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米芾《伯修帖》,又稱《致伯修老兄尺牘》,紙本,縱25.4厘米。橫43.2厘米,為翰牘九帖之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米芾作書是出自真性情,所以他對流俗的做法深惡痛絕,對那些出于功利目的學書的人不屑一顧。他在《書史》中云:本朝太宗,挺生五代文物已盡之間,天縱好古之性,真造八法,草入三味,行書無對,飛白入神。一時公卿以上之所好,遂悉學鐘、王、至李宗諤,主文既久,士子始皆學其書,肥褊樸拙,是時不騰錄,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趣時貴書矣。宋宣獻公綬作參政,傾朝學之,號曰“朝體”;韓忠獻公琦好顏書,士俗皆學顏書;及蔡襄貴,士庶又皆學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學其體。自此古法不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像這樣媚上的流俗、“趣時貴書”以求晉身的做法,同米芾主張的任真自然是截然相反的,所以他非常反感。米芾的字被稱作“集古字”,他是追慕晉人,集古出新,不蹈流俗,不學權貴,乃是其真性情的一種反映。</p> <p class="ql-block">因米芾過于注重在書法中展現個性,所以他雖追慕晉人的蕭散平淡,但自己的字中卻恰恰缺乏“平淡”。黃庭堅在《跋米元章書》中評道:“余嘗評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于此。米芾真正把書法當作了渲瀉情感的工具,一任感情流淌,不受絲毫世俗束縛。</p> <p class="ql-block">《伯修帖》字多倚側,多沉厚之筆,寫得較為隨意,但無錯亂與漂浮之感。也許視覺審美是一種習慣,書寫更是一種習慣,米芾對于書法的認識并不是想在某種形式上怎么樣的去探尋什么,而應該是想追求他心目中的“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海岳名言》)心中所貯就是“集古字”之說,“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這應該是米芾所說的自然與古雅吧!</p><p class="ql-block">以下為高清原帖:</p> <p class="ql-block">釋文:</p><p class="ql-block">(前書:丞果實,亦力辭,非愿非愿)芾頓首啟:畫不可知(旁注:不知好久),書則十月丁君過泗,語與趙伯充,云要與人,即是此物。紙紫赤黃色,所注真字褊(扁),草字上有為人模墨,透印損痕。末有二字來戲,才字也。告留,念其直,就本局虞候撥供給錢。或能白吾老友吾舍人,差兩介送至此,尤幸尤幸!再此。芾頓首上,伯修老兄司長。不記得也。在紙尾。來戲,才字。</p><p class="ql-block">以下為與原帖同框對臨:</p> <p class="ql-block">(文字介紹部分采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旗|
邯郸市|
伊春市|
遂川县|
文安县|
遂昌县|
宜城市|
咸丰县|
安多县|
柳林县|
二连浩特市|
城口县|
刚察县|
金华市|
莱芜市|
开化县|
龙南县|
东光县|
临夏市|
杭锦后旗|
芜湖县|
兰州市|
仁寿县|
威宁|
河津市|
永和县|
体育|
麻栗坡县|
远安县|
永修县|
永和县|
丰原市|
岳池县|
抚宁县|
乐亭县|
长沙县|
远安县|
额敏县|
乌审旗|
保山市|
蒲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