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塞萬提斯的《堂·吉柯德》是哪一年的事兒了?<div> 時間過去了那么久,抹去了很多記憶細節,但是那位身段頎長,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馬,持一支長矛、一面舊盾的西班牙騎士的身影,始終留存在記憶的深處。</div><div> ——這時候,他們遠遠望見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風車。堂·吉訶德一見就對他的侍從說:“運道的安排,比咱們要求的還好。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邊出現了三十多個大得出奇的巨人。我打算去跟他們交手,把他們一個個殺死。”<br> 桑丘·潘沙道:“什么巨人呀?” 他主人說:“那些長胳膊的,你沒看見嗎?那些巨人的胳膊差不多二里長呢。”<br> 桑丘說:“您仔細瞧瞧,那不是巨人,是風車∶上面胳膊似的東西是風車的翅膀,給風吹動了就能推轉石磨。”<br> 堂·吉訶德道:“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險。他們確是貨真價實的巨人。你要是害怕,就走開些,做你的禱告去,等我一人來和他們大伙兒拼命。”<br> 他一面說,一面踢著坐騎沖出去……他一槍刺中了風車的翅膀;翅膀在風里轉得正猛,把長槍截作幾段,一股勁兒把堂·吉訶德連人帶馬直掃出去。堂·吉柯德滾翻在地,狼狽不堪。桑丘跑近一看,他已經不能動彈,駑驛把他摔得太厲害了。”</div><div> ……</div><div> 夕陽下,桑丘扶著堂·吉柯德漸漸走遠了。</div><div> 這么多年后,我們來了。<br></div> 沿著一望無際的cerro calderico山脊行駛,當我們的大巴車從略顯荒涼的村莊中穿過,來到一片灰黃的山丘上時,藍天蒼穹下,一座座巨大的圓錐頂風車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孔蘇埃格拉(CONSUEGRA)風車小鎮到了。 孔蘇埃格拉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亞-拉曼查(LA MANCHA)自治區著名的風車小鎮,也是塞萬提斯筆下堂·吉柯德大戰巨龍的真實場景地。 放眼望去,每個風車藍色或深灰色的頂倉象小氈帽似地覆蓋在白白的筒倉上,長長的扇葉向四周伸展開去,屹立在藍天黃土間。 我們在這個舉目無邊的山丘上,跟風車作伴,和400多年前那個古老的故事相會。 風車是拉曼查地區的代表性景觀之一。孔蘇埃格拉小鎮共有11座風車散落在起伏的山丘上,這些風車是當年人們用風作動力加工糧食的磨坊。 每個風車筒倉都有不同的名字寫在門楣上方:bolero、Clavileno、Rucio…… 如今孔蘇埃格拉成為卡斯蒂利亞-拉曼查地區最受歡迎的風車小鎮,對公眾免費開放。 托萊多離馬德里僅71公里。<div> 托萊多古城位于西班牙卡斯蒂亞-拉曼查自治區的托萊多省 。它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幾種文明薈萃之地,因此還被譽為"三文化"名城。</div> 托萊多全貌的最佳取景地不是在城里,而是在城外山谷瞭望臺上。這個觀景臺比古城略低,從這里可以看到蜿蜒的塔霍河、托萊多城堡、主教座堂的羅馬式尖頂……古城如畫般地在眼前鋪展開來。 1986年,托萊多古城(Historic City of Toledo)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br>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br> 托萊多城的歷史長達兩千多年,曾先后是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城市,西哥特王國的首都,科爾多瓦酋長國的要塞,基督教國家和摩爾人戰斗的前線,以及公元16世紀查爾斯五世統治時期的最高權力臨時所在地。托萊多城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在同一種環境中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產生多種文明的主要原因是三種主要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塊土地上共同存在。 <div> 塔霍河(Tagus)逶迤流經古城的東、南、西三面,河水湍急,形成天然屏障。城北建有兩道城墻,共有9座留有各時代印記的城門點綴在城墻之間,河上只有三座吊橋與外部相通,地理位置險要。</div><div> 這樣的地形在冷兵器時代易守難攻,是筑城建堡的好地形,但它也限制了城市的發展。西班牙腓力二世國王遷都馬德里后,托萊多的地位漸漸衰落,僅作為一座歷史古城呈現在后人面前。<br></div> 塔霍河上的圣馬丁橋建于十三世紀,距離觀景臺不遠,位于托萊多古城的邊緣。現在的托萊多古城還保留著兩座帶有防御塔樓的橋梁,這是其中之一。 既然托萊多全城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那么古城看什么?我們在當地地接導游的帶領下,看無法細數的教堂、看篷布遮頂的小巷、看散布在街頭巷尾的古老建筑……穿行在古城內縱橫交錯的街道上,所有景點都在步行范圍之內。 給我們派的帥哥地接叫哈維,小李導游說他太太是中國人。 托萊多古城的風格有異于西班牙其它城市,它沒有奔放、豪邁的氣質,安靜且低調,跟隨地接導游腳步穿行在蜿蜒曲折的橫街窄巷,時間似乎倒流到逝去的年代,那些流傳下來的故事經歷時間的洗禮,都磨礪成了古城光滑的路石、粗獷的墻面、靜默的雕塑和沉寂的教堂。<div> 一切仿佛早已走遠,一切仿佛還在身邊。</div> 摩爾人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汗水和足跡,留下了打著他們烙印的修道院。 很多街道上方掛上長長的布條,不知道它的作用是為了裝飾還是為了遮陽,但無疑給行人增加了幾分涼爽。 這里是卡斯蒂利亞-拉查曼大學托萊多校區法律與社會科學院(前圣佩德羅修道院)。朝氣蓬勃、前途可期的年輕人取代了死氣沉沉、行動遲緩的修士,但沉默的建筑仍有不變的容顏。 石墻斑駁,街角巷尾盡是古城滄桑的味道。 經過圣依德方索教堂。它是托萊多最經典的巴洛克式風格寺院,也是耶穌會教徒的靜修之地。<div> 這個教堂是古城內的一處制高點,進入登頂,可以俯瞰古城街景。</div> 從窄窄的街道狹縫中,看到了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頂。 宗教,是人們心中的寄托和期望。 從狹窄的小街來到市政廳廣場,眼前豁然開朗:宏偉挺拔的托萊多大教堂巍然屹立在藍天白云下。 “1226年,在大主教羅德里戈·希門尼斯·德·拉達的命令下,在6世紀用作清真寺的西哥特大教堂的基礎上,開始建造圣教堂,以紀念圣母瑪麗亞升天。這座建筑的哥特式風格明顯受到了法國的影響。它長112米、寬60米,由5個中殿組成,88根柱子和72個拱頂提供支撐。<br> ……<br> 1493年,大主教唐·佩德羅、天主教伊莎貝拉的顧問,關閉了最后一個拱頂(工程完工)。<br> 托萊多大教堂是教區的主教座堂。主教在這里主持圣餐和其它禮拜儀式,并行使他的教權。”——摘自教堂導覽說明書<br> 歷經二百多年的建設,穆德哈爾、巴洛克及新古典主義風格,漸漸加進到這個原來以哥特式風格為主的建筑中。使教堂匯集了不同藝術之長,兼收并蓄,正如導覽介紹中說的,是“西方和歐洲文化的熔爐”。<br> 據說至今西班牙的宗教領袖——首席紅衣大主教還住在這里,體現了托萊多是西班牙深厚宗教傳統的起源之地。 從左到右依次是"地獄之門"、“赦罪之門”、和“審判之門”。據說,從赦罪之門進入教堂的人都能得到寬恕。 市政廳在托萊多大教堂的一側,這座十七世紀的建筑因為大教堂的存在,常常會被人們忽視。 盡管我們常常對歐洲的大教堂贊嘆不已,但看多了,也會審美疲勞。選擇在大教堂周圍閑逛,最后在佐科多弗廣場( Plaza Zocodover)坐下,看看風景,看看路人,體會一下閑散和放松的感覺。 佐科多弗廣場是我們在托萊多最后的集合點,也是市內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廣場,曾在1589年10月29日被大火摧毀,現在看到的廣場是在原址上新修建的。 佐科多弗廣場拱門。 拱門下有堂·吉柯德的銅像。<br> 商店里也有堂·吉柯德銅像。 佐科多弗廣場離阿爾卡薩城堡很近(就是我們在城外觀景臺上看到的高處最顯眼的建筑)。如今,這里包含了兵器博物館與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圖書館。 圖書館位于頂層,具有古城內最高的觀景位置。在博物館的底層,還可以看到城堡原來的真跡——都已成為殘垣斷壁的磚墻。<div> 但是對于游客來說,觀賞性一般,外觀也就足夠了。</div> 阿爾卡薩爾城堡前的雕塑。 托萊多高鐵站只有往返于馬德里之間的列車。車站正好位于我們就餐餐廳的對面,偶然發現這棟建筑頗有特點,一問,原來是高鐵站。 大家飯后趕緊過去參觀。候車室具有典型的摩爾風格,無論是地磚、壁飾,還是天花,小巧精致,細節考究。<div> 都說火車站是一座城市的門戶,一看這自帶古風的車站就知道這座城市有歷史、有故事。<br></div> 離開有歷史、有故事的托萊多小城,來到西葡行的最后一站——馬德里。<br> 在西班牙首都城市馬德里市,我們參觀了馬德里王宮、普拉多博物館、麗池公園、太陽門廣場、馬約爾廣場、圣米格爾市場等景點,重點是前兩個。<br> 王宮與阿穆德納圣母主教座堂相對而建,這是從谷歌地圖下載的俯視圖。 1561年,腓力二世(1527年-1598年在位)將王宮從托萊多遷到馬德里,為遷都第一人(其間腓力三世曾在1600—1606年將國都短暫遷回故地)。雖然官方沒有正式公告遷都,但是十六世紀中期,馬德里已是西班牙事實上的首都。<div> 馬德里王宮(Palacio Real de Madrid)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約860-880年間)摩爾人建造的堡壘。腓力二世(Felipe II)遷都后,將堡壘改建為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然而1734年因失火,城堡付之一炬。當時的國王是大名鼎鼎的腓力五世(Felipe V,1683-1746)。1735年,他邀請意大利設計師菲利波·朱瓦拉(Filippo Juvarra,1678-1736)來到西班牙主持皇宮設計修建, 沒想到僅僅9個月后設計師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一個木質的模型。菲利波的學生喬瓦尼·巴蒂斯塔·薩切蒂(Giovanni Battista Sacchetti,1690-1764)繼承了老師的事業,設計建造了這座邊長180米的正方形宮殿。</div><div> 1760年,卡洛斯三世又從意大利西西里請來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師弗朗西斯科·薩巴蒂尼(Francesco Sabatini,1722-1797)對宮殿進行擴建,這是王宮最大的一次改、擴建工程,今天我們看到的房間大部分都是那時候設計建造的。主體工程于1764年10月竣工,卡洛斯三世當年便入駐王宮,從此這里成為歷代西班牙國王的居所。</div><div> 如今的馬德里王宮只用于國事活動,在沒有正式活動時向公眾開放。</div> <div><div> 以前馬德里王宮內部是不準拍照的,今年才剛剛放開,我們非常幸運地趕在了第一波。</div><div> 進入王宮,首先可以看到一座羅馬式雕像,這是西班牙雕塑家羅伯特·米歇爾制作的卡洛斯三世(1716年1月20日-1788年12月14日)雕像。卡洛斯三世入住新宮后,這里成為9任國王的居所。直至1931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阿方索十三世退位離去。</div><div> 雕像正對著由薩巴蒂尼設計的寬闊的主樓梯,樓梯口的兩座石獅象征著王權。</div></div> 大樓梯豪華的天頂畫由意大利畫家科拉多·賈昆托(Corrado Giaquinto,1703-1766)繪制,描繪的是西班牙大勝撒拉遜人(中世紀時的阿拉伯人)的戰爭,展現了王宮的威嚴和奢華。 樓梯間裝飾得富麗堂皇,迎面正中矗立著白色的宙斯雕像。下方的西班牙王國盾徽章尤為醒目:王冠下紅底金色城堡與白地紫獅分別代表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王國,紅黃條紋代表阿拉貢王國,紅底金色的十字鏈網代表納瓦拉王國,灰白底石榴代表格拉納達王國,中央3朵藍底百合代表入主西班牙的波旁王朝。 樓梯間遠景。 這不是照片而是一幅布面油畫哦——胡安·卡洛斯一世全家。由安東尼奧·洛佩斯·加爾西亞繪制。<div> 胡安·卡洛斯一世1938年1月5日出生于意大利羅馬,西班牙波旁王朝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他1975年11月27日即位,2014年6月18日正式宣告退位。他的左手邊為索菲亞王后,曾到訪中國并與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會面。最右邊為現任國王腓力六世。</div> 地接導游在給我們講解。<div> 以下圖片按參觀路線排列。</div> 圓柱廳(Salón de Columnas)因四周帶凹槽的壁柱而得名,直到1895年,這里一直是一個宴會餐廳。后來用作舉辦重要的國家儀式,包括1985年胡安·卡洛斯一世簽字加入歐洲共同體;1997年北約峰會首次接納東歐三國,拉開了北約東擴的帷幕;2014年胡安·卡洛斯一世的退位儀式等。墻壁上有17世紀在布魯塞爾編織的掛毯《使徒的事實》;拱頂上有科拉多·賈昆托繪制的《太陽的誕生》。 卡洛斯三世的前廳呈現宏偉的帝國風格,裝飾采用19世紀初的西班牙絲綢。房間里還有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在1799年至1800年間創作的卡洛斯四世及王后路易莎的四幅肖像畫。 下一個房間是卡洛斯三世時期設計的最美麗的大廳——加斯帕里尼大廳(Salón de Gasparini),由意大利設計師馬蒂亞斯·加斯帕里尼(Matías Gasparini)設計成當時風靡歐洲的洛可可風格。這種起源于18世紀初的法國宮廷藝術,以繁復細膩的裝飾著稱,以弧線繪制出花葉的圖案作為裝飾,奢華中帶有幾分陰柔之美。<div> 看到穹頂轉角位的中國人物和花鳥圖案嗎?</div> 現場人很多,畫面很亂,從網上下載了一張加斯帕里尼大廳的廣角照片,美侖美奐。 馬德里王宮中最敞亮的房間當數鏡廳,因墻壁上裝飾的六面大鏡子而得名。這間曾是卡洛斯三世的臥室,他于1788年在這里去世。后來用作卡洛斯四世的王后、來自帕爾瑪的瑪麗亞·路易莎(María Luisa de Parma)的梳妝室。1828年費爾南多七世重新裝飾了它,以紀念他的祖父。<div> 王宮的多個房間都是采用百合花燈,它是波旁王朝的象征。</div><div> 正面墻壁上的《卡洛斯三世肖像》由馬里亞諾·薩爾瓦多·梅拉創作于1784年。這個形象是否有點兒叫人失望?</div> 專門擺放陶瓷制品的陶器房間。 精美的陶瓷不僅用來擺放,還用于裝飾墻面。 被黃色綢緞所包裹的黃金房間。 可容納145人同時就餐的餐廳讓人驚艷。1879年為慶祝阿方索十二世迎娶第二任皇后而設,是歐洲王室宴會大廳之最華麗者。<div> 四周掛有16世紀法蘭德斯壁毯,天花板上是德國畫家門斯和巴耶等大師作品。</div> 走到過道,可以看到天主教雙王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的雕像。其中伊莎貝拉右手拿著一個半開的首飾盒,寓意不惜賣掉首飾支持哥倫布遠航。 既然是信奉天主教的王室,禮拜堂必不可少。禮拜堂沒有采納薩切蒂最初的設計,而是由費爾南多六世決定采用文圖拉·羅德里格斯在1749年提出的方案,并于1750-1759年建成。 禮拜堂富麗堂皇,以綠色的大理石作柱石,繪金描邊的壁龕、門廊、柱頂裝飾更增添了奢華高貴的氣質。主祭壇上是雷蒙·巴耶烏(Ramón Bayeu,1746-1793)繪制的《大天使圣米迦勒戰勝惡魔》。 禮拜堂天頂 這個房間收藏卓越的樂器。最引人注目的是1652年由尼克洛·阿瑪蒂(Nicolo Amati)制作的低音提琴。阿瑪蒂是弓弦樂器的最佳制作商,也是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的制琴導師。 另一個房間里擺放了5把由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提琴,包括他一生中最后制作的一把琴,它們至今仍在很多重要的音樂會上使用。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是世界最偉大的弦樂器制造師之一,出生于意大利的克雷莫納。他制作的提琴聲音圓潤渾厚、音色優美純凈、傳遠效果極佳,外觀設計也極具美感。 王座廳(Salón del Trono)和禮拜堂一樣,都是王宮里最輝煌的房間。1737年由薩切蒂設計,直到1772年才完成全部裝飾。意大利設計師繪制的天頂畫,威尼斯工匠打造的水晶吊燈,刺繡與天鵝絨裝飾的墻面……展現了卡洛斯三世統治時期的輝煌。這里一直是國王接見各國使節的場所,王座是卡洛斯三世時期的復制品。 王座兩側的雕像和鍍金石獅都是從意大利運來的,據說有些還出自著名的巴洛克大師貝爾尼尼之手。 房間內的巨幅天頂畫《西班牙榮耀》是提埃波羅父子的代表作,頌揚了偉大的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畫面中可以看到揮舞旗幟和手牽戰馬的西班牙征服者,以及垂頭喪氣的被征服的黑人、印第安人和西亞人等。西班牙帝國堪稱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鼎盛時期包括殖民地在內的領土面積曾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div> (圖片來自網絡)</div> 王座廳旁邊的公務辦公廳。 王宮的珍寶數不勝數,例如19世紀的法國銀器 卡洛斯三世以白水晶、琺瑯和寶石裝飾的王冠。 中國瓷器等,無法盡述。 馬德里王宮對面的阿穆德納圣母主教座堂外觀素雅,造型奇巧,賞心悅目。也是一個值得進入參觀的地方,可惜我們的時間不夠了。 王宮西側是一條長長的走廊,望出去一片郁郁蔥蔥的花園叫做摩尓人花園。 王宮前面的廣場叫阿瑪利亞廣場(Plaza de la Armería,又譯作“軍械廣場”)。<div> 一間博物館能不能拍照,對觀感其實是有很大影響的。普拉多(Prado)博物館建于18世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亦是收藏西班牙繪畫作品最全面、最權威的美術館。可是展館除了大廳外,內部展區不得拍照。<br></div> 普拉多博物館入口處。 等待入場的孩子們。 門口大廳的雕塑《薩拉戈薩保衛戰》。這是被稱為“西班牙卡諾瓦”的重要作品,在羅馬的圣天使堡設計。當時雕塑家因為反對拿破侖的哥哥波拿巴·拿破侖成為西班牙國王而被囚禁在那里。該雕塑描繪了半島戰爭(1808——1814年間)時期法國軍隊圍攻薩拉戈薩時,一位年輕人護佑著在戰斗中受傷的父親的形象。 大廳群雕<div> 普拉多博物館落成已經有200多年了。十六世紀的歐洲是西班牙的時代,隨著卡洛斯五世以及他兒子腓力二世帶著西班牙軍隊在歐洲大陸縱橫馳騁,西班牙王室也在全歐洲收集了大量最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一代又一代的王室收藏,形成了今天普拉多博物館的核心藏品。</div><div> 由于普拉多博物館內部不準拍照,只能憑記憶及資料覆盤幾幅重要的作品:<br></div> 1、委拉斯開茲《宮娥》<div> 委拉斯開茲的《宮娥》(1656年)是普拉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div><div> 當你看這幅畫的時候,先把自己當成正在為委拉斯開茲當模特、站在畫家對面的腓力四世,你和王后的身影投在墻壁上的鏡子里,隨著你的一聲招呼,所有人,從公主瑪格麗塔,到隨從包括那個侏儒,以及正在作畫的畫家本人,他們的視線都投向了你這邊!</div><div> 委拉斯開茲正是定格了這個瞬間。他利用光線的明暗對比和人物的前后站位,加強了畫面空間的層次感,把場景中的11個人物安排得明明白白。<br> 這樣構思的場景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其次是要捕捉每個人的瞬間表情。最后還得讓光線匹配,表情協調,這才成就了這幅世界名畫。</div> 2、委拉斯開茲《紡織女》<div> 這幅《紡織女》(1657年,原名《阿刺克涅的寓言》)無論是紡織女郎扭轉的身軀,還是飛快轉動著的紡車,都那么真實!構圖取自于希臘神話故事:少女阿刺克涅是呂底亞的紡織能手,她向智慧女神雅典娜提出挑戰,雅典娜不敵,惱羞成怒,將阿刺克涅變成蜘蛛,罰她終生紡線不止。<br></div> 4、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Lucientes,1746-1828)《裸體的瑪哈》和《著衣的瑪哈》<div> 戈雅是繼委拉斯開茲之后的西班牙又一位引以自豪的大畫家。如今在普拉多這座國家美術館的門外,只為這兩位畫家樹立了雕像。</div><div> 戈雅最為著名的作品就是這組繪畫:《裸體的瑪哈》和《著衣的瑪哈》(1796-98)。這幅畫高高地懸掛在普拉多博物館的入口大廳里。一位姑娘躺在綠色天鵝絨的土耳其式長榻上,身下墊著絲質枕頭和繡花床單,這是年輕美麗的瑪哈,她以舒適輕松的方式斜靠著,徑直注視著我們——觀畫者或者畫家。<br> 她是誰?訂購者又是誰?兩幅畫哪幅在先,哪幅在后?當時曾引起了巨大震動。兩百多年過去了,這些問題至今依舊懸而未決。<br></div> 戈雅的另一幅作品《卡洛斯四世一家》。卡洛斯四世(1788年-1808年在位)是西班牙歷史上一個很悲催的國王。當政時期宮廷腐敗不堪,內外交困。一敗于法國,二敗于英國,最后遭遇拿破侖入侵,卡洛斯四世不得不讓位給兒子。<div> 畫面左后陰影處是畫家本人的形象。<br><div> 地接導游帶我們觀賞、講解了大約十來幅名作,這些“有故事”的畫作,引起了大家極大的興趣,非常值得一看。</div></div> 從阿拉伯人在曼薩納雷斯(Manzanares)河岸建城堡開始,馬德里建城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促使這座城市真正發展,是在1561年西班牙王國的首都從托萊多遷移到馬德里以后。現在,讓我們回到馬德里燦爛的陽光下,看看這位老牌帝國的首都景觀。<div> 地圖中的紅點位置是我們的參觀景點。</div> 麗池公園 (Parque del Buen Retiro) 坐落在馬德里中心地帶,它的歷史可追溯到腓力四世統治時期。<br><div> 公園里幾處知名景點是:有阿方索十二世塑像的大水池、維拉斯格斯之家、玻璃宮、玫瑰園和大花圃,花圃里種著一棵馬德里最古老的樹——墨西哥落羽杉。1935年它被評為具有藝術歷史價值的公園。<br></div> 阿方索十三世騎馬雕像。 玻璃宮 奇怪而又獨特的樹木,難道就是那棵古老的墨西哥落羽杉嗎? 知道公園里的這位大爺吹的是什么嗎——前南斯拉夫歌曲《啊,朋友再見》。 圣米蓋爾市場(Mercado de San Miguel)建于1916年,占地12000平方米。這個大市場以鋼架支撐起了棚頂,以大玻璃窗圈起了四圍。里面攤位林立、商品琳瑯滿目:奶酪、火腿、面包、水果、蔬菜等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 片火腿肉也是技術活兒。 熙來攘往的市場里,人聲鼎沸。沉浸在其中,你會感覺到簡單的市井生活非常輕松美好,讓你有種想停下來坐坐的欲望。 馬約爾廣場(Plaza Mayor)是舊時馬德里的中心。這個廣場在1561年西班牙首都遷來馬德里后開始修建,當時是舉辦集市、節日慶典和處決犯人的場所。幾經修繕后,現在是居民和游客用餐、歇息、享受戶外活動的主要公共空間。<br> 馬約爾廣場四周圍繞著統一格調的四層樓房,因為這個相對封閉的廣場歷史上屢遭火災,所以設計了九個大門供人出入疏散。廣場中央立著一尊青銅雕像,這是1848年安放在此的腓力三世國王(Philip III)雕像。 游客紛紛在此拍照留念。 馬約爾廣場上的流浪畫家。 以前太陽門就是馬德里城市的東門,市民廣場(Plaza Mayor,馬約爾廣場)在太陽門的西邊。如今,太陽門東邊蓋起了議會、大型博物館和火車站。于是太陽門廣場就成了城市的中心。<br><div> 廣場南邊是18世紀建造的郵局,現在是馬德里大區政府所在地。卡洛斯三世騎馬雕像立于廣場中央。<br></div> 除了政治中心,馬德里還是西班牙國家的地理中心。這里是西班牙道路網絡的0公里所在地。在郵局的人行道上,有一個“0 公里紀念”標識牌(Placa del kilómetro cero)。西班牙的道路就是從這里開始,呈放射狀覆蓋全國。<div> 太陽門廣場呈半圓形,有十條大街由這里向外輻射。其中北邊的幾條街構成了一片繁華的商業區,由多家時尚店和餐飲館,吸引著數不清的游客熙來攘往。</div> 太陽門廣場南部廣場上的市徽——熊爬樹。 馬德里大區市政廳。 西班牙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西班牙廣場,馬德里的西班牙廣場呈長方形,廣場上塞萬提斯和他作品中人物唐·吉柯德、桑丘·沙潘以及作品人物的雕像是整個廣場的焦點。 雕像頂端中心為地球,四周簇擁著五位女郎,代表世界上的五大洲。 嗨,唐·吉柯德,我們又見面了! 有人認識這是哪里嗎——圣地亞哥伯納烏體育館,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俱樂部皇家馬德里的主場。皇家馬德里足球俱樂部是一家成立于1902年3月6日的足球俱樂部,前稱馬德里足球隊。1920年獲國王賜封“皇家”的尊稱,徽章上加上了皇冠,并改名為皇家馬德里。<div> 今年6月1日我們在塞戈維亞時,西班牙國家足球隊在歐洲杯足球決賽中奪冠,再次獲得歐冠冠軍。全城狂歡,為西班牙足球增添了新的榮譽。<br></div> 6月5日晚22:05分,我們再次搭乘迪拜航空公司的航班離開馬德里,經迪拜回國。<div> 7月12日,收到朋友發的視頻:數千名抗議者7月6日在巴塞羅那游行,譴責大量游客給城市帶來的負面影響。主題名為:夠了,讓我們限制旅游業!<div> 這應該算是一個負面消息。好在我們去過了。不論是在歷史上大起大落的西班牙,還是在路止于此的葡萄牙,就算今后不會再見,也有我們留下的仰慕和祝福。</div><div> (全文完)</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遵义县|
仙桃市|
抚远县|
谷城县|
湖北省|
广州市|
嘉兴市|
黄大仙区|
彝良县|
瑞安市|
商洛市|
鞍山市|
阿巴嘎旗|
准格尔旗|
章丘市|
筠连县|
临澧县|
兴安县|
斗六市|
仁布县|
纳雍县|
信阳市|
萝北县|
苍溪县|
曲靖市|
宁城县|
宣汉县|
巴彦淖尔市|
芒康县|
额尔古纳市|
景洪市|
永清县|
彭泽县|
贺兰县|
左权县|
原阳县|
桑日县|
白沙|
浦江县|
琼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