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劍川行(下)

萬水千山

<p class="ql-block">上篇<a href="http://www.xsjgww.com/55vub3e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劍川行(上)</a></p> <p class="ql-block">  一覺醒來,雨霽天青。</p><p class="ql-block"> 計劃上午繼續打卡劍川古城古街,尋訪城門遺址,參觀博物館和名人故居。下午去30公里外的沙溪古鎮,看一看滇藏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明天探訪石鐘山石窟,這些地方都屬于劍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滇西北與浙江時差約1個半小時,早晨6點半還是有點早。雨后的古街清靜干凈,好似剛睡醒洗了一把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門外街區有幾家臨街宅院“夜不閉戶”,歷史建筑寇珩家宅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它是一進二院的格局,西院為“四合五天井”,東院為“三坊一照壁”,為典型的白族民居。庭院用青磚卵石鋪就,種些花花草草,體現出白族人愛美向善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要八九點才開門。想去西門外看看“形似金字”的金華山,徐霞客去過兩次,山上有宋代大理國的摩崖造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甲馬驛站”的路口打聽了路人,說沿山腳小路走過去會近一些,但不熟悉可能不太好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了山坡,只見劍川一中偌大運動場空空蕩蕩,突然想起明天是全國高考開考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果然向西而行不久道路就中斷了,前面是一片莊稼地,只好沿小路兜回到環城西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劍川一中正門,飛檐翹角,橫幅高懸。大門上的楹聯“金玉其躬得門而入;華藻之筆載道乃尊”為趙藩所撰。</p><p class="ql-block"> 一中的最早前身可上溯至明代隆慶的“金華書院”,它是“文獻名邦”劍川的標志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征得老師同意進校園里拍了書院的照片就出來了,卻忘了問為何匾上寫的是“趙藩書院”而非“金華書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回到劍川古城地標建筑劍陽樓。從這個角度看去,后面大概就是所謂“金字形”的金華山吧。</p><p class="ql-block"> 巍峨的劍陽樓檐下高懸兩塊巨匾:“劍陽樓”和“文獻名邦”。底層匾額寫的是“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劍陽樓廣場的右側,也有個“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標志。原來,國家方志館分館是由劍陽樓和附樓以及周邊的幾處院落組成的展館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分館下面又分設主題館、綜合館、數字體驗館、茶馬古道館,還包括了一四二路(也叫絲路大道)兩側絲路名人雕像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方絲路分館綜合館辦得如此氣勢和精致實屬不易。絲綢之路涉及西南各省,三條主要線路走向以及相關的五尺道、岷江道、靈關道、永昌道、博南道等都講得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還把西南地區通往東南亞、南亞,聯結西亞的交通網絡,與歐亞大陸的貿易歷史、作用意義也說得到位透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圖片和實物展示了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馬幫組織及馬幫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突出數字化,利用聲光電、虛擬實景、投影等展陳方式,再現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以及與東南亞交流的貿易歷史和成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參觀了設在劍陽樓的方志主題館,從主樓到附樓,從底層到頂層,見到了眾多的地方志典籍及一些珍貴文史實物和資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來了解到,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是迄今西南地區首家國家級的分館,一個上規模上等級的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劍川被稱為“白族原鄉”,人口比例中白族高達90.16%。劍川亦被譽為“白族文化的聚寶盆”,地靈人杰,單是劍陽樓附近就有不少的名人故居和紀念館,如趙藩紀念館、周鐘岳故居,趙式銘故居、張伯簡紀念館、將軍第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紀念館詳細介紹了趙藩(1851 ~1927 )這位劍川的大名人,清末民初的學者、詩人、書法家,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護法運動。一生著述甚多,對云南文化有著極大的貢獻。也影響了蔡鍔、趙式銘等一批學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趙藩善長撰聯、作詩和書法,成都武侯祠、昆明大觀樓等處都有他的作品。趙藩受到過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評價,傳為佳話。</p><p class="ql-block"> 當年四川省委領導請教毛主席治川方略,主席說你們去武侯祠看看劍川人趙藩寫的那副“攻心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就明白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鐘岳(1876 ~1955 )也是被毛主席稱頌的“云南三老”之一,云南省最后的解元,當過民國內政部部長、云南省長,在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都有顯著的貢獻。也是書法家,題寫過南京“總統府”和云南“石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除了名人故居,幾個博物館錯落其間。淡黃色三層大樓是劍川縣民族博物館的分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層到二層陳列的幾乎都是石雕和碑碣,聽工作人員說這還僅是從景風公園舊館搬遷過來的一部分展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離民族博物館分館不遠的是“劍川縣歷史文化博物館”。內容并不多,不過都是干貨,突出了劍川歷史長河中的最為精華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云南文明之源。劍湖之濱的海門口遺址,七次考古挖掘出的遺跡及稻菽麥等遺存,表明它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水濱“干欄式”建筑聚落遺址,是商周時期劍川先民聚居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出土的銅器和鑄銅石范,證實了它是云貴高原最早期青銅時代的遺址,“云南文明的曙光從劍川開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南天瑰寶”,匯聚了唐宋元明清各時期的文化藝術珍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重點介紹了石鐘山石窟、靈泉庵巖畫和興教寺壁畫幾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民俗和民間信仰。民間有“本主廟”、“本主會”和“本主節”。本主神祗中有自然崇拜物,有佛教和道教中的神祗,還有歷史和傳說中有功德的人物,體現了白族文化的開放和包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文獻名邦。劍川是云南省三個文獻名邦之一 。歷史上崇文重教,經久不衰,產生了一批對劍川歷史文化有影響的人物,如何可及、楊棟朝、段高選、趙藩、周鐘岳、張伯簡、趙式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劍川縣科甲及第的進士、舉人、貢生共計558名。</p><p class="ql-block"> 參觀完博物館意猶未盡,好像沒有見到劍川古城的介紹。多謝民族博物館工作人員為我找出一本圖文并茂的《導游劍川》,里面有相關古城的內容。</p><p class="ql-block"> 劍川經歷了三次城池變遷。第一個城池是唐代南詔國時期的羅魯城(現南甸上登)。第二個是宋代大理國的望德城(現向前水南)。第三個即元末明初從望德城遷到現址的古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現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說是滇西北唯一一座用條石修筑的城池,建有拱日、嘉慶、金龍、拱極四城門和角樓。書中附有一張古城未拆之前的舊照片,巍峨壯觀的城墻歷歷可見。</p><p class="ql-block"> 民國十三年(1924 )還丈量過城墻,東城墻長折合公制為587米,南城墻550米,西城墻580米,北城墻490米,周長2207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從書中的古城示意圖看,四個城門城樓并沒有位于各邊的中點,主大街也不是通?!疤铩弊中尾季?,而是采取T字形相銜接。其中著名的有西門街(文化名人街),早街(茶馬古道街市)。</p><p class="ql-block"> 20世紀五十年代初發生過大地震,部分城墻震毀。1952年城墻、門樓和衙署均被拆除。但古城建設格局和街巷道路的布局仍保留了下來,四至的范圍也未改變。</p><p class="ql-block"> 昨天已見到西門的遺址和重建的南門。今天再去尋訪北門和東門。在劍川賓館附近,很快發現了環城北路與金獅路交叉口有塊北門護城河的遺址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打聽附近閑坐的老人,老人說馬路中間的位置就是原來的北門。護城河與千獅山巖場流下的溪水相接,順著東大街走向朝南流出?,F在地面都已經鋪平,旱地上做了石橋,但下面還有暗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北大街向南右折是東門街,打聽了路人東門就在不遠,飛檐翹角的木構牌樓就是原來東門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牌樓前面有條流水小溝,還有象征性的“文獻橋”,估計這小橋流水是以前護城河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東門口地面鑲嵌著一塊大大的銅皮,以浮雕形式刻畫了劍川古城的平面圖。</p><p class="ql-block"> 至此,劍川古城四門已經基本清楚。但留下一個疑惑,關于明代崇禎年間的城墻?!秾в蝿Υā窌姓f:經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至崇禎十四年(1641 ),百年時間里建成了劍川石城墻。但崇禎十二年(1639 )二月徐霞客游記中卻記述道:“州治無城,入其東街,抵州前,乃北行……”,顯然沒見到劍川城墻,這究竟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已經中午,我穿過東門牌樓,進城幾十米便是東門街,有間“趙大娘雙蓋冒餌絲店”,是網紅美食打卡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謂餌絲即當地的一種米做的面條,“雙蓋冒”即是雙份的澆頭??诟熊浥?,微辣鮮香的特色美食成了我的中餐。</p><p class="ql-block"> 東門外就是劍川客運站,我在那里等車去沙溪古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沙溪古鎮離劍川縣城南32公里,它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驛站。大概是淡季客流量少,車站班次也很少,其它社會車輛也不多,從劍川到沙溪的往返,從沙溪到石寶山的往返都需要拼車或者包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近年來沙溪古鎮名聲鵲起,特別是成為電視劇《去有風地方》取景地之后,游客漸增,自駕來沙溪古鎮旅游的還不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鎮的四方街、古戲臺、玉津橋、寨門口、茶馬古道等成了網紅打卡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鎮上的寺登街.被譽為“滇藏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世界紀念性建筑基金會在2002年世界瀕危建筑遺產名錄中指出:“中國沙溪(寺登街)區域是茶馬古道上幸存的集市,有完整無缺的戲臺、旅館、寺廟、大門,使這個連接西藏和南亞集市相當完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方街的古戲臺和興教寺位于沙溪集市的中心。寺登街上這座“完整無缺的戲臺”始建于清嘉慶年間,三層(魁閣、戲臺、商鋪)14個飛檐翹角的木結構建筑,與對面的興教寺是寺登街的靈魂,也是昔日馬幫與商賈們的心目中的圣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往來馬幫住宿的歐陽客棧,有人調侃說是相當于茶馬古道上的五星酒店,目前正在封閉修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建于明永樂的興教寺,一進三院格局,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是國內罕見的保存規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寺內保存的明代多幅壁畫,亦是不可多得的白族繪畫藝術珍品,但歲月無情已經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保障往來馬幫及商賈生命財產安全而修的防御性寨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昔日馬幫經過的古道邊,立著“滇藏茶馬古道云南省劍川段”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潓江上的玉津橋石獅見證了當年馬幫業的發達輝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入夜,四方街靜謐安寧。老槐樹下的古戲臺也靜了下來,熱鬧起來的是古鎮上的小酒館,沙溪古鎮商業化已經初露端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在沙溪客棧住了一夜。第二天上午在古鎮鎮口拼車去了石寶山。石寶山景區處于沙溪與劍川之間,離劍川縣城25公里,離沙溪古鎮15公里,但沒有班車。</p><p class="ql-block"> 石寶山景區內有石鐘山石窟景點和寶相寺景點,幾個景點之間有擺渡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鐘山石窟是一部刻在石頭上的南詔、大理國史,是一幅宏偉精湛的佛教藝術畫卷。與敦煌莫高窟一樣,是1961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見其地位價值之高。我去過國內云岡、敦煌、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所以到了劍川一定要去石鐘山石窟看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寶山石窟開鑿于南詔、大理國時期(晚唐至南宋)。17個石窟139軀造像分布于石鐘寺(第1 ~8窟)、獅子關(第9 ~11窟)和沙登箐(第12 ~17 窟)三個區域。沙登箐石窟離沙溪只有3公里,也是最早開鑿的石窟,但目前尚未開放。</p><p class="ql-block"> 石寶山石窟數量不多,內容卻很豐富,有南詔王及后妃造像、“波斯國人”雕像和釋迦佛、菩薩等造像,還有南詔、大理國、元、明等時期的墨書或石刻題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鐘寺石窟規模最大,有第1 ~8號石窟。第1號石窟獨立成窟,是南詔時期“文治”最強的“第六世國王異牟尋議政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余的第2~8窟集中在石鐘寺后面的高臺殿堂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2窟為“第五世國王閣羅鳳出巡圖”,被認為是歷史價值和雕刻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3、4、5窟分別為“地藏菩薩”、“華嚴三圣”和“維摩詰經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6窟是“明王堂”殿堂窟,高4米,長達11米多,分為五龕,正中一龕刻一佛二弟子,其余四龕八大明王怒目而視。是中國石窟佛教密宗雕刻的藝術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七窟是“甘露觀音”。造像三軀,正中觀音右手舉楊枝,左手捧缽,胸口洞開(未見文字解釋),衣紋流暢,是白族婦女形象,也稱“劍川觀音”。</p><p class="ql-block"> 石壁上有題刻,其中最早的是明代劍川文人李元陽重游故地對勝景的贊嘆,以及對故友楊慎的懷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8號石窟最為奇特,龕中雕有阿央白(女陰)及其它的造像,將女陰與佛、菩薩、國王等并列崇拜實為罕見,有人認為這是母系社會的歷史遺跡,也有人認為這是西南地區的圖騰崇拜(博物館里介紹過白族尊天為母、有“天母地父”的信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寶山景區游客屈指可數,我游完了石鐘山的第1 ~8石窟,再跑到對面的獅子關,一路上山下山,居然未遇見任何游客和工作人員,真是一山一人一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9號窟是波斯國人,在上鎖的獨立小屋里,透過木格窗,依稀可見石像的右壁上刻有“波斯國人”四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號窟是摩崖造像,依巖壁刻一梵僧之像,高高在上。倘若只顧低頭走路,一不留神極容易漏看。</p><p class="ql-block"> 11號窟據說是南詔一世王細奴羅及后妃男女從者的“全家?!?,因路標不清又無人可打聽,成了我唯一未到的一個石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石寶山還見到一種“奇葩的石頭會開花”現象,丹霞地貌長期風化后形成的球狀巖包,有如植物“蓬蘲”或“苷藍” ,也酷似佛祖頭上的“肉髻”。而石鐘山石窟和獅子關石窟往往在這些地方開鑿,不知當年石窟的設計建造者有無這方面的考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后游覽的是石寶山景區的“寶相寺” ,它建在懸崖峭壁之上,有云南“懸空寺”之稱。當年徐霞客也來過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階陡峭,??群出沒,一路驚險不斷。山上有佛教的寺廟,亦有道教的道觀,總體感覺包容性極大。</p><p class="ql-block"> 劍川石寶山歌會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一年一度石寶山歌會也在寶相寺舉行。</p><p class="ql-block"> 結束了石寶山景區的游覽出景區大門,離縣道公路還有幾公里的路程,門口沒有任何攬客的車輛。幸虧遇見東北一對自駕游的老年夫婦,搭他們的車到路口,攔了一輛小四輪回到縣城,直接上了劍川到大理的班車,就這么匆匆地告別了劍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夕陽西下,余暉滿天。左洱海,右蒼山,又見蝴蝶泉,又見三月街。夜色朦朧之中抵達南國名城大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離開大理一路向南,打卡下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詔古國的發祥地云南巍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如果您對旅游感興趣,可掃描二維碼,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萬水千山紀行》,與您分享曾經走過的萬水千山,讀過的那些無字之書。</i></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州市| 友谊县| 简阳市| 布尔津县| 新乡县| 天津市| 札达县| 饶阳县| 衡南县| 马尔康县| 甘孜| 安泽县| 旌德县| 涡阳县| 恩施市| 增城市| 南雄市| 湖口县| 苍南县| 赣州市| 公主岭市| 汪清县| 河津市| 敖汉旗| 凤台县| 阜南县| 苏尼特右旗| 通化市| 武川县| 崇文区| 刚察县| 郴州市| 姜堰市| 黄骅市| 敦煌市| 贞丰县| 合山市| 柳河县| 留坝县| 安陆市|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