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平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據(jù)統(tǒng)計有1574處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處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筑數(shù)量多、密度大,尤其是保存了許多宋、元、金時期的古建筑,可以說是“村村有古建,鄉(xiāng)鄉(xiāng)有文物”,被譽為“中國古建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截止目前,高平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是當前中國擁有國保單位數(shù)量比較多的縣(縣級市)之一。(網絡資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7、崇明寺·古建一絕——神奇的斷梁</b></p> <p class="ql-block">崇明寺最值得看的是中佛殿巧奪天工的千年“斷梁”構造。它是古代當?shù)毓そ硯熞虿脑O計,小材大用的創(chuàng)舉,在建筑史上具有極高的實踐意義。</p> <p class="ql-block">簡介</p><p class="ql-block">崇明寺位于高平市河西鎮(zhèn)郭家莊村圣佛山東麓,該寺創(chuàng)建于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現(xiàn)存建筑有山門、中佛殿、后殿、鐘鼓樓及東西配殿、兩廡等。歷代屢有修葺。中佛殿為宋代早期建筑,據(jù)寺內現(xiàn)存宋淳化二年(991)碑文記載,該殿創(chuàng)建于宋《營造法式》頒行之前的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是該寺之精華,也是高平市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后殿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為清代遺物。</p><p class="ql-block">注:開寶是北宋創(chuàng)始人宋太祖趙匡胤的年號(公元968年至976年)。創(chuàng)建年號明確它是宋代早期的建筑,現(xiàn)在很罕見。</p> <p class="ql-block">崇明寺山門。一塊用裸木板拼成且退色發(fā)黃的門楣上,隱約可見“崇明寺”幾個字。門檐兩端被風化的木雕,仍可展示出其往日的風采。</p> <p class="ql-block">進入山門就看到斗栱巨大、出檐深遠、如大鵬展翅、昂頭傲立的中佛殿。它位于大院的中心,把寺院分為前后兩個院落。</p> <p class="ql-block">北宋碑刻——《敕賜崇明之寺》碑</p><p class="ql-block">它立于崇明寺前殿臺基之上。碑陰記錄“伏以當寺始自開寶之初”,從中可證明崇明寺的創(chuàng)建始年。(圖片源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中佛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九脊頂,筒板布瓦蓋頂,上飾琉璃吻獸。該殿在許多地方沿襲唐制,柱頭無普柏枋。斗栱七鋪作,雙抄雙下昂,昂為批竹式,昂尾壓在四椽袱下方。補間斗栱五鋪作,雙抄偷心造,下部無櫨斗和直斗與唐代建筑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一致。它在建筑的結構和功能上有獨特一絕的設計“斷樑”,從而創(chuàng)建了罕見的北宋初年巨構——中佛殿。</p><p class="ql-block">注:昂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筑斗拱中的一種重要特殊構件,《營造法式》中稱之為飛昂,其名有五,一曰?(杉),二曰飛昂,三曰英昂,四曰斜角,五曰下昂。</p> <p class="ql-block">中佛殿頂有光彩耀眼的琉璃脊飾,造型獨特,色彩艷麗。</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殿內轉角輔作</p><p class="ql-block">注:斗栱,漢代稱為“欒”,宋代稱為“輔作”,明清稱為“科”或者“斗栱”,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構件中視覺特色最鮮明、功能最獨特的大木作構件,還是中國古典官式建筑屋面巨大出檐的根本所在。因此,稱它為東亞大木構建筑體系中集技術、審美于一體的瑰寶也不為過。(源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殿內柱頭輔作</p> <p class="ql-block">斗栱承重結構(圖片源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雄壯有力</p> <p class="ql-block">中佛殿巧奪天工的千年“斷梁”構造。</p><p class="ql-block">斷梁是用兩根直徑、長短相等的短梁對接而成,“斷梁”正中縫下,用一根不太大的順袱來承托,兩端架于前后檐柱斗栱后尾上,并將尾蓋重力平衡到前后檐柱之上。這一建筑特點是古代匠師因材設計:小材大用的獨特創(chuàng)舉。這一建筑特點,是我國古代建筑匠師經典智慧和技藝的所在,堪稱一絕。</p> <p class="ql-block">大殿西南轉角輔作</p> <p class="ql-block">大殿南檐輔作</p> <p class="ql-block">大殿東南轉角輔作</p> <p class="ql-block">窗臺下的石雕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崇明寺后殿是面闊五間,進深六椽的懸山頂建筑,柱頭用了寬大的普柏方,柱頭鋪作雙假昂,補間鋪作雙抄,當心間用斜栱。根據(jù)柱頭題記,后殿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p> <p class="ql-block">后殿屋脊正中的琉璃吻獸</p> <p class="ql-block">屋頂梁架結構。</p> <p class="ql-block">細看大殿的這幾根橫梁木粗細漸變且不圓滑,略帶彎曲,感覺類似元代的建筑風格。網絡上有人稱其為元代大殿。</p> <p class="ql-block">帶著自然缺缺陷的梁柱。</p> <p class="ql-block">梁柱上的彩繪</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斗栱纖細秀美。</p> <p class="ql-block">后殿外柱礎上精雕細琢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后殿兩側的鐘鼓樓,為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寺院側門上的樓閣,也有不失華美的磚雕裝飾。</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宋代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宋太祖趙匡胤打下江山后,注重休養(yǎng)生息,重文輕武,使宋代的科學技術及文學藝術發(fā)展達到空前的水平,建筑學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有建筑專著《宋式營造》成為規(guī)范修房蓋屋的標準。</p><p class="ql-block">這時宋代建筑相較唐代規(guī)模變小了,沒有了唐代建筑的恢弘氣勢,代之以是細節(jié)處理的精致。宋代建筑已使用磚石,呈現(xiàn)半木半磚的結構,如窗臺下用磚,窗臺上用木料。這時的斗栱也變多了,變小了,并且不似唐代建筑斗拱起支撐作用,而是起裝飾作用。木雕應用較廣,且精致,如雕一朵花要用數(shù)種顏色。窗戶也多斷層處理,風格多樣,不似唐代窗戶單一的四方直楞豎欄格式。</p><p class="ql-block">宋代建筑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飛檐挑角,雖然屋檐較唐建變得短窄了,但檐角伸展后高高挑起,像是一只飛翔的鳥。屋坡傾斜度也變大。屋頂多為歇山頂或懸山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8、開化寺——大雄寶殿壁畫,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北宋佛寺壁畫</b></p> <p class="ql-block">開化寺壁畫,是全國現(xiàn)存唯一的、也是我國最早的北宋佛寺壁畫,其厚重的歷史價值和精湛的藝術價值令人驚嘆。</p> <p class="ql-block">簡介</p><p class="ql-block">開化寺位于陳區(qū)鎮(zhèn)中部的舍利山腰,距高平市區(qū)約17公里,創(chuàng)建于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名清涼寺,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宋仁宗下詔,賜原“清涼寺”改為“開化禪院”。</p><p class="ql-block">寺院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寺前為兩層樓閣式的山門(大悲閣),山門兩側為鐘鼓二樓。入山門正中為大雄寶殿,兩側為廊房,后院主殿為演法堂,東側為三士殿,西側為地藏殿,院東隅為觀音閣,整個建筑規(guī)整對稱。是一座集宋、金、元、明、清五代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被列為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好氣派的山門——大悲閣,左右兩側分立鐘樓、鼓樓。(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鐘樓</p> <p class="ql-block">鼓樓</p> <p class="ql-block">開化寺內現(xiàn)存最早建筑為大雄寶殿,創(chuàng)建于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其建筑規(guī)制和建造藝術,代表了北宋早期建筑的最高水準。</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平面接近正方形,歇山頂,當心間前后檐柱均為方形截面的石柱,柱上設闌額、普柏枋,柱頭施單杪單下昂五鋪作斗栱,無補間鋪作,僅于補間位置的柱頭方上隱刻栱形,并以散斗隔墊。其構架反映了典型的北宋風格。</p> <p class="ql-block">殿內梁架</p> <p class="ql-block">大殿北門</p> <p class="ql-block">殿內壁東、北、西三面共繪有96平方米的宋代壁畫。壁畫之精美,色彩之艷麗,內涵之豐富,技藝之精湛,在全國古建筑中實屬孤例。該壁畫早于永樂宮壁畫,堪稱國之瑰寶。</p> <p class="ql-block">殿內壁畫繪制于北宋元祐七年至紹圣三年(1092~1096)。據(jù)寺內“澤州舍利山開化寺修功德記”碑刻的記載,以及將壁畫圖像與佛經對比,西壁與北壁西部繪《大方便報恩經變圖》,東壁與北壁東部繪《華嚴經變說法圖》。這應該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寺觀殿堂壁畫,在佛教美術史的地位不可低估。</p> <p class="ql-block">據(jù)碑文和畫面題榜記載,壁畫與梁坊彩繪同為同期作品。壁畫內容多為佛本生故事,佛經故事以及當時世俗生活的寫照。通過這些故事來宣揚因果報應等佛教倫理,均寓有懲惡揚善的勸世意義。故事情節(jié)曲折動人,內容展載廣而繁復,忍辱施舍、仁智信義、孝友善德、聞法持戒為其主展點。整個畫面構圖嚴謹,筆力遒勁流暢,為研究宋代繪畫提供了寶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大殿梁、枋、斗栱、栱眼壁等位置的彩繪是稀有之作,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宋代彩繪,雖已年久剝蝕,仍有許多圖案保存相對完整。如有古錢紋、海石榴、龍牙、蕙草等圖案,多以黑、紅、白三色描繪外緣道,身內采用紅綠青三色疊暈,紋樣細致生動,可與《營造法式》之“彩畫作”相映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壁壁畫為佛教故事,用連環(huán)畫形式繪成,殘損嚴重,部分經后人補繪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壁壁畫大體分為三組,構圖形式也大體相同。中間一組為說法圖,南面及北面一組是佛經故事。</p> <p class="ql-block">前院東配殿前檐支柱。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為明清時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后院主殿為演法堂,東側為三大士殿,西側為地藏殿。均為明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院東隅金代觀音閣,建在石砌筑的臺基上,過去石臺下應有泉眼,面闊三間,進深五椽,懸山頂。</p> <p class="ql-block">觀音閣中殘留的壁畫痕跡。真可惜!</p> <p class="ql-block">觀音閣前石欄上精美有趣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這是母子二獅。</p> <p class="ql-block">原來是母子三獅。</p> <p class="ql-block">二獅相斗難解難分。</p> <p class="ql-block">古老石臺下生機勃勃。這里大概就是說的泉眼吧。</p> <p class="ql-block">開化寺位于舍利山腰,就近可攀爬石階而上,也可循步道從后山繞道而上。</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1、————高平開化寺壁畫《清涼圖》</p> <p class="ql-block">中國美術學院于2017年開始開化寺壁畫數(shù)據(jù)采集與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概要如下:</p><p class="ql-block">開化寺的前身為清涼寺,清涼寺創(chuàng)建于唐昭宗時期(公元889年至五代后梁時期907年“上黨重圍”的期間),為“五唐時期”的名山古剎。開化寺至元代明宗全順年(公元1330年)更名為“開化禪院”,明代后又仍然稱之開化寺。</p><p class="ql-block">據(jù)《澤州舍利山開化寺修功德記》碑的記載,開化寺壁畫的內容為:西序曰:《大方便佛報恩經》、扆壁(西)曰:《觀世音普薩普門品》;東序曰:《大方廣佛華嚴經》、扆壁(東)曰:《觀彌勒普菩薩上生率兜天經》。壁畫分別由兩組畫師完成,西序、扆壁(西)為郭發(fā)等人繪制。東序、扆壁(東)由正大然等人完成。開化寺壁畫為宋哲宗時期成熟繪畫的精品典范,是中國畫“丹青繪”極為重要的代作,該作品一直沒有名字,2019年王贊院長將開化寺壁畫命名為《清涼蘭若圖》,現(xiàn)名為《清涼圖》,兩個名稱均可使用。《清涼圖》更直接顯示開化寺的前業(yè)今生。</p><p class="ql-block">張澤端繪制《清明上河圖》的時間略晚于開化寺《清涼圖》,同為北宋時期作品。《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反映市井生活的畫卷,生動地再現(xiàn)了近一千年中國宋代都城汴梁早春的歷史風俗,而《清涼圖》表現(xiàn)了王公府邸內的佛事場景,同樣是近千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縮影。這兩幅作品都是宏大的敘事性作品,繪畫的技藝上包括視覺觀賞、線性表達、動靜呼應關系、精神內涵等的表現(xiàn)都十分高超,可以說將中國繪畫推向了世界繪畫藝術的高峰,而《清涼圖》更是中國一幅空前絕后的宋代寺觀壁畫。</p><p class="ql-block"> 王贊</p><p class="ql-block">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壁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注:扆</p><p class="ql-block">讀音:yǐ</p><p class="ql-block">釋義:在此文中為:古代宮殿內門和窗之間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2、《清涼圖》壁畫,雖為佛教題材,但其中有大量篇幅用來描繪北宋時期的民俗活動和生活場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壁畫中用了大量的青綠色作為基礎用色,看上去淡雅又充滿了沖動力。從壁畫中看到《清明上河圖》中民俗活動的場景,也看到《千里山河圖》中青綠色彩的應用。這些壁畫比《清明上河圖》(公元1104年)早7年、比《千里江山圖》(公元1118年)早16年繪出。畫家雖是仿照經意作畫,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它</span>是絕無僅有的藝術珍品,其厚重的歷史價值和精湛的藝術價值令人驚嘆。</p><p class="ql-block">(大部分資料源自網絡摘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旗县|
拜城县|
宕昌县|
乌兰浩特市|
合作市|
桃江县|
安国市|
阿克苏市|
松滋市|
无极县|
津市市|
红河县|
拉孜县|
兰西县|
鄂伦春自治旗|
将乐县|
璧山县|
临高县|
刚察县|
兴宁市|
即墨市|
桂阳县|
安福县|
浦江县|
濮阳县|
新余市|
新建县|
綦江县|
青河县|
阿拉善左旗|
涟水县|
平和县|
溧水县|
涟源市|
连州市|
德保县|
浦县|
江油市|
筠连县|
靖西县|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