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坐落于寶慶路3號,一座1925年落成的花園洋房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寶慶路3號最初是德國商人私宅,1930年被顏料大王周宗良買下,1948年周宗良去了香港,洋房由周的外孫徐元章居住,文革期間房屋被征用,之后一度作為致公黨上海支部委員會辦公室,2006年上海地產集團拍賣下來并對其進行了保護修繕,2012年被登錄“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2017年被辟為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是國內首個以交響音樂為主題的音樂博物館,參觀免費,但需網上預約,每天僅開放80個名額,是上海幾家最難預約的博物館之一,僧多粥少秒搶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里展示了從19世紀70年代末,西洋音樂開始進入中國,伴隨中國社會的變革與上海城市的現代化轉型,交響樂逐漸為國民所接受,在中國幾代音樂人的努力下,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元素與西方交響樂融合匯流,從上海走向全中國,走向世界的歷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覽以時間為軸,布置三大展區:樂之河、樂之華、樂之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品有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以及實物,包括手稿、樂譜、樂器、唱片、書籍、信件、節目單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走進展館,在了解上海交響音樂發展史的同時,也在一磚一石一花一木間,感受上海花園洋房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部分:樂之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交響音樂18世紀中葉形成于歐洲,1843年上海開埠后洋人在經商、傳教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洋音樂和西方的音樂生活方式。中國交響音樂發端于上海,據介紹,上海工部局樂隊的前身為上海公共樂隊,成立于1879年,是亞洲最早的交響樂隊,開亞洲交響樂隊先河。法國人雷慕薩任樂隊指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879年1月8日和9日的《字林西報》上刊登了兩則上海公共樂隊廣告:1月16日晚在蘭心大戲院,將演出上海三幕喜劇《我們的!》,由新組建的“上海公共樂隊”首次出場伴奏,指揮雷慕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0年上海公共樂隊正式加入工部局系統編制,由工部局董事會接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7年德國人布克就任指揮。布克招募德奧樂師擔任各聲部首席,并將公共樂隊擴充為管弦樂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9年9月,意大利人梅百器出任上海工部局樂隊指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梅百器在17歲時獲國際李斯特鋼琴比賽大獎,后去米蘭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和配器,擔任米蘭凡爾梅歌劇院指揮。他利用自己的聲望,赴歐洲招聘一流水平的樂師來上海工部局樂隊擔任各聲部首席,在他帶領下樂隊面目一新,演出水平令人刮目相看,在他任指揮的二十多年中,上海工部局樂隊從一支市府級樂隊躍升“遠東第一”,不遜于當時世界上任何大都會的交響樂團。《德文新報》1942年6月2日記載“回顧百器大師一生的事業,他在1919年的世界大都市上海創建了一支新的大型交響樂隊,并將其發展到歐美大愛樂樂團的高水準”。</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第一架音樂會演奏用的大三角鋼琴,是1921年梅百器購自歐洲的斯坦威鋼琴,后在上海交響樂團一直服役至2014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部局樂隊排練用椅子和譜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6年梅百器指揮工部局樂隊在大光明大戲院演出。1939年3月梅百器指揮工部局樂隊在蘭心大戲院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隨西洋音樂在上海的流行,國人更多地進入社會活動,更廣泛和深入地參與“華洋交融”、“東西合流”的互動。音樂在上海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起了特殊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除工部局樂隊以外,一些教會、商團、貧兒院以及上海的音樂人士都曾建立過自己的樂隊。電影業的興盛也對西樂的傳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0世紀30年代以后,西樂已逐漸成為上海市民娛樂生活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董家渡天主教堂興建于1847年,教堂贊美歌是教會最早流傳進上海的西方音樂。隨著諸多教堂的建成,西方音樂的傳播也日益廣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徐匯中學的前身徐匯公學,是法國傳教士1850年在上海最早開辦的一所教會學校,也是中國最早實行西洋音樂教育和組建西洋樂隊的學校。1864年徐匯公學樂隊曾在洋涇浜天主堂演奏《晨曲》。樂隊后來也為到校參觀的貴賓演奏了海頓的交響曲。1889年開設了合唱及器樂演奏課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西女塾1892年由基督教會美國監理公會創辦,教授包括鋼琴、聲樂和弦樂等西洋音樂課程。1652年中西女中與圣瑪利亞女中合并改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著名女鋼琴家顧圣嬰早年曾在該校學習鋼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土山灣孤兒院由法國天主教中國江南教區徐家匯耶穌會創辦,專門收養6-12歲孩子。這些孩子接受教會學校的正規教育,他們的樂隊是土山灣孤兒院舉行一些重要活動儀式時演奏的樂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早期的管弦樂器演奏及作曲等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主要得益于上海工部局樂隊。多位外籍音樂家以工部局樂隊聲部首席的身份在上海國立音樂院(即國立音專,今上海音樂學院)器樂組擔任教學要職,同時還進行私人教學,他們培養了中國第一批音樂家,讓中國音樂家從上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雙簧管首席薩利契夫使用的中音曼陀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部局樂隊使用的定音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8年工部局樂隊已吸納4名中國演奏員加盟樂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梅百器67歲生日時與學生合影,其中有(著名翻譯家、作家、教育家傅雷的兒子)傅聰、巫漪麗、吳樂懿、周廣仁、董光光、楊嘉仁、林俊卿等中國音樂史上第一代獨奏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2年日軍接管工部局,梅百器辭職,樂隊更名為“上海音樂協會交響樂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5年11月樂團由國民政府接管并更名為“上海市政府交響樂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上海市軍管會接管“上海市政府交響樂團”,改名為“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響樂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進入主樓,拐角處有轉角矮凳,是當年房屋主人舉行家庭舞會時進門換鞋坐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個房間和過道都有壁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部分:樂之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西方音樂傳入中國過程中,許多優秀的交響樂人聚集在上海,為中國交響音樂事業奉獻出自己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的交響樂團體群英薈萃,老一代音樂人承前啟后,中生代銳意進取,新生代敢于超越,三代音樂人同譜交響新曲,共奏音樂華章,為中國交響音樂的發展與繁榮做出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交響樂團與中國音樂界師承關系及脈絡,交響音樂為國人廣泛接納,并生根發芽,開枝散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時期涌現出來的一批音樂人: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蕭友梅、黃自、賀綠汀、作曲家冼星海、王云階、吳祖強、王西麟、朱踐耳,作曲家演奏家馬思聰、丁善德、呂其明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交響樂曲的創作是交響樂發展的基礎。1916年蕭友梅創作的中國第一首軍樂作品和第一首管弦樂曲,標志中國交響樂曲的創作起步。20世紀前期中國交響樂曲的創作已開始西樂民族化的探索。新中國成立后,作曲家在繼續探求西樂與中國民族音樂融合的過程中,勇于實踐和創新,產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豐富了世界交響樂曲的成果,推動了中國交響音樂事業的發展和繁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美篇伴樂采用的是著名作曲家呂其明先生創作的交響樂《紅旗頌》,這首昂揚奮發的作品,百聽不厭,在此致敬作曲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5年,上海市為舉行“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征集演出節目,賀綠汀、丁善德、黃貽鈞等音樂人,點名將創作任務交給呂其明。呂其明在構思時,聯想起被捕入獄英勇就義的父親、慷慨激昂前赴后繼的先烈、開國大典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將之融入音樂,最終完成創作。樂曲跌宕起伏,舒展豪邁的氣概,表達了作者對已故至親的無盡思念,又仿佛能讓聽眾看到在紅旗引領下,革命者奮勇前行時沉著剛毅的臉龐,借此2017年呂其明獲第10屆中國金唱片獎頒獎晚會綜合類最佳創作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0年10月8日,黃貽鈞作為新中國第一位指揮家,首次登臺指揮交響樂團,演奏中國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6年6月,上海電影制片廠建立管弦樂隊,專為電影配樂演奏錄音。次年管弦樂隊升格為管弦樂團,王云階、呂其明分任正、副團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6年10月,黃貽鈞作為中國音樂家代表團副團長出訪北歐五國,在芬蘭指揮赫爾辛基交響樂團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7年,上海管樂團舉行首演,8月,顧圣嬰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鋼琴比賽,獲金質獎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8年顧圣嬰獲第十四屆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女子鋼琴比賽最高獎。同年11月黃貽鈞應邀到蘇聯訪問,指揮蘇聯國際交響樂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樂隊指揮是統領整個交響樂隊的核心。指揮對作品內涵的感悟以及對速度感、節奏感的把控,通過其獨特的肢體語言傳達給演奏者,激發演奏者的演奏激情,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指揮作為樂隊“掌門人”,對樂隊發揮和提高演出水平至關重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中國指揮家:曹鵬、陳燮陽、余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位指揮捐贈的指揮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時期的新中國海上指揮名家:陸洪恩、陳傳熙、韓中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踐耳95歲時捐贈的陪伴他六十載的舊鋼琴,上面仍蓋著那張洗得有些發黃的防塵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部分,樂之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交響音樂這種外來文化,包涵著文化、哲理、以及高深的音樂技法,它需要欣賞者的參與和思考,需要音樂文化方面足夠的知識積累。在中國短短一百年間,走出象牙塔迅速普及,豐富了國人的文化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館內利用多媒體,全息投影等技術,有聲有色地介紹交響音樂相關的知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交響樂是世界性的音樂文化,如果說17、18世紀的交響樂屬于歐洲,19世紀的交響樂屬于歐美,那么在20、21世紀,交響樂也屬于中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時期以來,中國交響音樂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多元、繁榮局面。各種創作理念及形式風格的作品都能得到充分展現。中國交響音樂越來越多地在國際舞臺上呈現,讓世界聽到了中國的聲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衷心期待著,中國交響音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旋律中,再譜華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兴县|
喀喇|
阳高县|
同江市|
平定县|
永定县|
丽江市|
丹阳市|
县级市|
泉州市|
大荔县|
焉耆|
交城县|
红原县|
同江市|
高阳县|
天柱县|
龙井市|
北京市|
卫辉市|
临武县|
道孚县|
陆良县|
稻城县|
万安县|
桂东县|
鹿泉市|
封丘县|
连江县|
凌海市|
唐山市|
昌宁县|
肥城市|
丽江市|
衡水市|
临清市|
苍梧县|
永宁县|
西宁市|
庄浪县|
金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