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能忘卻的記憶。</p><p class="ql-block">這段歷史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個偉大的國家,總是在對歷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斷汲取前行的力量。必須要在這么一個特別的日子里銘記歷史,警醒后人。</p> <p class="ql-block">這些帶血的數字背后是中華民族的深重苦難,恥辱血淚哀痛古老的華夏大地被日本侵略者變成了人間煉獄。</p> <p class="ql-block">這樣的勝利是從整整14年的苦難中生長出來的。</p><p class="ql-block">從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這樣的時間刻度里,滿滿都是國破家亡的悲愴,</p><p class="ql-block">滿滿都是視死如歸的斗爭。</p><p class="ql-block">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樣的勝利有太多的人沒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江橋抗戰打響中國武裝抗日的第一槍”紀念碑。</p><p class="ql-block">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9周年的日子里,大多數的中國人一定會想到發生在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但“江橋抗戰”、馬占山的名字或許并不為更多的人所知。1931年11月4日,發生在黑龍江嫩江江橋、時任黑龍江省代主席馬占山指揮的江橋抗戰,成為中國人民正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戰役,從而,在黑龍江的大地上打響了中國武裝抗日的第一槍。</p> <p class="ql-block">馬占山(1885-1950),著名抗日愛國將領。1885年11月 30日生于吉林懷德縣,祖籍河北省豐潤縣。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被世人稱作“抗日英雄"”。1931年“九·一八”事變,馬占山在齊齊哈爾就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江橋抗戰打響了抗日第一槍。馬占山在“七·七”事變后,重上抗日前線,堅持武裝抗日。1938年8月下旬,馬占山訪問延安。在延安各界盛大歡迎晚會上,毛澤東主席致歡迎辭說:“八年之前紅軍已與馬將軍成為抗日同志”、“馬將軍年逾半百,仍在抗戰前線與敵周旋,這種精神值得全國欽佩”。解放戰爭期間,他又為和平而奔走,對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立下了功勞。1950年11月29日,馬占山病逝于北京寓所,終年65歲。</p> <p class="ql-block">面對燒殺淫掠頑強不屈的中國人民</p><p class="ql-block">一刻也沒有放棄抵抗!</p><p class="ql-block">不 屈“衛我河山,浴血奮戰,百煉成鋼。”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曾記否,腹中無余糧的將軍,戰至最后一口氣,從未認輸!</p><p class="ql-block">東北抗聯第一路軍司令與日軍戰至彈盡糧絕犧牲后被敵人割頭剖腹卻發現其胃里盡是 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p> <p class="ql-block">成本華,年僅24歲的抗日女戰士,</p><p class="ql-block">被日軍俘獲后飽受凌虐,行刑前,她昂然挺立,嘴角掛著輕蔑的笑,</p><p class="ql-block">這是對侵略者獸行最大的嘲諷,</p><p class="ql-block">更是一個民族無法折辱的驕傲!</p><p class="ql-block">無 畏“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p><p class="ql-block">以上倆位民族英雄代表著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千百萬中華兒女中的英烈們。</p> <p class="ql-block">7.7事變,抗戰全面爆發。</p> <p class="ql-block">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在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9個師團22萬人,傷亡9萬余人;中國軍隊投入73個師70余萬人,傷亡25萬余人。 淞滬會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p> <p class="ql-block">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平型關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p><p class="ql-block">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御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回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p> <p class="ql-block">南京大屠殺,是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于12月5日淪陷后,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p><p class="ql-block">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準則,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無數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南京大屠殺期間,《紐約時報》《中央日報》《新華日報》等中外媒體,均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大量的揭露。</p><p class="ql-block">戰后,中國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其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19萬余人;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15萬余人,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特大慘案。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p> <p class="ql-block">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后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的戰役,由于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p><p class="ql-block">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并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蕩”。 </p><p class="ql-block">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p> <p class="ql-block">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的最后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戰”(日方稱“芷江攻略戰”,中方稱“芷江保衛戰”)。</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 日軍第20軍司令官坂西一良指揮第116師團和第47、第34、第68、第64師團、獨立混成第8旅團各一部,在第5航空軍一部支援下,由寶慶(今湖南邵陽)、東安等地向湘西發起進攻。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指揮第四、第三方面軍和第六戰區各一部共約9個軍,在空軍一部支援下,依托既設陣地逐次抗擊,主力于武岡、新化間圍殲日軍,確保芷江空軍基地。至月底,日軍攻擊受挫,坂西一良于5月4日下令停止進攻,向洞口、山門、花園市附近集結。中國軍隊趁勢發起反擊,相繼奪回武陽、新寧,并進占高沙。與此同時,第四方面軍對進至放洞、水口之日軍第116師團發起攻擊,殲其一部,相繼攻克山門、賽市、龍潭鋪,對第116師團達成合圍態勢。戰至6月7日,被圍日軍死傷慘重,突圍后,撤至寶慶及其以東地區,會戰結束。 歷經55天,這場“芷江保衛戰”終以日軍被擊斃3萬余人、部隊徹底潰敗告終。</p> <p class="ql-block">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發出,中美英三國以嚴正聲明,要求日本無條件立即投降。</p> <p class="ql-block">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將予以日本“最后之打擊”。</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4日,美國華盛頓特區。哈里杜魯門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記者宣布日本投降,二戰結束。</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圖為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左圖)并對全日本廣播。</p> <p class="ql-block">日本“降書”。</p> <p class="ql-block">日本“降書”各級官員簽名。</p> <p class="ql-block">大公報,報道廣島被炸為平地。</p> <p class="ql-block">圖:四川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先生拿著1945年的“大公報”(一級文物)。</p><p class="ql-block">樊建川先生則為自己的收藏提煉出了這樣的意義:“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和平,收藏戰爭。”</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大公報》(一級文物)。</p> <p class="ql-block">新華日報“號外”。</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上海申報。</p> <p class="ql-block">聯合畫報,報道日本無條件投降!</p> <p class="ql-block">日本第 18 軍司令向澳大利亞第 6 師團司令霍勒斯·羅伯遜交出佩劍并投降。</p> <p class="ql-block">鬼子向八路軍投降。</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了這個勝利,超過3500萬人傷亡,全民族抗戰長達14年。翻開老相冊,79年前的勝利日的一切,仍會感動我們每一個人</p> <p class="ql-block">中國戰時首都重慶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勝利游行,共有四萬多人參加,熱鬧非凡,猶如嘉年華會。游行隊伍由在渝美軍駕吉普車和摩托車擔任前導,并高舉中、美、英、蘇四國的國旗和肖像。</p> <p class="ql-block">盟軍士兵與重慶市民共同慶祝日本投降。</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6日,在加拿大的中國人身著傳統服飾慶祝戰爭取得勝利。</p> <p class="ql-block">1945年臺灣結束半世紀殖民統治,寶島居民歡慶光復。</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延安各界人士舉行慶祝抗戰勝利。</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民慶祝抗戰勝利。</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在北平故宮舉行慶祝抗日戰爭勝利!</p> <p class="ql-block">廣州軍民慶祝抗日戰爭勝利!</p> <p class="ql-block">在常州,中國人民與并肩作戰的外國友人慶祝抗戰勝利。</p> <p class="ql-block">張家口人民歡慶抗戰勝利。</p> <p class="ql-block">中國士兵歡慶抗日戰爭取得勝利。</p> <p class="ql-block">東北人民慶祝抗日戰爭勝利!</p> <p class="ql-block">在英國倫敦,美軍士兵舉起一名中國軍人慶祝日本投降,表達對中國在二戰中作出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紐約街頭聚起200萬人,華裔民眾高舉“勝利”標牌,相互奔告,中國人無論在何處都是一條心,都是華夏子孫,無論走多遠,都會牽掛自己的母親——中國。</p> <p class="ql-block">受降坊的正面中門上端為蔣介石題寫的“震古鑠今”4個大字。其下“受降紀念坊”5字,系時任芷江縣縣長楊化育所題。于右任和孫科所題的東、西額聯為:“布昭神武”與“武德長昭”。中柱題聯為蔣介石所寫:“克敵受降威加萬里,名城攬勝地重千秋”。側柱題聯為李宗仁所寫:“得道勝強權百萬敵軍齊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戰史記名城”。坊的背面中間首額,為原湖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所題“萬古流芳”,下為216字的受降紀念坊記。坊的東、西拱額上題有“名垂青史”和“氣貫長虹”,分別為居正和王云五所題,柱上中聯為何應欽題寫:“名城首受降實可知扶桑試劍富士揚鞭還輸一著,勝地倍生色應推倒銅柱記功燕然勒石獨有千秋。”</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1日﹐日本中國派遣軍副參謀長今井武夫等八名投降代表飛抵湖南芷江﹐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代表總司令何應欽接見了他們﹐并向他們提交《第一號備忘錄》﹐略謂“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特級上將蔣中正之命令﹐接受在中華民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除外)﹐臺灣及越南北緯16度以北之地區內﹐日本高級指揮官及全部陸海空軍與其輔助部隊之投降”。并指示日軍投降應行準備之事項。23日﹐今井武夫等離芷江飛回南京。</p> <p class="ql-block">圖為:正對大家的是中方受降代表席,從右至左分別為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冷欣中將、參謀長蕭毅肅中將和美軍作戰部參謀長柏得諾準將。兩旁的代表席分別為各個方面軍的司令長官和行政院顧問團成員盧漢、王耀武、顧祝同、湯恩伯、杜聿明、廖耀湘、張雪中、吳奇偉。</p><p class="ql-block">大家或許會問,何應欽為何沒有出席受降儀式呢?原來日方投降首席代表今井武夫軍銜僅為少將,而何為一級上將,考慮到軍銜不對等和國家的聲譽以及個人名譽,才決定由蕭毅肅將軍主持受降典禮,何應欽則在背后指揮整個受降事宜且命令今井武夫等一行八人赴南京復命。芷江受降主要辦了三件事:一是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向我方獻交侵華兵力分布圖;二是日本投降代表收到了中方所給的中字一至四號關于日本投降具體事宜的詳細規定,這無疑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三是確定了中方收回首都南京的時間表,可以說為最終的南京受降簽字奠定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受降紀念坊碑記:</p><p class="ql-block">原受降坊建于1947年8月,但毀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1966年10月,現在看到的這座受降坊是1985年9月重新建成并對外開放的。受降紀念坊朝東修建,意味著日本是從東向我國投降。睹物生情,使人重溫那“十四年血淚成江河,一紙降書出芷江”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中國抗日壯士(1931-1945)群雕廣場面積約一萬平方米,為建川博物館聚落系列建設的一部分,廣場的雕塑建設與博物館聚落的建筑以及抗戰系列博物館藏品內容統一,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主題。在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期間,邀請四川二十多位雕塑藝術家,制作塑造二百多名1931至1945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全民族抗日將士英雄群體形象。中國抗日壯士(1931-1945)群塑廣場是一個大型的當代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活動,以1931年至1945年,十四年的中國抗日事件為背景,充分尊重抗日戰爭歷史事實,忠實于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所塑造人物按照抗日戰爭的戰區戰役關系分組,以軍隊軍人列隊站立形態排列,人像高二米,鑄鐵材料。群雕總體設計理念源自秦始皇的“陶塑兵馬俑”,突出排列陣整體氣勢,強調“陣仗”感。廣場的雕塑建設與博物館的建筑以及抗戰系列陳列館藏品內容相統一,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主題。由朱成、譚云等20多位雕塑藝術家,制作塑造了200多名1931年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全民族抗日將士英雄群體形象。</p><p class="ql-block">中國壯士(1931-1945)群雕廣場所有壯士造像陣式都放置在一個“V字”型下沉式凹槽的空間環境中。這個“V”字型下沉式凹槽總長81.5米寬,寬45米,象征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時刻。凹槽兩側壁各四段為紅色花崗石影雕,表現抗戰歷史報刊照片。凹槽地面為中國各戰區和戰役示意圖,并設置有關抗戰文字數據和適當的地景裝置。“中國壯士”群體造型由疏至密組為陣列,最后密集為浮雕人墻結束。觀眾自前面俯看整體氣勢,然后進入陣列中穿行,與“壯士”并肩,并細讀人物與地景、側墻浮雕,最后從“人墻”兩側走出。</p> <p class="ql-block">“中國壯士”群雕——廣場(陣列名單)(215人,215尊)</p><p class="ql-block">孫立人、黃琪翔、羅卓英、王甲本、彭士量、曹里懷、姚 喆、張宗遜、甘泗淇、高永祥、莫文驊、劉放吾、宋時輪、李 林、杜聿明、廖耀湘、李桂丹、呂旃蒙、陳濟桓、滕代遠、李井泉、胡耀邦、周士第、鄭洞國、戴安瀾、程 潛、白崇禧;</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朱 德、劉少奇、王 震、區壽年、孫明瑾、徐永昌、許國璋、宋希濂、孫 震、楊得志、舒 同、黃克誠、肖勁光、包 森、曾 生、李家鈺、毛岱鈞、劉 湘、鐘 毅、張自忠、崔田民、王新亭、蘇振華、朱 程、白乙化、馮白駒;</p> <p class="ql-block">衛立煌、薄一波、葉劍英、任弼時、王稼祥、林 楓、蕭 克、潘裕昆、習仲勛、楊尚昆、盧 漢、鄭作民、何應欽、宋美齡、蔣中正、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p> <p class="ql-block">陳漫遠、唐延杰、黃 鎮、程子華、胡福才、鄭庭笈、李漢魂、薩師俊、巫恒通、曾希圣、葉 挺、陳 賡、趙宗德、宋任窮、陳士榘、胡德林、馬寶玉、李必蕃、魯雨亭、陳 光、郭述申、鄧子恢、陳少敏、羅炳輝、蔡樹藩、李 達、王 平;</p> <p class="ql-block">葛振林、宋學義、陳安寶、劉 炎、倪志亮、王樹聲、張鼎丞、羅忠毅、張云逸、楊成武、聶榮臻、李默庵、趙尚志、鄧鐵梅、關麟征、范筑先、方先覺、賴傳珠、鄭位三、譚震林、周子昆、李先念、鄧小平、徐向前、呂正操、馬本齋、扈先梅、朱理治、廖海濤、任質斌、彭雪楓、粟 裕、陳 毅、彭德懷、林 彪、劉伯承、賀 龍、關向應、續范亭、高志航、闞維雍、張靈甫、陳鐘書、鄒紹孟、鄧錫侯、</p><p class="ql-block">張 震、袁國平、項 英、羅瑞卿、左 權、易安華、武士敏、高致嵩、唐淮源、李仙洲、姚子青、孫連仲、于學忠、王銘章、李宗仁、符竹庭、王建安、張經武、劉眉生、劉家騏、劉粹剛、趙錫章、粱鑒堂、侯鏡如、陳 誠、吳克仁、周至柔、張治中、羅芳圭、江 華、黎 玉、肖 華、黃紹竑、饒國華、郝夢齡、鄭廷珍、姜玉珍、蔣光鼐、蔡延鍇、邱維達、張發奎、陳紹寬、薛 岳、李以劻、徐海東;</p> <p class="ql-block">羅榮桓、宋哲元、吉星文、馮玉祥、傅作義、董其武、朱紹良、謝晉元、田守堯、彭 雄、許世友、趙登禹、馮治安、方振武、吉鴻昌、李 杜、徐廷瑤、佟麟閣、宣俠父、馮仲云、馬占山、趙一曼、周保中、魏拯民、李兆麟、楊靖宇。</p><p class="ql-block">“中國壯士廣場”這個廣場的鑄鐵塑像有著一種攝人魂魄的氣勢,不由地令人肅然起敬,200多名1931年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民族抗日英雄,有共產黨人,也有國民黨人,他們都默默地站在那里,凝固的、仿佛是永恒的、任何侵略者也逾越不了的人墻,鑄造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的氣節,他們腳下是刻在石頭上的當年抗戰各戰區和戰役示意圖,讓我們仿佛嗅到了當年抗日戰場的彌漫硝煙。</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壯士雕塑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壯士雕像廣場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壯士雕像廣場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壯士雕像廣場合影。</p><p class="ql-block">左起:王進勇,馬杰超、王小川。</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壯士雕像廣場合影。</p><p class="ql-block">左起:馬杰超,羅云。</p> <p class="ql-block">四川建川博物館何新勇副館長手擎著連戰的題詞。</p> <p class="ql-block">在抗戰文物陳列?正面戰場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偉大的抗日戰爭不僅是為民族爭取獨立,也是為世界守衛和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人民以巨大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p> <p class="ql-block">讓歷史告訴未來!如今, “8·15”已經成為一種象征,它宣示了正義者的勝利和侵略者的失敗,</p><p class="ql-block">更提醒戰爭始作俑者正視歷史,</p><p class="ql-block">深刻反省侵略罪行,我們銘記歷史</p><p class="ql-block">不為延續仇恨,只盼開創未來世界和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山市|
凯里市|
新源县|
微山县|
静乐县|
屏山县|
云霄县|
荔浦县|
德阳市|
错那县|
祁连县|
霍州市|
木里|
赤城县|
新绛县|
绥棱县|
宁安市|
东莞市|
武鸣县|
岑溪市|
东山县|
容城县|
迁安市|
福贡县|
遵义市|
资兴市|
界首市|
开原市|
麻阳|
勐海县|
湖口县|
南通市|
灵川县|
永和县|
班玛县|
兰考县|
沧州市|
陇南市|
林芝县|
武夷山市|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