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又稱“七月半節”或“鬼節”。<br> 道教認為,七月十五是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在這天必須舉行隆重法會,安撫普渡無主的孤魂野鬼。對佛教來說,七月十五是紀念地藏菩薩目蓮的日子,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藉以表揚其救母的孝道。而在我國民間,中元節期間,各家各戶都要拜祭死去的親人,傳遞陰陽兩界的信息。因而,在這僧、道、俗三流合一的盛大節日期間,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大量關于中元的詩篇,令人回味無窮。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這是清代詩人龐塏描繪的中元夜燈火輝煌的情景。龐塏是康熙年間少有的清官,因公正廉明,所管轄的地域太平安康,百姓有歌謠說:“龐公判事,皎日當空,慈心彌勒,白臉包公”。清代還有一個清官王凱泰,曾是著名的淮軍將領,他也有一首中元詩,描述當時福建一帶的中元法會風俗:“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王凱泰后由福建巡撫調任臺灣,勵精圖治,終因積勞成疾而逝。宋代曾豐與曾鞏同宗,人仕途后,兢兢業業,勤于政事,但因生性耿直,不畏權貴,拒絕當朝太師韓侂胄的招納,被罷職回鄉。他所作《中元日登越王臺望海南二首》:“乙巳中元日,乾坤半月秋。危臺欣突兀,老頭攪颼飗。北客眼生處,南方天盡頭。海槎乘興去,咫尺是瀛洲。”“僅從乾道歲,重創越王臺。粉榜猶余墨,丹楹已上煤。舊游人欲厭。今日我方來。老范碑無恙,從頭讀一回。”抒發了他志在千里卻報國無門的幽怨心境;北宋范仲淹一生執經講學,在百花洲畔創建花洲書院,寫成的《岳陽樓記》為世人傳誦,而在書院所作的長詩《中元夜百花洲作》亦是叫人拍案叫絕:“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天學碧海”如今已是當地旅游勝景,被譽為“小蓬萊”,每日里游客絡繹不絕。 明代朱日藩一生暢游大江南北,是個風流才子,他作的一首中元詩感情充沛、催人淚下:“陶枕單衾障素屏,空齋獨臥雨冥冥。輞川舊擬施為寺,內史新邀寫得經。窗竹弄秋偏寂歷,盂蘭乞食信飄零。年來會得逃禪理,長日沉冥不愿醒。”朱雋才博學,有《山帶閣集》三十三卷,《四庫總目》行于世。他還有一首《七夕雨》:“閣道中宵急雨鳴,遙憐牛女渡河情。吳臺驚鵲飛來重,長信流螢洗后明。不謂金壺能續漏,祗緣玉箸剩沾纓。江湖亦有佳期隔,愁見蘭濤混太清。”頗顯清新自然的深遠意境。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是多情才子,據說太和九年,李上玉陽山東峰學道,在靈都觀邂逅侍奉公主的宮女宋華陽,墜入情網。為此,李被驅逐下山,在中元節臨走之際寫了一首情詩贈宋:“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有娥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從該詩可見李詩貫有的空靈婉轉和含蓄優雅。<br> 中元時節恰逢月中,卻不知為何,每每總是細雨連綿,難遇月圓。因此,詩人們如能遇得中元月圓,往往詩性更為濃烈。如明代邊貢的《中元見月》:“坐愛清光好,更深不下樓。不因逢閏月,今夜是中秋。”唐代李郢《中元夜》:“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紅燭影回仙態近,翠鬟光動看人多。”宋代楊萬里《初秋戲作山居雜興》:“月色如霜不粟肌,月光如水不沾衣。一年沒賽中元節,正是初涼未冷時。”又《中元夜東園望》:“雜碎輕云白錦鱗,十分圓月濕銀盆。錦鱗散盡銀盆在,依舊青天無點痕。”宋代曾豐《丙午中元留羅子琳小酌》:“送客獨留髡,殷勤共一尊。星辰冥碧落,燈火耿黃昏。笑語渾無間,談諧雜不根。遣詩邀月出,相與答中元。”宋代劉過《上益公十絕為壽》:“年年占得中元景,一顆冰輪照九穹。”正所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中元詠月,竟有別于中秋賞月,對懷念舊友更有獨到的詩意。 古代的中元節因與宗教牽連,所以記述“佛道法會”“祈福道場”“孝親報祖”的內容更為突出。如唐代盧拱《中元日觀法事》:“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宮。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羽衣凌縹緲,瑤轂輾虛空。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蟲。青囊如何授,從此訪鴻家。”殷堯藩《中元觀法事步虛虛》:“兀都開秘錄,白石禮先生。上界秋光凈,中元夜氣清。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玉洞花長發,珠宮月最明。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儻賜刀圭藥,還留不死名。”唐代陸龜蒙《中元夜寄道侶》:“橘齋風露已清余,東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為蛩破夢,短檐難得燕傳書。廣云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元代仇遠《中元》:“初秋當望夜,平楚帶斜曛。暑氣能昏月,砧聲不隔云。華燈浮白水,老衲誦冥文。漫說中元節,儒書惜未聞。”宋代葛紹體《題天慶觀》:“淡云疎雨嫩涼天,老柏梢頭掛瘦猿。仙殿崔嵬鐘磬響,紙錢灰起祭中元。”<br> 中國古詩離不開山水田園,因而借中元抒情致景的作品更讓人覺得有韻味。如宋代王逵《中元燕百丈小樓詩》:“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樓高閣與云齊。中山酒熟中元節,歸去從他醉似泥。”陳藻《中元連宿竹園劉叔嘉宅》:“朝朝風雨過中元,已熟之禾未易存。正是忙時人卻暇,且偷佳節倒芳尊。”楊萬里《中元日早起》:“欲借微涼問萬松,萬松自熱訴無風。清晨秋暑已如許,那更斜陽與日中。”汪莘《中元夜興》:“東院長廓約二更,風雷送雨正冥冥。忽看電掣金蛇過,照出青天一點青。”朱熹《中元雨中呈子晉》:“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畹晚蘭徑滋,蕭萷庭樹幽。炎氣一以去,恢臺逝不留。刀筆隨事屏,塵囂與心休。端居諷道言,焚香味真諏。子亦玩文史,及此同優游。”唐代李白《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尋幽無前期,乘興不覺遠。蒼崖渺難涉,白日忽欲晚。未窮三四山,已歷千萬轉:寂寂聞猿愁,行行見云收。高松來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斷寒泉流。峰巒秀中天,登眺不可盡。丹丘遙相呼,顧我忽而哂。” 南宋后已有中元夜放河燈的風俗流行,人們用篾編紙糊的各式花形燈籠,燈中燃燭,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紙糊成船形,內裝少許燈草油類點燃,入夜到水邊或駕小船至河中擺放,燭火閃閃,隨波逐流,蔚為奇觀。據說,飄放河燈,一是訴說人們對故人的追思,二是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清乾隆皇帝曾作《中元觀河燈》:“太液澄波鏡面平,無邊佳景此宵生。滿湖星斗涵秋冷,萬朵金蓮徹夜明。逐浪驚鷗光影眩,隨風貼葦往來輕。泛舟何用燒銀燭,上下花房映月榮。”堪稱中元節詠唱河燈詩歌的絕唱。如今,中元節放河燈這種濃郁的民俗傳統,并沒有隨著時間而被人們遺忘。如廣西資源縣每年中元節都要在資江舉行的“七月半河燈歌節”,傳承“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的千年習俗。這項活動已經榮膺“全國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題活動的桂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宜市|
华宁县|
龙泉市|
通海县|
万山特区|
南城县|
定襄县|
甘谷县|
灵川县|
思茅市|
延庆县|
黎平县|
宁晋县|
宁城县|
香格里拉县|
山丹县|
崇信县|
永靖县|
松潘县|
通道|
修水县|
五指山市|
广德县|
乃东县|
徐闻县|
乐陵市|
金昌市|
德庆县|
交口县|
政和县|
自治县|
庄浪县|
汉源县|
海安县|
昂仁县|
镇原县|
顺平县|
凯里市|
张北县|
五常市|
冷水江市|