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如眾星捧月之勢環列著十二座色彩絢麗、金碧輝煌的大型寺廟。在這里可以感受西藏布達拉宮的氣勢,瀏覽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雄奇,領略山西五臺山殊像寺的風采,欣睹新疆伊犁固爾扎廟的身影,還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當年有八座寺廟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于北京喇嘛印務處注冊,并在北京設有常駐的“辦事處”,又都坐落在古北口外,故統稱“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p><p class="ql-block">外八廟中對游客開放的有:普寧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樂寺、安遠廟和普佑寺。</p> <p class="ql-block">普寧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平定了準噶爾蒙古臺吉達瓦齊叛亂。冬十月,厄魯特蒙古四部來避暑山莊朝覲乾隆皇帝,為紀念這次會盟,乾隆仿照康熙與喀爾喀蒙古會盟建立多倫匯宗寺先例,依照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了這座喇嘛寺。</p> <p class="ql-block">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廟平面布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的伽藍七堂式布局(伽藍,即寺廟。七堂一般是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后半部是藏式建筑,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筑大乘之閣中。</p> <p class="ql-block">碑亭</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長約25米,寬約15米,單檐歇山頂,殿內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兩側為護世四大天王塑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長約35米,寬約25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黃頂綠邊的琉璃瓦。頂部大脊置一銅制鎏金喇嘛塔。殿內正中供三世佛,兩側則為十八羅漢塑像,殿內墻上繪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畫,工筆細膩,形象逼真。東西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寧寺是外八廟中唯一由喇嘛僧人管理的寺廟。</p> <p class="ql-block">普寧寺后半部是藏式建筑群,是仿西藏山南三摩耶廟的形式,按照藏傳佛教描述的須彌世界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筑大乘之閣中。</p> <p class="ql-block">拾階步入須彌世界南瞻部洲。</p> <p class="ql-block">大乘之閣是普寧寺的中心建筑,四角有四座不同顏色的喇嘛塔。大乘之閣通高36.75米,外觀正面6層重檐。閣內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堅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約110噸。</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萬壽山北坡的須彌靈境,就是仿承德普寧寺的大千世界理念和規劃修建,由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月殿、紅白綠黑喇嘛塔以及鐵圍山等組成。</p> <p class="ql-block">一側的月殿、東勝神洲、紅塔。</p> <p class="ql-block">進入大乘殿</p> <p class="ql-block">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通高27.21米,是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p> <p class="ql-block">大乘之閣側面五層重檐。</p> <p class="ql-block">北俱盧洲</p> <p class="ql-block">大乘之閣后面四層重檐。</p> <p class="ql-block">黑塔</p> <p class="ql-block">白塔</p> <p class="ql-block">紅塔</p> <p class="ql-block">綠塔</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廟,仿西藏布達拉宮修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是外八廟中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普陀"即指"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普陀宗乘之廟意為觀世音菩薩講經說法之處。乾隆帝在這里接見過萬里東歸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一行,并舉行了隆重的講經、說法、祝壽等活動。</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廟系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為慶祝其母80歲和自己60歲壽辰,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其占地22萬平方米,規模居外八廟之首,形制為漢藏合璧式。坐北朝南,以琉璃牌坊為界,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碑亭、五塔門、琉璃牌坊,至此為漢式建筑風格;后半部主體建筑大紅臺依山就勢矗立山巔,仿布達拉宮紅宮而建,主殿萬法歸一金頂鎏金耗資一萬多兩上等金葉。</p> <p class="ql-block">碑亭</p> <p class="ql-block">五塔門</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p> <p class="ql-block">仰眺大紅臺。</p> <p class="ql-block">白臺</p> <p class="ql-block">萬法歸一殿金頂,頂部敷設魚鱗狀度金銅瓦。</p> <p class="ql-block">權衡三界</p> <p class="ql-block">普樂寺,又稱圓亭子,其主殿旭光閣,重檐圓頂,極似北京天壇祈年殿,內部供奉的“上樂王佛”俗稱“歡喜佛”,屬藏傳佛教的密宗范疇,較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普樂寺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建筑座東朝西、為漢藏結合式,西部依照漢族寺廟樣式由山門、?天王殿、鐘鼓樓、配殿、正殿組成,東部為藏式建筑。主體建筑?旭光閣,重檐圓頂,閣內頂部置圓形藻井,龍鳳圖案,藻井采用層層收縮的三層重翹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細,具有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宗印殿。</p> <p class="ql-block">旭光閣位于寺院后半部,為普樂寺的主體建筑,其外圍為阇城。旭光閣高23米,直徑21.68米。旭光閣內中央圓形石須彌座上,旋轉著中國現存最大的木制曼陀羅,用37塊木頭組成,象征三十七道品。曼陀羅內供勝樂王佛(又稱上樂王佛)雙身銅像,俗稱“歡喜佛”、“歡樂佛”,為觀世音菩薩的變體。據說觀世音菩薩在普陀洛伽山上面朝東修煉,故該佛也面朝東,和避暑山莊內的永佑寺六合塔以及磐錘峰在同一條線上。</p> <p class="ql-block">主殿</p> <p class="ql-block">閣中須彌座上的主體“曼陀羅”上有一尊銅制的藏傳佛教的佛像,即“上樂王佛”,又稱“歡喜佛”。閣內的天花藻井,在外八廟諸寺中也是首屈一指的。</p> <p class="ql-block">旭光閣頂部有大型天花藻井,呈半球形,中央為龍口銜軒轅鏡,襯以浮雕云紋,向外的第二、三圈裝飾有斗拱,第四圈浮雕孔雀,第五圈為游龍,第六圈裝飾有斗拱,最外側是云紋飾邊。</p> <p class="ql-block">安遠廟,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是為了迎接過來投奔清朝的準噶爾蒙古中的達什達瓦部而興建的。</p> <p class="ql-block">安遠廟又名“伊犁廟”、“金頂寺”,因主殿普度殿為方形,俗稱“方亭子”,是仿照被焚毀的伊犁固爾扎廟的形式修建。</p> <p class="ql-block">安遠廟的正殿普度殿。</p> <p class="ql-block">殿內供奉一尊金漆木雕綠度母佛象。</p> <p class="ql-block">須彌福壽之廟,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班禪額爾德尼六世來承德為乾隆皇帝祝壽的駐蹕之地,又稱班禪行宮。</p> <p class="ql-block">須彌福壽之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迎接西藏六世班禪入覲朝賀乾隆帝七旬慶典而仿照班禪居所扎什倫布寺形制興建。位于普陀宗乘之廟的東面。</p> <p class="ql-block">須彌福壽之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792萬平方米,以藏式建筑為主,建筑手法與平面布局明顯帶有漢式寺院建筑特點。其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須彌福壽之廟其建筑風格繼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優秀藝術傳統,由于經營的年代、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在造園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在清代興建的園林中,不僅是一座別具一格的名園,更是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的一個杰出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碑亭位于山門正北。碑亭四面有拱門,內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立的《須彌福壽之廟碑》。</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樓為漢式三間、四柱、七樓的形制,翼角飛翹,斗拱層疊。</p> <p class="ql-block">須彌福壽之廟其布局的最大特色是主體建筑的大紅臺,并未如普陀宗乘廟的因勢利導隨山自由布局,而是居于全寺正中位置,所以通過山門、碑亭、琉璃牌坊之后,直接進入眼簾的就是巨大的紅臺。大紅臺之后是呈口字形平面的金賀堂及萬法宗源殿,最后在陡起的山巔樹起八角形的七層黃綠琉璃寶塔為全寺劃下完美句點。</p> <p class="ql-block">唐卡</p> <p class="ql-block">妙高莊嚴殿位于大紅臺裙樓圍合而成的天井中心。高三層,面闊七間,是六世班禪講經之所。三層上下貫通,重檐攢尖頂,覆銅制鎏金魚鱗瓦,四條屋脊各飾一上一下銅質鎏金行龍兩條,共八條龍,每條重約1噸。據說殿頂共用赤金1.15萬多兩。</p> <p class="ql-block">妙高莊嚴殿</p> <p class="ql-block">第一層殿內正中供奉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塑像,稍北供奉釋迦牟尼像,東側是六世班禪講經時用的寶座。第二層供奉釋迦牟尼和阿難、迦葉,以及十八羅漢像。第三層是乾隆帝祈求長壽的轉塔。</p> <p class="ql-block">琉璃萬壽塔位于中軸線最北端,須彌福壽之廟的最高點。塔下為方形基壇的須彌座臺基,塔身八角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丽区|
汪清县|
沙田区|
三原县|
公主岭市|
饶平县|
南涧|
灵武市|
甘谷县|
鹤岗市|
缙云县|
舞阳县|
织金县|
阜南县|
芜湖县|
揭阳市|
清镇市|
云林县|
山西省|
崇州市|
拉萨市|
濉溪县|
盐源县|
盐城市|
卓资县|
宝山区|
大庆市|
贺州市|
南宫市|
潜山县|
宾阳县|
民乐县|
丹棱县|
肥城市|
济宁市|
抚远县|
瓦房店市|
江源县|
额济纳旗|
措勤县|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