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飛機朝北京西北飛行十來個鐘頭,在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上,有過一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她成立于1945年,領導人是既不依附前蘇聯也不靠攏美國的鐵托,他帶領人民把國家建設成“東歐最富裕的國家”;他病逝后,由于內爭不斷加上外人挑唆,南斯拉夫分裂成六個小國,其中最大的叫塞爾維亞。<br>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有過兩個南斯拉夫,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為第一南斯拉夫;第二南斯拉夫,就是鐵托于二戰勝利后建立的社會主義的南斯拉夫。鐵托死后20多年,第二南斯拉夫解體,如今地球上沒有南斯拉夫了。</p> 從某種意義上說,塞爾維亞算是繼承了南斯拉夫的“衣缽”,其國土面積為8.83萬平方公里,是前南斯拉夫的34.5%;人口1050萬,占前南斯拉夫的約46%。論面積,是山東的一半;論人口,是山東的十分之一。 2024年的“五一”假期,跟著女兒遠飛巴爾干,游覽了這個山川美麗而又命運多舛的國度。 一到塞爾維亞的首都貝爾格萊德,就去原中國大使館的舊址,悼念為祖國獻出寶貴生命的三位烈士。 那是1999年5月7日夜間,北約的美國飛機用精確制導炸彈瞄準中國使館,炸壞使館主樓,炸死3名中國記者,還有數十人受傷。這種無恥的強盜行徑激起中國人民的義憤怒火,在強烈抗議下北約和美國不得不進行賠償,卻詭辯說是誤用了錯誤的地圖,真是胡攪蠻纏一派謊言。 現在中國使館已搬走,原來的地塊,已由山東高速集團建起一座白色的布滿洞孔的方方正正的大廈。墻面上那大大小小無數的洞孔,讓人沒法不想起當年轟炸留下的憤恨。 大廈的正面鑲有“中國文化中心”的銅牌,門口左右矗立著孔子和老子的塑像。<br> 東南角的草坪里有一個半米高的木質臺座,臺座上是塊黑色大理石的臥碑,上面鎏金刻著“緬懷烈士 珍愛和平 謹以此紀念在北約轟炸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中犧牲的邵云環、許杏虎、朱穎烈士”,碑的落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時間是大廈奠基的2016年6月17日。 碑的周邊放滿了祖國來的親人敬獻的花圈、花籃、花束。<br> 碑的右側,“塞爾維亞共和國貝爾格萊德市敬立”了塊碑,也是黑色大理石的,上面用中塞兩國文字刻著金色碑文,“謹此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人民最困難的時刻給予的支持和友誼并謹此緬懷罹難烈士”。<br> 我相信,這是貝爾格萊德和塞爾維亞人民真誠的心聲。<br> 轟炸中國使館的時候,美國為首的北約已經炸了塞爾維亞兩三個月,至今在貝爾格萊德的市中心還能看到轟炸后損毀的塞國國防部大樓等遺跡。<br> 中國和塞爾維亞人民都珍愛和平,痛恨美國和北約的惡霸行徑,由此兩國結下深厚友誼,塞爾維亞成為中國的“鐵桿朋友”,簡稱“塞鐵”。<br> 我們國家給予“塞鐵”堅定的有力支持,聽說塞爾維亞的科索沃省有人鬧分裂,國外勢力派飛機轟炸塞軍以示支持,塞方向中國求助,中國的運20運輸機馬上送去紅旗防空導彈,“鎮”住了鬧事分子和國外勢力。<br> 塞爾維亞的很多基礎設施,如鐵路、橋梁、高速公路等,都是中國援建的。離開貝爾格萊德時跑的高速公路,也是塞國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一看就是“中國制造”。<br> 塞爾維亞的老百姓對中國游客十分友好,出租司機一聽是中國人,立即說“你好”;過邊檢時,警察小伙子看著護照,邊蓋章邊用中國話連說“山東、山東”,盡管語調生硬,逗得我們直笑,但能看出那是真摯情誼的自然流露。<br> 到了前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鐵托的陵墓是一定要看的。 陵墓坐落在城南緩坡上的森林中,原先是個花房。<br> 鐵托生前很喜歡這個地方,常年在此辦公,公干之余常在花叢中倘佯休憩。去世后當局尊重他的意愿,就把這里作為鐵托的長眠之地。 鐵托陵墓修的既精致又簡樸,給人印象深刻。 這是座寬15米長20米,以前作花房用的玻璃拱頂平房,門前是座小小的噴水池,進門處是小小的門廳。進門要買門票,每張600第納爾,約合人民幣40元。 進了門廳,走過十來米長兩邊是綠植和鮮花的甬道,迎面就是鐵托的棺槨。<br> 棺槨是用整塊白色帶灰的大理石精磨細制的,高約一米,寬不到兩米,長約三四米。<br> 上面鑲嵌著金色的文字:“約瑟普.布羅茲.鐵托 1892—1980”。字分三行,中間的一行的字母“TITO”(鐵托)大一些,年號略微往下一些,除此之外再無任何文字和紋飾,鐵托就安臥在棺槨之下,瞻仰的人盡可以靠攏撫摸棺槨。<br> 向左看,隔著綠植,也有一個約20厘米高,整體小一點的大理石棺槨,他的夫人約萬卡就睡在下面。約萬卡是在2013年10月20日去世的,她作過鐵托的秘書,曾跟著鐵托的游擊隊打擊德國法西斯,1952年28歲時嫁給鐵托,成為其第三任夫人。 鐵托逝世時的葬禮隆重正式,南斯拉夫老百姓對他也是十分懷念,很多人悼念時都流了眼淚。 剛開始時陵墓維護得很好,每天有當局派的衛兵站崗守護。<br> 過了十來年,領導層對鐵托的看法評價出現分歧,漸漸地撤走衛兵,管理維護日趨松弛,陵墓受到冷落。 由于國家分裂,戰亂頻仍,國際地位下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停滯不前甚至下降,人們思前想后,在對比中切身感覺到,鐵托領導的共產黨的時候比現在要好得多。<br> 這才想起鐵托的種種好處,于是成群結伙自發地來陵墓悼念,瞻仰的人越來越多。<br> 我們去那天,就看到有不少的男女老少拖家帶口地前來,頭戴標志鐵托游擊隊的五星船形帽,佩戴紅領巾,圍著鐵托棺槨合影留念。<br> 右側的開敞房間里,陳列著他生前的辦公用具、衣物和會見外國政要的照片等。<br> 左邊的長桌上陳列著許多金色的火炬,這是他生前,南斯拉夫青年為表達愛戴,在每年他生日的5月25日舉辦火炬傳遞,從全國各地傳到首都后,作為禮物送給鐵托。1980年他去世后,這個活動繼續舉辦,一直辦到1986年。 從花房往下走是一座兩層半的建筑,這原來是鐵托的官邸,正面墻上用馬賽克鑲著六個穿民族服裝的人物。<br> 左面的三個人都端著槍,右面的男女好像拿著勞動工具,我想這可能是分別象征鐵托帶領人民抗擊法西斯的游擊隊時期和建設國家的時期。<br> 官邸已改作“南斯拉夫博物館”,但只對游人開放了二樓的一半。這一半有兩個廳,里面的是一位作家的生平,都是塞爾維亞文字,看不懂匆匆走過。<br> 外面的廳,展覽的是前南斯拉夫人的日常生活。<br> 一進去就看到輛房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汽車就進入了南斯拉夫的普通家庭,80%的家庭成了有車一族。<br> 外出旅游、野營,成為居民生活的內容,帳篷、吊床、沙灘椅、秋千架等是常見的裝備。 節日宴飲的餐具锃光瓦亮十分講究,顯示主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br> 鐵托領導南斯拉夫時期,人民的生活還是比較好的。作為博物館,這里的展品實在是太少了,展覽太簡單了,可以看出展覽方在經費上的拮據。<br> 陵墓周邊的草坪上,有不少雕塑。<br> 有鐵托一身戎裝,低著頭,背著手,一邊想著什么一邊向前走的銅像,傳神地塑造了他戰爭時期的形象。 也有年輕的游擊隊員,挎槍橫立英姿勃發的神態。 兩個赤裸的男子,一背一正,斜向45度正在用力,全身塊塊肌肉凸起,迸發出強大力量。<br> 四個身著民族服飾的男女人物,背靠背托頂起方盤,我猜這是象征南斯拉夫各民族的團結。 還有一些裸女的塑像,出現在領袖的陵墓近旁。<br> 也有不少衣裙飄逸的美女形象。<br> 這與國人的審美習慣有些不同,只能歸咎于文化和民族傳統的差異。 站在原鐵托官邸二樓的窗前,遙遙看到圣薩瓦大教堂的青銅穹頂。<br> 貝爾格萊德作為前南斯拉夫和現今塞爾維亞的首都,在城市風貌的一大特色,就是有許許多多的宗教建筑。<br> 在這些宗教建筑中,圣薩瓦教堂最為著目,是全世界東正教堂中最大的。<br> 教堂高70米,外墻是白色大理石的,青銅質地已經發綠的整體穹頂重達4000噸,頂上是12米高閃著金光的十字架。<br> 這個教堂從1935年起建設,因戰爭、政亂等原因建建停停,到現在也沒有完全竣工,去時還見到施工圍擋和堆放的建筑材料。<br> 進到大廳,里面已完成裝飾,給人以高闊宏偉金碧輝煌的感覺。<br> 高高的穹頂上,壁畫滿是各種宗教人物和故事。 一束光線從天窗射進,照亮了壁畫人物和裝飾線條。<br> 給孩子做完“洗禮”的一群信眾正在照相留念,大人們喜笑顏開地圍著孩子轉。 黃色燈光的地下室也盡是宗教壁畫,虔誠的教徒緊貼墻面親吻壁畫上的人物。<br> 作為千百年傳承的民族文化,宗教的傳統在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以致歐洲都是根深蒂固的。<br> 離老城十來公里的澤蒙要塞是個制高點,登上去可以看見藍色的多瑙河在下面緩緩流淌。 紅瓦黃墻的房屋布滿河邊,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矗立其間。 教堂高聳著十字架,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閃耀著古銅色的久遠光澤。 澤蒙要塞有座千禧塔,據說有上千年的歷史,如今成了貝爾格萊德的旅游勝地。 一群塞爾維亞的少女,充滿活力地跑這來欣賞風景。<br> 妝扮時尚的金發女郎在夕陽金輝中靠著殘垣斷壁照相。 游人斜躺在遮陽傘下,啜著啤酒消磨時光。<br> 雄赳赳的大公雞,站上煙囪意欲飛翔。<br> 下得山來,碰到正在做宗教儀式的天主教堂,里面上百人神情肅穆,寂靜安詳。 我們這些不信教的想進里邊看看,人家目不斜視,顧不得旁人悄悄進出。<br> 肅穆的氛圍使掛在脖子上的相機幾經猶豫卻始終不敢舉起,倒是外面的孩童,嬉戲打鬧無所顧忌。 山底下是澤蒙小鎮,沿著多瑙河邊擺出來一長溜食肆。<br> 食肆的墻上、地上,窗前、門邊、圍欄, 擺滿了花期正艷花朵五顏六色的鮮花。 河里水面上幾只白天鵝翩翩起舞。 在這兒用晚餐,邊品嘗塞爾維亞的美食,邊欣賞多瑙河的美景,舒適又愜意。 貝爾格萊德歷史最悠久的風光,要數現已成為公園的卡萊梅格丹城堡。<br> 城堡建在老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貝爾格萊德城市的“發祥地”。 城堡的主體建于17世紀,曾經是重要的軍事基地。<br> 卡萊梅格丹的意思就是“戰地堡壘”。<br> 建成后經歷過多次戰爭,每次都是被戰火焚毀,然后又重新修建。<br> 至今在城堡里仍可看到古羅馬、奧匈帝國的建筑殘留,現存的多是后來的土耳其人統治時的伊斯蘭風格。<br> 城堡里到處是斷垣殘壁的痕跡。<br> 斷垣殘壁的廢墟,被改造成鳥語花香的公園。<br> 城堡分為上城和下城。 在上城的城墻邊陳列著很多一戰、二戰的大炮坦克。這尊古炮,不知是什么時期的,看著是不是有點像是咱們明清時期古炮?<br> 草坪上有塊石碑,上面放著鮮花和緞帶,可能是為紀念某次戰爭而立的。<br> 還看到帶有宗教色彩的棺槨擺放在外,不知何意,看樣子有些年頭了。<br> 古鐘樓屹立在上城的城門上,成為顯眼的標志。 薩瓦河與多瑙河在城墻下交匯,兩種色澤的河水匯成一體,游船中滿是觀光的游客。 在上城的一角有一立柱,頂端是勝利之神的雕像,他右手拄著寶劍,左手托著鴿子,渾身赤裸肌肉緊繃,守護著家園貝爾格萊德。<br> 穿過城洞, 就來到下城。 下城的面積更大,公園也是綠樹成蔭。<br> 四位著名人物就安葬在城墻下。<br> 從這里遠眺,在薩瓦河對面,一座上大下小像棒槌樣的現代建筑直入眼前。<br> 那邊是貝爾格萊德在薩瓦河邊新建的城區。<br> 貝市多是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像這樣新穎的高樓大廈不多。 因此成了貝市居民逛街休閑的鬧市區。<br> 來這里能見識到塞爾維亞首都的都市生活。 年輕人在大廈的陽臺上嬉笑玩耍。<br> 夫婦倆手牽手在太陽地走過。 中國華為公司的企業開到世界各地,這里也少不了。 正午時分,薩瓦河邊的光影組成條紋伸向遠方。<br> 走累了,在咖啡攤上暖洋洋地瞇會兒,享受一番異國他鄉的和煦陽光。<br> 貝爾格萊德市區有條斯卡達爾里亞步行街,這是條老街,鵝卵石鋪就的街道已被踩的溜圓光滑,透漏出歷史的光陰。<br> 老街上陳列著六十年代就進入普通家庭的小汽車。<br> <p class="ql-block"> 顯示人們對那個年代的懷念和對今天的無奈。</p> 樂隊伴奏下的白色桌布的長條餐桌,兩個侍者陪伴著就餐的一男一女。<br> 這邊的餐桌上,不知是什么笑話,讓他們樂不可支。<br> 沿步行街來回走了一趟,印象最深的是墻上的“涂鴉”。<br> 只要是墻,就涂滿了五顏六色。<br> 有的是變形的文字,也有的是夸張的圖形。<br> 想要表達什么意思不得而知。<br> 在貝爾格萊德,還遇上場馬來松賽。<br> 說是比賽,看著更像是群眾都參加的慢跑。<br> 參加者既有意氣風發長著大長腿的女郎,<br> 也有大腹便便不甘落后的中年人,<br> 還有發須皆白的老當益壯者。<br> 警察忠于職守地維護各個路口的交通秩序。<br> 有所建筑的大門上掛了不少名牌,其中就有塞爾維亞國家足球協會的,足球是他們的體育長項,中國足協就外聘不少塞爾維亞教練。<br> “白色之城”的貝爾格萊德,在公元6世紀,相當于我國的唐朝早期,南斯拉夫人遷徙到巴爾干半島,才獲此城名,歷史上經歷過36次戰火的摧殘。到現在貴為一國首都也只有158萬人,占整個塞爾維亞人口的五分之一多,是威海人口數的一半強。 城市的面貌有點陳舊,但古跡不少。<br> 在貝爾格萊德這幾天,增加不少知識, 還是很有收獲的。 <p class="ql-block"> (2024.8.8)</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原县|
广昌县|
彭州市|
永嘉县|
开平市|
邻水|
永登县|
泌阳县|
沙雅县|
聂荣县|
河曲县|
雷波县|
和平区|
禹州市|
英超|
贺兰县|
鄂尔多斯市|
东乡族自治县|
伊川县|
九龙坡区|
内丘县|
灌南县|
西丰县|
山东省|
邛崃市|
富蕴县|
张北县|
绥滨县|
齐齐哈尔市|
离岛区|
秀山|
绥中县|
保德县|
科技|
洛隆县|
黔西县|
筠连县|
息烽县|
道孚县|
工布江达县|
山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