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炎帝陵位于寶雞市神農鎮的常羊山上,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場所。炎帝生于姜水之岸(今寶雞市),隨著歷史發展,其后代又沿渭水向東南遷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廣義上,炎帝是一個氏族部落,存在若干世系。故全國有五處炎帝故里,即陜西寶雞、湖北隨州、湖南炎陵縣和會同縣、山西高平,均被視為炎帝故里,其中,炎帝一、二世均生活在寶雞。所以,寶雞為炎帝最早的故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炎帝陵分為陵前區、祭祀區、墓冢區3部分。</p> "神農之鄉"為陵前區的古式牌坊。 <p class="ql-block">在寶雞這座城市誕生了周、秦兩個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p> 炎帝廟殿堂正中為炎帝座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莊重慈祥。 <p class="ql-block">關于祭祖:</p><p class="ql-block">"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報答天地覆載之德,而祭祀祖先,則是在盡孝道,感謝賜予生命之恩。</p><p class="ql-block">當你在虔誠祭祀祖先時,通過對祖先高貴品德的贊頌,則會潛移默化的恪守倫理道德;通過對先祖的人格與能力的贊揚,告訴自己以及子孫后代要見賢思齊;通過對先祖拼搏奮斗精神的弘揚,懂得稼墻之艱難,從而笑對坎坷,面對人生更加堅強、努力和從容。通過對先祖賜予生命的感激之情,領悟生命的珍貴,從而更加懂得感恩與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祖先是我們生命的根本,猶如河流有源頭,而樹木有根系,根深則葉茂,源遠而流長。我們盡孝道,對祖先、父母恭敬,我們的生命才能夠更加壯大,人生才能更加幸福。</p> <p class="ql-block">炎帝神農氏的誕生:</p><p class="ql-block">一位叫任姒的女子與一位男子結為對偶婚,當他們在秦嶺以南(今寶雞常羊山)游玩時,任姒"感神龍首"而懷孕,十個月后生下一個"人身牛首"的男嬰,即炎帝。</p><p class="ql-block">炎帝剛生下來,頭上長著兩個肉角、渾身長滿疥瘡,其母抱他到村旁的一眼泉水"洗三"。炎帝剛一放進泉里,就從泉里游出九條龍,向炎帝身上噴水,瞬間,帝頭上肉角消失了,身上的疥瘡沒有了,變成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大小子,任姒抱回家,三天后就能說話,五天后就能走路,七天后就長出了牙齒,三年后就能下地干活。炎帝超人的發明創造,被族民推舉為部族首領。他"以火得王",于是大家就稱他為"炎帝"。</p> <p class="ql-block">炎帝神農氏的死:</p><p class="ql-block">傳說,炎帝活了140歲。一天,姜氏城出現了瘟疫,炎帝到天臺山上采藥。采藥中,炎帝看到一種不知名的長有黃黃的小花的草,就摘下一片葉子,像平時嘗百草一樣,放到嘴里,誰知腸子一節一節地斷開,還沒有來得及用茶解毒,他就中毒身亡了。</p> 祭祖廣場,傳說炎帝是農歷七月初七去世的。 <p class="ql-block">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及清明節是炎帝祭日,海內外各界民眾聚于炎帝陵及炎帝祠進行盛大的公祭儀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p> 廣場兩側分別設有鼓亭和鐘亭。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 鐘鼓亭在古時,除了報曉告暮之外,還起到報警的作用。 根——祖先 石碑“炎”的背后為祭炎帝文。 <p class="ql-block">穿過祭祀區,繼續向上走,便進入墓冢區。沿著長長的陵道拾級而上,兩邊塑立著百代帝王石像,我這里記錄了16位,依歷史順序依次排列為:堯、舜、禹、啟、夏桀、成湯、盤庚、紂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鄭莊公、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等。</p> <p class="ql-block">帝堯(甲辰前1375):是帝譽高辛氏的兒子,國號為唐建都平陽。自古以來為人們公頌的君王。</p> <p class="ql-block">帝舜(丙戌前2255):是警叟的兒子,帝堯舉用并禪讓于他在位二十八年,以土德治理天下。</p> <p class="ql-block">大禹:崇伯鯀的兒子,因治水有功接受帝舜的禪讓登上天子之位,逝后安葬拎浙江紹興。</p> <p class="ql-block">帝啟:啟稟承天命,贊繼大禹之道,順利地實現從禪讓走向世襲,國家的雛形已初步確立,中國從原始社會跨入了奴隸制社會,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進步。</p> <p class="ql-block">夏桀:夏朝末代君主。桀有才力,性暴虐,嗜酒好聲色。殫百姓之財,建傾宮,修瑤臺。為歷史上有名的暴君。</p> <p class="ql-block">成湯,成湯從殘暴的夏桀身上吸取教訓,他以身作則,為老百姓做好事,整治朝綱,將阿諛奉承的奸臣趕走,重用忠心為國的大臣。商朝的興旺,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古代文明的進步獲得轉機。</p> <p class="ql-block">盤庚,盤庚即位后,由奄(今山東曲阜)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并在遷都后重新施行商湯時期的政治制度,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商朝也因此再度興盛,諸侯重新前來朝貢。自遷殷以后,商朝政治基本穩定,都城不再遷徙。</p> <p class="ql-block">紂王即帝辛,商朝末代君主。繼位后,對內大興土木、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其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p><p class="ql-block">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并稱“桀紂”的典型暴君 。</p> <p class="ql-block">周文王姬昌,在任五十年,積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國。姬昌勤于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廣羅人才,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p> <p class="ql-block">周武王姬發,繼位后,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p> <p class="ql-block">周幽王姬宮湦,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在位期間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為政貪婪腐敗,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對百姓的剝削,激起百姓怨憤,最終致使西周滅亡。</p> <p class="ql-block">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侵襲,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因秦國國君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時,作戰得力,提升為諸侯,賜封給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并與秦襄公盟誓。由此,秦國不斷壯大,周王朝開始衰落。</p> 鄭莊公,春秋時期鄭國第三位國君,春秋初期政治家。 <p class="ql-block">齊桓公,齊國第十六位國君,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孔子稱贊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p> <p class="ql-block">秦穆公,在位期間,審時度勢,在內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加強國內的發展。對外采取以和為主的方針,與晉國保持相對友好,同時向西發展,使十二個戎國服于秦國,拓地千里,得以稱霸西戎,并被周襄王賜予金鼓,成為春秋時代的霸主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襄公,春秋宋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即位后,在政治上倡導修行仁義,主張以此爭得中原盟主地位。 在國際上,宋襄公緊跟齊桓公,積極維護齊國的霸權。</p> 墓冢區,這里就是炎黃子孫拜謁先祖的圣地。 <p class="ql-block">炎帝生于寶雞天臺山的蒙峪溝,長于姜水,是農業之神,醫藥之圣。 《白虎通號》中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p> <p class="ql-block">炎帝部落以寶雞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擴展,向西發展到中原大地,此處土地平坦肥沃,氣候濕潤,原始農業得到長遠的發展。部落開始定居,開始建都陳,再遷往魯,建都曲阜,后來炎帝部落與南方的蚩尤發生戰爭,求助于黃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以后炎黃兩部落聯盟形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后來,炎帝部落一部分南遷,足跡兩湖,一部分仍留于黃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為祖。</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七月初七,都會舉行大型祭祀儀式,寶雞周邊群眾百姓都會來祭奠,也有大批海外華裔前來尋根祭祖。</p><p class="ql-block">炎帝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來此尋根謁祖,可以深刻感受這份偉大的民族精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宣汉县|
浮山县|
左云县|
威远县|
庄河市|
濉溪县|
昌平区|
博罗县|
巴彦淖尔市|
仙桃市|
通江县|
三穗县|
临夏市|
金沙县|
永川市|
汨罗市|
南充市|
云安县|
虎林市|
荔波县|
鄱阳县|
喜德县|
宁远县|
阳谷县|
拜城县|
剑川县|
盖州市|
大兴区|
武陟县|
江永县|
长沙县|
九江市|
龙门县|
临汾市|
定襄县|
信丰县|
抚远县|
汉川市|
彭州市|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