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p><p class="ql-block">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lt;/p><p class="ql-block">這首短詩,在我不到10歲的時候就讀過,且記憶至今,是我的啟蒙詩之一。短短的四句,20個字,描寫了舊時農民鋤地的圖景,闡述了糧食得來的不易。夾敘夾議,寓意深刻;淺顯易懂,圖景鮮明,這就是該詩的妙處。我想多數人都會有我一樣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可是近幾年關于“鋤禾日當午”的討論屢見各種媒體,尤其是在網絡上歧義紛紛多有誤導。事情就像一些生活常識一樣,本來很簡單,可一旦上了網絡或經專家一解釋就復雜難懂了。</p><p class="ql-block">最典型的兩件事須拎出來說道一下。</p><p class="ql-block">其一是在一次詩詞大會上蒙曼老師對該句詩的解釋是“農民在春天里播種稻谷”。這種解釋與原詩毫不沾邊,說明蒙曼老師沒有實地生活,就用算命先生的語言來忽悠,模棱兩可,不負責任。</p><p class="ql-block">其二是,中央電視臺的一則公益廣告中給“鋤禾日當午”配的畫面是地上橫放著一把黃澄澄的稻谷穗和一把鋤頭,我腦洞全開也想像不出“鋤禾日當午”的畫面來。也可能是中央電視臺嘛,總要宣傳豐收碩果的緣故,設如此,何如讓一位揮汗如雨的農民在糧倉谷堆旁鋤地豈不更好!可這與“鋤禾”有什么關系呢?這不是在誤導沒見過莊稼苗沒見過鋤地的城市里的孩子們嗎?會使他們認為一鋤地果實就出來了,種地的辛苦和詩人的立意就蕩然無存了。</p><p class="ql-block">下面說說我對“鋤禾日當午的見解。我最初接觸該詩,沒有專家老師講解,農民在驕陽下揮汗鋤地的情景就深深地刻在腦海里,因為我見過農民的各種鋤地,有的趁天涼去鋤,有的趁天熱去鋤,我少年時就生活在那種環境里,司空見慣。我強調的是鋤地或者是鋤草,而不能是鋤禾。當然,技術好的農民也可以用鋤頭來間苗,或許可以用來解釋“鋤禾”二字吧,似乎有點牽強?!颁z禾”是詩的語言,詩人把這種生活詩畫了,美化了,詩意的美替換了勞作的辛苦。</p><p class="ql-block">“鋤禾”,嚴格地講與稻谷無關,應該是指在旱雜糧的地里鋤草,因為水田是無法用鋤頭除草的。所以詩中的“禾”應是旱雜糧的幼苗,而不是稻苗更不是稻谷。</p><p class="ql-block">“鋤禾日當午”,爭論的另一個焦點是“當午”兩字,當午就是中午。有人說為什么要在中午去鋤地?這里我做兩個解釋。第一,因為是作詩,“鋤禾日當午”既有詩境也有心境,讀者一目了然,知道農民在熱天干活的不易。第二是,確有中午鋤地的人,因為中午陽光正強,雜草即鋤即死,除草效果事半功倍。這是沒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很難理解的事情。</p><p class="ql-block">現在的農民觀念新了,不會像舊式農民那樣能吃苦,農業作業現代化,使用除草劑,鋤地除草的人越來越少,“鋤禾日當午”的景象很難見到,只能從書本上或者網絡上去了解,所以,正確引導很重要。</p><p class="ql-block">由“鋤禾日當午”的無謂爭論,我聯想到現代人們生活在網絡中的種種困惑。由于偽科學、假專家的誤導,簡單的事情給復雜化了,正常的生活被打亂了;由于誤聽誤信中了騙子的招數,有的錢被騙了,有的家被散了,有的連命也沒了。所以凡事要堅守本心,不能心為形役,要相信自己,相信科學。網絡是把雙刃劍有益也有害,一定要正確使用,不要被五花八門的假象迷了眼,擾亂了正常生活和認知。</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1日秋夫于郢中</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絡/致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夏|
民勤县|
新密市|
四子王旗|
黄梅县|
乐至县|
宜兴市|
洛宁县|
凤山县|
沙河市|
鱼台县|
义乌市|
神农架林区|
庆元县|
缙云县|
宁乡县|
蒙阴县|
长沙市|
荆门市|
商丘市|
乐业县|
井研县|
桂林市|
怀来县|
高清|
鄂托克旗|
荔浦县|
乌拉特前旗|
盐亭县|
淮阳县|
大城县|
安西县|
广西|
福海县|
孟连|
沙湾县|
新安县|
泰来县|
西宁市|
章丘市|
富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