向西走進入西園大街。</p> <p class="ql-block">來到翰墨橋,它是娘媽滘涌與石崗滘涌的分界。該橋為明代的石橋,為小洲建筑的最早橋之一。兩邊的沿涌大街分別東邊(拍攝照片的左面)是西園大街,附近有慕南簡公祠和司馬府第、西園,西邊是西浦大街,橋兩頭直對是西園直街和西浦直街。</p> <p class="ql-block">從橋向北看娘媽滘涌。</p> <p class="ql-block">向南看石崗滘浦。</p> <p class="ql-block">西園大街上心慕南簡公祠外墻上仍有當年文革留下的手工彩繪毛主席頭像,很吸引眼球。據族譜,慕南公為西溪一房九世祖,堂號“濟美”,堂內太前長聯曰:“洪模開九代之基舊德先疇貽士農者世世,奕葉街五房之緒春霜秋露薦蘋藻者年年”。祠堂最為特別之處有下馬石,書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p> <p class="ql-block">走近細橋。</p> <p class="ql-block">這座無護欄的石板細橋建于明代,巳列為保護文物。</p> <p class="ql-block">細橋東岸是中華大橋,西岸是細橋大街,從細橋橫向(東西向)小巷可以走到西江涌邊和西江橋。</p> <p class="ql-block">石崗滘跨涌橋中華橋。橋西面是中華大街。東面仍是細橋大街。</p> <p class="ql-block">附近有文物價值的姑婆屋,但可惜現巳成為危房近乎荒廢狀態。</p> <p class="ql-block">門前有聯:“古屋滄桑憶自梳。瀛水長流評古今。”</p><p class="ql-block">自梳女是古代自行束髻以示終生不嫁的女子。古代未婚女子都會梳一條長辮子掛在背后,待出嫁時由母親或女長輩將辮子挽成一團緊貼在腦后勺,稱為發髻。立心不嫁的女子則需要履行一定的儀式來自行束髻,此稱為“自梳”,儀式通常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婦女聚居的“姑婆屋”內舉行。“自梳女”平日可繼續居住母家,采桑繅絲,自食其力,閑時常到“姑婆屋”與眾姐妹聚會,在生活上互相扶持,親如家人。年老或病危,必須移居“姑婆屋”,絕不能在母家去世。</p> <p class="ql-block">再往南走就是跨涌的低洲橋。橋東為新路大街,橋西過橋后向南走可至低洲3巷,走此巷可拐入低洲大街至瀛南。</p> <p class="ql-block">石崗滘涌低洲橋北面有分叉流向瀛南,懷疑此處就是石崗滘的滘口,所謂石崗可能就是華臺山了。石崗滘涌從翰墨橋起計,所正對的西園直街,街口那端剛好是華臺山腳。</p> <p class="ql-block">從低洲橋向南看,此方向為拱橋和東慶橋方向流入(或流出)細涌。</p> <p class="ql-block">附近新路大街上有進士第,門聯為:“文脈昌榮百年傳承,繼往開來盛世再興”。它是紀念百多年前小洲村出了唯一的一個進士簡叔琳(有寫成“簡叔林”),他是小洲系十八世,在光緒九年癸末科的殿試考上三甲第79名。</p> <p class="ql-block">拱橋,該橋直對低洲大街,低洲大街直通瀛南。又拱橋附近新路三巷囗有明代古井。</p> <p class="ql-block">南勝橋,直對南勝大巷。巷雖窄,卻是從古村到氹邊大街小洲古村南進出囗的交通要道,行人和電動車經常在此巷擠成一團。</p> <p class="ql-block">新路橋。這橋離南勝橋近,好作用不大。</p> <p class="ql-block">長壽橋。從簡氏宗祠側邊通出南勝大街,為抄近路去簡氏宗祠的一個選擇。粵梅簡公祠在此橋不遠。</p> <p class="ql-block">這種好象是私家橋,只通到某個住戶門囗,小洲涌上這類橋數量還不少,構成小洲水鄉“小橋流水人家”景色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位于新路大街上的粵梅簡公祠(堂號“寧遠堂”)是明代建筑,它除青磚砌墻外,墻腳及大門口的石柱還有夾門框、前后檐柱都系用紅砂巖石做成的。紅砂巖石是古代珠三角的一種建筑材料,從出土的二千年前南越王墓、南越王宮殿經已有紅砂巖石。屋頂有舉折和升起,深具明代祠堂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粵梅公為東源公后人,是簡氏遷入小洲第四代,派下昌盛。</p><p class="ql-block">小洲村簡氏宗祠分東源公與西溪公兩大派系。起因明朝初年,原在新村心簡東源及侄孫簡西溪先后入小洲村教書定居,成為小洲簡氏開山祖。兩人的后人為了方便排輩,分東源派和西溪派,分別尊稱兩人為東源公和西溪公。</p> <p class="ql-block">東慶橋,石崗滘涌到止為止,接細涌。此橋亦為南勝大街與東慶大街分界,東慶大街與新路大街有交接口在橋這端。</p> <p class="ql-block">從東慶橋上回望石崗滘涌。</p> <p class="ql-block">東慶橋側邊的細涌。</p> <p class="ql-block">再回到禮堂廣場向東出發,沿娘媽滘涌邊拱北大街到玉虛宮。</p> <p class="ql-block">小洲北帝廟又稱“玉虛宮”,位于小洲拱北大街上,由拜亭和正殿兩部分組成,拜亭有對聯“九天月色渡瀛洲,四海靈氣入古埠”,正殿門前對聯是“瑞祥盈廟香繞寶鼎,嘉吉滿殿光縈玉虛”。北帝廟是小洲的“大廟”。每逢三月初三北帝誕,這里很熱鬧,當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要來叩拜北帝,然后抬北帝出游。據說解放前北帝誕更是隆重,舉行持續五日的通宵達旦的慶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講起珠江三角洲水鄉文化,北帝廟、洪圣廟、天后宮等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北帝廟,廣東沿海的人們靠海為生,北帝屬水神,自自然然地就成了他們的主神,尤其珠江三角洲一帶,北帝廟很多。</span></p> <p class="ql-block">雖然掛有告示,但廟旁邊的其他神像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玉虛宮前的跨涌小橋。</p> <p class="ql-block">離開玉虛宮繼續前行,拱北大街有一小段路與娘媽滘涌分道揚鑣。</p> <p class="ql-block">到拱北大街的門樓。門口左邊是是天后宮。天后宮門牌編號是東道大街3號,門聯寫著“澤蔭莆田脈遠,恩叨瀛水流長”,始建年代無考,先后重修于清乾隆、同治年間。天后娘娘又稱“媽祖”,相傳為宋福建興化府莆田人,姓林名默,升仙后成為掌管海上航運的女神,因此在水網密布的珠江三角洲是很有地位的,天后宮和天后廟很多,也因此這座天后宮在小洲村廟宇中有可能重要性僅次于北帝廟。</p> <p class="ql-block">拱北大街口另一則原本是跑街大師葉健強的攝影展館,現為飲食店,但仍有葉的照片作品掛這里,招徠游人。</p> <p class="ql-block">飲食店正對著的跨涌橋叫娘媽橋,可見其得名因天后宮。</p> <p class="ql-block">橋身上的“娘媽橋”三字。</p> <p class="ql-block">娘媽橋上看娘媽滘涌。之前有村民告訴我娘媽滘涌起點在娘媽橋,但我現場看應該不是,娘媽滘涌到這里仍未結束,橋下的仍是該涌一段。</p> <p class="ql-block">東慶大街上的門樓</p> <p class="ql-block">門樓后面接著是泗海公祠。東道大街上的泗海公祠又名“崇德堂”,大堂“崇德堂”的牌匾由清康熙年間的進士陳昌齊手書。這所泗海公祠建筑風格也很獨特,是由高高的房柱構成的,它的頭門屋頂為單檐歇山頂,形似官帽,檐也格外的翹,四水歸堂。而門口除了正墻檐囗灰塑蓮花托做工精美外,門口窄小且非常簡潔。據說因為歇山頂在古代建筑中屬于等級較高的制式,從宋代起便有嚴格的限制,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吏住宅正堂才能使用,故不敢在門額上書寫姓氏。所以建成時簡氏族人怕得罪官府,不敢明寫為“簡公祠”,省去簡字,成“泗海公祠”。又說它始建于明代,泗海公是慕南公長子,祠堂是西溪公五子即北約五房祠堂,因此又稱“五房廳”。</p> <p class="ql-block">泗海公祠前有棵許愿樹,是雞蛋花樹,又被稱之為“姻緣樹”,樹上掛著許多許愿祈福的紅布條和木牌子。許愿樹對著的水涌,前面有個涌口,是接細涌的,此處應該就是娘媽滘,娘媽滘涌的真正起點。</p> <p class="ql-block">再說這棵許愿樹原本也應該和泗海公祠無關系的,而是和天后宮有關,只是后來建筑心變化,樹和天后宮分開了。但現在從許愿樹處仍能望到娘媽橋。</p> <p class="ql-block">讀走結合。今天走的這兩條涌,好果能結合對古村導游圖的閱讀,我認為會有更好的體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乐县|
佛冈县|
新泰市|
常山县|
全州县|
白朗县|
大石桥市|
达州市|
天祝|
慈利县|
噶尔县|
越西县|
正安县|
永胜县|
呈贡县|
宝鸡市|
仁怀市|
墨脱县|
汉寿县|
旌德县|
宝清县|
深州市|
丰原市|
民乐县|
仁布县|
新津县|
永城市|
诸暨市|
新沂市|
徐州市|
岚皋县|
洱源县|
武汉市|
三河市|
海口市|
苏州市|
陆良县|
原阳县|
普陀区|
通渭县|
夏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