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澤古鎮位于上海青浦區西南部,與江、浙兩省交界處,東與朱家角鎮、練塘鎮相連,南靠太浦河與浙江省嘉善縣交界,西與江蘇吳江區毗鄰,北傍淀山湖與江蘇昆山市接壤。有一條南北流向的市河——金澤塘河貫穿古鎮核心區,境內湖塘星羅棋布,河港縱橫交錯,是個典型的江南魚米水鄉。</p><p class="ql-block"> 金澤古鎮歷史悠久,古稱“白苧里”,始建于唐宋年間,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有“興于宋,盛于元”之說,相傳昔日有“穡人獲澤如金”,故得金澤之名。</p><p class="ql-block"> 金澤古鎮擁有源遠流長的橋廟文化,承載著“橋橋有廟,廟廟有橋”的獨特文化景觀 。據史料記載,金澤原有“六觀、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橋”,至今鎮上還保存著宋元明清所建的七座古橋梁,故被譽為“江南第一橋鄉”,屬國家級3A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 本次游覽路線是從頤浩禪寺起步,沿上塘街南行,走過迎祥橋后沿下塘街北行,再走過普慶橋沿上塘街北行至狀元樓酒店就餐。</p> <p class="ql-block"> 頤浩禪寺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相傳為宰相呂頤浩故宅,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奉旨升院為寺,更名為“頤浩禪寺”。當時該寺曾以5048間的宏偉建筑稱雄江南。其后歷經兵患,屢毀屢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規模已不及當初。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農歷正月初四,毀于日軍炮火,僅存天王殿、大山門。1992年部分修復,建造石碑坊一座,趙樸初先生親題寺額的頤浩禪寺。</p> <p class="ql-block">古鎮上塘街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在上塘街上遠眺對岸的陳家碼頭</p> <p class="ql-block">普濟橋</p> <p class="ql-block"> 普濟橋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清雍正初年(1723年)重修時加置石欄,至今已有757年的歷史,是上海地區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橋,有“上海第一橋”之譽,于1987年被列為上海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石橋為單拱圓弧形,長26.7米,寬2.75米,拱跨徑10.5米。橋體坡度平緩,橋面較窄,具有明顯的宋代石拱橋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在普濟橋上俯瞰金澤塘河之北端風光</p> <p class="ql-block">在普濟橋上俯瞰金澤塘河之南端風光</p> <p class="ql-block">遠眺放生擠</p> <p class="ql-block">遠眺放生橋和總管廟(左側)及如意橋(遠處)</p> <p class="ql-block"> 放生橋始建于明代,1628年重修。因橋下有放生河,故稱放生橋。又因橋堍有總管廟,故也稱總管橋。</p><p class="ql-block"> 此橋系單孔石拱橋,橋長25.2米,橋高4米。在明、清以后多次重修,故保護完好,1994年被列為青浦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對象。</p> <p class="ql-block">總管廟</p> <p class="ql-block"> 總管廟位于放生橋北堍,建于明代,坐東朝西,因年久失修,上世紀五十年代佛像毀,六十年代廟屋改為金澤村倉庫,九十年代末,重建了總管廟。</p><p class="ql-block"> “總管”是元代設置的官制,總管廟是當地“守郡之生祠”,死后封為總管神。金澤總管老爺為開封人,叫金元七,是一位公正無私,辦事認真的清官,后來晉升為隨糧官。總管神一直受到老百姓的愛戴,直至今日,總管廟香火繚繞,寄托著老百姓對清官、好官的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在放生橋南堍遠眺金澤塘河的兩岸</p> <p class="ql-block">在放生橋南堍遠眺金澤塘河對岸的金澤工藝社</p> <p class="ql-block"> 金澤工藝社創辦于2002年,占地近百畝,將原有的荒廢廠房、船塢等加以修繕裝典,作為辦社基地,社內匯聚了一批傳統匠人、藝術家、學者和設計師,嘗試將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美育和德育帶入當代社會中。工藝社內有工坊展示,文化與藝術展覽館等設施,供游人觀賞。</p> <p class="ql-block">如意橋北堍</p> <p class="ql-block">站在如意橋拱頂上俯瞰金澤工藝社</p> <p class="ql-block">如意橋南堍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 如意橋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年),曾于清光緒年間重建,正好與普濟橋呈“八”字型,對于溝通金澤上、下塘街和東勝港兩岸起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如意橋為單孔石拱橋,長20.8米,寬3.4米,統一用花崗巖石建造,橋面鑿有盤龍,右端有如意圖案,橋南堍原來有祖師廟,故也稱祖師橋。橋柱上有橋聯,東聯為:“前果后因如意橋發心遂意”和“顧名思義祖師廟主善為師”;西聯為:“化險境為坦途千秋如意”和“賴博施以濟眾一路平安”,具有較高的歷史人文價值。</p> <p class="ql-block">在如意橋南堍看橋孔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橋鄉人家農家菜酒店</p> <p class="ql-block">迎祥橋</p> <p class="ql-block"> 迎祥橋位于古鎮核心區南首,也稱南橋,始建于元代后至元年間(1335~1340年),是江南著名的元式橋梁,為六柱五孔梁式石橋,全長34余米,寬僅2米,沒有扶欄,也沒有石階,就像一條彩虹飛架河面上。</p><p class="ql-block"> 迎祥橋的建造材料也很特別,用磚、石、木拼砌而成,橋柱是青石塊,石柱上架著條右作為橫梁,橫梁上架著的是楠木,橋面兩側,整齊地覆貼著水磨方磚,既保護了木梁,又增加了橋梁外觀的柔和觀。橋面全部是斜砌的青磚,虹形的橋面,雖然沒有臺階,但因青磚是逆向斜砌,每隔一步,還有微微突起,所以上下橋決不會打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磚橋無階無欄,相傳是因為元代蒙古族以騎兵著稱,經常要騎馬過橋,為騎士所需。</p><p class="ql-block"> 走過迎祥橋之后,向北步行不遠,進入金澤工藝社的外圍通道,繞工藝社走了一圈再回到下塘街,繼續向北游覽。</p> <p class="ql-block">雪瑩門</p> <p class="ql-block">陳家倉庫大門</p> <p class="ql-block">陳家倉庫碼頭</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金澤人民政府以陳、陸兩家大屋為基礎,建立金澤糧食倉庫,因其面積大,儲糧多,再加上空調設備好,為糧食儲存質量達到國家標準作出了重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普慶橋</p> <p class="ql-block"> 普慶橋原名為“汴水虹橋”,原建于北宋汴京城內,是宋代畫家張擇端筆下《清明上河圖》中的一座橋,是中國古代木橋的典范。美國電視公司為拍攝好建造汴水虹橋這部古橋藝術的電視片,請《中國橋梁史》主編唐寰澄先生從史書中考證汴水虹橋的長度、寬度以及結構,于1999年9月,在橋鄉金澤再現當年的橋姿風采,</p><p class="ql-block"> 普慶橋為單孔木栱橋,橋長16.8米,寬4米,是古代橋梁復制的杰作。嚴格按照古代的建橋工藝,采用無支架施工方法,沒有榫頭,不用釘釘子,全部用捆綁方式結扎起來,連成一體。橋的兩旁有木拱,橋的坡度平坦,拾級而上,行走平穩。拱梁的兩側,分別雕刻獅、虎頭像,既增加了木橋的外表美,又反映中國的建橋特色和民族風格。</p> <p class="ql-block">普慶橋的橋底結構</p> <p class="ql-block">普慶橋下的游船碼頭</p> <p class="ql-block">走過普慶橋進入上塘街北端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 之后,步行至狀元樓酒店就餐,古鎮中還有三座古橋(萬安橋、林老橋和天皇閣橋)未去游覽,因為原計劃是下午去吳江蘆墟老街游覽,但到達目的地后發現老街敗落破舊,不值得一游。與上午金澤古鎮相比較,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謝謝收閱,后會有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汕尾市|
探索|
罗定市|
成武县|
社会|
醴陵市|
晋宁县|
原平市|
汪清县|
富平县|
财经|
收藏|
乌鲁木齐市|
奇台县|
昭苏县|
澄迈县|
郑州市|
榆社县|
吴忠市|
安岳县|
新密市|
临城县|
仪陇县|
开封市|
娱乐|
崇阳县|
永嘉县|
乌恰县|
平南县|
望奎县|
宽甸|
蒙城县|
景东|
东阳市|
皋兰县|
远安县|
肃宁县|
阳西县|
中卫市|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