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夏夜里的漪汾橋畔》 </p><p class="ql-block"> 范淑文</p><p class="ql-block">今天立秋,是甲辰秋天里的第一個節氣。回首伏天里的蒸騰、流金、驕陽和難以忍耐的燥熱,成為人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記憶。但是,這個夏天有更多的讓我們留戀和割舍不下的情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9年,漪汾橋以太原市首座對稱雙七拱吊橋驚艷面世,它宛如一道絢麗彩虹,引來游人駐足瀏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它,靜謐而又沸騰。喧鬧了整個白天的城市,沉靜下來了,而橋畔卻蘇醒了。七拱彩虹獨有的耀眼光芒,開演了夜幕下的主旋律,橋邊鑲嵌的光帶,時隱時現,迷幻了河邊的林立高樓,美顏了流淌的汾水。微風初起,粼粼光波,與明月疏星相映成輝,倒映出汾水中央地標性的“蛟龍”。游人,行人,騎客不約而同涌入,聚攏在長長的河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夜時分,休閑乘涼的人們,造就了色彩斑斕的另一條河。沿河畔健步長道,三五成群,竊竊交談,時而興奮發聲;更有的年輕人,活力奔放,隨走隨拍,忙碌不停,如此美麗的夜景,即刻成為記憶中的珍藏版;踉蹌學步的孩子,仍是大人不忍放手的牽絆,漪汾橋畔見證了人之初的腳印;臨植被隔離帶的彩色騎行道上,一晃一閃而過的男女騎客,或有伴著孩子騎行的,猶如通衢健康幸福的大道,奔向美好,樂在出力出汗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植被中,隱約顯現帳篷尖頂,湊近閑聊,原來是一家三口,支起帳篷,在里面乘涼。笑問,為什么不去河邊?男主說,兩三歲的男孩子不老實,總亂跑,帳篷里,沒有蚊蟲叮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人行道上,我望著伸向遠方的河道,恍惚間,周圍一切都無比鮮活,一切生命都與這河共呼吸吐納。綠色帶里的喬木、灌木、花草共同組成的樹木家園,月光下,它們疏朗高昂,英氣逼人。一族樹木群落的組合排列有致、立體承強,表現出綠植的群體美和雕飾美。身邊的丁香、金銀木、連翹、側柏以及油松,使人感受到“雖由人工,宛自天開”的景觀效果。細細看去,槐樹在汾河公園種植廣泛,或許適應這里的自然生長環境的緣故吧!我疑惑樹種也有鄉土情結?再看路邊翠綠的小草,它們靈動著,仰著頭,努力攝取光斑;夏蟬在根深葉茂的樹叢中的鳴啼著,拼命地發出最響亮的動情聲線;腳下,一條細長的膠皮水管泛起水霧,輕輕地呲水,引起了我的關注,一位同道人介紹,這是“滴灌技術”,以色列人發明的,沙漠國家的以色列,水資源及其匱乏,故而,對用水立了《水法》。夜幕下小小的“滴灌”在默默噴霧,滴水穿石般的滲出,滋潤根莖粗壯的大樹,向古老泥土下延伸,澆灌了一棵,壯大了一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伏天的燥熱,把人們逼出宅室,也逼得熱度更高城市的來客,往太原避暑。一位來自北京的“老青年”,自幼生長于太原,成年后赴京發展,離并四十多年,參觀太原的生態發展后,感慨動情地說“人是物非,太原變化實在太大了,許多街道已經陌生,所到之處綠植滿布,貫穿市區長達43公里的汾河公園,猶如綠色寶石,嵌綴于城中,嘆為美妙無比,壯觀無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橋畔,靜中取鬧的最直接方式,放肆擴音,把麥唱歌,翩翩起舞,余音繚繞,把漪汾橋畔高調托起于靜靜夜空!這一幕,使我感慨良多,與歌者、舞者,與河畔、與城市產生了共鳴、震顫,并遐想無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汾河太原段還架有許多橋,而且一座比一座漂亮。在這甲辰六月十五的朦朧月光下,真不知那些橋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盟|
鹤岗市|
谷城县|
元朗区|
武川县|
宣威市|
枣强县|
金湖县|
任丘市|
宣威市|
静乐县|
页游|
赤壁市|
台北县|
镇原县|
延寿县|
泰来县|
洮南市|
沂水县|
满洲里市|
弥渡县|
元谋县|
汾西县|
宁晋县|
偏关县|
乌鲁木齐市|
赫章县|
元谋县|
新田县|
古丈县|
洞口县|
永州市|
克山县|
澎湖县|
临泽县|
会泽县|
湖口县|
永吉县|
佛学|
五华县|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