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初,我隨朋友一起去云南旅游,途徑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陸豐市,參觀了祿豐世界恐龍谷,看到幾十具已經出土的恐龍化石,不由感嘆這一世界奇觀! 要知道,這是現今世界上存量最大的恐龍化石群,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恐龍化石最豐富、最完整、最古老、最原始的地區之一,更是中國恐龍的原鄉。走在恐龍博物館里,仿佛走在侏羅紀時期,幾十具形態各色,品種各異的恐龍化石,就像復活了一樣,邁著優雅的步伐在慢步行走,在重現著億萬年前曾經的繁盛景象。<div> 一時間,我的腦子亂了,恍惚了,甚至不清楚我是在遠古還是在當今?我必須要從頭捋一捋,沿著與恐龍相生相關的地質時代來,清理一下我的感覺和思路... ...<div><br></div><h1><b>什么是恐龍</b></h1><div><br></div><div>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指三角龍、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于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div><div> 百度百科中這段有關“恐龍”的詞條明確告訴我們,我們在祿豐看到的恐龍化石屬于非鳥恐龍,它們的生存年代是中生代。</div><div> 什么是中生代?地質學家根據生物存在的特點將已經存在有四十多億年的地球歷史其劃分為幾個階段:<b>冥古宙</b>,<b>太古宙</b>,<b>元古宙</b>和<b>顯生宙</b>(這一分類因為時間跨度大,所以稱為“<b>宙</b>”)。<b>顯生宙</b>就是“看得見生物的年代”。從距今大約5.7億年前延續起。5.7億年前,生物逐漸演化出較高級的動物,動物已具有外殼和清晰的骨骼結構,故稱<b>顯生宙</b>。<b>顯生宙</b>又細化為<b>古生代</b>、<b>中生代</b>和<b>新生代</b>(這一分類則以“<b>代</b>”來劃分)。與恐龍相關的中生代又分為<b>三疊紀</b>,<b>侏羅紀</b>和<b>白堊紀</b>。</div></div> 我們故事的主人翁恐龍原來就生活在<b>顯生宙</b>的<b>中生代,</b>其中多數都生活在<b>侏羅紀</b>時期,算起來距今已有近兩億年了。<div> 我一下子又感慨了,原來我站立的地方在兩億年前居然是恐龍的家鄉,要知道著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發生于距今才約7000萬年~300萬年,而那時祿豐地區的恐龍早已沉眠于地層深處了。</div><div> 今天,祿豐世界恐龍谷博物館里數十具恐龍化石,還有地下幾百具尚待挖掘的恐龍化石倒成了一個個難解的謎團?不知道是何故它們會一下子消失了,直到兩億年后它們才以化石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想起來這些博物館里的恐龍化石似乎渾身都是故事,它們讓我仿佛置身在遠古的“侏羅紀公園”里,聽著那一具具億萬年前的生靈骨架在細細敘述著它們的故事。</div><div><div><br></div><h1><b>恐龍是如何成為化石的</b></h1><div><br></div><div> 這是我在祿豐世界恐龍化石博物館向工作人員咨詢的第一個技術問題。</div><div>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活動痕跡,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干萬年的復雜變化而逐漸石化形成的。這些變化包括礦物質的填充、交替和石化作用等,使得原本的生物遺體或遺跡得以保存下來,并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化石。<br></div><div> 以恐龍化石為例。恐龍在死亡后的遺體并非都可以形成化石,換言之,恐龍能以化石形式保留下來是<b>有條件</b>的。</div><div> 首先,能形成化石的前提必須是恐龍的生物體的<b>硬體部分</b>。如骨骼、牙齒等。這些硬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構成,具有較強的抗分解能力。</div><div> 其次,恐龍在死后,其身體必須<b>迅速</b>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如沉積物、泥沙等)所<b>覆蓋并埋藏</b>,以防止身體被食腐動物破壞,同時,被埋葬的遺體處于隔絕氧氣的環境中,可以抑制微生物被分解。</div><div> 第三,被埋葬的恐龍遺體在長期的沉積物的<b>擠壓</b>下,周邊的沉積物也在高壓環境下,慢慢形成巖石。而恐龍骨骼的硬體部分與周圍巖石的長期積壓,也會發生成分交換和礦物化作用,最終形成了恐龍骨骼形成了恐龍化石。</div><div> 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侏羅紀時期,恐龍可能分布很廣泛,但最終能形成恐龍化石而留存現在的,就很少了,因為從遺體到化石的形成是有其<b>特殊條件</b>的,正是祿豐在某一時刻同時提供了這些特殊條件,才使得我們今天可以在這里看到這么多的存世久遠的恐龍化石。</div></div> <h1><b>祿豐恐龍化石的發現與發掘</b></h1><div><br></div><div> 1937年,因國內戰亂,當時的中國地質調查所從北平輾轉來到昆明,??開始對云南地區的地質和古生物化石進行調查。?<br> 1938年冬天,調查所?的卞美年先生和王存義先生在考察地質時,?從當地老鄉處得知有“龍骨”出土的傳聞,?經過深入調查,?他們在祿豐地區發現了許多脊椎動物化石。?王存義先生首先在沙灣村東北的一條溝中找到了動物化石,?這是一串出露的頸椎,?他判斷這是一條較為完整的動物化石,?隨即決定進行發掘,?并通知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鐘健教授。?<br> 發掘進行了近兩個月,?采集了四十余箱化石,?其中大部分為恐龍化石,?包括較完整的祿豐龍。?這些化石后來由王存義先生進行修理和復原。?</div><div> 1939年,?楊鐘健先生和卞美年先生一起對化石出土地點和層位進行核對和確認,?并對地層的年代進行調查和研究。?同年,?楊鐘健先生在《?中國地質論評》?上第一次報道了祿豐的發現,?并將該恐龍命名為<b>許氏祿豐龍</b>,?以紀念他的德國導師許耐。</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鐘健教授和第一張恐龍郵票(1958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許氏祿豐龍骨架化石</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據報道,自1938年以來,祿豐地區已發掘出土了120多具恐龍化石,這些化石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齊全,保存完整。</span><br></h5><div> 祿豐世界恐龍谷博物館里,除了成列著幾十具恐龍化石骨骼外,還有一處更讓人震驚,那就是恐龍化石的掩埋及發掘原址現場,也就是震驚世界的1.8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的的恐龍大墓地。 要知道,在這下面預計還有幾百具恐龍的遺骸化石,這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而發現這一罕見恐龍墓地也是非常偶然的。<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恐龍谷恐龍化石發掘遺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恐龍谷恐龍化石發掘遺址</h5> <h1><b>中國祿豐世界恐龍谷</b></h1><div><b><br></b></div> 云南省楚雄市祿豐縣川街鄉老長箐村,距昆明82千米一個小村子。羅家友,一位居住在老長箐村的年輕農民。1995年早春,他與其父在自家地里種玉米,無意間用鋤頭掘出了兩塊圓滾滾的石頭,對恐龍略有知識的他懷疑這石頭可能是恐龍化石,因為他見過祿豐縣恐龍博物館中陳列的祿豐龍骨架。于是,他帶著化石來到縣城恐龍博物館,找到對祿豐恐龍化石非常熟悉的王濤。王濤看過羅家友送來的化石感到很是吃驚,因為這兩個疑是恐龍的脊椎骨特別大,比一般祿豐龍的要大3—4倍,其特征也不是常見的祿豐龍脊椎骨的樣子。王濤叫來了館長李祖耀和潘世剛,并將這一信息報告了縣領導。<br><h3> 隨后他們趕到了老長箐化石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得出的結論是在這里發現的化石,是前所未見的一種巨大的恐龍化石骨架,這些恐龍化石埋藏在當地的一種紫紅色的砂質泥巖中,其沉積的時代為侏羅紀中期。王濤作了試掘,認為化石較完整應進行發掘,并向有關部門作了匯報。1997年,祿豐縣恐龍博物館開始發掘,這才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中侏羅世晚期的一個最大的恐龍化石墓地——祿豐“世界恐龍谷”。 </h3> 這是坐落在云南省楚雄州祿豐市以南23公里處的川街鄉阿納村恐龍山的恐龍文化旅游主題公園,它是一座在祿豐恐龍化石發掘遺址上投資5億元打造的,一個集遺址保護、觀光休閑、科普科考等為一體的恐龍文化旅游主題公園,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恐龍谷的正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恐龍谷張開懷抱歡迎四方游客</h5><div><br></div><div><h1><b>中國祿豐恐龍谷大遺址</b></h1><br> 祿豐世界恐龍谷恐龍文化旅游主題公園中,最讓人震撼的就是折疊中國祿豐恐龍谷大遺址展館。這個展館的面積為3400平方米,展館中陳列著六十余具出土的祿豐恐龍骨架,供游客從平視、仰視、俯瞰等多角度、近距離地觀賞億萬年前那個著名的生物,場面極為壯觀。</div> 不過,館內最為震撼的還是恐龍大墳場。一個呈25度角傾斜、高15公尺、寬40公尺、長達83公尺的,1.6億年前的地質剖面,被完整地保留在館內。在已發掘的380平方公尺的剖面上,裸露著約20具恐龍骨骼化石和蛇頸龜化石,壯觀且神秘。這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老長箐村發現并發掘的恐龍化石的現場。<br> 1995年在祿豐川街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掩埋點后,經過中美兩國古生物工作者歷經3年的發掘和探勘,先后發掘近400平方米,暴露出的可資鑒定的恐龍骨骼有12具,其中有一具為肉食龍,11具大型蜥腳類,以及蛇頸龜化石10余只。并確定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處中侏羅紀晚期的恐龍大墳場,預計還有上百條恐龍埋藏于此,全部揭出將是世界一大奇觀之一。 據地質專家考證,這一恐龍化石遺址堆積的時代,大約距今1.6億年。這里的化石巖層是中侏羅世晚期的紅色地層,其下層巖石是盛產早侏羅世祿豐蜥龍動物群的下祿豐組,其上產有侏羅紀晚期的馬門溪龍動物群。在同一地區連續發現侏羅紀早、中、晚三個時期的恐龍動物群,從原蜥腳類到蜥腳類、獸腳類的演化,還有草食性恐龍、肉食性恐龍、脊椎動物化石與無脊椎動物化石共埋一地,這是世界恐龍發掘歷史上的少有奇觀,它意味著不同種類和時期的恐龍在這一地區存在的時間持續了6000萬年,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堪稱地球歷史演化中的一個奇跡。說它就是一個天然的侏羅紀公園絕不為過。<div>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恐龍化石遺址,那就是如果把地球45億年的歷史壓縮為24小時來計算,人類進化到今天的時間,只占用了7.7秒,而恐龍統治地球的時間則有51分鐘。由此,我們不得不對曾經長期活躍在地球上的恐龍表示我們由衷的敬意。據推測,這里原來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內陸盆地,在面積四百多平方公里的祿豐盆地中,沉積著厚達三、四千米碎屑巖層。而一億六千萬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時期,主宰這片“紅層”的就是繁盛的恐龍王朝。 </div><div> 我們在感嘆繁盛的恐龍王朝居然延續了6000萬年的同時,一定會想到這樣一個生存延綿了數千萬年的物種,怎么會突然消失了?為何又會在祿豐這方土地上集中沉積了億萬年的?這就是祿豐世界恐龍谷的謎團。</div>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b>侏羅紀時代恐龍在祿豐的繁盛原因</b></span></h1><h3><br></h3><h3> 在同一地區、同一地質剖面上發現了分別代表早、中、晚侏羅紀的“祿豐蜥龍動物群”、“川街恐龍動物群”和“川街馬門溪龍動物群”,并且數量之大,品種之多,交錯相疊,,既有植食性又有肉食性,時空跨度以2億年前到1.6億年前不等,每一種恐龍動物群的時間跨度長達5000萬年。這在全世界絕無僅有。那么,為什么相隔 5000萬年的恐龍會睡在一起?恐龍的個體壽命究竟有多長? </h3><div> 首先,我們想搞清楚為什么侏羅紀時期的祿豐是怎樣的自然環境讓恐龍能很好繁衍的?</div><div> 據說,從侏羅紀早期開始,祿豐地區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湖盆周邊地勢低平、植被稀疏,干涸的湖灘時而大面積裸露,時而被淺水淹沒,各種恐龍等爬行動物徜徉于湖濱山林間飲水覓食、追逐嬉戲。在侏羅紀中期,祿豐地區的氣候仍然沒有多大的變化,長期穩定的環境非常適宜恐龍的生活,恐龍也逐漸進化,新的種群不斷出現,體形變得越來越大,數量也越來越多,川街龍是這一時期的巨無霸。后來湖盆曾一度擴張,覆水面積增大,但是氣候變得更加干旱了。為了生活,恐龍等爬行動物不得不到更遠的山區覓食。而到了侏羅紀晚期,氣候的持續干旱形成的大面積湖濱平原是馬門溪龍等大型草食動物的理想棲息地。遠處滇中山地蜿蜒流淌而來的河流滋潤著這片干渴的土地,給生命帶來了希望。侏羅紀時代快結束的時候,祿豐、川街等湖泊完全干涸了,少數殘留湖盆也在長期的蒸發下變成了鹽湖,恐龍被迫遷徙他鄉,從此祿豐地區便不再有一代霸主嬉戲馳騁的身影。 </div> 這是侏羅紀時代對祿豐地區地貌自然環境的形象描述。?<br> 1、豐富的食物來源?,為恐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br> 2、適宜的氣候條件?,為恐龍的生存滿足了恐龍的基本生存需求。<br>? 3、多樣的生態環境?,多樣的地貌和植被類型,為不同類型的恐龍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地,從而促進了恐龍的多樣性。<div> 穩定良好的生態環境持續了近億年,也讓祿豐這塊地方成了恐龍的生存寶地。</div><div> 與此同時,當地中生代的紅層(紅層主要是指湖相、河流相、河湖交替相或是山麓洪積相等陸相碎屑巖,多以夾層互層出現,從外表來看主要顏色為紅色。)地質條件以及它隨時間的變化而發生的沉積,也為恐龍在不同時期被掩埋,被沉壓形成提供的可能。</div> <h1><b>恐龍王朝的突然消失</b><div><br></div></h1><h3> 曾經繁盛一時的恐龍王朝怎么會突然消失的?這自然是每一個參觀世界恐龍谷遺址的游客心中最想解開的迷!</h3><div><h3> 對于恐龍的滅絕,從來就是一個有爭論的話題:</h3><h3> 1、大陸漂移說<br> 2、氣候變遷說<br> 3、隕石撞擊說<br> 4、火山爆發說<br> 5、被子植物中毒說<br> 6、物種競爭說<br> 7、海洋退潮說<br> 8、地磁變化說<br> 9、物種的老化說<br> 10、疾病流行說<br> 這里列舉僅僅是多種恐龍滅絕假說的一部分,顯然這都是對侏羅紀時期恐龍最后滅絕原因的推測。<br></h3></div> 這段視頻雖然不是直接針對祿豐恐龍滅絕的,但據祿豐世界恐龍谷的宣傳片的介紹,“隕石撞擊說”被認定為祿豐恐龍谷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div> 從祿豐周邊的地質地貌來看,隕石撞擊說還真是具有一定的可見性的。 </div> 這是一個直徑約4000米,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一個“天坑”,被認為是一個隕石撞擊所留下的彈坑,它與祿豐世界恐龍谷非常近,祿豐世界恐龍谷大遺址就在它的北邊緣。 這就是鳥瞰隕石彈坑的照片。據稱當年有一顆直徑有10公里的天外來石砸下來,雖然砸向祿豐的隕石可能要小些,但從隕石坑的地貌來看,這個隕石的沖擊也引發了周邊地貌的不小變化,而生活在這一地區的恐龍被掩埋的可能,就是因為當年這個從天而降的隕石造成的突然性意外。 這段由祿豐世界恐龍谷工作人員講解的祿豐恐龍化石之謎,對今天的我們揭開億萬年前的恐龍突然消失的謎團是有參考價值的。也正是因為那個謎團歷史久遠,且有著種種不同的推測,所以更讓今天的我們著迷。<div><br></div><div> 走在恐龍化石展館中,漫步于數十具身形高大且姿態各色的恐龍骨架間,仿佛穿越在侏羅紀時期。抬頭仰望這群曾雄踞世界千萬年的龐然大物,敬畏之情再次油然而生... ...</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等县|
彰化县|
句容市|
桑植县|
西城区|
平度市|
房产|
沅江市|
香港|
新平|
林西县|
民县|
陆丰市|
堆龙德庆县|
临高县|
花莲县|
吴桥县|
乡宁县|
胶州市|
高碑店市|
呈贡县|
错那县|
镇原县|
托里县|
特克斯县|
彭水|
阳泉市|
方正县|
霍林郭勒市|
兴宁市|
嘉义市|
贡嘎县|
宣汉县|
信宜市|
阿克陶县|
仙桃市|
大渡口区|
元阳县|
岗巴县|
西峡县|
常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